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末世之戰: 明朝與清朝兩場不同中日之戰的比較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臺灣給日本,并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占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并做了長期的準備,終于發動了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系,并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今天關于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上的差距,似乎在開戰以前清軍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然而,先于此戰300年前發生的明朝抗倭援朝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后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清朝的失敗并不是必然的,清朝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清朝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清軍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芝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斗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于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御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余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制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沖擊力迅速。

  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丁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只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只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于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何況,明朝參戰前,日本已占領了朝鮮北部大多數戰略要地,地利優勢明顯。明朝若要進攻日本,就必須要進行慘烈的攻堅戰,而這一點,恰恰是日本優勢火器的長處。日本侵朝戰爭開始前,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議和,其担憂的正是日本軍隊強大的戰斗力。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但與同時代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給天皇的報告看,甲午戰爭前日本可動用的軍力海陸相加不過八萬多人。日本海軍雖然經過長年苦心經營,并向歐美購買軍艦,但是其艦隊實力遠不及英美,甚至與北洋水師相比也不占優勢,甲午戰爭前,日本集中全國之力組建日本聯合艦隊,其船只總數也只有25艘,與北洋水師的船只數量勉強持平。而日本聯合艦隊軍艦多為中小型軍艦,只有吉野等四艘戰艦可以在噸位上與北洋水師主力艦噸位持平,卻遠低于北洋水師定遠,濟遠兩大重型鐵甲艦。遠洋作戰,在沒有導彈的情形下,艦隊噸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要素。何況,清朝當時除北洋艦隊外,尚有南洋,廣東等艦隊,若舉全國海軍之力投入甲午戰爭,那在艦隊數量和噸位上都可對日本形成絕對優勢。在陸軍方面,清朝僅淮軍在遼東山東一帶就有七萬多人。加上朝鮮當時是站在清朝一方,尚有數萬兵力可用。而日本當時雖然經過軍備整頓,但其陸軍的基本裝備與清朝是相差不多的。何況日本國內20年沒有戰爭,日軍的實戰經驗也比較匱乏。而駐守朝鮮的清軍將領,多是經過中法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的錘煉,實戰經驗相當豐富。朝鮮北部山川林立,地形險要,在軍隊數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清朝占有著絕對的優勢。50年代朝鮮戰爭時,幾十萬裝備占絕對優勢的美軍都在北朝鮮的險要山川中碰的頭破血流,何況裝備與清朝相差不多的日本。開戰時,日軍陸海軍兩線作戰,海軍直撲北洋水師,陸軍進逼朝鮮,更有利于清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因此,開戰時,日本雖然氣勢逼人,但其薄弱環節也暴露無疑。這一切無疑都是對清朝有利的。

2、從己方力量:明朝和清朝

  當時的明朝正處于萬歷皇帝統治時期,雖然依舊是天下承平的景象,但其政權已經走向腐敗和衰落,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已經清楚的揭示了這一點。從軍隊方面看,數量上明朝堪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但軍隊缺編情況嚴重。明朝初年定下的屯田政策因為土地兼并嚴重而遭到破壞,大量軍隊土地被官員侵占,士兵淪為流民。明朝中期對倭寇和蒙古的節節失敗已體現了明朝軍隊軟弱的戰斗力。張居正當政時,曾用明軍與蒙古軍“100:1”來形容明朝軍隊的戰斗力。后來雖戚繼光主持軍事改革,但改革的對象也只是遼東和北京周邊的明軍,后來戚繼光遭到罷免,他的許多軍事主張也就被廢除了。

  隆慶時代,由于韃靼的歸附,長城沿線已無戰事,大批士兵解甲歸田,留下的士兵也因為長年和平而缺乏戰爭經驗,訓練更是松弛。明朝重文輕武,武官的地位不高,更用文官担任總指揮并有太監監軍,因此嚴重的限制了部隊的指揮能力和戰斗力。明朝政權內部自張居正死后一直派系林立,朋黨之爭不斷,朝廷內部的爭斗波及到軍方,更使得明軍將領里各自為政,指揮不暢,內部矛盾嚴重。從裝備上看,盡管明軍沿襲永樂皇帝定下的“二分習火器,三分習刀矛,五分習弓箭”的比例,火器部隊的配備高達1/10。但明朝對火器的控制十分嚴格,訓練時也缺乏操練,大批精良火器封存在倉庫中早已生銹。而且由于明朝北方長年面對蒙古軍,與蒙古軍相比明朝火器優勢明顯,因此明朝對火器裝備不思改進,大批裝備早已經落伍。雖然這之間也曾向葡萄牙購買火器,但裝備的也只是少量部隊。明軍中最精銳的當屬戚繼光留下的蘚門軍和李成梁的遼東軍。對日作戰也基本以這兩支軍隊為主。事實上也只有這兩支軍隊可與日本一戰。但兩支軍隊總數不過二三十萬,與日軍數量基本持平,且兩軍中多數精銳還要留下拱衛京城,不可能盡數投入朝鮮。

