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譯文]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拢。

  [出典]  柳永《八聲甘州》

  注:

  1、《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2、注釋:
  1.選自《樂章集》。八聲甘州,詞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凄清的秋天。

  3.霜風凄緊:秋風凄涼緊迫。霜風,秋風。

  4.關河:關隘山河。

  5.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處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

  6.苒苒(ran 第二聲)物華休:隨著時間流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陰流逝。物華,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遙遠。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頭遠望。

  10.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好多次看到遠處有船駛過,便以為是愛人乘舟歸來。

  11.爭:怎。

  12.正恁(nen 第四聲)凝愁:恁,如此,這樣。凝愁,愁緒凝聚化解不開。

 

  3、譯文1:

    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逐漸地迫近,關隘、山河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拢。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心上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著欄桿的時候,正這樣的愁思深重。

   譯文2:

   暮雨瀟瀟,灑遍大江兩岸,也洗凈了清秋時節的萬里長空。西風漸緊,帶來陣陣寒意,關河冷落,殘陽正照在樓上。四處紅花凋零,綠葉衰謝,漸漸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長江水,永遠這樣無言無語地向東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遠,故鄉遙遠似在天邊,思歸的心愿卻難以收斂。感嘆連年奔走,究竟為了什么在異鄉滯留?佳人一定在妝樓苦苦地遙望,有多少次誤認了遠來的歸船。她哪里知道,此時的我正獨倚欄桿,心中結聚著無限哀愁。

   譯文3:

   佇立江邊,面對著灑滿江天的瀟瀟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凄涼的秋風逐漸刮得緊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蕭條冷落,落日的余輝照耀在望江樓上。滿目凄涼,到處都是殘花敗葉,美好的景色都已漸漸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靜止了,只有樓下的江水,在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實在不忍心登上高處,眺望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感嘆這些年來的行蹤,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飽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愛的人,此時可能正在樓上抬頭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會知道,此時的我也正在依靠著欄桿眺望著家鄉,也是一樣在深深地憂愁!

 

  4、柳永生平見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5、上片純寫景,寫全景這在慢詞長調中是不多見的。它取樓頭放眼遠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攝取鏡頭,畫面開闊高遠,秋情秋景融為一體,將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謝銷亡之中。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開篇用一去聲字“對”領起,富于氣勢,發腔即已警動聽眾,如彈詞開篇的一聲拍板,戲劇人物出場前的亮嗓,又妙在體現了觀景的角度,暗藏登樓憑欄遠眺之意,為下片作伏筆。“瀟瀟”表現雨勢的急驟。“暮雨”帶有寒意,“灑江天”說明地點是在江頭,暗伏以下“長江水”句。詞人本是登樓觀景的,要在江天之際游目騁懷,即所謂“登高臨遠”,顯然希望天高氣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彌漫江天,又時值日暮天寒,一股涼意直逼詞人而來,這就為全詞悲秋傷別定下了基調。
“一番洗清秋”是“瀟瀟暮雨灑江天”的結果。秋日傍晚,一陣驟雨,氣候就更加清涼蕭瑟了。而這種景象也正與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虛、寂寞、憂傷、愁苦之情湊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寫觀此番驟雨而雨也還會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涼也是漸次為“清”了。換句話說,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漸次衰敗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灑”和“洗”的態勢,都蘊含著寒風。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東坡嘆為不減唐人高處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風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謀職、經商、售藝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園去了,只留下空寂的關山,渡口和樓頭孤懸的殘照。這一切,強烈地激射出詞人流落他鄉的傷楚,孤單和愈益黯淡的情懷。這第二韻不單蘇東坡贊。劉體仁《七煩堂詞譯》又比作《敕勒歌》意為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又極富情感色彩。此際詞人乃覺遍宇宙間悲哉之秋氣,似乎一齊襲來,要他一人禁當!

    既然雨過天晴,又有夕照當樓,那四處的殘紅敗綠必然盡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韻。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是處”言處處,反映視野之開闊。“紅衰翠減”表現遠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鮮明。站在樓頭看那紅花衰謝,綠葉凋殘的廣闊地面。在夕陽的映照下,只覺得紅翠兩種鮮嫩的顏色已經淡了許多。這種強烈的視覺與暮雨、霜風、殘照相聯接,必然顯現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殘:“苒苒物華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規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間又豈能例外,那美好的故鄉,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華,無一不苒苒逝去。聯想到此,自然悲從中來。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第四韻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將衰亡,只有長江水仍舊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長江水”本是無生命的,只因為它奔流不息,而覺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獨凄涼,失去了往日歡快的聲容。驀然無語,似乎也在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漲,波濤洶涌。秋冬回落,濤聲漸息。詞人將這種自然規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變化之中。

