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霸業的破滅---泓水之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發生的泓水之戰,是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一次作戰,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規而導致失敗的典型戰例之一。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后,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領導人,成為一片散沙。齊國因內亂而中衰,晉、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暫時無力過問中原。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素為中原列國目為“蠻夷之邦”的楚國的北進勢頭,引起中原諸小國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領導諸侯平定齊亂的余威,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并進而伺機恢復殷商的故業。可是在當時,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但這時對付宋襄公卻是游刃有余,所以它處心積慮要教訓宋襄公,結果終于導致了泓水之戰的爆發。


  且說宋襄公專心致志爭當盟主,雖然雄心勃勃,但畢竟國力有限,因此只能單純模仿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政治號召,召集諸侯舉行盟會,藉以抬高自己的聲望。可是他的這套把戲,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更受到楚國君臣的算計。在盂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上,宋襄公拒絕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議,輕車簡從前往,結果為“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手下的軍隊活捉了起來。


  楚軍押著他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使其圍攻宋都數月而未能得逞。后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義,更憤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背宋親楚。他自知軍力非楚國之匹,暫時不敢主動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決定興師討伐它,以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挽回自己曾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認為攻打鄭國會引起楚國出兵干涉,勸阻宋襄公不要伐鄭。可是宋襄公卻振振有詞為這一行動進行辯護:“如果上天不嫌棄我,殷商故業是可以得到復興的。”執意伐鄭。鄭文公聞訊宋師大舉來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鄭。宋襄公得到這個消息,才知道事態十分嚴重,不得已被迫急忙從鄭國撤軍。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這時楚軍猶在陳國境內向宋國挺進途中。宋襄公為阻擊楚軍于邊境地區,屯軍泓水(渦河的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等待楚軍的到來。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于楚宋兩
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占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


  但是卻為宋襄公所斷然拒絕,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后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可是,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里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后,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禁衛軍(門官)悉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泓水之戰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


  泓水之戰后,宋國的眾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實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氣,在那里振振有詞為自己的錯誤指揮進行辯解。說什么“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可見其執迷不悟到了極點,因而遭到公子目夷等人的嚴厲批評。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腿傷過重,帶著滿腦子“仁義禮信”的陳舊用兵教條死去了,他的爭當霸主的夙愿,也有如曇花一現似的,就此煙消云散了。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于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發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為義,于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總而言之,在泓水之戰中,盡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于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占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采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眾,打敗楚軍的。遺憾的是,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毛澤東語),既不注重實力建設,又缺乏必要的指揮才能,最終覆軍傷股,為天下笑。


  當然在宋國臣僚中,也不是人人都像宋襄公這般迂腐的。公孫固等人的頭腦就比較清醒。他們關于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無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為后世兵家所借鑒運用。如孫子就把“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定為“處水上之軍”的重要原則之一。至于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網載 2013-09-10 20:56:03

[新一篇] 宋的監察機構

[舊一篇] 宋詞和元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