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兩個轉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呂叔湘曾說:“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道技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僅是學習者對現成信息的接受和貯存,而應是學習主體對信息的主動加工而有所創新的過程。我們培養的是21世紀的建設人才,他們應該具備準確、迅速地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教育目的,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實現兩個“轉化”。
      一、由感知型向思維型轉化
  人類的認識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感性認識階段,一個是理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階段包括感覺、感知、表象等各種形式,是認識的初始階段。理性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并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加工改造,從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聯系的過程。這種理性階段的認識活動就是思維。思維不同于感知活動,感知所反映的僅僅是事物的現象和事物的外部聯系,而思維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思維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的培養,那么就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的工具學科,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判斷推理的思維方法和準確、周密、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但是,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卻很難令人滿意。由于工作性質,我每年都要深入課堂聽課近百節,聽課的一個總體印象是,大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僅停留在感知階段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少,或者說思維量不夠。在教學內容上,照搬教學參考書或其它教學輔助用書上的結論,重課文“寫了什么”,輕“怎么寫的”,重結論的傳授,輕結論得來的分析,很少指導學生品味思想內容的深刻性和表現形式上的藝術性。在教學方法上,“啟發式”庸俗化,形式主義泛濫,由過去的“滿堂灌”而變為“滿堂問”,經常出現一個問題老師還沒有說完,學生就已經把答案說出來了。有的問題雖然也帶有一定的思維性,但學生大都是根據自己手中的材料照本宣科地回答,雖然也顯得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很高,但是起不到思維訓練的作用。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只能是高分低能,不會學習,不會思考問題。
  思維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思維必須和語言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思維活動。葉圣陶說過:“語言與思維分拆不開。語言要說得正確,有條有理,其實就是頭腦里想得正確,有條有理。因此,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要同時并舉。”(《致范守綱》)葉老的話為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指明了方向和途徑。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必須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它們結合的范圍也很廣泛,可以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讀和思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聯想、想象、分析、比較、發散、概括,讓學生的大腦經常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使他們在分析、聯想、概括的基礎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在這種訓練中,如果讓學生學會了系統思維,他們就能夠由點到面地去分析問題;如果學會了逆向思維,他們就掌握了反面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如果學會了辯證思維,他們就能夠一分為二地去分析問題;如果學會了發散思維,他們就掌握了全方位立體性地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語文老師設計問題,一定要從能否訓練學生的思維出發,把握好角度、坡度、難度,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扎扎實實地搞好學生的思維訓練。
  這里要補充說明的是,由感知型向思維型轉化,不是完全擯棄感知活動,而是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感知形象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
      二、由動口向動手轉化
  語文教學提倡講、練結合。“講”是基礎,“講”是指導;“練”是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的能力轉化手段。語文能力的培養著重在“練”。義教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非常重視語文訓練,對讀寫聽說能力訓練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并強調,在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因此,語文教學中,“練”的層次、“練”的方式、“練”的水平,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質量。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尤其是動好手,是最主要的訓練形式。動腦、動口、動手,三個層次,兩次飛躍。動得了腦,不一定動得了口,動得了口,不一定動得了手;只有能動好手,才算有了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較高水平的語文能力,才有助于學生動好腦、動好口。因此,在語文訓練中,一定要在指導學生動手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寫作訓練,應該從小加強,并和“讀”很好地結合來。
  當前,一些學校語文教學中的“練”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首先是“練”得淺易,無效勞動多。課堂上,老師一般“講”過之后,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寫上幾道練習題,諸如源于課文內容的選詞填空,或者關于課文內容理解的選擇題等,操作時往往不待老師讀完題學生就回答出來了。這就是課堂練習?其次,“練”的層次低,學生動手少。現在語文課堂上很難見到讓學生上黑板或者在座位上動手寫點什么,即使偶爾見到,也只不過是讓學生寫寫幾個生字、詞語,或者給幾個加點字注上音,一般都停留在讓學生口頭回答幾個問題上。而大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思維準備不充分,又很少有老師去點撥、啟發、扶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組織幾句像樣的話回答問題。語文訓練輕“寫”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再者,以“講”擠“練”,“練”,得不到時間上的保證。不少老師認為,課堂就是留給老師講的,似乎課堂上安排一點“練”就冷了場了。更有甚者,課堂45分鐘基本上都被“講”擠占了,等到那邊下課鈴響了,這邊才慌慌張張把小黑板掛起來,草草處理幾道練習題就收場了。我想,這種重“講”輕“練”、重“說”輕“寫”的做法,應該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語文教學中的“動手”主要指“寫”。自古以來,“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件大事。引導學生練好“寫”的基本功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由動口向動手轉化呢?我的感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把“寫”引進每一課書和每課時的教學中去,做到課課有寫作,堂堂有動手。漢語教學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兩千多年漢語教學的傳統訓練方法就是學書作文。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實,學生動手的過程就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把“寫”引進課堂,讓學生很好地動起手來,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根本點。但是,我們當前的語文教育背離了這一點,走入了誤區。語文教學輕寫、輕動手的現象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
  這里,我所說的“寫”是廣義上的寫,既指書寫訓練,也指寫話、作文。課堂教學中的寫應該和讀結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和“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個根本點,而且,從某種意義說,讀也是為了寫。把寫和讀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上,根據“讀”的不同而安排形式不一的寫,一般以十幾分鐘為宜,側重寫理解、寫體會、寫感情、寫場面、寫景物、寫人物、寫片斷,或改寫,或擴寫,或縮寫,或遷移性地寫,用“寫”來直接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增強直觀性,便于指導、矯正,耳聽面諭,感受深,記憶牢,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避免抄襲現象的發生。再者,學生練好了片斷寫作,掌握了各種文章的部件寫作技巧,那么連綴成文的能力也就上來了。
  總之,事實將證明,語文課堂教學實現了這樣兩個轉化,必定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參與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文基本功。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兩個轉化,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造語文教學的新天地,以適應21世紀語文教學發展的新需要。
  
  
  
學語文L蕪湖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牛家彬20002000牛家彬,安徽濉溪 作者:學語文L蕪湖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牛家彬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3:49

[新一篇] 語文課堂教學的“宜”與“不宜”

[舊一篇] 語文課堂教學診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