  在海軍方面,明朝的情況更為慘淡,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已是曇花一現,當時的造船圖紙后盡數被焚毀。明朝對海軍的建設一直不太重視,甚至對倭寇的海盜船也無可奈何,只能靠戚繼光的陸軍殲滅之,后來戚繼光提出御敵于海上的防御政策。但隨著倭患的平息,對海軍的建設也就終止了。廣東福建一帶為防衛葡萄牙入侵,對海軍建設格外重視,并仿造西方戰船組建水師,但其離朝鮮比較遠,由于明朝是倉促開戰,因此遠水難救近火,事實上開戰前一階段日本也一直掌握著制海權,直到明朝舉全國之力派水師增援,才改善局面。因此,當時的明朝,雖然在海陸軍數量上要多于日本,但能戰之兵極其匱乏,戰斗力與作戰經驗與日本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火器裝備與日本雖然基本持平,但明朝參戰時,日本已占領朝鮮大部分地區,地理優勢明顯,大批明朝軍隊暴露在日本精良火器下,明軍作戰環境之險惡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戰前并不想把事態擴大,只是派小規模部隊陸續入朝,有利于機動性強的日軍分割包圍,這一點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而當時的清朝雖然已經處于末期,但從其軍事實力看,依然是相當強大,至少是不弱于日本的。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更新了部隊的裝備。使陸軍部隊與歐美國家的裝備差距大為縮短。左宗堂平定新疆戰役,清軍所顯示的強大戰斗力,使沙皇俄羅斯都大為震驚,最終不得不改訂伊梨條約。與明朝相比,清軍內部同樣腐敗嚴重,派系林立,明軍中存在的克扣軍餉,貪污腐敗等問題,清軍中也有,但腐敗程度是差不多的。絕對沒有到不能戰的地步。中法戰爭和收復新疆都體現了這一點。事實上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所體現的殊死奮戰的精神還是令人感佩的。何況,清朝參加甲午戰爭的軍隊主要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淮軍相當于李鴻章的私家軍,與明軍內部的派系林立相比,淮軍的內部還算是團結的。而且,清朝沒有太監監軍的弱智制度,有利于前線將領發揮自己的指揮能力,在這一點上也是高于明軍的。清軍自太平天國戰爭后,雖然二十年未曾遇到大戰,但與法國的戰爭還是有效的錘煉了部隊的戰斗力,并積累了近代戰爭的經驗。

  而在這方面,日本則是一片空白。清朝士兵也多為將領私家屬下,對將領分外忠誠,打仗也不怕死。從指揮官上看,日軍的指揮官多為留洋歸來的留學生,理論經驗豐富但并無實戰經驗。清軍將領要么是百戰余生,要么是留洋歸來的學生,既對近代戰爭有所了解,又有豐富的實戰積累,這也是日軍所不能比的。與清軍相比,日軍基本是沒打過什么仗的“和平兵”。在軍隊人數上,清朝舉國擁有數百萬,單單洋務大臣們所組建的新軍也有數十萬,且裝備精良,至少不比日本差,人數也遠遠比日本多。若盡數投入朝鮮,對日本將是絕對優勢。在海軍方面,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從裝備上看也的確如此。北洋水師定遠艦所擁有的兩門巨型榴彈炮,當時歐洲也不過是十多門,日本更是沒有。擊中日本一發即可對敵艦造成重傷。黃海大戰中日本主力艦吉野幾乎被此炮打的失去戰斗力,旗艦松島也險些被打沉。何況,清朝還擁有兩支與北洋水師同等規模的艦隊,若與日本一樣合并一處組成聯合艦隊,那將是對日本海軍形成的絕對優勢。開戰時,清軍尚且占領著平壤等大城市以及朝鮮北方戰略要地,地理優勢明顯,且有大部隊陸續增援。雖然后來日本掌握著制海權,清軍依然擁有遼東大后方。從這些方面看,日軍基本是沒有什么勝算的。