 

    下片純系抒情,表現內心的矛盾苦悶:不忍登高臨遠又偏臨遠,不當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園又下不了回家的決心。千回百轉,柔腸寸斷。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暮雨,霜風、關河、殘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臨遠”四字將上片景物收結無遺。又無論登高還是臨遠,所引發的都是悲戚,豈止東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風、關河、殘照、物華、無一不令人觸目傷心,故以“不忍“二字總括。然而“不忍登高臨遠”又不停留在收結和總括前文上,還以居高之勢,振臂一呼,喚出了故鄉和佳人。原來詞人憑樓遠眺,順著東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尋找他的故鄉。“不忍”一句與“望故鄉”兩句作一呼一應之勢,將悲秋之慨引向傷離意緒。意謂見萬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見故鄉,引動了歸思,心情益發悲涼。這就將“不忍”的情感擴展到一個新的領域。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思鄉心切必對浪跡江湖產生悔恨心理,故“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蹤浪跡是出于應考、謀職等原因,不得已而為之的,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來并未達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陰虛擲“罷了。于事無益的“淹留”想來實在不值得。但詞人終究沒有回家園,這又說明他仍舊在等待。那冷落的山程水驛還不知要走到何時!那暮雨霜風還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華。兩句作反省自問的語氣,深入揭示內心世界。詞人內心的矛盾悵惘是含蓄不盡的。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繡閣輕拋,沉萍難駐”(《夜半樂》),家庭的溫暖與關河的風霜,本是相聯系相對立的,悔恨浪游必與思念親人相生相立,故由“嘆”而到“想”,想到那些閨閣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園,她們梳洗打扮,在樓頭極目眺望,總以為那出現在地平線上的就是丈夫的歸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誤認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樓頭凝神觀望,這是何等的深情,這對于一個在外流浪的人來說,是多么值得珍惜!這兩句純出于想象,詞人虛處實寫,將佳人的深情動作刻畫得細膩動人。“凝”“識”“誤”三字描述了她從全神貫注盼望的焦急到誤認歸船的驚喜再到認清不是以后的懊喪的全過程。詞人由自己的思親轉到親人的思己是深一層的寫法。意思是詞人從自己和對方的兩面交錯來寫見人見己通體明亮。這種寫法并不出自柳永。杜甫寫月夜思妻,又反過來寫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霧云鬢里,清輝玉臂寒”(《月夜》)之句。韋莊詞“夜葉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桿,想君思我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過柳詞有更多層次和曲折。

    “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然而詞人畢竟是抒發自己懷鄉思親的悲愁。故結拍仍需回到自身。將“歸思”之實與“歸舟”之虛,“凝望”之切與“凝愁”之濃做成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歸的深悲。“爭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語調,將對方期盼歸人的苦情納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欄桿處”照應開篇的“對”字和過片的“登高臨遠”。“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詞情,意謂憑欄觀景思鄉,無非凝聚著如此這般的愁苦,將全篇的情意一一喚醒。

 

   6、久作孤客之困旅:漳汀南國多迤邐,天涯淪落久作旅

孤客久旅自悲苦,抑郁之愁從古有。柳永浪跡天涯,久作孤客,漂泊羈旅,顛顛簸簸,往來無定,十分辛苦勞累,因此他在詞中也表現出了厭行苦旅之情。《安公子》中寫道:“當此好天好景,自覺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厭”,行役途中縱有良辰美景,也難使愁厭情緒舒解。最能體現柳永羈旅困頓、行役惆悵的莫過于其《八聲甘州》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此詞大約作于詞人飄游江浙時,全詞盡寫羈旅悲秋,相思愁恨。其中“暮雨”、“霜風”、“江流”、“關河”、“殘照”等詞描繪了一幅風雨急驟的秋江暮雨圖,抒發了詞人內心的惆悵、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全詞寄意遼闊,但也是感傷愁郁無限:一是遙望故鄉,觸發“歸思難收”即淪落天涯、歸日無期——傷懷;二是羈旅萍蹤,深感無事淹留——苦悶;三是憐惜佳人凝望即相思太苦——孤獨,凡此三因,皆“孤郁”情結的點擊之處。且這三因層層深入,婉轉深曲,特別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懸想佳人癡望江天,誤認歸舟的相思苦況。不僅如此,還反照自身,哀憐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欄凝望!作者與佳人相比,愁情更進一步,“孤郁”正濃。

