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譯文]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注:

  1、  《離騷》第四部分 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    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      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      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為此態。

    鷙鳥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注釋:

     鞿羈:馬韁繩和馬籠頭。在此借喻為約束之意。 

    誶(sui 4):進諫。 

    替:廢。 

    蕙纕(xiang 1):裝有蕙草的香囊。

    申:加上。  

    浩蕩:水盛大之意。在此喻楚懷王糊涂的厲害。 

    眾女:比喻在楚懷王身邊向屈原進讒言的小人。

    偭(mian 3):背棄。

    錯:同“措”,措置,處分。 

    繩墨:木工用以取直線的工具。在此指法度。 

    周容:以茍合取容于人。  

    忳(tun 4):煩悶。 

    郁邑:滯結了憂念。 

    侘傺(chachi 44):抑抑不得志的樣子。

    溘(ke 4):忽然。

    流亡:順水而逝。

    鷙(zhi 4)鳥:一種剛烈而不合群的鳥。為屈原自喻。

    方圜:同“圓”。

    周:周全配合。

    尤:責備。 

    攘:取。 

    詬:辱。

    伏:同“服”,保持。 

    死直:因正直而死。  

 

 

   3、譯文1:

     深深地嘆息著擦拭眼淚啊,我哀傷自己活得是如此艱難。
     我只因為熱愛美德并以之約束自己啊,卻旱晨受到責罵,晚上又被罷官。
     這既是因為我以蕙草為佩飾啊,又加上我采了白芷精心編連。
     只要是我衷心喜愛的事啊, 縱然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點。
     恨只恨君王你太放蕩啊, 始終不能體察賤妾的衷腸。
     眾女子們嫉妒我的美麗的風姿啊,造謠誣蔑我善於淫亂。
     世俗的人本會投機取巧啊,違背了規矩把措施改變。
     背棄正道而追求邪曲啊,爭著茍合求容反以為符合常規。
     煩悶苦惱,我深深地惆悵啊,獨有我在此時遭受窮困命運多舛。
     寧肯即刻死亡魂離魄散啊,我也不能把小人的丑態來現!
     雄鷹猛雕不與燕雀為伍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和圓怎能包容在一起啊, 哪有志趣各異的人能彼此相安?
     心靈受屈精神壓抑啊,強忍指責把侮辱承担。
     堅守清白為直道而死啊, 這本為前代的圣賢稱贊嘉許。

    譯文2: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我只不過是潔身自好卻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進諫,到傍晚就遭毀棄!既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而貶黜我啊,又因為我采集白芷而給我加上罪名。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這般無思無慮,始終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謠言,說我妖艷狐媚!那些貪圖利祿的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方圓和規矩他們可以全部拋棄。追隨著邪惡,背棄了法度,競相以茍合求容作為處世準則。我憂郁煩悶,悵然失意,我困頓潦倒在這人妖顛倒的時期!我寧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污,沆瀣一氣。哦,那鳳鳥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來本就這樣涇渭分明。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異路人能攜手同行!我委屈著自己的心志,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忍痛把譴責和恥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貞之節,這本為歷代圣賢所贊稱!

   譯文3:

   我哀憐著人民的生涯多么艱苦, 我長太息地禁不住要灑雪眼淚。 我雖然是愛好修潔而自制花環,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毀。不怕他就毀壞了我秋蕙的花環, 我又要繼續著用白芷花來替代。 說到頭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縱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我怨恨你王長者呵真是荒唐, 你始終是不肯洞鑒我的心腸。 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豐姿, 造出謠言來說我是本來淫蕩。  固然是胡涂的人們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規矩而任意胡鬧。 拋棄了一定的準繩只圖遷就, 競爭著在依阿取悅以為常套。我憂郁,我不安,我感受著孤獨,我孤獨地遭受著今世的困窮。 我即使奄然死去而魂離魄散, 也決不肯同乎流俗,屈節卑躬。鷹和隼不能夠和凡鳥同群, 原本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哪有方和圓能夠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夠一概相量?我委屈著情懷,抑制著意氣, 我忍受著譴責,排遣著羞恥,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貞之節,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稱許。

   譯文4: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我只不過是潔身自好卻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進諫,到傍晚就遭毀棄!他們毀壞了我蕙草做的佩帶,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來代替。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
  
   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終是不肯洞察我的胸臆。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謠言,說我妖艷狐媚!那些貪圖利祿的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方圓和規矩他們可以全部拋棄。追隨著邪曲,違背了法度,卻厚著臉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義。我憂愁,我煩悶,我承受著無邊的罪戾,我困頓潦倒在這人妖顛倒的時期!我寧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污,沆瀣一氣。
  
   哦,那鳳鳥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來本就這樣涇渭分明。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異路人能攜手同行!我委屈著自己的心志,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忍痛把譴責和恥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貞之節,這本為歷代圣賢所贊稱! 