3、戰斗過程和結果比較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對清朝政府不宣而戰,甲午戰爭爆發,在歷時九個月的鏖戰里,日本先取平壤,再下開城。幾乎聚殲駐朝清軍,以閃電般的速度向鴨綠江突進。清朝甚至來不及組建第二道防線。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于9月發動黃海大戰,重創北洋水師,以不失一艦的代價擊毀北洋水師主力艦六艘,徹底掌握制海權。使北洋水師自此蜷縮劉公島,無力進行遠洋作戰。之后,日本于1894年冬突破鴨綠江防線,占領大連旅順,其第一集團軍在海軍的掩護下,在山東登陸,占領威海炮臺,包圍北洋水師,終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三月,日本頂住清朝最后反動的海城反擊戰,并乘勢攻克營口,清朝6萬大軍潰敗。自此,甲午戰爭以日本完勝而告結束。中國損失軍力六萬人,敵我雙方損失比例高達10:1。最精銳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丟失整個朝鮮和大連,旅順,營口,海城等重要戰略城市,清朝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償白銀一億五千萬兩。并割讓臺灣。日本將清朝的賠款全部用于軍事工業發展中,軍事力量迅速膨脹,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

  而明朝抗倭援朝戰爭則歷時七年,其中主和主戰大臣反復爭斗,以至拖累前線,使原本形勢大好的戰爭幾經曲折,方獲全勝。然而就是在內政腐敗的情況下,明朝還是最終贏得了戰爭。1592年四月,日本對朝鮮不宣而戰,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占領朝鮮全境。不宣而戰似乎是日本的管用伎倆。

  經過明朝內部的幾番爭論,朝鮮淪陷三個月后,明軍才姍姍入朝,卻只是祖承訓的一支5000人的小部隊,結果被日軍殺得全軍覆沒。為維護顏面,明朝才下決心一戰。此戰事先并無明確方針,也無精確作戰計劃,只是隨時局變動而增兵,可謂是一大敗筆。但是,認真起來的明朝很快打出了國威。四萬遼東軍入朝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日本咽喉,在軍隊總人數處于劣勢,當時日軍侵朝軍隊近20萬,集中局部優勢兵力發動了平壤會戰,在日本增援部隊趕到前一舉攻克平壤,消滅日軍一萬五千人。史稱平壤大捷。之后,明軍經過浴血奮戰,將戰線穩定在釜山一線。而同時明朝發動的龍山會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糧食基地。使日本侵朝的幾十萬大軍陷入了危急之中,并使得日本遣使求和。然而此時,京城的主和大臣石星卻力主議和。從而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之后明軍撤離朝鮮,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

  在歷時四年的談判中,日本以拖延手段,贏得了重新準備戰爭的時間,并重新裝備了十五萬軍隊和精銳水師。明朝卻對此毫無準備,甚至萬歷皇帝已經起草好了招撫詔書。然而,在經過充分準備后,日本于1596年九月閃擊朝鮮,再次對朝鮮不宣而戰。毫無準備的朝鮮被殺得大敗。明軍也因倉促迎戰節節敗退,朝鮮大半國土再次淪陷。遼東軍只剩萬余兵力苦守王京待援。后來明朝派遣6萬中央軍入朝,明軍發動反擊,贏得漢江保衛戰勝利,隨后轉守為攻,雖遭蔚山攻擊戰失敗,卻也重創日軍主力,其后三路攻擊,相繼收復朝鮮南部主要城市,將日軍壓迫在沿海幾大堡壘中分割包圍。至此日本敗局以定。豐臣秀吉在內外交困中去世。日軍聞訊集結水師倉皇撤退,被明朝水師在露梁海域伏擊。展開了16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海戰。經過一天的喋血廝殺,中國水師以損失戰船一百多艘的代價,贏得了擊沉日本戰船四百五十艘的輝煌勝利。至此,日本侵略軍已全軍覆沒,抗倭援朝戰爭以中國的完勝而告終。

  兩次戰爭的過程,有一些共同點:

