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素質教育導向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基礎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高考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影響最大的選拔性考試,自然要在可能的范圍內為中學教學作出正確的導向,促進中學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軌。自從1991年國家教委考試中心頒布了《考試說明》后,高考命題走上了標準化道路,這不僅體現在試卷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考試內容上,即高考以學科能力考查為主旋律,并在此領域里不斷地進行開拓,不斷地取得進展。學習能力是構成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核心因素,高考的這種導向,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高考命題,研究高考命題,從中理出方向性、規律性的東西,再聯系教學現狀作一番深刻的反思,這對于更新教學觀念,革除教學弊端,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就高考語文命題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這一課題作初步的探討。
      一、高考語文命題中的素質教育因素
  《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其中的“考試內容”,從1991年的五項29條,到后來的五項30條,到1997年的五級五項19條43款,考試內容越來越“素質化”。以1997年的《考試說明》為例:43款中,“識記”級的僅占16%(共7款),而“理解”、“分析綜合”、 “應用”、“鑒賞評價”級的共占84%(分別為13款,占30%;4款,占9 %;16款,占37%;3款,占7%)。“識記”級的考查內容,是高中畢業生必備的字音、字形、文學常識、名言警句等語文基礎知識:其他四級考查內容,是高中畢業生必備的語言技能、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這一切都屬于語文素質的范疇。《考試說明》的制訂和完善,為高考語文素質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于書面考試的局限,目前高考沒有考查聽說能力,故而未能全面考查語文素質)。
  考試內容的素質化,決定了試卷命題的素質化。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分析其命題意圖、考查內容、命題角度和取材特點,不難理出其中的素質教育因素。
  語文知識的考查,“常考點”有:①辨識容易讀錯的字的讀音。意在促進語音的規范化,取材大多是多音字、形似字和聲旁不表音的字。②辨識容易寫別的字的字形。意在促進漢字書寫的規范化,取材都是因讀音相同、相近而容易寫別的字。③識記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意在推動廣泛閱讀中外文學名著,考查的僅僅是作家姓名、作品名稱、主人公姓名等起碼的知識。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意在引導擴大知識面,考查的都是比較淺顯的古代文化常識。⑤識記中國名言警句。意在強調注重積累知識,考查的都是富有教育意義的、經常被人引用的名言警句。這些語文基礎知識,對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說,都是必備的,因而是素質的。
  語言技能的考查,“常考點”有:①判斷和改正容易用錯的標點。考查根據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和語氣正確使用標點的能力。②正確運用詞語(包括同音詞、近義詞、成語、關聯詞語等)。考查根據語境準確、恰當地運用詞語的能力。③辨析和修改語病。考查造句合乎語法規范的能力。④語言簡明。考查表達意思明確、文字簡潔的能力。⑤語言連貫。考查根據所表達的內容整合語言的能力。⑥語言得體。考查在不同的交際背景下恰當運用語言的能力。顯然,高考命題顯示了包含規范、簡明、連貫、得體四個項目的語言基本功指標體系,而相關試題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語言材料,衡量考生是否具備解決實際語言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指標,這樣的考法,為改善平時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作了明確的導向。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從取材上看,以科技類、社科類和文學類文章為閱讀材料,從而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新發現、新發展、新成果,汲取史學、美學、文學等著作中的精神營養。從試題的指向看,重在考查針對文章中的重要信息,進行信息搜尋、篩選、轉述(對信息作闡釋、分解、整理、概括、評價等加工)的能力。這種以汲取信息、加工信息為主線的閱讀能力考查,體現了閱讀的本質,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提高學生的閱讀素質作出了積極的導向。
  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從取材上看,大多選取表現我國傳統道德和激勵人們修身濟世的文章,以引導學生注意閱讀反映我國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文。從考查內容看,立足于理解文意,從理解詞義到理解句意進而把握文意,體現了古文閱讀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寫作能力的考查,以“一料兩文兩體”為主要形式。“一料”,大多是內涵隱蔽的寓言、故事和畫面,以此檢測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文章立意往往涉及青年的思想修養(如正確的立場觀點、科學的思想方法等)。“兩文兩體”有不同的組合,或描寫性片斷和議論文組合,或說明性片斷和議論文組合,或說明性片斷和記敘文組合,以此全面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的考查,有利于中學寫作教學向著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向健康地發展。此外,作文評分標準把卷面書寫單列5分,那更強化了語文素質的最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高考語文在書面考試的條件下盡可能地為中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作出了積極的導向。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積極地認識高考,認真地研究高考,這對于改革中學語文教學,使教學走上“素質化”道路,大有裨益。
      二、從考生解題失誤看教學的“非素質化”現象
  分析考生答題失誤情況,追究教學上的原因,正視教學的非素質化傾向,很有必要。以1996年語文高考中得分率較低的試題為例(據浙江省97790名考生的答卷統計):