 

    7、在很多士大夫的人生歷程中,羈旅的體驗是相當普遍的。時間的鉛幕下,有多少風塵仆仆的身影,行走在他鄉遙遠的路上,千山萬水間,留下了多少疲倦寂寞的足印,又寫下了多少雋永卻沉重的詩行。

   柳永游弋輾轉到過很多地方,從汴京出發,到江淮一帶,又向南到鎮江、蘇州、杭州,也曾到過西蜀,足跡所至,便有些落寞傷懷。羈旅宦游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天涯游子,在異鄉的江邊從黃昏獨坐到深夜。面對呼吸可感的月光,天空有點孤獨,所以在瀟瀟而來的雨幕盡頭,親吻空曠的江面。仿佛第一滴雨就淹死了夏季,凄清的秋天就這樣不知所措地彌漫。雨后凄冷的霜風,遮住了望不盡的天際,浸透了說不出的淡薄。碧空如洗,我們面對的不是清朗的世界,而是秋季最小的雨滴,一種渺小而模糊的感受,在相隔不遠處,也許就在我們的靈魂里緩慢地生長著寂寞。

   所有曾經繁盛美好的事物都在寂寞中衰竭,花朵枯萎,草木凋零,世間的生命也隨之流走一般,自然在無聲中更替變遷,只有滔滔不斷的江水,依然無聲無息地向東奔流。也許只有這吐納百川的胸懷,才能包容人間無限的怨恨與哀愁。

   登上樓頭,望向云霧彌漫的故鄉,胸懷中充盈著無限的惆悵與眷戀。這樣的季節,登高臨遠真是殘忍的念頭,凝望著故鄉所在的遠方,心中歸去的念頭像拖韁的野馬難以自持。數年如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浪跡天涯的生活得到了什么?又是什么讓人苦苦地長期滯留他鄉?春風得意之人,大概不會這樣傷懷。只有窮困潦倒、流落不偶,漂泊異鄉的游子,才會在這一刻如此地思念自己的家鄉。不想停留卻又不得不停留,經歷無數的過往才發現時刻思歸的故鄉已是永遠回不去的遠方。

   那站在妝樓之上的佳人,也許正抬頭凝望歸人的方向,只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羈旅行役的悲苦,化做了一縷悠遠而沉重的相思。只是相思卻無緣相見。只能默默守在世界的兩邊,傾訴給無聲無息的自然。

 

   8、夢回故里之鄉思:舊時耍玩在桑林,萬水千山斷鄉音

    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伊始,人們就有根深蒂固的深摯濃厚的鄉土情結。對于離鄉背井的游子,這種心懷則更為凝重。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第》、崔顥的《黃鶴樓》等,都蘊含了濃郁的鄉情。舉頭仰望皓月當空,異鄉作客,兄弟姊妹安好?登高代我插一支茱萸。故鄉,如此的令人牽掛,令人斷腸,但愿這明媚的夜色能圓我夢,任憑幾回夢里驚魂,幾聲倚床太息。鄉戀情緒總是“剪不斷,理還亂”,每逢“草色煙光殘照里”,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對此,多情柳永自然不會例外,如其《八聲甘州》寫道:“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安公子》里也說:“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等都表達了深厚的思鄉之情。此中的“孤郁”之情之于柳郎,苦楚不堪言——漫游無定,帝京不期。惆悵孤郁,何其悲哉!

 

    9、宋代的詩人性格比較沉靜、平和,作詩抒感也不像唐人那樣張揚,但他們登高望遠時
也難免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曾鞏的《登多景樓》中說:“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
鴻。”王珪的《游賞心亭》中說:“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前者因自身困
于宦途而對自由飛翔的鴻雁心生歆羨,可見心存抑郁。后者境界開闊,可是如此江山竟入
“醉眼”,分明也有憂思。黃庭堅登上快閣,所見之景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
分明”,相當的俊爽開朗,可是他接著就說:“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
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滿紙不可人意清晰可睹。及至宋室南渡,陳與義在岳陽
樓上發出浩嘆:“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陸游在瀘州南定樓上長吟:“江
山重復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豪壯之中自寓悲慨之情。戴復古甚至討厭江陰浮遠堂
前沒有山嶺遮擋他的視線:“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宋代的詞人寫到登高
眺遠時更加憂思難任,晏殊筆下的登高凄惻憂郁:“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
涯路。”柳永干脆宣稱:“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辛棄疾是豪放詞的
大家,可惜他報國無門,心情郁悶,登高望遠時竟也覺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
螺結。”