  倭寇都是不宣而戰,并且在戰役的前期徹底掌握了主動權。明朝抗倭援朝戰爭時,日本水師第一戰就徹底摧毀朝鮮水師,掌握制海權,并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占領朝鮮大部分戰略要地。甲午戰爭時日本在豐島打擊中國運兵船,并迅速登陸朝鮮本土。在兩次戰爭的開始階段,中國都是處于不利局面中。尤其是明朝援朝戰爭,開戰時大部分戰略要地都是被日本控制,相形于甲午戰爭開戰時清軍與日本的犬牙交錯,形勢更為險惡。

  兩次戰爭開始前,在是戰是和的問題上,中國方面都是搖擺不定。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始終反對對日開戰,甲午戰爭時西太后和李鴻章也曾嚴令“釁不可自我開。”拱手將戰爭主動權交與日本。兩次戰爭中國都是倉促參戰,在各方面的準備上尚未就緒。武器裝備嚴重不足。

  戰爭中,無論明軍還是清軍,其作戰都是勇猛甚至可歌可泣的。甲午戰爭的平壤保衛戰,打的日本尸橫遍野,日本雖占領平壤,卻付出了慘重代價。黃海大戰鄧世昌壯烈殉國,后來兵困劉公島,水師提督丁汝昌一直戰到彈盡糧絕,最終服毒自盡,至死未投降。而聶士城陸軍的鴨綠江阻擊戰和海城反擊戰。更是打的悲壯慘烈,尸山血河。旅順戰役寸土必爭,倭寇惱羞成怒以屠城泄憤。相比之下,明軍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平壤一戰,遼東軍前仆后繼,以人海戰術拿下平壤,龍山戰役中三百敢死隊員迂回穿插,在日軍背后發起進攻,戰役勝利結束后敢死隊僅剩四人。開城保衛戰面對三倍于己的日軍,李如柏拼死守衛,城墻幾經易手,始終未能讓日本占領開城。最后的露梁大海戰,明朝水師副都督鄧子龍以身殉國。盡管兩次戰爭的成敗不同,但是前線的將士都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他們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國威軍威。作為為國犧牲的英雄,他們將永遠被我們緬懷紀念。

  戰爭中日本都是傾國之力,精銳盡出。大有決死一戰的氣概,將日本的國運賭在戰爭上。作戰也基本是亡命徒式的打法。這樣的一個鄰居,永遠值得我們警惕。

4、不同結果的原因以及反思

  同樣是與日本作戰,同樣是在國力和軍力強于對手的情況,同樣擁有廣闊的中國大后方和優勢的補給,同樣是三軍奮戰將士用命。同樣是面對日本亡命徒式的打法。為什么明朝可以勝利,然而清朝卻會失敗?要知道兩個朝代都已經到了統治階段的末期,表面的繁榮下已經隱藏了深深的內部危機。世人都把清朝的失敗歸結到政治的腐敗和日本軍事實力的強大的,但這種看法未免膚淺,就讓我們整個戰爭過程里明清雙方形成鮮明對照的幾個情況來看一下吧!

  a) 朝鮮戰爭打響后,明朝內部雖然戰和之爭不斷,兵部尚書石星甚至一直堅持頑固議和立場。但一向昏庸的萬歷皇帝這次的抗戰決心異常堅定。雖然祖承訓全軍覆沒,但萬歷皇帝勇敢的承担責任,并未責罚相關將領,更未向日本退讓半步,而是堅決的派遣遼東軍主力入朝參戰。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面。反觀清軍,在是戰是和問題上,雖然光緒皇帝壯志滿懷,但是掌握實權的慈喜太后卻始終左右搖擺,首先在日本進兵朝鮮的情況下并未作出決策,坐失戰機,接著在戰爭爆發后也沒有宣布明確作戰目的,這使前線將領幾乎不知所措。兵力部署和調度情況更加混亂。導致清軍迅速崩潰,把虛弱的鴨綠江防線暴露在日軍的眼皮底下。

  b) 明軍參戰后指揮相當統一,水陸配合極其默契,協同作戰戰果輝煌。面對倭寇的瘋狂攻擊,明軍采取主動出擊的戰略,迅速與敵人主力展開決戰,以攻為守,最大程度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迅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將日軍壓迫在朝鮮沿海的幾大堡壘中。迫使其從海路逃跑,并最終于露梁海域聚而殲滅之。而清軍雖然奮勇殺敵,卻是各自為戰,相互間幾乎沒有協調和配合。特別是平壤保衛戰,明明在人數上不弱于日軍,可偏偏落得左寶貴孤軍作戰的結局。北洋海戰中,更是放棄了優勢的地理優勢和海陸防御配合,禁止北洋水師援救威海炮臺,使北洋水師眼睜睜看著陸地防御被占領,最終使得自己被團團包圍,困死劉公島。在整個甲午戰爭里,清朝的軍事指揮系統幾乎失效,整個戰爭中都在被動防御,處處挨打。

