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50年的多樣性統一進程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的政治生活、經濟制度、文化觀念和生態環境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呈現了極其多姿多態而又相互依存的多樣性統一的生動畫面。當代世界上54億多人口數以千計的民族和種族、操著千種不全相同的語言和語調、信奉一千多種不盡雷同的宗教信仰,展現了絢麗多采的文化生活及其千差萬別的政治經濟活動和制度,生活在五大洲七大洋的同一個地球上,無疑這是一個多樣化的世界。然而這個地球現在變得越來越小,生活在地球上220多個政治實體的人們越來越相互依存,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無疑這又是一個走向趨同存異的世界。和50年代前相比,面向21世紀,這個地球的多樣性統一特色是歷史上任何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一、當代世界歷史的演變和諸多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的整整半個世紀的當代世界,基本上是以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為主的主體多元化的冷戰對抗和激烈斗爭的競爭共處階段。其基本表現為:①美蘇之間、社會主義國家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冷戰對抗和激烈競爭共處,并最終導致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解體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衰退;②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嚴重的曲折發展,特別是蘇聯和東歐國家社會制度轉軌后,中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社會主義運動呈現了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③西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歷大發展后進行了大的調整,依然保持在當代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主導力量;④第三世界發展中的新興國家和力量已經興起,舊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殖民地宗主國與新興獨立國家的關系發生重大調整;⑤第三次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給全球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并正蘊釀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⑥全球化問題日益突出,一體化趨勢和區域化、民族化、多樣化趨勢明顯加強。以60年代末為界標,當代世界大體上又可劃分為兩個歷史發展的階段:1945—1969年和1969年以來。 
  1945—1969年是社會主義力量大發展和大分化時期;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激烈冷戰共處時期;是第三世界力量開始興起的時期;也是當代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它表現為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種國家類型的力量消長對比看,還是從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占的地位等方面看,均顯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它還表現為一大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當代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的羅斯福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措施逐步健全;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占據主導地位;發達國家資本勢力向全球的經濟擴張和爭奪空前激烈;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運動在大發展同時出現了大分化。  
  1970年代以來的四分之一世紀,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受挫后轉向實行西方社會經濟制度,中國經歷了文革的嚴重挫折,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西方現代資本主義世界處在調整時期;出現了以滯脹經濟為突出表現的結構性經濟危機,并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適應滯脹經濟的變化,西方國家經濟政策實行了重大調整;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進一步加強,西方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全球化問題更加突出。70年代以來另一個關系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事件,是世界經濟由重大西洋的兩大洋經濟發展,逐步向重太平洋經濟的兩大洋經濟的傾斜。1989—1991年間,在雅爾塔體制解體后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正在蘊釀著新的組合,人們正密切注視和估量著它給西方經濟和整個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第三世界新興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現代化、民主化、民族化,和平與發展等一系列嚴重問題。世界文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代世界存在著諸多矛盾,主要表現為: 
  ①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這是近代歷史所沒有的,在1945年前也只局限于蘇聯一個國家。當代世界的這一組矛盾在雅爾塔體制、美蘇兩極格局時期表現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遏制、武力威懾、經濟封鎖、政治爭奪,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相交替,冷戰、緩和、激烈的競爭共處。它集中表現為美蘇矛盾及其在全球范圍各個地區和各個領域的爭奪。
