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說“小地方來的”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梁寧講過一個段子,大致如下:

 

某日,她和一個朋友從北京去上海公干,倆人興致勃勃約著一同嘗試磁懸浮。下來后打車,倆人興奮不已地在出租車上議論個不休。稍頃,篤篤定定開著車的司機發話了:“小地方來的吧?”

 

梁寧這家伙學這個段子活靈活現,讓我一聽就忘不了,以至于多次轉述給他人聽。這次,被planeboy和lucy巧妙地用到年會的主持詞里面了。后來,泰穩約了開源的一撥人見面,我們問Peter是哪里的人,他答是湖北孝感地區云夢人,然后自己加了一句:“我老家是個小地方。” 我和planeboy對視一笑。

 

有很多人討論某些事情的時候,習慣用地域來看問題。我呢,向來相信絕對中孕育著相對,萬物都有例外,但確實有些東西是帶規律性的,這個不可否認。 

中國的教育資源是不平衡的,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明顯不如城市的孩子。尤其大城市的孩子,從小接觸的信息多,接觸的新鮮事物多,所以相對來說,頭腦接受的刺激比較多。農村的孩子,相對來說,人際關系也相對簡單和封閉,不像城里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機會和其他人打交道,尤其在和異性打交道方面,城里的孩子肯定也更有經驗一些。這些客觀因素,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在需要更多的靈活性的工作方面,農村孩子一般在起步階段都會落后于城里孩子。即使是接受了很好的大學教育的農村孩子,也還是會在起步階段,因為幼時和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和城里的孩子不同,因而視野容易受限,會算小帳,但大局觀比較弱。性格方面,農村孩子也因從小要吃更多的苦,所以性格更加固執一些,不容易調整自己的觀念,做事容易偏封閉,偏保守,偏自以為是。 

但要注意,我以上列舉的事實中,都沒有忘記一個時間方面的前提,即工作的起步階段。

 

真正做到行業的優秀水準的人,就沒有所謂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的區別了。因為城里的孩子也容易因為從小具備一些先天的優勢,因此缺乏農村孩子的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許起步階段能領先,但未必能堅持到最后。

 

真正能幫助人最終走向成功的,是一個人的反省能力。無論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里,只要真正具備了反省的能力,就會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因而不會一再重蹈覆轍。而不具備反省能力的人,無論起點高還是低,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里,都不容易獲得成功。

 

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即使勤奮,也會因為做事的方向不對而南轅北轍,自以為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實際上得不到多少肯定。一個固守著自己的性格弱點,不愿意真正做一些虛心的思考,不愿意采取一些突破的行動的人,很難得到一個積極開放的團隊的認可。

 

前面提到的Peter,他現在不會為他來自一個“小地方”而自卑,反而能坦然告訴別人,這是因為他內心有很強的自信。每次見到他,我都會被他的開朗豁達感染,他在東軟工作過,現在又來到了北京,而且深入到開源社區中,得到了很多開源組織的幫助和支持,因此內心對開源組織充滿了感恩,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在校的青年,無論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里的,都樹立起更為踏實的自信。

 

我很欣賞的另一個作者xiaxin,他來自大城市上海,但內心樸實的他,從來不炫耀自己,是一個很低調的人,但所有接觸過他的人,都很佩服他厚道的為人和出眾的能力。而現在的他,想的更多的依然是如何能幫助更多的人。他從來不會高調去說“我一定要成為如何如何的人”這樣的話,但他做的事情讓很多人都服氣。

 

我最佩服的朋友中,來自小地方和大地方的確實沒有明顯的數量上的區別,他們,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優秀、杰出與地域無關,與出身無關,客觀條件決定了一個人的起步階段,但決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人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態度決定的。而決定自己的態度的,是自己的性格。性格謙遜樸實的人,一定凡事樂于反省,而不喜歡抱怨客觀,不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會秉持真正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來對待批評。反之則心中容易有比較多的雜念,內心不能保持單純,做事就難以專注和持久。 


網載 2011-02-22 20:04:12

[新一篇] 2007年度天涯100條爆笑評論

[舊一篇] 大學生用文言文寫“求賢賣身契”稱無錢結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