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北宋統一戰爭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后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后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后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后改名光義即后來的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于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后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后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后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后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于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后被尊為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擊敗李筠和李重進。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后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內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和其控制下的北漢,南方有占據江漢一隅的南平、占據湖南14州的武平、據有兩川、漢中45州的后蜀、據有嶺南60州的南漢、據有江淮地區的南唐、據有兩浙地區的吳越等割據政權。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臥榻之側,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當政局穩定之后,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一中國的斗爭繼續進行下去。起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卻不贊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后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后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使他大為高興。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后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的戰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后人歸納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方略。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勢,選派宿將,率領重兵,鎮守北部要點,并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展關系,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準備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11歲的幼子周保權繼位。盤據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刺史張文表乘機發動兵變,攻占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武平統治者一面派楊師[率軍抵擋,一面派人向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統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繼沖繼位。久已圖謀南下的趙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連發生喪亂,認為有機可乘,遂采取一箭雙雕的方針:以借道為名滅南平,以救援為名滅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趙匡胤命慕容延釗、李處耘等出兵湖南。當經過南平時,要求假道過境。南平對宋的借道要求,意見不一。高繼沖未作任何應變準備。二月初,宋軍進屯襄州(今湖北襄陽),派人告知南平為宋軍準備給養。這時,高繼沖遣使以犒師為名探聽宋軍的真實意圖。二月初九,使者與宋軍在荊門(今湖北荊門)相遇,慕容延釧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處耘率輕騎數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進。高繼沖至城外,等待延釗大軍,而李處耘則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領江陵城內要地。高繼沖見大勢已去,舉城投降。宋軍滅南平后,征調南平萬余人,合兵向武平急進。這時,武平已擊殺張文表,平息了內亂。周保權獲悉宋軍壓境的消息,決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釗分兵兩路,水陸并進:水師東趨岳州(今湖南岳陽);陸路則出澧州(今湖南澧縣)直指朗州。水路從江陵沿長江順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軍于三江口(今岳陽北),進占岳州。陸路三月初進至澧州南,同武平軍遭遇,將其擊潰,接著占領朗州,生俘周保權,湖南平定。


  北宋占領荊、湖后,后蜀東北兩面處在北宋的瞰制之下。于是趙匡胤開始謀劃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陜地形,以備由陸路攻蜀;同時修造戰船,訓練******,以備由水路溯江入蜀。這時,后蜀也感到了宋軍的威脅。蜀主孟昶采納王昭遠的建議,決定嚴兵拒守,以抗宋軍。當時北宋東臨三峽,北控隴右和秦嶺各隘。于是后蜀一面派兵東屯三峽,另一面派人約北漢同時舉兵夾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趙匡胤密報了后蜀實情,并繪呈后蜀山川形勢和兵力分布圖。正欲伺機攻蜀的趙匡胤,以此為借口,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發兵兩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彥進、王仁贍等率步騎3萬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劉光義、曹彬等率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上,兩路分進合擊,會師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軍政,蜀軍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宋軍的凌厲攻勢。宋軍二路兵馬勢如破竹,連敗后蜀軍的反抗,迅速進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滅亡。


  宋消滅后蜀之后,南漢屏障已失,岌岌可危。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率兵大舉攻南漢。南漢主劉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抗宋。宋軍設伏以待,大破南漢軍。劉急忙起用老將潘崇徹率兵5萬進屯賀江口(今廣東封開西北)。但潘崇徹進駐賀江口后,擁兵自保,觀望不前。潘美見南漢軍逗留不進:遂揮師西上,連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顧之憂。十一月迅速轉向東攻克連州。直逼韶州,擊敗南漢李承渥所率10余萬兵,攻占韶州。消息傳來,南漢舉國震恐。劉命郭崇岳領兵6萬屯馬逕(今廣州北)以守衛興王府(今廣州)。此時屯駐賀江口的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宋軍遂全力推進,迫近興王府。劉見形勢危急,遣使向宋軍求和。潘美率軍疾進,于正月二十八日到達馬逕,與漢軍對峙。劉求和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其弟劉保興率兵至馬逕增援督戰。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敗漢軍,郭崇岳死于亂兵之中,劉保興逃歸興王府,宋軍追擊至城下。二月初五,劉出降,宋軍進占興王府,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后,對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圍。南唐后主李煜為茍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在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就緒之后,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懼怕被扣留,稱病固辭。宋太祖以此為借口,以曹彬為統帥,下令進攻南唐。其具體部署是:曹彬率荊湖******順流而下,攻取池州以東長江南岸各要點;潘美率步騎兵由和州與采石間渡江,會合曹彬東下直攻金陵;京師******自汴水而下取道揚州入長江攻取潤州;以吳越王錢m率兵從東面配合宋******攻金陵;以王明率軍牽制江西唐軍東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師沿長江順流東下,南岸唐軍以為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阻擊,使宋軍順利通過南唐屯兵10萬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軍突然渡過長江,水陸并進,直趨池州。奪占采石。連克金陵外圍據點,并在秦淮河擊敗南唐水陸軍十余萬,形成了對金陵的包圍。金陵被圍數月,李煜全然不知。開寶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視,見宋軍已進逼城下,急忙命朱令S率十萬守軍東下赴援。朱令S率水步軍號稱15萬順江東下,在皖口遇王明部阻止。朱令S以火攻宋軍,因風向改變,反燒自己。宋乘勢猛攻,全殲南唐援軍。此時金陵被圍九個多月,曹彬再三致書勸降李煜,均被拒絕。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在削平南方諸國其間,宋太祖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均未獲克捷。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太宗繼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業,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錢m和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兩浙、福建亦歸入宋的版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他采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派潘美等率軍四面合圍太原,并擊敗了遼朝的援兵,北漢主劉繼元困守孤城,在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于五月初五被迫投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經過16年的戰爭,結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北宋王朝統一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二是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比較成功,從而保證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


網載 2013-09-10 20:55:37

[新一篇] 南漢亡國之君閹人成癖之謎

[舊一篇] 臥薪嘗膽,成就霸業---吳越爭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