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后的美國新孤立主義思潮述評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的劇變給美國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對外政策問題:如何面對冷戰后的世界新形勢與新問題,以及怎樣才能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內各種外交思潮與政策主張泛起,其中作為美國外交傳統之一的孤立主義再次出現,且來勢較為猛烈,引人注目。人們一般將冷戰后出現的孤立主義思潮稱為新孤立主義。新孤立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布坎南在1992年和1996年兩次參加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角逐,他提出“美國第一”的口號,主張貿易保護主義,限制外來移民,甚至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減少對聯合國的財政資助和對外援助。《外交》雜志主編威廉·海德蘭撰文呼吁:“今天美國所受外來勢力的威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小,……但國內繁榮受到的威脅卻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他認為,“冷戰的勝利,使美國能在今后10年將自己的思想、注意力和資金從國外轉向國內。”(注:(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91年7月10日。)孤立主義一時聲勢逼人,并對美國的現行對外政策提出了挑戰。但冷戰后的新孤立主義思潮也遭到了美國國內眾多的批評,美國政府決策層對新孤立主義的主張基本予以否定。本文試就美國新孤立主義產生的背景、其基本主張、美國國內對新孤立主義思潮的抵制及其原因以及新孤立主義的發展趨勢等問題作一粗淺的評述。
      一
  冷戰后美國新孤立主義思潮的興起,有其傳統的歷史根源。眾所周知,孤立主義在美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干涉主義(或稱全球主義、國際主義)等一起構成美國外交的重要傳統。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是孤立主義的奠基人。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演說》中就美國的對外政策提出了一套后來被稱為孤立主義的準則。他告誡美國人,不要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至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達到野心、爭奪、利益、情緒或反復無常的羅網之中”。他認為:“我們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并促使我們奉行一條不同的政治路線;我們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國訂立永久的同盟。”(注:Henry S.Commager: Document of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1958, pp.169—175.)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在他的就職演說中,重申了美國的對外政策原則:“與世界各國和平相處、通商往來和友誠相待,但不與任何一國結成同盟”。(注:李劍鳴、章彤編:《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就職演說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頁。)華盛頓等人的孤立主義思想指導下的政策一直堅持到19世紀末。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美國資本迫切需要開辟廣闊的海外市場。1898年的美西戰爭,開始了美國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全球主義”認為,形勢已不同于19世紀,美國只有通過與他國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主張美國應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更多地卷入外部事務。1916年就任總統的威爾遜是一位典型的理想主義兼國際主義者,上臺不久,他在“為世界拯救民主”的口號下使美國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孤立主義勢力并沒有因此而消失,戰爭還未結束,威爾遜與他所屬的民主黨就遭到了孤立主義者的猛烈攻擊。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孤立主義思潮甚囂塵上,孤立主義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現象。30年代中期,美國參議院通過的一系列中立法案,使孤立主義達到高潮。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了孤立主義的破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這時的美國一反過去的傳統,與許多國家結成軍事同盟,在海外承担廣泛的政治、軍事義務,“全球干涉主義”成了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和主流。但是,孤立主義沒有消亡。隨著五、六十年代美國侵朝戰爭和侵越戰爭的失敗,國內危機四起,外交上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尼克松上臺后被迫承認美國力量有限,結束越戰,實行戰略收縮,孤立主義思潮乘機泛起,主張美國撤離歐洲,“少管亞非拉的種種閑事”,要求同蘇聯搞“緩和”、“裁軍”。
  綜觀美國對外政策史,孤立主義思想根深蒂固,貫穿始終。由于孤立主義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盡管自本世紀初以來美國不斷朝全球主義方向邁進,但每當全球主義外交遭遇挫折,或者國外威脅減輕而國內問題嚴重之時,孤立主義勢力就會迅速抬頭。
      二
  冷戰后美國新孤立主義的出現,直接的原因則是,一方面,美國所處外部安全環境得到改善,而過多的對外義務沒有使美國達到預期的目的;另一方面,美國國內面臨著一系列較為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首先,由于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對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消失,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或一種力量對美國的安全構成現實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美國人認為,既然對美國安全的直接威脅已經消除,美國承担眾多國際義務的時候也應該結束,應將主要的精力轉向國內問題。