    也許更多的人登高眺遠的原因是“所謂伊人”正在遠方,那就請他們聽聽歐陽修
的勸告:“樓高莫近危欄倚!”假如你登樓遠眺的話,定會看見“平蕪盡處是春山”,從
而想到“行人更在春山外。”那么何時才宜于登高呢?辛棄疾說得好:“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有當你“不識愁滋味”的時候,才可以“
愛上層樓”。莫礪鋒詩話之二十八:登 高 

 

 

 

   10、中秋夜,皓月當空,銀輝灑地,灑下一地天籟。我仰望星空,踱步思量,這樣的良夜,該來點音樂才是,莫使金樽空對月啊。

法國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也曾掬一把月光譜成一曲人間天——《月光》當是別有一番風情吧

月光是朦朧的,音樂也是朦朧的,冥冥中作者將月光下的情思和幻想融進音樂里去了。聽這音樂有“小園香徑獨徘徊”的味道,又恰似“風乍起,吹皺一池秋水”,激起陣陣漣漪。真是人也惆悵,樂也惆悵,月亮仙子也為之動容。莫非彼時作者觸景生情,月下思故人,“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一股淡淡的鄉愁揮之不去。

如此美好的明月之夜,自然引發了作者的月下幽思和縷縷鄉愁。鄉愁是什么?鄉愁是一縷月光,鄉愁是一行清淚,鄉愁是一杯烈酒,鄉愁是一闋詩歌,鄉愁是一首樂曲……千百年來,人們就這樣把酒臨風,翹首望天,千里明月寄相思。

    在這萬籟俱寂的明月之夜,聽如此孤寂、縹緲的音樂,真有“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之感。縱然是良夜花香月滿樓,怎擋得住陣陣鄉愁。

 

 

 

   11、鄉音如酒如茶如水,無時無刻不沁透匆匆的背影,思念,實在是一種再簡單不過的表述。再回首,踏進朝思暮想的故園,一切都面目全非,喝不到甘冽的古井水,看不到窗欞上鳥雀的落寞影子,聽不到好似天籟的蟲鳴蛙叫,只有記憶彈奏著寂寥的音符,清晰明朗起來。
    我并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我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了那滿枝丫的昨日
    又要錯過今朝
    徘徊于追憶與憧憬的間隙,風雨在雙頰留下了滄桑,誰說歲月無痕,它本無痕,卻在每一寸飄過的角落留下嘆息,如訴如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徜徉于霓虹渲染的車流之中,人潮淹沒了無奈,四季變得無限蒼白。在秋歌里,難覓金黃,尋一方凈土,讓思緒如風飄蕩,越過千山,越過萬水,溫故泥土夾雜著野花的芬芳,也讓故鄉的風帶來久違的清涼。在他鄉,“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12、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任年來年去,皓首白頭,何事苦淹流?人之一生,因希望而追求,因追求而使人生日日艱難起來。清涼月光,凡人共求,然而月光并非照耀著每一個人:佛心之無私正如命運之不公。許多人爬上了梯子的頂端,才發現梯子架錯了墻,仰天長嘆,一不留神就看到了命運幸災樂禍的臉。光陰的故事里,每個生靈都在追求中安慰,在安慰中追求。追求完美的人生實際上是在破壞完美,因為在這些人的眼中,稱不上完美的東西只配做文明的碎片;然而這世上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們常常武斷地認為世上只有自己追求的東西才是惟一美好的。于是便要求別人同自己一起去追求,殊不知每個人的生活準則都像一件舊衣,對自己得體,對別人不一定適合。成功的樂趣并不在于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目標,而在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樂而忘疲、樂而忘憂的追求之中。因此,常在成功這后,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撥劍而起,四顧茫然。

    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

  風住塵香花已盡,獨倚危樓,平林秋月風滿袖。經苦難而不萎,歷榮辱而不驚,那是入得境界的。我們大多是凡人,過一份似水流年的生活,每每沉溺于追求之時,耳邊卻響起陣陣悠悠的牧笛。把路走絕是種精神,急流勇退是種境界,就像古老的運河,緩緩地流向目光不能及遠方,那種追索曠遠的感覺,比之黃河長江的一瀉千里卻是另番滋味了。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歷磨難而不迷失。得不到明月的影,但求留住自己琥珀的心。疏竹寒潭依舊在,輕風四流,不知何處,而大雁,大概已飛到南方去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07

[新一篇] 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舊一篇]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