 

 

   4、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抒情詩,《離騷》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為后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離騷》的主題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和深沉執著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展現了“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和放言無憚的批判精神。其中愛國和忠君兩個主題尤為突出。司馬遷說: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后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范;它不僅繼承并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采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不僅在藝術上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創作,其高風峻節的超凡人格體現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也無不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這種影響持久而深刻,溫總理對《離騷》詩句的多次引用,便是最好的明證。

 

 

   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誠如司馬遷在《史記》本傳中所說:“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洪興祖《楚辭補注》則說:“言已覆行忠信,執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二說基本上一致。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6、 思想的祭壇上需要詩人的血肉,文學的黃土中飛揚著詩人的骨灰。

  在那遙遠的靜靜漂流著的湘水中,流淌著一位詩人的 精神,祭奠著浪漫的神矢,訴求著清明的世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原來經常在黃昏的陽光下昏黃的長江旁眺望,暗想著遠處的昆侖山上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英姿,是否湘君與湘夫人仍在互相期待,國殤的魂魄依然凝碧。

  熱血的人即使在千米的江底,他的血液依然凝稠;丹心難滅,即使在冰冷的沙礫中,一顆心臟仍然在有力跳動。他是一個勇士,舉矛四顧卻只有暗箭襲來,寧為玉碎而不為瓦全;同時他又是一位詩人,青衣長衫的清瘦身軀承担著一顆太多感情的頭顱,承担著憂國憂民的責任,承担著美人遲暮的孤寂。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小人們在美人面前自由穿梭,含沙射影,自己則只能遠遠默視,心如焚,大概也只有這一瓢湘江之水能冷卻自己,不讓這渾濁的世間玷污一切,“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于是,清清的水面上揚起的波紋便成了詩人最后的銘文。

  一直不理解為什么他一定要投入這滄浪之水,江魚之腹中。正如漁父所言“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一直以為詩人的理由實在不充分,有點做作與過分。但直到很久以前讀到艾青的一句詩,我才豁然開朗,羞愧不已。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因為愛的太深,太熱烈,太狂摯。既然無法回到國家,造福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那么就只能將我唯一剩下的身軀獻給這片土地,然我火熱的心在清冷的江水中溶化,溫暖一下水中的生靈。

 

 

    7、我敬仰屈原,似乎多因為他的倔與迂。讀屈原的詩,隨處可見他倔與迂的秉賦。他在《橘頌》里寫橘“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里歌頌的橘,便是我家鄉溆浦的紅橘,它只產于溆水之濱。紅橘確實只戀溆浦水土,離了故土便要變酸。屈原在《離騷》中更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之句,絕決已極。人的死亡只能有一次,所謂死不改悔話已說到絕處。屈原卻道九死不悔,可見其倔與迂到了何等地步。

 

 

    8、綺麗的霞彩變幻萬千形狀,滾滾江面卷起無限波濤,逝水東流的江河,匆匆淘盡了幾多英雄?

    沉寂的江水一早就感覺到了氣氛的不尋常,它思索著,有多少年自己沒有目睹驚天動地的歷史大事了?

    它永遠不會忘記,幾多年前,水邊來了一位才華橫溢但經歷坎坷的詩人,他高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和詩句,選擇了懷沙赴水、永別紅塵!雖然江面僅因為他而蕩起過一次漣漪,但江面卻永久彌漫著“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傲氣。這是它流經汩羅江的記憶。它永遠不會忘記,又是在幾多年前,也是在水邊,他毅然選擇了把自己的背影留給世界,單身向歷史運行的軌挑戰。他邁出的步伐,合著無數人齊唱的悲歌,在呼嘯而過的風中傳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不間斷的悲歌,此起彼落,它永遠記得他那如泰山般偉岸而高不可攀的背影。這是它流經易水河畔的記憶,它永遠不會忘記。它想,也許今天又會多上一段值得收藏的記憶,它期待著……

    拈朵微笑的花想一番人世變換,到頭來輸贏又何妨。日與月互消長,富與貴難久長。

    今早的容顏老于昨晚,眉間放一字寬,看一段人世風光,誰不是把悲喜再嘗?

    海連天,走不完,恩怨難計算,昨日非,今日,該忘!

