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現狀及出路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依據現代課程理論,結合國際課程改革發展的方向,聯系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設置了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選修課程的設置,打破“計劃經濟”的課程設計模式,進一步豐富了課程內容,提高了語文課程的文化、科技、哲學含量,開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其目的就是為了實施適合不同發展傾向和個性特點的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然而,縱觀現階段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卻與選修課程設置的目的、初衷大相徑庭。
  一、主要表現
  1.教學內容的“選擇性”缺失。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也就是說,選修課在確保“基礎性”的前提下,必須把重點放在“選擇性”上。“選擇性”是從“人本性”的角度來考慮的,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
  選修課程的選學,是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及個人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的。然而,在高二上學期前半階段,教完必修的五個模塊之后,就筆者所親歷和了解的選修課程是如何“選”的呢?學生沒有選擇權,教師沒有選擇權,學校也沒有選擇權。選擇的唯一依據就是市縣教研室下發的期末考試范圍,期末考試考什么,所有下屬學校就教什么。如此一來,非但沒有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反而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也就只能存在于“課程標準”理想化的文字表述中了。教學內容的“選擇性”缺失是對新課標課程設計理念的完全否定,使得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失去其應有的價值,造成了課程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教學內容的“選擇性”缺失,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担,也加重了教師的負担,一個教師同時要精通所有的選修課程,實在是勉為其難。
  2.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缺失。內容決定形式,選修課程開放式的教學內容,要求有與之相應的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在確保共同基礎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制定出適合自己發展的個性化發展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引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整齊劃一”,造成教學方式的“單一性”。一方面,教師因為考試的限制而放不開手腳,既然是上面要求教的,就是要考的,既然是要考的,就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訓練,于是《<史記>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就等同于必修課的文言文來教,《唐詩宋詞選讀》就被分解為高考詩歌鑒賞題來以練代教。另一方面,這種以應試為目標的、以費時費力為特點的教學方式必然帶來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沖突,教師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學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由老師一講了之。選修教材中富含的思想、情感、文化等人文營養大量流失。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缺失,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連“基礎性”也得不到保證,更不用奢談個性發展了。
  3.評價機制的“多樣性”缺失。語文課程評價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它對語文課程的實施起到直接的制約作用。切實抓好語文課程的評價工作,對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新課程的實施并沒有形成與之相配套的評價機制,語文選修課的評價完全等同于必修。
  計劃經濟模式下以甄別選拔為目的評價體系,如今插上現代信息技術的“翅膀”,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是各級各部門領導的政績,“數字”是教師的教學業績,“數字”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于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單一的“數字化”的評價方式,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這種“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金字塔”式的評價機制,其結果很容易出現片面性、主觀性,使評價失去客觀和公正,被評價者對評價的結果難以認同,因而評價的實效性不強。同時,在評價過程中,由于評價者(學校或教師)總是要千方百計地找被評價者(教師或學生)的“碴”,被評價者因而不得不通過弄虛作假的辦法來應付被評價者,久而久之,必然會帶來學校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一元化”的評價機制使學生的持續發展失去了原動力。用一張試卷,按照統一的“標準答案”對有差異的學生群體進行測試,最后以分數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發展的好壞。這種評價方式就如同一條失敗者“生產線”,嚴重挫傷了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評價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在應付、對抗、懼怕、逃避的心理狀態下,何言“自主、合作、探究”?何言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改進措施
  基于以上現狀,要想實現選修課程的課程目標,讓學生真正從新課改中受益,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改進。
  1.改進選修課程的評價機制。這是改變選修課教學現狀的關鍵。這種改進應從兩個層面展開,首先是體制層面,制定政策的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高考的“指揮棒”效應,對選修課程的評價機制進行宏觀調控。比如變“一卷定終身”的評價為既重結果又重過程的評價,對每個模塊的學分,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提高過程評價的可操作性;實施差異性評價,變“一把尺子”為“多把尺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弘揚特長評價,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保證有特長的學生其特長之處在評價機制中得到充分肯定。總之,只有從體制層面制定更為具體、更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機制,才能真正給學校“松綁”,給教師“松綁”,讓學校和廣大一線教師放開手腳實施課改。
