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譯文]  天邊掛著七八個星星,山前飄落著兩三點小雨。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注:

  1、《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注釋:

   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鹽)山縣。作者閑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仿佛臨其境,馀味無窮。

    《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

     “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別枝:旁枝。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見:同“現”。 

 

   3、譯文1:

    明亮的月光驚動了樹枝上的熟睡的鵲兒,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在稻花香里,聽到連著一片的蛙聲,好像他們在談論豐收的年景。天邊掛著七八個星星,山前飄落著兩三點小雨。往日在社林邊的鄉村小客店,在山路轉過溪橋的地方忽然出現。

    譯文2:

    明亮的月光驚動了正在揀枝的鳥鵲,半夜的風吹醒了蟬兒。稻花飄香,一片蛙聲,在訴說豐收。

    烏云出來了,天邊只剩七八個星星,山前已有兩三點雨了。急忙轉個彎,過了一座橋,在一片樹林旁邊,忽然出現了一間熟識的、可以躲雨的茅屋。

    譯文3: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么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譯文4: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
   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丟官之后,辛棄疾仍顯示出一個文人應有的沉默和執著,先后寫出了《水調歌頭·盟鷗》、《清平樂》、《西江月·夜行貢沙湖道中》等壯美的詩詞。他用更多的詩詞,來描繪田園風光。詞中風物,聯結著廣袤鄉村的一年四季,浸潤著雨雪風霜,跳躍著日出月落,美到極致也彰顯尋常。

   在紛繁的人事記憶中,辛棄疾眺望著清新的自然。牽掛人事有多深,進入野地就有多深。他執著于人生、理想,卻一直在體察自然,“了解”自然,也說明了辛棄疾心中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生的倒影。“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如此經典的詩句,濃縮了辛棄疾的人生意緒。

    一位抗金英雄,最終還是成了我們的文化英雄。他迸發的豪氣,他描繪的鄉村,他眷戀的佳人,他懷念的友人,他喝過的酒、讀過的書、彈過的琴,都經他的巨筆,淋漓盡致地展現給了我們,也讓筆者情不自盡地向他致敬!

 

   5、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6、  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閑居帶湖時所作。黃沙,指黃沙嶺,位于上饒城西四十里處,閑居的辛棄疾常來此游玩,很欣賞這里的溪山之美。這首詞寫的便是某個夏夜,他行于黃沙嶺田間小路上的所見所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

    烏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眾說紛紜。有解作“遠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為“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為“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為“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半夜”,“別”字當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為“遠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為恰當。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著急。我們仿佛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會兒聽聽烏啼蟬鳴,悠閑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沉浸于清風明月之中。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飄香,預告著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著稻花的香味,聽著蟬鳴蛙叫,輕松愉快的詞人繼續信步前行。抬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云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才還閑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著急了。夏日的天,說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著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現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細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

 

    評 解

    這首詞以輕快靈活的筆調,描繪了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鄉村夏夜景象。詞人將眼中所見、耳中所聞信手拈來,略加點染,置入畫面,看似粗枝大葉,實則別具風流。詞中美景與閑情融為一體,沒有高深的典故和華麗的詞藻,卻清新可人,生動有趣。

 

   7、 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于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樂題上盧橋》)他在官場里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岳池農家》)。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里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于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于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里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么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云,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于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抬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于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于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里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里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里的“別枝”,與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于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著重于“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于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于動靜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著重于“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一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曲,使全詞聲情為之一揚。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并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志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云層之密”,只是從云層里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致。這一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云層很厚很密,那么醞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個,那么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準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于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著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才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云,接著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才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里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松寺》詩云:“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云:“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云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張忠綱)

 

   8、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天邊掛著七八顆星星,山前下了一陣零星小雨。七八個星:狀寫天空月明星稀情景,星星只有數得出的不多幾個。天外:天邊。兩三點雨:狀寫陣雨稀疏,只感覺到不多幾點。○兩句寫雨,是夏夜陣雨將臨的獨特景象。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是作者妙用數字寫景抒情的佳句。上句寫下雨來前,天空已起了烏云,明月被掩蓋了,遙遠的天邊還閃爍著七八顆星星,下句緊接著寫雨來了,在山前飄落兩三點雨點。“七八個”“兩三點”逼真摹狀出星星的疏落和陣雨的輕微;由遠望“天外”疏星到近看“山前”雨點,表現了匆匆趕路行人心情的焦急,并為下文“忽見”茅店的驚喜神態作了襯托。“七八個星”與“兩三點雨”、“天外”與“山前”形成一個新奇工整的對仗,那么自然妥貼,似乎是作者隨手拈來,筆調真實靈活灑脫。于是,“七八個”與“兩三點”這一對數量詞,在詞人的筆調下,竟讓天外星與山前雨增添了活潑動人的實情、畫意與趣味。

