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海峽兩岸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述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23. 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86(2006)06-0009-05
  為了總結、交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教學評價的新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研究課程教學評價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提高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應用功能,海峽兩岸的同行通過多方協商于2006年4月22—23日在天津召開了海峽兩岸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和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承辦。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約有二百人參加了研討。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代表們集中研討的議題主要有四方面:課程評價的現狀與展望;課程評價的基本問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圍繞議題,代表們提交了四十多篇有一定研究價值和學術原創性的論文。研討會采取專家代表發言與分組交流討論相結合、理論學習研究與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教師上示范課與代表集中聽課和評課相結合等形式,對幾個主要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一、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毋庸置疑,課程評價是制約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瓶頸”。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向前發展,人們對課程評價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對課程評價的關注和研究越來越多,對課程評價現狀和突出問題的反思和探討越來越深。但是,在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與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想和期待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海峽兩岸在課程評價的現狀和突出問題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一)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課程評價的現狀
  在祖國大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評價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重要話題和研討的難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從總體上看,與臺灣地區相比,大陸對課程評價的理解更為寬泛。在功能方面,人們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教學實踐改進的功能。有人主張,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評價應發揮診斷課程問題、調控課程設計、監督課程實施以及推進課程建設的作用。在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方面,大陸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三種評價體系。一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評價反饋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的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同時,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在實際評價運作方面,人們在課程改革前后已經或正在實施多種形式的課程評價。比如,課程改革開始之前需要進行的需求評價(即課程問題的診斷性調查);對課程標準的事前評價與修訂評價;深入開展的教材評價研究;課程改革實驗區有關課程實施狀況的評價(如課堂教學評價);以及各地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課程評價活動(如校本課程評價);等等。
  由于各人在價值觀、知識觀、教育觀以及人生經歷經驗的不同,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系統的信息對一定課程產生的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也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價值的調查、分析、協商、判斷,逐步達成共識,促進課程不斷改進和發展的反饋調節系統。又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一種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的那些活動構成的。
  在我國臺灣地區,課程評價習慣上稱為課程評鑒。臺灣地區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認為,臺灣課程評價研究大致可劃分三個時期:1995年以前為第一個時期,主要是臺灣地區控制的課程改革與評價;1996—2000年為第二個時期,主要是指教科書開放后的課程改革與評價;2001年以后為第三個時期,主要是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后的課程改革與評價。現在臺灣的課程評價范圍主要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和實施成果。課程評價實施的權責分三個層次:1. 臺灣地區——建立各學習領域學力指標,并督導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成效;2. 市縣當局——負責辦理與督導學校舉辦各學習領域表現測驗;3. 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價,并進行學習評價。評價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實施,兼顧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人們把評價結果作為改進課程、編制教學計劃、提升學習成效以及進行評價后的檢討的依據。
  (二)我國課程評價中的主要問題
  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大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歷時并不長。可以說,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課程研究領域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課程評價問題已成為這輪課程改革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課程評價的組織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理論分析來看,課程評價的主體具有多元的特點,課程評價的范疇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整合性,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具體明確中央、地方和學校應有什么樣的課程評價職責。有代表指出,課程評價的組織需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的評價體系。但是,從實際評價的運作來看,評價主體流于單一,過于強調或應付自上而下的行政意義上的評價(包括外部專家受行政部門委托進行的評價)。而地方和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卻存在缺失的問題。
  2. 課程評價理論與課程評價實踐之間的矛盾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眾所周知,科學的課程評價理論是來自客觀現實的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并對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的。目前,課程理論工作者在課程評價研究領域業已取得比較豐富的理論成果,有些理論對課程改革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并不是說課程評價的理論研究已經健全成熟了。在我國,課程評價的“實有功能”與“應有功能”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課程評價在課程決策、課程研制、課程實施以及課程改革與創新方面的作用認識與研究得還不夠。這說明課程評價理論研究對課程改革的實踐層面上的問題關注得還不夠,對一些諸如課程評價機制的健全問題、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研制問題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時,部分理論研究者在譯介和借鑒國外課程評價理論方面還存在嚴重的不足,比如,脫離本國國情實際的照抄照搬,認為國外的都是先進和創新的等等。課程評價理論不能轉化為指導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的依據,評價理論與課程改革實踐之間“兩張皮”或油與水的現象日益凸顯。
  3. 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存在不平衡
  有代表提出,課程評價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三種偏向:一是,課程評價更多地著眼于課程實施及其效果,而對相關的課程決策和課程設計的評估比較薄弱;二是,更多地考慮課程的工具價值,而對課程的內在價值有所忽略;三是,更多地關注課程評價的監控功能,而對課程評價的反饋功能體現不足。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現在已逐漸認識并積極解決這種課程評價中的不平衡問題,比如,人們在思想上已逐漸接受關注整體、關注過程、關注發展等新的課程評價理念。