  其次,美國的全球干涉主義使美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冷戰期間,美蘇耗費巨資進行軍備競賽和對外擴張,致使蘇聯崩潰瓦解,美國也元氣大傷,嚴重地削弱了它的實力地位。美國在第三世界國家推行的霸權主義外交政策使自詡為“自由民主典范”的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大大受損。不少的美國人認為,干涉主義不會給美國帶來什么好處,而且美國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在全球承担如此廣泛的義務。新孤立主義正好順應了公眾的這種不滿情緒。
  再次,美國與西歐、日本等盟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冷戰期間,西歐、日本等國作為美國的盟國,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雙方之間的矛盾因此限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冷戰結束后,美國與盟國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經濟矛盾大大加深了。隨著歐洲聯盟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整體實力的增強,西歐獨立化傾向十分明顯,主要表現是:1.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公開反對建立美國的“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2.法、德、英等國之間進一步加強防務合作,增強了西歐在防務上的獨立性。3.在經濟方面,始于1986年9 月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原定為4年, 但由于美國和歐共體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互不讓步,阻礙了談判的正常進行,使這次談判持續了7年之久。4. 在文化科技方面,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文化滲透和技術滲透十分警惕,他們相互配合,一方面以技術合作同美國競爭,另一方面對美國文化的傳播作了種種限制。美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當今的日本已成為美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最主要、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美國與盟國之間矛盾的發展,為孤立主義者找到了擺脫“糾纏不清”的結盟關系的理由。
  最后,冷戰結束前后,經濟、社會問題困擾著美國。經濟上,美國陷入了“三高一低”(高赤字、高債務、高貿易逆差、低增長)的泥潭。1985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1988年美國的赤字高達13,382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1990年經濟出現零增長。美國輿論認為,經濟上的失敗,不僅會使美國變窮,更重要的是將會削弱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逐能力以及美國領導世界的能力。美國自詡為當今世界最“富庶”、最“自由”的國度,但它也不得不承認,美國是社會問題最多和最為嚴重的國家,諸如貧困、犯罪與暴力、吸毒、販毒、種族歧視、道德觀念淡薄等社會問題長期困擾著美國,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日益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迫使美國公眾將關注的焦點置于國內,公眾的情緒趨于“內向”,要求解決國內問題的呼聲特別強烈。這些都為新孤立主義的興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三
  冷戰后美國新孤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內爾森、布坎南、諾德林格、斯蒂爾等人,他們多次撰文,發表演說,宣傳其思想主張。新孤立主義的觀點,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應該把國家的政策重心置于國內問題上,奉行“美國第一”的原則。新孤立主義者認為,在綜合國力競爭的時代,經濟和科技實力是決定國家命運和影響力的關鍵性要素,現在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十分突出,重建美國的經濟、社會秩序已成當務之急,否則會削弱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國際競爭力。“對美國的威脅來自國內:我們的國際地位由于赤字問題和美國社會的墮落而受到削弱”,因此“美國必須認識到保障安全和繁榮的最佳途徑是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去建立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注:(美)托內爾森《什么是國家利益?》,《大西洋》月刊1991年7月號。 )美國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之前首先應建立國內新秩序。在1992年的大選中,布坎南對布什總統進行了諷刺:“布什是國際主義者,而我們是民族主義者;他崇尚世界大同,但我們只相信我們古老的共和國;他會用我們的財富和力量去實踐他所謂的‘世界新秩序’,而我們則堅持美國第一的原則。”(注:(美)《時代周刊》1991年11月3日。)2. 務必減少美國的海外義務。新孤立主義認為,既然冷戰已經結束,蘇聯威脅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復懸于頭頂,美國就應該放棄全球干涉主義的外交政策,減少美國在海外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義務,“回歸美國”!諾德林格在其所著《重組之后的孤立主義:新世紀的美國外交政策》(注:Eric  A. Nordlinger: Isolationism  Reconfigur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Century,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一書中認為,冷戰后的美國“在戰略上免除了”外來威脅,應該大幅度減少在海外的軍事義務。