 大題號  小題號   考查內容   分值  平均分  難度值       1    字音辨識    2   0.8584  0.4292 一     2    別字辨識    2   0.1443  0.0722       4    近義詞運用   3   1.6521  0.5507       9    文學常識判斷  3   1.6904  0.5635       10    古詩詞鑒賞   3   1.2493  0.4164       16    句意理解    3   0.5014  0.1671 二     18    重要材料篩選  3   1.1068  0.3689       19    文意理解    3   1.3616  0.4539 三     21    句子作用理解  3   0.8219  0.2740       25    語句含義理解  4   1.5055  0.3764 四     26    事理原因分析  4   1.4103  0.3526 五     31    廣告修改    5   2.5449  0.5090 六     32    畫面說明   20   11.7340  0.5867
  注:整卷平均分為84.73,難度值為0.5649。
  1題的命題材料均是容易讀錯的字,只不過“箴言”、“卷帙”、“姊妹”等檔次稍高些,此題得分率偏低(往年也如此),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學上不重視讓學生廣閱讀、多積累,因而對這類字的讀音陌生。2題中的“國藉(籍)”、“插科打渾(諢)”、 “委屈(曲)求全”全屬常見別字。此題之所以成為全卷得分率最低的試題,不能不歸咎于平時教學不重視詞語書寫規范和字義理解。4題難度本不高, 得分率應該不止這點,這正暴露“脫離語境,孤立地進行詞語教學”的弱點。9題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體裁常識, 都是高中學生應該了解的,但許多考生卻不知道《李有才板話》、《悲慘世界》等中外文學名著,這跟平時教學只盯住幾篇基本課文,不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有直接關系,31題廣告修改,要求修改的標點、造句和表意上的毛病都很基礎、很明顯,考生在高考復習階段不知做了多少語法訓練習題,可就是有那么多人不能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這說明語言教學“從課本到課本,從語法到語法”,不突出語言訓練的實用性。以上試題均屬“語文知識及運用”的范圍,從考生答題的失誤,不難看出平時教學存在拘守課本不廣泛閱讀、架空教學不講語境、機械訓練不講實用的非素質化傾向。
  16題文言句意理解,“給”、“亟”二字是該句中的關鍵實詞,根據上下文,只能分別解釋成“滿足自己”、“緊迫”才合理。該題得分率這么低,說明多數考生缺乏根據語境推導詞義的能力。平時文言文教學不乏句子翻譯訓練,可為什么就是提高不了上述能力,原因在于機械的句子翻譯訓練并不能增強學生的“根據上下文推導詞義、句意”的能力。18題要求辨析“表現郭永剛直抗上”的材料,19題要求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兩題均屬“文意分析”。這類試題的得分率歷年都低,反映出文言文教學中的普遍傾向:只追求“字字落實”,忽視文意理解和分析。上述兩點,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非素質化現象。
  21題要求確認佩蒂所說的話說明了什么問題。只要把四個選項與原文進行對照,便可發現有三個選項與原文不符,此題得分率這么低,說明大部分考生缺乏根據原文進行推敲的意識和能力。25題要求對抽象語句作出闡釋,此題發問點在第四段,而有關材料卻在第二段。多數考生答題不確切,說明教學中缺乏搜尋和篩選信息的訓練。26題要求分析事理的原因,應該從二、三兩段中提取要點。多數考生答題不完備或不確切,說明教學中缺乏分析文章內容,把握要點的訓練。現代文閱讀教學占了總課時的三分之二,高考復習階段又做了大量的文章閱讀訓練,多數學生仍未具備應有的閱讀能力(歷年高考得分率都低),這只能說閱讀教學還沒有完全把培養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32題用說明性文字介紹漫畫的畫面內容,提示具體,難度不高,按理得分率不至于此。但許多考生的作文或者偏離畫面內容,或者錯作故事描述。這與高中階段寫作教學偏重議論文、忽略各類文體的綜合訓練不無關系,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以上高考答題失誤分析,可以從一個側面證實語文教學的非素質化傾向:一是重知識輕能力。盡管“培養能力”的呼聲日高,但事實上“把課文講深講透”仍然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任務,簡括地說,就是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具有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發展個性特長。而滿足于“講深講透”的語文教學是無法全面完成上述任務的。二是重課本輕課外。只是死死地盯住幾篇基本課文,不注重課外讀寫和語文社會實踐活動,致使學生視野狹窄,積累單薄。三是重課后輕課內。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課后加班加點,練習資料成堆,妨害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重考前輕平時。平時教學不注重培養能力,考前復習大搞強化訓練,違背學生能力形成的規律,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如果不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這些現象,分析這些現象,就很難革除這樣那樣的教學弊端,學科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軌也就僅僅是一句口號。
      三、對高中語文教學素質化的幾點思考
  高考命題在可能的范圍內為語文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作出了積極的導向,如何遵循這種導向,調整教學觀念,改善教學實踐,以求得語文教學的高質量,這是一個緊迫而現實的實踐課題。下面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運用信息學理論指導現代文閱讀教學。學科教學所依據的理論不同,教學思想、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也就不同。長期以來,中學閱讀教學受文章學的支配(其歷史淵源是“以文章取士”)。教學觀念上,認為閱讀為寫作服務(即“寫作中心論”),使閱讀處于附庸的地位;教學目標上,通過閱讀文章提高寫作能力;教學內容上,側重分析文章的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教學方法上,講究條分縷析,講深講透。閱讀教學耗時多效率低,學生閱讀能力差,與此大有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汲取和消化信息成為人們閱讀活動的第一需要,信息學逐漸取代文章學, 成為閱讀教學的理論依據。 高考自從1984年開始考查現代文閱讀能力起,就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導向。認真分析近幾年的現代文閱讀試題,就會發現命題的指導思想和題路,即針對文章中的幾項重要信息,考查吸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若以信息學理論為指導,現代文閱讀教學將發生革命性變化。教學目標上,重在培養搜尋、篩選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即根據需要,搜尋和提取關鍵性的語言材料,對此進行闡釋、分析、整理、概括、評價等,并借助一定的語言形式進行恰當的轉述。這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又是一個語言錘煉過程。教學內容上,抓住文章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信息)來設計和展開教學。教學方法上,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一系列信息處理和信息轉述活動。這樣的閱讀教學,是順應素質教育要求的。