  4. 課程評價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明確和規范
  與會代表對一些課程評價的相關概念的認識還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課程評價主要還集中在學業評價方面,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教學評價是我國比較重視的一項評價活動,但它往往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過程,沒有重視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沒有把課程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和基礎來對待,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學生的學業評價或教學評價就代替了課程評價,這樣課程評價也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改進與決策功能。也有相當部分代表基于課程方案說和教學事件說,認為課程評價與教學評價和學業評價之間有聯系,但三者不是一回事,應該有所區分,課程評價是一個獨特的領域。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
  關于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問題,是本次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也可以說,是課程評價研究中更加具體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無論從代表們向會議提交的相關論文的數量和比例來看,還是從實際研討中代表們聽課、評課的投入來講,都說明大家對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根據代表的大會發言和提交的論文,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及其標準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教學評價還存在一定問題
  有代表認為,由于課堂評價思想多樣、課堂評價情景復雜、課堂評價指標難度大等原因,導致人們對課堂評價的把握不一,以至于現實課堂評價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堂評價的定量化問題、理想化問題、權威化問題、形式化問題以及功利化問題等,有人把這些問題比喻為課堂教學評價的“痼疾”。也有代表從教學價值觀的角度分析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存在價值錯位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三點: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機械地套用到教學活動中;強調量化和可測性,忽視質性評價;注重結果的有效性而忽略過程的有效性。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取向
  1. 理論依據
  科學的富有創新的高層次的理論,是課堂教學評價活動的指導和依據。有代表認為,指導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可能有很多,但人們無法回避課堂評價的教學原理,教學原理是衡量課堂的砝碼。如果課堂教學評價不以教學原理作為衡量標準,可能會使評價偏離主題和目的,使評價成了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教學原理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和理論基礎。不同的教學理念會產生相異的評價運作方式,其中發展性教學、教育性教學、社會性教學和建構性教學是適應當代教學要求的現代教學原理,可以作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學論基礎。也有代表主張,把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信息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將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目的在于改善并增強課堂教學系統的功能。
  2. 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實際上反映了評價研究人員的價值取向。有代表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價值判斷,評價的價值取向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方向。有效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教學合理性的追求,而這種合理性就其內在結構來說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有效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這種合理性,并要處理好過程價值和終極價值、中心價值和非中心價值的關系。也有代表認為,以人為本是課堂評價的指向標。因為課堂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地方,課堂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以師生的共同成長發展為目的。知識(課堂的中介)、美德(課堂的理想)、交往(課堂的本質)和發展(課堂的價值),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評價它們的核心就是要體現人的存在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了克服評價中單一價值取向的弊端,有代表主張,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甄別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之間、一元評價與多元評價之間、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之間、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之間、紙筆評價與表現評價、科學主義取向評價與人文主義取向評價之間的關系,并讓它們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三)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
  顧名思義,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就是教學評價活動的準繩和尺度,主要是解決教學評價“評什么”和“怎樣評”的問題。在這方面的研究,代表們也都有自己的見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 教學評價標準由教學活動評價標準、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準和師生工作績效評價標準三方面構成
  所謂教學活動評價標準,是指內含于教學活動中的標準,主要包括活動的目的性、活動組織的精巧性、活動的參與程度、活動的連續程度、活動的吸引力、活動參與者的自由程度、活動的靈活程度、活動的高雅程度、活動的層次性、活動的合適性以及活動的獨創性等等。所謂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準,是指師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發展狀態,對學生而言,發展狀態目標體系一般包括知識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社會性發展、品德發展、獨立性發展、個性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創新能力發展以及學習能力發展等;對教師而言,其發展狀態主要包括講授水平、學術水平、實踐智慧、人格魅力、駕馭課程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指導學習的能力、反思能力、回應學生的能力、促進知識內化的能力、教學觀照生活的能力、培育主體的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能力以及教學創新的能力等。所謂師生工作績效標準,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學生的外顯的效果,一般是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標志。
  2. 有效教學評價標準一般包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定標準
  所謂評價指標體系,是指有效教學評價的內容規定;而評定標準是對指標體系的程度規定。有效教學評價標準要關注四個變量:教學主體的復合性,教學內容的發展性,教學過程的和諧性,以及教學環境的支持性。基于這些教學變量的考慮,有效教學評價標準主要有五項:其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其二,用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發展是有效教學的依據;其三,學生主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其四,重視學習策略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點;其五,突出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
  3. 課堂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結構性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包括善于講解、設計環境、調動學生、運用手段和選擇目標五個維度。評價研制者在考慮教師的實際和學科專家關于評課標準的建議的基礎上,制訂更加正式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在此基礎上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編寫評價手冊,最終形成具有導向性、適切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四)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