為此,他提議把國防預算減少一半;終止與他國的安全同盟,從海外軍事基地撤回美國的武裝力量;將美國的軍事義務限定在北美、加勒比海以及美國的空中和海上航線這樣一個較狹小的安全區域內。布坎南則提出了調整和收縮海外義務的7項具體措施,即廢除里約熱內盧公約,修改門羅主義; 終止與日本的雙邊條約,大規模從亞洲撤軍;撤回駐歐美軍,將北約組織交給歐洲人;反對北約東擴;停止一切對外經濟援助,撤銷國際開發署,并從亞非拉各洲開發銀行撤出來;國會應該阻止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提供資金等。3.必須根據國家利益來確定美國的外交政策。托內爾森提出,“美國的國家利益必須與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的利益區分開來,不應把外交政策看作首先是擴張美國價值觀念的工具”。(注:《大西洋》月刊1991年7月號。 )布坎南也主張應重新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不要把對外政策建立在所謂“促進公正”、“為民主而戰”等抽象的權利與義務之上,以超國家的理想代替國家利益。
  新孤立主義基本上繼承了老孤立主義的傳統,即強調美國所處的獨特的地理、經濟與文化條件,盡量避免承担海外義務,集中精力于國內事務。所不同的是,由于美國所處國際地位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新孤立主義不再一味反對卷入國際事務,而是僅反對“不符合國家利益”的干涉。例如,諾德林格的孤立主義只強調軍事上的孤立,而且只限定于超出美國至關重要的安全區域外的孤立。他主張美國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以及民主的理想、人權、經濟自由與和平等,應該不受限制地在海外采取更加連續而有效的行動。總的來說,新孤立主義的主張要比傳統孤立主義溫和一些,今天那些有孤立主義傾向的人甚至不愿意公開標榜自己是孤立主義者。
      四
  新孤立主義思潮出現以后,在美國國內得到了不少民眾的擁護,認為它有助于國內問題的解決。但與此同時,它遭到了一批新干涉主義者、理想主義者甚至現實主義者的批評與攻擊。新孤立主義的主張也未能被美國決策層采納。
  批評者承認,由于蘇聯的解體,冷戰結束后美國的安全環境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冷戰后的世界絕非相安無事。隨著兩極格局的終結,原來在兩極體制掩蓋下的矛盾,如領土問題、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等突出起來,各種力量的崛起和失衡必將引發諸多矛盾。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冷戰后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能比冷戰期間變得更加復雜多變,而且可想而知更加虛偽奸詐。今天的朋友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反之亦然”。(注:David Callahan, Between Two Worlds: Realism, Idealism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P.107.)另一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指出,由于兩極結構的崩潰和伴之而來的多極化趨勢,世界重新陷入了混亂之中,多極體系是一種更為危險的力量結構。(注:米爾斯海默:《為什么我們很快就會懷念冷戰》,《大西洋》月刊1990年8月號。)美國官方認為, 冷戰后的國際安全形勢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和威脅主要有:他國內戰和國際沖突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美國利益;美國與西方盟國的矛盾增大;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主義在蔓延;敵人模糊不清,在中立與敵對之間漂浮不定,難以把握,等等。
  批評者認為,在依然面臨外部威脅與挑戰的情況下,美國應該繼續承担在海外的政治、軍事義務,堅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以維護美國的利益與安全。尼克松在1992年3 月撰寫的《我們忽視了我國在世界上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新孤立主義“沒有看到美國的領導地位與我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目標——在國外實現和平,在國內實現繁榮——之間鋼鐵般的聯系”。他警告說:“如果我國的領導人把對外政策置之不理,那么,當世界出現危險時,我們的機會就會喪失殆盡。”共和黨人馬爾科姆·瓦洛普坦言,美國軍事力量在海外的存在“并不是一種施舍,而是要保護美國的利益”。他認為“在當今世界,對于美國來說,在試圖保持全球經濟超級大國地位的同時,成為孤立主義軍事大國是不明智的”。(注:馬爾科姆·瓦洛普:《美國需要一種后遏制主義》,《環球》雜志1993年春季號,第198頁。 )海灣戰爭期間和海灣戰爭之后,布什總統多次提到美國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即主張運用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確保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導地位;鼓吹用美國的價值觀改造世界,使美國成為全世界“自由的燈塔”。他說:“在當今迅速變化的世界上,美國的領導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世界各國,只有美國同時具有道義上的聲望和維持這一聲望的力量”。(注:《紐約時報》1991年1月30日。 )克林頓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聲稱:“這個世界更加自由,但同時也更不安定。共產主義的崩潰喚起了原有的仇恨,造成了新的威脅。顯然,美國應當繼續領導這個我們曾經傾注心血所造就的世界。”(注:李劍鳴、章彤編:《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就職演說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頁。)1993 年,克林頓提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即“參與和擴展戰略”。