  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這在當代世界是一組十分重要、不容低估的矛盾。它包括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和發達國家日本、西歐國家間的矛盾,以及日本與西歐國家之間、西歐各國間的政治和經濟矛盾。其集中表現形式為霸權主義和反霸權主義的矛盾。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這一對矛盾與近代社會、現代社會相比是更加突出了。它一般經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對宗主國殖民剝削和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以及新興民族國家爭取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爭。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已由以前的對抗關系發展到控制和反控制,爭斗和協調的關系。 
  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間的關系。在現代這種矛盾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時激烈,有時緩和。在本世紀上半期,矛盾雙方相對激化,無產階級處于絕對貧困化向相對貧困化的轉化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一度處于高潮。在本世紀下半期,雙方的斗爭相對緩和,西方國家普遍改變斗爭策略,實行福利國家措施,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對處于低潮。 
  ⑤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新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出現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斗爭、霸權主義和維護社會主義國家主權的斗爭。并一度出現了武裝沖突。
  ⑥民族獨立國家間的矛盾,它包括新興獨立國家之間的矛盾,突出表現在第三世界國家間邊界、種族、宗教和政治經濟矛盾激化引起的戰爭和爭斗。
  ⑦當代世界各種思想文化、宗教和價值觀念的矛盾和沖突。 
  ⑧全球性環境惡化、人口爆滿、貧困加重引起的矛盾和沖突。 
  上述各種矛盾的演變和發展構成了當代世界歷史的基本內容和研究對象。
  對于當代世界矛盾發展的時代特征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如60年代蘇聯流行的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論,蘇聯經濟學家瓦爾加的預言“二十世紀是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的時代”是其典型代表。我國文革前流行的有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代論或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論、壟斷資本主義向民主和社會主義時代過渡論。近年來西方頗為流行的是資本主義取代社會主義時代論,其典型代表是美國政治家茲·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1)a]和理查德·尼克松的《1999年不戰而勝》。[(2)a]還有在西方流行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趨同論、后工業革命時代或科技革命時代論,其典型代表作是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權力的轉移。[(3)a]我以為對現代特征的最好概括是我們正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激烈競爭和共處的時代。在現時代,既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很快滅亡或統治全球的時代,也不是社會主義銷聲匿跡或在全球取勝的時代;既不是全球大動蕩和世界戰爭的時代,也不是社會主義東風壓倒資本主義西風的時代。 
    二、一個越來越多樣化的世界
  當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化、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各國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和多樣性。當代世界的多樣性突出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和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兩種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力量對比的消長和不平衡發展、多樣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久,社會主義越出一國的范圍,迅速發展為遍及歐亞和拉丁美洲10余國,突破了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孤立和單一模式的發展,打破了世界資本主義秩序的一統天下,為多樣化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創了兩類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競爭共處的新局面。在50年的競爭共處中各自發展自己,展示優勢,揭露對方的弊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雖各有得失,但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即:不能相互取代,而要相互共存、和平競爭;不要相互抵抗,而要求同存異;不要相互排斥,而要相互開放。 
  其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多元性。列寧在1915年曾經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4)a]當代世界發達資本國家的政治經濟不平衡發展進一步加深了。它表現在5個相互聯系的明顯特點上。[(5)a]
  ①發展和腐朽兩重趨勢以發展為主。當代西方經濟呈現發展和腐朽兩重趨勢的交替情況;在兩重趨勢中,主要趨勢是發展,尤其是波浪式的發展。[(1)b]雖然當代西方世界經歷了8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是,發展的時間更長。從總體上說,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較普遍現象,而不只是個別現象,不只是在個別國家、個別部門、個別地區和個別時期。雖然腐朽趨勢在深化,但是,很難說目前在總體上腐朽趨勢已超過了發展趨勢。 
  ②壟斷和競爭交替運行。在當代西方世界自由競爭的基礎地位不變,但是自由競爭的獨占地位早已發生動搖。壟斷現象不僅成為現代西方經濟的主要特征,而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1945年以來的當代世界,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發展,開始了國家壟斷資本為兼顧私人壟斷資本和跨國壟斷資本發展的新階段。進入70年代以來,國家壟斷資本、跨國壟斷資本為主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兼顧了私人壟斷資本的發展。同時,壟斷和競爭相互交替和日趨完善,通過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逐步完善了反壟斷和公平競爭的法規。 