    云從身后吹來,前方目所及處,那邊天外還有幾顆星星閃爍,這里山前卻落下幾點雨。寫出了山里夏天的特點:見云就有雨。

  夜間途中遇雨,心情應該是著急的。然而詞人卻用輕松的筆觸,用不確定的幾顆星,不確定的幾點雨,表現了漫不經心的悠閑從容。

  文字簡明樸素,沒有濃筆重彩的描寫。由首句,我們看到天邊未被云遮的一線明朗處,幾顆星星在眨眼;由次句,我們聽到撲嗒撲嗒落下幾滴雨。恍如身臨其境。

 

   9、“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夏季,白天都是炎熱的,送友人這個,希望清風細雨為其帶來一夜的清爽。主要是送友人一個意境,因為想著友人當時看到留言應該是晚飯之后的閑散時間吧。正好可以更好的體會夜行看到的景色和那份心情。這整首詞都是輕松歡快愉悅的心情,我尤其喜歡這句,試想一下,月朗星稀的天氣,漫步在清風中,嗅著稻花的馨香,耳畔傳來鵲聲蟬鳴和蛙聲陣陣,溪水在腳邊輕輕流淌,舉頭望去,星星似乎也沉醉在這美好的夜色里,連細雨都情不自禁的趕來湊熱鬧(之所以說細雨是因為只有概數的“兩三點”)。迷蒙的雨絲悄然落下,閉上眼,是不是可以感受到那落在臉頰上涼絲絲的舒服感覺?

 

  10、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不見燈火,不聞人聲,只有夏蟬之唧唧,和飄散的螢光。這亙古的純澈月光,和著晚風掠過柿子樹葉沙沙的微響,伴著山神過去了春夏秋冬

  11、辛詞在語言上融會貫通,既從古代各種文體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詩經》、《史記》、《莊子》、《楚辭》、《世說新語》、陶詩、杜詩、韓柳散文中廣泛地擷取精華,使詞具有典雅之氣,同時,又大膽地吸取民間口語,使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

 

 

  12、枯燥乏味的數字一經作家的精心點染,便變得生氣活現,斑斕多姿,蘊涵豐富多彩的審美意義。

  (一) 磅礴恢宏的氣勢美 夸張地使用數詞,可以突出、強調事物的特征或作用,渲染一種磅礴恢宏的氣勢,收到驚心動魄的表達效果。柳宗元的五絕《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首聯從大處落筆,說“千”道“萬”,描“山”繪“徑”,勾勒背景,拓展視野,配合“人”“鳥”動景的描繪,展示了一個純潔寂靜、遼闊蒼茫的粉妝世界。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孤舟獨釣,詩人不惜用一半的筆墨去描畫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遼闊,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體對象就越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之闊大反襯“孤舟”“獨釣”之渺小,舍“千”去“萬”,“孤”“獨”兩字就寡淡無味了。其次,詩人把“鳥飛”“人蹤”這類平常事放在“千山”“萬徑”之下,輔之以“絕”“滅”的情狀描寫,這就把司空見慣的動態一下子變成了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非同尋常的奇特景象。因此,后兩句原來屬于靜態的畫面,由于擺在這種極度幽靜、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顯得空靈剔透、生氣勃勃了。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展示詩人那種急于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耿介性情。

   此外,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固長”,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等等詩句,均是妙用數詞,憑添風采。它們或想落天外,或夸張奇絕,或駭人聽聞,從不同的角度生發開去,精當地傳達了詩人的喜怒哀樂,呈現出一種或蒼涼、或憂憤、或昂揚、或壯闊的氣勢美。

