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會經濟的繁榮時期---仁宣之治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后世稱之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漢“文景之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先后繼位。朱高熾就是明仁宗;朱瞻基就是明宣宗。在歷史上,明仁宗、明宣宗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漢朝的漢文帝、漢景帝。繼“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仁宣之治”是又一個守成君王的好典型。所謂“好”,指的是能繼承創業君王的遺志,較好地治理國家。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被冊立為燕世子,成為燕王朱棣的法定繼承人。明太祖朱元璋曾叫朱高熾與秦王、晉王、周王的三位世子分頭檢閱衛士。朱高熾最后一個回來向朱元璋復命。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朱高熾回答道:“早晨的天氣冷得很。我讓軍士們吃飽早飯,暖過身子再檢閱,所以回來晚了。”朱元璋又叫這四位世子分頭閱看臣子們上呈的章表奏文。朱高熾在向朱元璋匯報時,只講章表奏文中有關軍民利害的事情,從來不提其中偶爾出現的文字謬誤。朱元璋把他看過的章奏拿過來,自己又看一遍,把那些謬誤一一指給他看,問道:“孫兒,你沒看出這些毛病么?”朱高熾回答道:“我哪敢疏忽粗心,看不出這些毛病呢!只是想,不能絮絮叨叨地講這些小毛病,那樣會浪費您的時間和精力。”朱元璋曾問他:“堯的時候有大水災,湯的時候有大旱災,老百姓有什么依靠呢?”朱高熾回答道:“老百姓靠的是當君王的是圣人,圣人有體恤老百姓的好政策。”經過這幾次考察,朱元璋很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有當君王的見識。


  靖難之役中,朱棣命令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帶兵去迎戰遼東軍的進攻。朱高熾嚴密部署、拼死守衛;前來進攻的李景隆面對堅城,無可奈何。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率精騎千余,殺入張掖門。李景隆怕他得了頭功,不但不派兵支援,擴大戰果,反而叫他退回來,等候大軍全到后,一起進攻。朱高熾當天晚上,命令北平守軍担水澆城。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整個北平城墻成了一道冰墻。第二天,李景隆再來攻打,士卒已無法攀城。朱棣擊敗遼東軍后,回師北平,與朱高熾內外夾攻南軍,大敗李景隆于北平城下。


  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慷的次子朱高煦也立有大功。白溝河戰斗中,朱棣差一點被瞿能抓住。朱高煦率數千精銳騎兵趕到,在陣前殺掉瞿能,救出朱棣。朱棣領兵直逼長江,被盛庸擊敗,又是朱高煦引騎兵趕到,擊退盛庸,扭轉了戰局。朱高煦居功自傲,把自己比作助李淵得天下的秦王李世民。朱棣叫朱高煦陪同他哥哥朱高熾拜謁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朱高熾身體肥胖,腳又有毛病,得靠兩個太監攙扶著才能走路,還動不動要打個趔趄。朱高煦在后面跟著,心里瞧不起他哥哥,嘴里嘟噥道:“走在前頭的人要是摔個交,走在后頭的人就知道走路得小心了!”沒想到已被朱棣立為皇太孫的朱瞻基在他后面緊跟著,并且馬上回敬他一句:“那走在后頭的人要是摔個交,還有走在更后頭的人也能從中知道走路得小心點。”朱高煦回過頭來,與朱瞻基四目相對,心里不禁打了個寒戰,臉上也陡然變了顏色。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就像朱元璋很欣賞朱高熾這個孫子一樣,朱棣也很欣賞朱瞻基這個孫子。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遠征沙漠,把留守北京的重任托付給朱瞻基,第二年,就將他立為皇太孫。早在朱瞻基剛滿月時,朱棣見到后就稱贊他道:“這個孫兒長得英氣溢面!”朱瞻基成了皇太孫后,朱棣經常向朱高熾稱贊他道:“你這個兒子是以后的太平天子!”當朱高熾、朱高煦兩兄弟為皇位繼承權明爭暗斗的時候,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了。朱棣向文淵閣侍讀學士解縉征求意見。解縉認為:“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不做聲。解縉連連叩首,勸說道:“還有一個好圣孫!”意思指的是朱瞻基是以后繼承皇位的好人選。這話說到朱棣心里去了。朱棣采納了解縉的意見,確定朱高熾為皇位的法定繼承人。