  ③經濟發展與改革調整相輔相成。西方國家的改革已從單純應付危機型改革轉向結構性調整型的改革。各個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國家和市場在改革發展中的互補功能,并逐步注意經濟改革和政治變革、社會改革的協調發展。 
  ④不平衡發展和相互依存同在。一方面,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后的1/4世紀里美國獨霸、日本西歐依附的態勢逐步發生變化;70年代以來美國霸主地位開始相對衰落,形成以美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態勢。另一方面,西方世界集團化、區域化和一體化也發生了重要變化。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后,意識形態的趨勢集中表現在,80年代北美經濟區、歐洲聯盟經濟區和日本為中心的東亞經濟圈雛形的醞釀。一體化的趨勢在70年代以來有了迅速的發展,聯合國發揮著經濟協調的作用。在西方世界的集團化、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中,民族化占有重要地位,各自的國家利益仍占中心地位。 
  ⑤社會經濟現代化和局部生活貧困化共生。本世紀下半期西方世界的豐裕社會是和局部生活相對貧困化相聯的。以美國為例,197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一萬億美元大關,美國官方規定的貧困線,一個城市4口之家的最低收入標準1992年為14335美元,有3690萬占14.5%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下。但美國的人均GNP1992年已達23240美元。[(2)b]這種相對的貧困化現象從來都占全體居民比例的10%以上。西方國家的高度現代化是和福利保障社會分不開的,普遍發展和完善了福利保障社會化制度,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福利國家。
  第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加劇。就經濟發展的水平來考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擴大。世界銀行1993年報告顯示:1991年低收入國家的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350美元,而高收入的工業發達國家人均21050美元。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人均GNP相比,相差60.14倍。[(3)b]而1990年為56倍、1988年為54.6倍、1970年為26.6倍、1950年為22倍。[(1)c]如果把美國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作一比較,則美國為中國的倍數是:1965年10.4倍、1970年10.85倍、1983年11.93倍、1989年12.34倍、1990年14.78倍、1991年15.18倍。1992—1994年的差距雖然縮小,但是仍在二位倍數之上。[(2)c]
  第四,發展中國家之間政治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擴大。當代世界特別是本世紀60、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間的不平衡發展尤為明顯。就民族獨立道路而言,少數國家是通過長期武裝斗爭取得獨立的;多數國家則是通過長期的政治斗爭取得獨立的。就社會制度而言,少數國家在實行民主革命的基礎上,向初級的社會主義階段過渡,大多數國家則是發展中的民族主義領導的資本主義制度,其中有的帶有封建性或半封建性,有的帶有依附于某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特色,還有的兼有封建性或依附性,也有的則是前資本主義的多種社會形態混合向資本主義過渡。就政治制度而言,除少數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外,多數國家實行初級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其中有的帶有前資本主義的殘余。就意識形態而言,少數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多數國家則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占統治地位,有些國家則兼容神權主義、君權主義和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總的趨勢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但社會主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3)c]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少數國家已走上了新興工業化的脫貧之路,如以人均GNP計算,1992年新加坡為15730美元,超過了西班牙的13970美元;韓國為6790美元,接近希臘的7290美元。雖然新興國家的工業化不會走發達資本主義的老路,但是,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資本主義力量在整體上的某些發展勢頭。把第三世界看成一個面孔、一種模式是不符合事實的。就地區發展來考察,除海灣地區產油國、東亞“群龍”地區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外,整個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區的發展水平,高于亞洲地區,居末位的是非洲地區,尤其是黑非洲地區。據1994年世界銀行報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按地區和人均GNP計算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為2690美元,比歐洲和中亞地區的2080美元要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為530美元,而南亞地區只有310美元。已有15個國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平均收入為4020美元。[(4)c]1992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1990年阿聯酋人均GNP為19860美元,而最低的莫桑比克僅80美元,兩者相距248倍。1992年阿聯酋人均GNP為22260美元,而莫桑比克降到60美元,兩者相差371倍。[(5)c]
  第五,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發展道路和模式多樣性發展。 