  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主要解決的是教學評價的設計和實施的問題。教學評價的設計,實際上是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分解。教學評價的設計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確定評價類型,制訂教學目標,規定評價內容,選擇評價方法,以及選用評價工具。具體地講,第一,就評價類型的確定來說,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評價類型。比如,根據評價實施的時間,可將評價分為安置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第二,教學目標的制訂,是教學評價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應包括具體行為(包含具體行為的目標被稱為表現性目標或表現性標準),讓評價者根據這些行為判斷目標是否實現。第三,在評價的設計中,評價內容是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的,不同類型的教學評價所關注的內容是不同的。第四,評價方法的選擇是依據評價內容而定,常用的評價方法是測驗、觀察、鑒定和調查等。第五,評價工具的選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評價方法,不同的評價方法需要相應的評價工具。比如,測驗法對應的工具有試卷、答卷紙、答題卡和評分標準;觀察法對應的工具有行為檢查表、等級評定表和學習日志;鑒定法對應的工具有任務單、材料與工具、量規;調查法對應的工具是問卷和訪談提綱等。
  有效教學評價的實施一般包括三個前后相連的環節,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反饋結果。當然,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改進或改革的過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需要把握兩大重點,一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二是課堂教學評價要突出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為了指導學校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推進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有的實驗中學通過認真研究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制訂了“三優化”和“六維度”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所謂三優化,即優化教學目標(20分)、優化教學過程(60分)和優化教學手段(20分),所謂六維度,即參與度(包括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三個二級指標)、親和度(表現在主客體之間和教學環節之間)、自由度(體現在時空上、學習面貌和訓練中)、整合度(主要包括三維課程目標的有機整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整合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練習度(包括動口、動手和動腦的全方位訓練、體現學以致用的意識以及設計練習題)以及延展度(時間、內容、教學預設和生成、學生發展)。有的中學在課堂教學的個案評價分析和統計檢驗的基礎上制訂課堂教學評估導向量表,表中設列一、二、三級指標和對應的權重。
  三、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和課程是構成學校教育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中小學教師是學校課程實施的主體,也是課程評價的主體之一。可以說,課程教學評價不是單一的評價問題,它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有人認為,課程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對教師來說,最直接、最具體的課程教學評價就是課程實施中的評價。有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有很多教師要求改革教師評價機制,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要對學校管理評價制度進行改革。有些教師呼吁:“減少不必要的量化評價指標”,完善工作中的評價機制。這說明的是,學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師長期發展的評價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
  有代表提出:同行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有效性深受教師文化的影響。根據實際評價結果,同行評價可分為事不關己的同行評價、基于人際關系的同行評價和真實的同行評價三種類型。但是,只有當教師真正把同行評價當作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時,評價才能發揮出效果。因此,也有代表建議,應該把評價標準作為教師教育的內容。有的學校把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納入“名師工程”計劃,認為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對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它能激勵教師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強烈的研究欲望,自覺地把科學的評價(如評課)當作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
  四、對課程教學評價研究的展望
  課程教學評價的主體與客體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也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與會代表對未來的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建設性的展望,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主要有:1. 進一步加強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的原創性、本土性和實用性;2. 明確各級課程評價主體的職責;3. 建立系統的合理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比如,評價的中介機構等;4. 加強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厘清校本課程評價的圖像;5. 擬訂完整的課程教學評價指標;6. 建立豐富的、系統的課程教學評價數據庫;7. 切實改變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不利現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過度注重結果導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評價、評價目的模糊、評價結果未能善加利用;8. 通過制度改造(取得制度支撐)、觀念改造和方法改造,走出課程教學評價的兩難困境。

課程·教材·教法京9~13,17G3中小學教育劉啟迪20062006
課程評價/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curriculum assessment/assessment criteria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itation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Comments on Cross-Straits Academic Symposium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LIU Qi-di
  (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81, China)
The Cross-Straits educators held an academic symposium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in Tianjin in April, 2006, with the aim to further summarize and exchange the new experience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theme of the symposium i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itation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which mainly involves the following four topic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 basic problem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study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gets great success after two day' s heated and creative discussion.
為了進一步總結、交流課程改革中有關課程教學評價的新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探討評價中的疑難問題,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應用功能,海峽兩岸的教育同行于2006年4月在天津召開了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代表們研討的議題主要有四方面:課程評價的現狀與展望;課程評價的基本問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會議經過兩天的熱烈而富有創見的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9~13,17G3中小學教育劉啟迪20062006
課程評價/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curriculum assessment/assessment criteria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網載 2013-09-10 20:54:00

[新一篇] 課程政策的意識形態研究

[舊一篇] 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教材編制的歷史繼承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