  c) 戰爭開始后,明朝迅速著手搶奪制海權,加緊趕制新式戰船,調集幾乎傾國之力的水師部隊云集朝鮮。很快形成了對日本艦隊的絕對優勢。并在露梁一戰中成功摧毀了日軍的海軍。而清朝卻猶豫不定,對水師的調度更是保守,先是豐島海戰,以兩艘軍艦面對日本艦隊,鬧出了掛白旗的國際笑話。后來黃海大戰后更是畏敵如虎,只想如何保全北洋水師,卻不想如何殲滅日本艦隊。其實,當時以清朝海軍的勢力,若集中南北洋艦隊,定可在遠洋置日本于死地。可惜,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清朝輸掉了最后的家底。

  兩次戰爭中,日本的戰術都是一樣的,即先搶奪制海權和朝鮮戰略要地,再直插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迫使中國投降,達到戰略目的。其實這種戰術帶有極大的賭博性。倘若在一處遭到對手的牽制,就將滿盤皆輸。因為日本國土狹小,補給有限,不可能與中國拼消耗。明朝與清朝戰爭初期都有戰敗,但明朝是阻擊戰,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和延緩其攻擊步伐為結果的;清朝則是潰敗。事實上,戰爭的結果從開戰時的態勢就已經注定了。

研究一下戰爭的結果,可以粗略總結出以下觀點:

  1、中日大戰,中國擁有著先天的優勢,即豐厚的人力和資源,以及廣闊的大后方和漫長的補給線。中日開戰,即使日本可以以優勢兵力和裝備暫時取得優勢。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如戰事進展緩慢,其國力也必然被拖垮。明朝抗倭援朝戰爭持續七年,日本幾乎被打到崩潰邊緣,戰爭結束不久即爆發內亂,國內長年內戰,國力一撅不振達200年。甚至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青年時僅憑幾條海盜船就橫行日本。所以除唐朝外,歷來對日作戰的方針都必須作好持久戰的準備,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滿清卻不明白,西太后原本期望速勝,在自己60大壽前贏得戰爭,結果卻是迅速崩潰。而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戰爭潛力,急忙結束了戰爭,以至喪權辱國。

  2、中日交戰,朝鮮為重要戰略爭奪地。失朝鮮則失中國。失去了朝鮮,日本的優勢陸軍就有了廣闊的空間。朝鮮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生產能力也能為其支持戰爭,抗戰八年我們一再敗退,與這一點不無關系。而清朝丟失朝鮮后,既而丟失遼東大部分地區。明朝守住朝鮮,最終贏得了戰爭。

  3、對日作戰,絕對不是一場局部戰爭,更不是一場可以迅速結束的戰爭,因為日本每次對華作戰,其戰爭機器都是瘋狂開動。中國必須要做出打全面戰爭的準備,才可贏得最后的勝利。事實上,以中國的國力和基礎,若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率必定十倍于日本。明朝水師原本弱于日本,但一經運轉便威力無比,而清朝政府一味小心翼翼,僅靠淮軍和北洋水師抵抗,其他軍隊則處于觀望狀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4、作為統治者,必須要有戰斗到底的決心,戰爭決策一旦作出,必須厲行,不可再有搖擺。中國軍隊雖然派系嚴重,但只要思想統一,調度得當,依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力。清軍的全線潰敗,與清朝內部始終沒有統一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作為統治者則更加搖擺不定。使得指揮系統嚴重混亂,幾乎使軍隊成了瞎子。

  5、日本軍隊攻擊迅速,沖擊力量強,但也有其明顯的弱點,即持續戰爭能力差,一旦遭受激烈抵抗,必定使戰局扭轉。對付日本這種敵人切不可有消極防御的戰略思想,那就如同與影子作戰。對日本必須制定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在開戰時就打亂其進攻陣型,切不可消極保守,否則,就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下場。


網載 2013-09-10 20:54:57

[新一篇] 東陵大盜,大盜東陵――懸案?

[舊一篇] 嚴重動搖了西周奴隸主的統治---國人暴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