  原蘇聯、中國和歐、亞、古巴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原有國情和基礎很不相同,起步時間不一,在各自發展中又受到政策得失和外來因素的制約,在發展道路和模式上具有明顯的多樣性。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真正走上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50年代,南斯拉夫的率先改革,是被逼出來的;50年代末,匈牙利的改革,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6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勃列日涅夫主義所扼殺;我國在70年代末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是經歷了“左”的干擾和“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摸索出來的。不管國際共運如何風云變幻,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仿效蘇聯模式的單一化,到探索適合本國實際的一體多元化是大勢所趨。在這一實踐中,并不排斥一些國家一度偏離社會主義的航向,然而要從根本上排斥社會主義道路也決非易事。列寧曾經說過:“我們已經開始了這一事業。至于哪一個國家的無產者,到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把這一事業進行到底,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
   第六,各國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當代最有影響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政治思潮充滿著多元特色。以當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而論,有50—6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思潮;有70—80年代以來影響日增的保守主義思潮;還有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潮、新法西斯主義思潮。[(1)d]以非洲和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潮而論有: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的社會主義、突尼斯的憲政社會主義、恩克魯瑪的泛非社會主義、尼雷爾烏賈馬社會主義、馬達加斯加的福科諾納社會主義等。以當代文學流派而言,有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等。至于當代世界各種宗教流派中影響重大的基督教也分為新托馬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正統主義、福音主義和原教旨主義等重要教派。[(2)d]       
  由上可見,多樣性和不平衡發展是全球性現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概莫能外。它不以社會制度的變更而轉移,反映了當代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離開以至否定當代世界發展的多樣性、不平衡性,片面強調普遍性、統一性、全球化,勢必導致不符合國情、球情和實情的錯誤判斷。當然同樣重要的是,夸大多樣性、不平衡性,否定普遍性、統一性,也勢必導致錯誤結論。
    三、一個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當代世界歷史發展的相互依存和統一性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影響全球的科學技術、世界貿易、投資、金融、貨幣等經濟體系的加深和一體化趨勢的發展。 
  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帶來的全球性重大影響是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所不能比擬的。它不僅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現代化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生活結構的革命性變化,而且大大加強了社會生活的全球化趨勢,推動了文化藝術和教育的全球影響,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一體化和集團化趨勢。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變化。世界性貿易、投資、金融、貨幣等經濟聯系的加深和集團化、一體化趨勢的發展使得全球經濟更加相互依存,各個地區和國家協同發展則互利互補,對抗拆臺則損人害己。 
  其次,超越國界的自然環境和生態保護、人口控制等影響全球問題的協調。當代世界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全球性的,大氣質量的惡化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水資源污染和匱乏、森林和草原植被受嚴重破壞、土壤沙化和耕地面積減少、野生動植物和稀有資源的減少、固體廢棄物和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對于全球的環境惡化造成深遠的影響。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加強環境合作,在環境和發展領域建立新的全球伙伴關系成為各國義不容辭的義務。至于當代世界人口激增,不僅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而且加速了世界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口的老齡化成為世界性首先是發達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當代世界的移民浪潮和難民問題同樣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需要各國協調對策。
  第三,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為全球關注的大事。50年來,新的世界大戰未能爆發,這無疑是全世界人民和絕大多數反對世界戰爭的各國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后在這個多災難的地球上,要防止新的世界大戰重演,依然依賴于全球的協同奮斗,基于全球性依存有增無減,一旦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將很難說有真正的勝利者。
  第四,杜絕毒品和預防犯罪,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控制艾滋病等全球性社會問題。顯然,這類社會問題的影響早就越出國家和不同的社會制度。杜絕毒品和預防全球性類似劫機、殺傷無辜民眾等恐怖性犯罪,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的泄漏和使用,控制艾滋病、鼠疫等致命傳染病的蔓延,醫治癌癥病等問題需要各國政府采取協同行動。 
  第五,各國普遍面臨的發展和改革的重大課題。發展和改革是當代世界的主潮流之一,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普遍面臨著發展和改革的重大課題。筆者以為,目前國際經濟政治關系的變遷和世界大國的沉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國改革戰略的正確與否及其后果。改革興國,改革強國。回顧本世紀,初期,俄國領改革之風騷;中期,美國執改革之牛耳;晚期,中國后來居上。展望新世紀,在改革大潮中誰拔頭籌,人們將拭目以待!