  (二)調整文言文教學的重心。學生能讀懂淺近的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正確理解詞義和句意,把握文意并進行分析和評價,是讀懂文言文的指標。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都在詞義、句意、文意上出題,就是給教學導向。可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重詞法、句法和章法,輕詞義、句意和文意”的傾向,把教學重心放在辨析詞性、用法、句式和分析寫法上,檢測教學效果,也往往在詞性辨別、用法辨析、句式歸類上出題。學習文言語法知識和文章作法,是為了正確理解詞義、句意和文意,前者為教學途徑,后者是教學目的,正確處理文言文教學中“法”和“意”的關系,使教學重心落在詞義、句意和文意上,這是文言文教學改革的走向。
  (三)講究能力訓練的科學性。考查語文學科能力,是高考給教學作出的導向。但在培養能力的實踐上,卻存在不少非科學現象,如考前集中突擊、反復機械操練、傳授套用樣式等等,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担,而能力又不見長進。因此,培養學生能力必須具有科學態度,遵循科學規律。
  (1)培養能力要立足于平時教學。 能力是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能力目標都屬于長遠目標,需要通過一次次實踐逐漸達成,所以能力訓練必須落實到平時教學中。
  (2)培養能力要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是練就的, 不是靠教師“講”就的。教師講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學生“懂得”,而不能使學生“會學”。所以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投入讀寫聽說實踐,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有可能提高語文能力。
  (3)培養能力要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 能力訓練設計和實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能力訓練就要模擬這樣的過程。兩個過程的一致性越高,訓練的效果也就越好。如分析人物形象,學生需要經歷“搜尋有關材料—歸納性格特點—推論形成原因”這樣的認識過程,教學就要順應這個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三類:一類是陳述知識,如某個具體詞語;一類是程度性知識,即“怎樣才能解決問題”的知識,也就是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和要領;一類是策略性知識,即“怎樣調整自身認知結構”的知識,也就是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后兩類知識可轉化為能力。這對于能力培養極有啟迪,如概括能力培養就與程序性知識直接相關。準確、簡明地概括具體內容,其一般過程是:首先確認問題的角度,接著確定閱讀范圍(指原文中與之相關的文字),然后篩選關鍵性的語言材料,最后對這些語言材料進行改造加工,使之表意準確、文字簡潔。學生懂得了這些程序和要領,并反復實踐運用,就會逐漸具備概括能力。運用科學原理提高能力訓練效果,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教學研究課題。
  (四)“硬化”課外閱讀。死摳幾篇基本課文不是語文教學的上策,大搞習題操練也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必須重視課外閱讀,把課外閱讀由“軟任務”變為“硬任務”。為此,須采取三條措施:(1)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計劃。 試行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每學年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和一般的政治、經濟、科普論著不少于50萬字。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納入教學計劃,開列必讀和選讀的書目,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2 )指導學生如何鑒賞作品,積累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課本文學作品教學要注重鑒賞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從思想內容、語言風格、表現技巧三方面鑒賞作品。同時,還要采用做閱讀卡片、寫讀書筆記、開讀書心得交流會等方式,促使學生認真閱讀,增加積淀。(3 )把課外閱讀成果作為學業成績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按閱讀卡片、讀書筆記(包括讀書心得交流)的數量和質量評定成績。
  (五)放眼大社會。因為語文是工具,所以要使學生運用這個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又因為語文素養的高低與生活閱歷有著很大關系,所以要讓學生多多接觸社會生活。因此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須放眼大社會。如引進生活中的語言材料進行語言訓練,指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語言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有積極作用;又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指導學生寫作調查報告,舉行社會生活現象論辯,這些大視野的語文教學活動,對于增加學生的生活積淀、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有深遠的意義。
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2~5G31中學語文教學曹樟玉19981998(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2~5G31中學語文教學曹樟玉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30

[新一篇] 高考復習要抓好課本的閱讀

[舊一篇] 高職教育: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