它是以經濟安全為主,包括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的綜合性安全戰略,強調確保美國在國際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冷戰后美國孤立主義思潮之所以受到批評與抵制并在近年內呈衰退之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美國理想主義外交思想的影響。理想主義是美國的一個重要外交傳統,其基本含義是:美國受上帝委托,對人類的發展和命運負有特殊的責任。它視美國為獨一無二的道義之邦,是其他各國效仿的范例;認為美國有義務將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美國式民主推廣到全球,維護世界的正義、進步與和平。理想主義貫穿于整個美國外交政策的歷史之中。隨著美國實力的逐漸強大,理想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伍德羅·威爾遜担任總統期間,把理想主義外交推向了高峰;卡特上臺后,大力推行人權外交,繼承和發展了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冷戰結束后,理想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又有明顯的增強。新的理想主義特別強調美國價值觀的“可輸出性”,認為推廣美國價值觀和民主制是一種低成本、 高效益的外交手段, (注: See Joshua Muravchik, Exporting Democracy,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92.)是“美國在國際政治中最重要的資本”。(注:Elliot Abrams,Security and Sacrifice, Indianapolis,Hudson Institute,1995,p.98.)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現在有能力在理想主義的指導下建立一個以美國價值觀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2.孤立主義思潮主要是在美國社會的中下層有影響,而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統治集團基本上是反對孤立主義,傾向于全球主義或干涉主義的,這就決定了孤立主義很難落實到美國的外交政策當中去。3.美國學者認為,戰后幾十年,全球干涉主義盡管使美國付出了很大代價,美國國內也因此產生了不滿情緒,但它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主要表現在:西歐和日本的民主制度得到了鞏固;最初在美國幫助下的自由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走向繁榮;最重要的是,美國在冷戰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西方的民主制度得到了擴展。所有這些無疑增強了美國對外干涉的信心,助長了國內的全球主義、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等思潮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抵消了孤立主義思潮的影響。4.美國經濟自1991年4 月走出衰退后,連續保持增長。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逐年走低,失業率在1999年已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注:《人民日報》1999年12月8日。)經濟狀況的好轉, 無疑使冷戰結束之初處于熱潮的孤立主義漸漸失去公眾的支持。5.冷戰結束后,雖然美國的實力已相對下降,但它依然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這種獨特地位加上它獨霸世界的野心,決定了它必然要對整個世界事務與國際政治發揮重要的影響。更關鍵的是,美國在海外有著重要的商業、經濟與政治利益。相當多的美國人認為,在當今并不穩定的世界里,美國積極參與世界事務,并保持在海外軍事力量的存在,有助于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有利于美國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安全。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斷,美國今后的外交政策仍將堅持全球干涉主義,保持美國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孤立主義很難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但在不存在外部對美國直接的安全威脅而國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在美國早已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將繼續存在,并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際觀察滬36~40D7國際政治羅會鈞20002000冷戰結束之后,美國國內掀起了一股新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潮,對政府實行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挑戰。文章對新孤立主義產生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其基本主張、新孤立主義在國內遭到批評和抵制及其原因以及新孤立主義的發展趨勢等作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與探討。美國/新孤立主義/背景/主張/批評/趨勢羅會鈞,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 作者:國際觀察滬36~40D7國際政治羅會鈞20002000冷戰結束之后,美國國內掀起了一股新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潮,對政府實行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挑戰。文章對新孤立主義產生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其基本主張、新孤立主義在國內遭到批評和抵制及其原因以及新孤立主義的發展趨勢等作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與探討。美國/新孤立主義/背景/主張/批評/趨勢

網載 2013-09-10 20:58:26

[新一篇] 冷戰后的美國中東安全戰略

[舊一篇] 芻議分類法的“世界地區表”規范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