  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朱高熾一當皇帝,就對臣下表示:“以前一些當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歡聽直話,下面那些當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諛奉承,結果導致國家衰敗,自己垮臺。朕和你們都應當引以為戒!”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大理寺少卿戈謙,在一次上奏言事時,態度直率,語辭激烈。一些想討好朱高熾的官員紛紛指責戈謙有失大體,沽名釣譽。朱高熾也幾乎惱羞成怒,要責罚弋謙。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向他指出:“有圣明的皇上,才有正直的大臣。希望陛下優待寬容像戈謙這樣的人。”朱高熾沒責罚弋謙,但每見到他,臉色總不好看,說話的口氣也很嚴厲。楊士奇進一步向他指出:“弋謙觸怒了陛下,朝廷群臣看到陛下對他的態度,心里都會認為陛下容不得講直話的人。”朱高熾猛然明白過來:“這確實是我容不得直言,那些討好我的人,迎合我的意思,實際上是加重了我的錯誤。”他回頭一想,一個多月沒聽到朝臣講什么真話了,于是對楊士奇說道:“你去對諸臣談一下,替我表白一下納諫求言的心情。”楊士奇回答:“我空口講幾句話還不能取信于諸臣,請陛下親自降一道詔書說明這個意思!”于是,朱高熾下了一道詔書,進行自我批評,從此,朝廷中逐漸形成一種直言無諱的好風氣。


  明仁宗朱高熾還沒有當滿一年皇帝就病死了,明宣宗朱瞻基繼承了皇位。朱高煦想效法朱棣故伎,重演一場“靖難”的戲劇,在自己的封地樂安(今山東廣饒)發動叛亂。朱瞻基率大營五軍將士,親征朱高煦。進軍途中,朱瞻基叫從征諸臣分析朱高煦的動向。有人認為他一定先取濟南,有人認為他將引兵南下,攻取南京。朱瞻基卻心里有數,他對諸臣剖析道:“朱高煦一聽大軍征戰,哪有功夫去攻打防守嚴密的濟南!他的護衛軍,家屬都在樂安,也不會愿意跟隨他去打南京。朱高煦外多夸詐,內實怯懦,臨事狐疑,當斷不斷。他之所以敢起兵反叛,是因為欺負朕年少,以為朕不敢親征。他知道朕率軍親征,一定膽喪心驚,哪里還敢出戰呢!”果然不出朱瞻基所料。朱高煦色厲內荏,心虛膽怯,加之看到眾叛親離,軍無斗志,只得出城向朱瞻基請罪。這場叛亂被迅速平定。


  明宣宗朱瞻基重用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他有一次外出返京,看到幾個農民正在耕田。他親自到田間同農民談話,并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他感慨地對隨從諸臣說道:“朕只推了三下犁,就覺得很累。老百姓一年到頭勞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修建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獻陵時,朱瞻基遵照朱高熾的遺囑,力主儉樸,注意節約,3個月就把陵墓的工程完成了。朱瞻基帶了這個頭,以后幾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較為儉樸。直到明朝的第11個皇帝世宗朱厚性諼皇保嘔盜蘇飧齬婢兀約河ㄉ莼牧昴埂


  明宣宗朱瞻基有幾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那是在批評一個巡撫時說的。那個巡撫要求在杭嘉湖地區增設一名專門管理糧政的布政使司官員。朱瞻基認為,國家的賦稅有常額,不能養冗官,駁回了他的要求。還有一句是“安民為福”。那是在批評一個工部尚書時說的。那個工部尚書建議修建山西圓果寺的佛塔,好為國家求福。朱瞻基認為,百姓安定就是國家的福氣,用不著借修佛塔來“求福”。


  河南有一個知縣,在當地發生災荒時,未經請示,就將驛站公糧上千石發放給災民。朱瞻基對他加以表揚:“如果拘守手續,層層申報,那老百姓早就餓死了。”他還繼承了他父親愿意接受意見的作風。他要求大學士楊溥盡力輔佐自己。楊溥叩首回答:“臣決不敢忘記報答陛下的恩情。”他囑咐楊溥:“直接指出我的過錯,就是對我的最好報答。”


  正是由于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風較為開明,才有了被史家贊揚的“仁宣之治”。


網載 2013-09-10 20:56:21

[新一篇] 明代的四大奇書

[舊一篇] 明軍與日軍的戰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