    浪淘淘,人渺渺,青春鳥飛去了,縱然是千古風流,浪里搖風瀟瀟

    人渺渺,歌幽幽,情了了,愛恨的百般滋味隨風飄。

 

 

   9、中國有三大傳統節日:端午、中秋、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舟競渡,粽果艾葉,即為紀念屈原而改。“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一個人能對后世的文化、體育、民俗產生如此巨大的深遠影響,可謂亙古一人,對后世的貢獻更是無與倫比。竊以為,能否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詩人節”?誠如是,則不獨屈原之幸,亦中華民族之幸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他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不僅深受炎黃子孫的崇高敬仰,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各族人民的一致贊賞。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每年五月初五舉行龍舟大賽,紀念屈原。他的綺情濃郁,文辭詭異的騷體作品極為后世推崇,被譯成英、俄、德、意、法、日等國家語言,廣為流傳,成為人類共同的、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0、聞一多先生是著名的楚辭專家,聽他講楚辭的人很多。從他不同時期講楚辭時重點吟誦的不同辭句可以看出他思想發展的不同境界。

  “唯能痛飲酒與熟讀《離騷》者方為真名士也!”這是早期我們聽他在楚辭課上吟誦的句子。他學過戲劇,很懂表演藝術,常用好聽的男低音抑揚頓挫地朗誦楚辭,手捋胸前飄逸的美髯,帶著微笑,真是一派名士風流!這時,他著重欣賞楚辭的文采和藝術美,可以說是第一種境界吧!后來,他逐漸看到更多的丑惡現實,就很少朗誦名士風流這一類句子了。這時的他反復吟誦的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同樣是很好聽的男低音,但已沒有過去那種悠揚的調子,而且深沉到令人想哭,課堂上不少同學受到感染,聽著聽著已不覺潸然淚下了。這是第二種境界吧!在他的書房里,掛著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表明他已不滿足于自己樸素的同情感,他還要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這可以說是第三種境界吧!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是聞先生喜歡的名句,反映出他的第四種思想境界。 正如聞先生自己所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他把愛國愛民作為詩人的一種“天賦”,即與生俱來、不可須臾離開的品質。他愛得是這樣深沉,這樣真摯和執著,以至從年輕的時候起,就準備隨時為國捐軀,“雖體解而未變”,“雖九死其猶未悔”!

 

 

    11、人都不免于灰飛煙滅,好似點亮的蠟燭,燃一刻便少一分,怎樣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王勃嘆:“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對美好,對善的執著追求,讓我們能夠在短短一生中用生命劃一道絢爛如彩虹的弧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暫嗎?不,善已把我們定格在永遠。俯仰之際彈指一揮間,急促嗎?不,善已讓我們能夠在精神世界自在徜徉。

    善始,我們本誕生于美好;善終,我們一生達到了人生的大境界。

 

 

    12、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意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瀟瀟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李白,面對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此寄情山水,便有無數華彩奇章流傳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女士說:雨后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她告訴我們:惟有真實的情感,才是一生無悔的追求。倘若將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13、諸葛亮的悲劇,正是違背了客觀規律,選擇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道路所釀成的。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實際就是不計成敗,知難而進,臨危不懼,雖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嚴肅的悲劇精神。

 

 

    1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信念和理想,空泛的說詞。很多人都質疑它們到底能有什么用。每個人都說自己有理想、有信念,但為什么這么多人最終還是雁過無聲、碌碌無為?

 

 

    15、堅韌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是“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鑒湖女俠秋瑾!我,也決心像他們那樣,追求擁有堅韌的品格。

 

 

    16、傳遞更是一項崇高的使命  

  是誰攪動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羅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高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抱石墜江。生命沿江而下,傳遞了兩千多年的輝煌,于是我們聽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更看到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壯語。魯迅先生說過:“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顯然,這種需要一代代人傳遞的民族魂就是“重大義,輕生死”的生死觀,就是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精神。雖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滾滾滔滔的長江、黃河,在經歷了九曲十八彎后,仍然橫亙在中華民族的版圖上,傳遞著先輩的愛國精神,我們不必為古人獨愴然而泣下,因為此時的接力棒在我們手中,愛國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在升旗儀式中的錚錚誓言,應該就象孔繁森,象任長霞,象袁隆平,還有象在與洪水搏斗的勇士,象在與病魔斗爭的白衣天使,象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奮斗的人們。        

  所以“愛”需要傳遞,一年又一年,這是使命。  

  風,把春的信息傳遞給了大地,于是有了萬物復蘇;愛,把情傳遞給了親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義,把道傳給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義……就這樣,歲歲年年。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5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