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我國戲劇有四大聲腔系統:皮黃、梆子腔、高腔、昆曲,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留存劇目最多的,當數梆子腔。其實,皮黃也可以算作半個梆子腔,因為皮黃是由“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的混合聲腔系統,而其中的“西皮”,則直接由梆子腔演變而來。我國有大量的戲劇劇種屬于梆子腔系統,還有許多非梆子腔系統的劇種,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到過梆子腔的重大影響。

從戲劇音樂的結構形式來分,我國戲劇可分為曲牌聯套結構和板式變化結構兩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稱為“聯曲體”,后者又稱為“板腔體”。梆子腔是一種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體結構形式。

所謂“聯曲體”,是把許多首樂曲按照一定的宮調類別和排列次序組織起來,變成整套的樂曲,通過曲牌的更迭來實現旋律的變化,屬于多曲體結構形式;而“板腔體”則以一首樂曲為基礎,運用各種節拍形式(即板式),將這首樂曲作種種不同的變奏發展,屬于單曲體結構形式。板式音樂以一對上下句作為基本的結構單位,可以用一對上下句組成一段獨立的樂曲,也可以用若干對上下句組成一段樂曲,在組織形式和運用方法上比較靈活;板式音樂唱詞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節奏整齊,在襯字的運用上也更為自由;板式音樂可以靈活地運用原板(二四拍)、慢板(四四拍)、流水(一四拍)、二六、散板、導板、搖板等多種節拍形式,能夠充分發揮節奏變化的戲劇性功能,因此,在板腔體劇種中,節奏變化對于推動音樂形象的展開、表現戲劇矛盾沖突和劇中人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揮、引導整個戲劇音樂節奏變化任務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棗木)制成的一種打擊樂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

梆子腔起源于陜西,陜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邁的民風,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調,長于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與此相應,秦腔的傳統劇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爭的,當然,秦腔傳統劇目中也不乏詼諧、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劇目。

梆子腔是陜西、甘肅一帶的民歌和民間小戲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認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隴東調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劇種則產生于陜西和山西交界處的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分別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陜西也被稱為老秦腔。

梆子腔(秦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陜西,并廣泛流行于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在陜西境內,秦腔分為四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亂彈,以西安為活動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漢中、安康一帶,也叫漢調秦腔、漢調桄桄、桄桄戲;西路秦腔以原鳳翔府所屬地區為活動中心,鳳翔府舊稱西府,因此西路秦腔也稱西府秦腔。

清代中葉,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區流傳。至乾隆年間,梆子腔已流傳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四川、云南、貴州等十多個省份。在所流傳的地區,梆子腔銀快地就與這些地區原來的鄉音土調結合起來,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戲劇。

梆子腔在山西的流行、發展,形成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為山西境內的四大梆子戲,其中,中路梆子又稱山西梆子,就是現在的晉劇。

梆子腔流入河北,發展為河北梆子、老調梆子、蔚州梆子、武安平調、澤州調等,其中,老調梆子又分為東、西、南三路。河北最有名的是河北梆子,又稱為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指天津衛),廣泛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等地。

在河南,則有河南梆子、懷梆、宛梆、大平調等。河南梆子即現在的豫劇,廣泛流行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天津、青海、西藏、新疆亦有豫劇劇團,豫劇又分為豫西調(也稱西府調)、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四大流派;懷梆流行于河南沁陽一帶;宛梆也叫南陽梆子,流行于河南方城、鎮平、南召、西峽等地;大平調俗稱大梆子戲,因其所使用的梆子特別大而得名,流行于河南滑縣、濮陽及山東、安徽、江蘇部分地區。

在山東,有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章丘梆子、汶上梆子、棗梆等。山東梆子流行于菏澤、曲埠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區,因菏澤古稱曹州,山東梆子也曾稱為曹州梆子;章丘梆子也稱為東路梆子。

此外,在安徽有安慶梆子、沙河梆子;在貴州,有貴州梆子戲;在云南,有滇梆子(即現在的滇劇),等等。

除了直接可歸屬于梆子腔聲腔系統的劇種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戲劇劇種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響。

漢劇,舊稱楚調,也稱漢調,曾廣泛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陜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對湘劇、川劇、贛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清中葉進北京,與徽調融合而演變為京劇。漢劇的聲腔有西皮、二黃。陜西梆子傳入鄂西北后演變為“襄陽腔”,后改稱“西皮”;

梆子腔入川,演變為獨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彈戲,成為川劇的五大淵源之一;

在浙江,紹興亂彈(即現在的紹劇,也叫紹興大班)、溫州亂彈(即甌劇)、金華戲(即婺劇)、臺州亂彈、黃巖亂彈、處州亂彈、浦江亂彈等亂彈戲,均受過梆子腔的重大影響,至今其聲腔中,保留著秦腔傳入南方后演變而成的成份,其保留劇目中尚有不少來自秦腔的劇目;

至于廣東粵劇的唱腔,博采多家,是先有梆子而然后與二黃合流;粵劇的梆子,系融合了南方梆子(安慶梆子)、亂彈諸腔、襄陽調、北方梆子諸因素形成的風格獨特的聲腔。


網載 2013-09-10 20:56:33

[新一篇] 梁山聚義,有始無終---宋江起義

[舊一篇] 梨園名家--梅蘭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