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南京金秋儒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由旅美社會活動家、臺灣青年儒學會顧問陳王月波女士和南京師范大學儒學研究中心聯合發起的“’94南京金秋儒學國際研討會”于1994年9月26日在南京師大舉行。這次研討會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來自美國、新加坡、香港、臺灣及國內的8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研討會由南京師大中文系主任郁炳隆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就孔子和儒學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當今儒學研究的方向、態度、重點和意義諸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將有關論點綜述如次:
  1.孔子和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會者在發言或論文中普遍認為:儒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核心和主導的地位,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最醒豁的最重要的國情。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撰文指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歷來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尊崇,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南京師大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鐘振振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孔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人,儒家思想完全可以與世界三大宗教并稱為主宰世界的四大思想文化體系。他特別就“子不語怪力亂神”等語義作了闡釋,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具有科學性和民主性的成份。曲阜師大孔子文化學院駱承烈教授認為:孔子主張各族之間加強交往融合,從而有利于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孔子主張對不同學說兼收并蓄,天然決定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孔子“貴和”的思想又鑄就了中國人民和平善良的民族性格。還有不少學者在肯定儒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論貢獻的前提下,將儒家思想置放于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背景里探析。如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劉鄂培先生指出:儒家學說所包孕及延展成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尚公傳統等遠遠優越于西方的人文思想,且彌補了西方思想文化發展中的不足。
  2.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深遠影響。儒學是人學,而文學也是人學。在這個精神契合點上,儒家思想無疑會對中國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產生影響。與會的專家學者主要就儒學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方面進行了切磋交流。南京師大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陳美林教授指出:儒家思想極為重視人的社會屬性,相對于文學領域中則強調文學反映論上的“興觀群怨”;儒家思想的文學觀凸出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導了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文以載道”“美剌并舉”;儒家思想極為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由此又產生出為人矚目的人品與文品統一的文藝觀。他也特別對儒家思想于文學創作的負面影響作了客觀評騭:儒家思想長久以來束縛和支配著文人學者的創作思維,使得他們不敢突破等級制度、不敢非議倫常秩序,從而沒有產生像《水滸傳》之類的“犯上作亂”的大量作品。而南京師大查屏球博士則針對“中唐解經別派與儒學的新變”這一文化現象,闡發了當時的文化精神,即文學創作的精神蘄向在于:表現出強烈的政治使命感與非工具化的道德意識。
  3.儒學研究的現實性意義。在有關這一方面的發言或論文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共識:深入發掘、闡發、弘揚孔子儒家學說中的精華,用于促進教育事業和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則是十分重要的。香港孔教學院代表陳chōng@①先生在發言中開宗明義地談到了“精神建設要發揮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用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為軸心,能夠凝聚民族力量,振興中華”。南京師大中文系馬景侖副教授在題為《略論孔子“孝”的思想》一文中深刻而明了地指出:在當今商品大潮沖擊社會生活的歷史轉型時期,作為孔子用以規范父母和子女關系的最基本原則的“孝”,能夠提高人自身的修養素質和道德水平,從而有利于家庭的和美幸福,社會的安定平穩,是推動今天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曲阜師大的駱承烈教授則肯定了孔子“和”的思想的現實性及對未來的啟示性。他從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實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國際間處理事務等多方面闡明,孔子“和”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一份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新加坡的研究生黃蘭花,從新加坡的教育實況,社會環境的實際論證了儒學在當代研究中的重要實踐意義。
  4.關于當今儒學研究的方向、態度、重點和方法。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的萬青研究員結合自己的研究情況,從兩個方面言述:一是在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應高度和有創新地發掘孔子及其儒家學說里的理財思想;一是有意識地將儒家思想中調節和處理人際關系和原則和當今西方先進的管理手段結合,從而構建一種嶄新的當代經濟乃至社會管理模式。南京師大中文系徐克謙從孔子文化生存與承傳意識入手,強調了在當今文化泛濫、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中,更多地關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生存及其發展,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關鍵,是中華民族文化在現今生存的動力之源。許多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學界的努力方向應當著力于:對儒學必須進行帶有創建性、實用性的現代化闡釋和改造,使之當之無愧地成為對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現代文明的精神指針。歸根結底,無論怎樣研究及怎樣運用儒學,都無不遵循有繼承亦有創新,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的實事求是的總體原則。    [責任編輯 文華]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羽右加中
  
  
  
社科信息南京012-013B5中國哲學史李揚/盧平19951995 作者:社科信息南京012-013B5中國哲學史李揚/盧平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58:09

[新一篇] 90年代長篇小說寫作現象分析

[舊一篇] ’95中國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