 (二) 別具神韻的意境美 精心地錘煉動詞,可以形象地描繪事物,傳情達意,展示一種清晰如畫、余韻悠長的意境美。葉紹翁的七絕《游園不值》即為典范。“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詩人春游訪友即景之作。后兩句凝煉形象地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色,并寓有深刻的哲理。有人問,百花盛開不是比“一枝紅杏”春意更濃嗎?其實,這首詩的高妙之處正在于“一枝紅杏出墻來”。在“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時,偶爾抬頭,忽見一枝紅杏悄然獨放,挺出墻外,便感覺到特別新奇別致。一枝紅杏有一枝紅杏的美,清新、寧靜、閑適、孤傲,改為“數枝”或“百花”,卻是展示一種熱烈、繁盛、壯闊的美,兩者意趣迥異。同時,這“一枝紅杏”又是一種清麗典雅的含蓄美,露出墻外的雖然只是一枝紅杏,那園內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卻可以由讀者去想象補充。“一枝紅杏”是“滿園春色”的報幕者。一枝獨放,一以當十,蘊藉含蓄,神韻活現。

  此外,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等詩句,均是刻意選用數詞,或繪形傳神,或表情達意,或寓理于形,充分展現出一種隨物賦情、意韻悠長的意境美,引人深思,令人神往。

  (三) 錯落有致的結構美 古典詩詞中,幾句之內連用數詞,上下對應,前后勾連,可以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結構美。杜甫的七絕《絕句四首》(其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短短二十八個字,數量詞組占了四個,共八個字,而且兩兩相對,整齊一律。“兩個黃鸝”在濃密翠綠的柳林中鳴叫,唯其“兩只”,聲音才清脆悅耳,氣氛才幽深寧靜;“一行白鷺”飛上蔚藍高遠的天空,唯其“成行”,情調才不孤單,形象才不呆板;“兩個”與“一行”不僅形式相對,而且意趣相襯,均是寫實傳神。后兩句“千秋雪”與“萬里船”均是虛寫相對。千年積雪,潔白晶瑩;萬里船只,待命遠航。畫面開闊,意境深遠,形對神合,堪稱形式美的典范。
  還有,辛棄疾的詞“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王之渙的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的詩“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等等詩詞,均是巧用數詞對仗而造成結構上的規范嚴謹。

   平淡無奇的數詞只要稍加點化,精當運用,也是可以收到妙趣橫生、神采飛揚的藝術效果的。或夸張奇詭,撼人心魄;或刻意求工,別具神韻;或合理安排,錯落有致。學習古典詩詞時,只要我們對此深思細玩,一定是受益匪淺。

 

  13、“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的鄉村布局就是審美布局。

  而鄉村之為鄉村,乃是城市的參照。

  鄉野,鄉土,鄉村,這些簡單的漢語詞匯向我們訴說著多少美妙。我們多姿多彩的審美傳統,穿越時光抵達今天,緊緊環繞著、包裹著這個“慧核”。城市有許多美好,創造著財富和榮耀,卻也制造欲望與無聊的大面積循環。城市制造欲望,鄉野消解欲望。英國的鄉村、法國的鄉村、德國的鄉村、俄羅斯的鄉村……歐洲的城鄉格局真令人心動。

  這心動源于我們固有的審美內核:鄉野。

  偉大的五柳先生,深深懂得動植物的“朦朧的欣悅”: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辛棄疾則感嘆:“一丘一壑亦風流。”

  小路、田埂、拱橋、竹籬、野花、飛鳥、黃昏、夕陽、云彩、月亮、星星、炊煙、麥苗、稻浪、山巒、平原、草場、溪流、湖光、雨滴、霧靄、瑞雪、蛙聲、雞鳴、犬吠、人喧……

  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嗡嗡嗡”的油菜花……

  所幸這些漢語中的美詞,尚未退出我們的視野。

  而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顯然不是為了消滅這些美詞。

  早在若干年前,費孝通先生就強烈呼吁:鄉土中國應當成為城市中國的參照!

  中國的鄉村不僅意味著十八億畝耕地,她更是一個巨大的審美符號,民風民俗的符號。她以其自然輝映城市,以其樸拙挑剔城市,以其廣闊的酥胸包容城市。

  城市與鄉野,相異而相融。

  曾幾何時相異凸顯,城市對鄉野翻著白眼斜眼。現在是到了再度融合的時候了,彼此青睞,城鄉共榮:指向高空的鋼筋水泥向遼闊而松軟的、生機勃勃的大地致敬。

  每一個長居都市的中國人都有類似體驗:城里樓里待煩了,鄉下走一遭,瞧瞧風是怎么吹的,草是怎么綠的,山巒是怎么起伏的,麥浪是如何翻滾的,鄉親是如何串門的……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鄉野之樸拙收縮欲望之膨脹。

  欲海無邊,回頭是岸。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