    四、把握當代世界運動的命脈 
  把握多樣性統一規律來認識當代世界的歷史、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是我們應該遵循的科學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般歷史規律,只是“一種近似值,一種傾向,一種平均數”。馬克思在批評俄國民主主義者對資本論的錯誤解釋時說:“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1)e]顯然,馬克思在這里反對僵化地理解統一性,強調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認為用一般特點來取代各國具體實踐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1916年列寧在談到現代世界的發展時寫道:“在發達資本主義下一致需要的托拉斯和銀行,甚至在現代帝國主義條件下,在各個不同的國家里也具有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至于美、英、法、德等國先進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形式,雖然基本上相同,但它的形式是更加不一樣的。在人類從今天的帝國主義走向明天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上,同樣表現出這種多樣性。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類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再沒有比‘為了歷史唯物主義’而一律用淺灰色給自己描繪這方面的未來,在理論上更貧乏,在實踐上更可笑的人。”[(1)f]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思維的任務現在就在于通過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2)f]恩格斯認為,歷史的多樣性“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3)f]列寧在1914年談到馬克思“以科學態度研究歷史的途徑,即把歷史當作一個十分復雜并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來研究的途徑”。[(4)f]
  正確認識當代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就要求清楚地認識當代多元化總格局競爭共處的必然性。那種認為以當代資本主義取代全球的多樣性,推行霸權主義,既不得人心也違背歷史的發展潮流;而以美國化、美日化、西方化取代全球化、國際化、世界經濟政治秩序則是典型的霸權主義邏輯。
  堅持多樣化統一的規律就是要重視對當代資本主義、當代社會主義、當代民族主義的發展特點、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理論、發展動因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就是要重視對當代世界歷史的比較研究:例如比較研究近代和現代;歐洲、北美和日本的比較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和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的比較研究;自由資本、一般壟斷資本、國家壟斷資本和國際壟斷資本的比較研究;生產過剩危機和結構性經濟危機的比較研究;發達資本主義、新興工業化國家與社會主義的比較研究;不同社會主義國家類型的比較研究等。通過這些縱向、橫向、多層次、多側面的立體交叉比較研究來揭示當代世界歷史的真貌。
  探索當代世界歷史的多樣性統一,是堅持和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是科學考察當代資本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和當代民族主義的需要。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根本要求。歷史科學的繁榮興旺寄希望于堅持多樣性統一。我們不能片面和僵化理解統一性,以論代史;也不能忽視統一性,夸大多樣性,導致例外論和西式全球化,而是要把理論探索、歷史考察和現狀跟蹤結合起來,開創當代世界歷史研究的新局面,迎接美好的21世紀。  
  〔本文作者黃安年,1936年生,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1)a [美]茲·布熱津斯基:《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a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戰而勝》,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3)a [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聯書店1983年版;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4)a [俄]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第709頁。 
  (5)a 參見拙文:《試論二十世紀西方經濟的幾個特點》,《史學月刊》1995年第5期。
  (1)b 參見拙文:《試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趨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歷史》1989年第6期。
  (2)b 《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表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D甏版。    
  (3)b 《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表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 
  (1)c 筆者據歷年《世界發展報告》的表1統計。據《1994年世界銀行報告》,1992年除中國和印度外低收入國家人均GNP為370美元,高收入國家為22160美元。
  (2)c 據《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1992年中國的GDP為5060.75億美元(以RMB匯率并軌前的美元折算),美國GDP為59202億美元,相差11.7倍。據世界銀行1994年底的最新統計,中國1993年的GNP為5811億美元,人均490美元,美國人均24750美元,相差50倍。 
  (3)c 參見拙文:《20世紀的現實與高中<世界歷史>課本》,《歷史教學》1994年第11、12期。 
  (4)c 《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表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
  (5)c 《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表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表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
  (1)d 參見徐大同主編:《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d 參見宗教研究中心編:《世界宗教總覽》,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
  (1)e 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1877年11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頁。 
  (1)f 列寧:《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諷刺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列寧全集》第23卷,第64—65頁。 
  (2)f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3頁。 
  (3)f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1頁。 
  (4)f 列寧:《卡爾·馬克思》,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2—213頁。
  
  
  
世界歷史京011-018K5世界史黃安年19951995 作者:世界歷史京011-018K5世界史黃安年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58:36

[新一篇] 當代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特點

[舊一篇] 當代中原文學創作的特質、精神及走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