  其次是學校操作層面,教師首先要確立新的評價理念,變必修課的“甄別與選拔”為選修課的“肯定與激勵”,讓不同個體的學生在評價中受到激勵,并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變傳統的“功利性評價”為“問題診斷性評價”,教師從問題診斷性評價中捕捉教學反饋信息,并據此診斷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在此基礎上調整和改進教學,最終讓所有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法為靈活多樣的評價,比如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評價,可以采用觀察、訪談等方法,分析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判斷學生對這一目標達成的程度。變教師的單一評價主體為多元評價主體,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不僅有教師的評價還應包含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甚至家長的評價。只有抓好評價機制的基層落實,才能讓語文選修課程真正“活”起來、“活”下去。
  2.提高選修課教師的專業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素質的高低,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因此,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適應選修課的教學,首先必須從教學理念上提高自己。
  必修課程的教學不能只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要重視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著眼于學生的“當前發展”,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平等的交流者,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靈魂的導游者。
  其次,必須從知識與能力上提高自己。選修課程的選擇性,對老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會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教師要想在課堂上面向全體,面對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對選修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寬與加深,必須具備較為全面而深厚的專業知識。選修課程的靈活性,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熟練地駕馭各種課型,要能夠對各種語文活動的操作應對自如,要能夠根據個性化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進入新課程前都沒有經過相應的培訓,有的甚至連“模塊”與“專題”都沒搞清楚,就完成了新舊課程的自然過渡。因此,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刻不容緩。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培訓渠道,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有選擇性地對教師的專業知識進行“回爐”。
  3.加強選修課程的教材建設。現代課程理論認為,選修課與必修課具有等價性。盡管選修課比必修課更具開放性,但其“個性”之中,也應該體現“共性”。這個“共性”就是“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就現行蘇教版語文選修教材而言,有如下方面尚待改進:
  (1)教材的編寫意圖應更加具體明晰。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它可以引導學生在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盡管在教學參考書和教材前言部分有一些概括性的表述,但類似于“致同學”那樣空泛的敘述很難讓師生對該課程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樣學,有一個明晰的認識。特別是對選修課與相似的必修課有何區別,應有更為明確的指引。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與必修課的文言文學習在目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應該加以詳細的說明。突出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對課改新理念建立與鞏固的最佳途徑,不應弱化。
  (2)教材內容的編寫應更加嚴謹。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嚴謹的科學性是它的生命。或許由于編寫時間倉促,蘇教版語文選修教材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文言文中的選文與通行版本有訛,句讀不清,注解有誤,甚至同一本教材中前后不一致;教參中的譯文多處失當,違背“合理”“好懂”的原則,給教與學帶來不少麻煩。建立更為高效合理的編寫體制,加強對編寫過程的全程控制,注重對其他版本教材的學習與借鑒,可以使選修教材更加成熟。
  (3)教材編排的可操作性要加強。選修教材在可操作性方面更加貼近學生,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選修教材加強相應的可操作性。現行教材的編排體系決定了其在實際運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強,盡管在教材的“閱讀與探討”“積累與運用”部分,有些點撥性和探究性的題目,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從整體來說,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背景下,明白自己該做什么、怎樣做;如何讓學生通過教材實現自我探究,是選修教材有待改進的方面之一。
  離開了教學實際,再先進的教學理念都只是美麗的幻想。作為新課改在實踐層面上的一分子,筆者對當前選修課程的教學情況有著深切的了解,對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課程資源嚴重浪費的現狀深感憂慮。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武漢102~104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石太東20082008
石太東,江蘇如皋市第一中學
作者: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武漢102~104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石太東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4:09

[新一篇] 談高中英語語音教學  ——基于牛津高中教材語音教學的若干嘗試

[舊一篇] 走出寫作教學的困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