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

  [出典]  蘇軾  《水龍吟》

  注:

   1、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2、注釋:

     這首詞大約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次韻:用原作之韻,并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縣)人。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經常和蘇軾詩詞酬唱。他的《水龍吟·詠楊花》原文如下:“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水龍吟:調名。首見于柳永詠梅之作。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里反用其意。  思:心緒,情思。

    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 白居易《楊柳枝》:“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落。嬌眼:形容柳葉。柳葉初生時,如人睡眼初展,故稱柳眼。

    “夢隨”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落紅:落花。綴:連結。

    萍碎: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3、譯文1: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它拋離家鄉倚路旁,細思量仿佛無情,卻是含有深情。受傷的柔腸婉曲,困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萬里,追對情郎去自動了又被黃鶯兒叫起。

    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卻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淋過陳雨,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細看來,那不是楊花呵,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譯文2: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蕩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閑。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譯文3: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落墜地。它拋離家鄉倚在路旁,細思量,它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受傷的柔腸婉曲,困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去萬里,正追隨情郎而去,無奈卻被黃鶯兒叫起,驚醒了好夢。

    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只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小雨初歇,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細細看來,那不是楊花,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抵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并御賜姓楊,故后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楊花雖然以花為名,但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樣。它細小無華,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實在很難真的被當成花來看待。所以作者說它好像是花,卻又不像花。詞以摹寫楊花的形態開篇,并非直接描寫,卻非常傳神。它寫出了楊花的獨特物性,同時又不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設身處地體驗楊花的命運和際遇。意味深長,空靈飄忽,奠定了全詞的風格基調。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落花總會令多愁善感的人們傷感憐惜,可是這同樣負著“花”之名的楊花,任憑它怎樣飄零墜落,也沒有誰在意。“從”,任。“教”,使。一個“惜”字,有著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反襯作者獨“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楊花隨風飄飛,離開家園,落在路旁。仔細思量,雖說無情,卻也有它的情思。

  楊花飄零,本是習見的自然現象,但作者不說“離枝”,而言“拋家”,不僅將其擬人化,更賦予豐富的內心世界。楊花“拋家”遠行,看似“無情”;而“傍路”又顯出內心沉重、戀戀不舍之意,是為“有思”。

  蘇軾信中說作此詞的緣由是因為章質夫出任外官,遠離家人,自己“閉門愁斷,故寫其意”。因此寫楊花也就是寫宦途漂泊的章質夫,寫千千萬萬離家遠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輾轉各地,對此有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如果說楊花有思,那么所思為何?應該是和游子一樣,思念的是家。對楊花來說,家便是它離開的那棵柳樹。作者由楊花引發的聯想,因而變為對柳樹的想象。你看,那纖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縈”,愁思縈回。“柔腸”,柳枝柔細,故取以為喻。“嬌眼”,柳葉初生時,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稱柳眼。

  作者從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的風姿隱喻思婦的神態,可謂想象奇特,詠物而不滯于物。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這幾句既攝思婦之魂,又傳楊花之神。游子遠去,思婦懷人不歸,常引起惱人春夢。柳樹大概也如此吧。在夢中,她追尋千萬里,好像尋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樣的楊花,只是剛要相逢,卻又被黃鶯的啼叫驚醒。

  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曰:“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作者化用其意。從表面上看,這幾句幾乎都是在寫人,一個女子的無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細讀之,又不能不說是在寫楊柳。隨風飛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不正是柳絮飄飛的情景嗎?至于黃鶯兒,也應該常常棲息在柳梢頭。作者落筆輕靈,以自己的內心體驗抒寫楊柳,使之成為人的思想情感的載體。物性耶?人情耶?已經渾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不必遺憾楊花飛盡,嘆只嘆西園里百花凋零,難以連綴。作者筆鋒一轉,由楊花的情態轉而為人的惜春傷逝之感。“此花飛盡”,是一花之事;而“落紅難綴”,是一春之事。待到楊花飛盡時,正是暮春時節,燦爛春光,不復重來。正如杜甫《曲江》詩云:“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這里照應開篇“似花還似非花”,又一次將它與花,即“落紅”作了對比。楊花即使飛盡,仍舊不是傷春者憐惜的對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無人惜”而言。其實,這是曲筆傳情。作者寫他人對楊花的態度,表達的仍是自己對楊花命運的關注,看似無情,實則有心。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經寫到“楊花飛盡”,這首詠物詞到這里似乎難以為繼了。但作者別開生面,將詞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場風雨過后,楊花已不見了蹤影。它在哪里呢?已化為一池浮萍,花殘身碎。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是古人的一種說法,并不科學。但作為文學特別是作為抒情詩詞,倒也無須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此時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話,那么兩分歸于塵土,一分歸于流水。“塵土”,是說落花飄零;“流水”,則指楊花落水。總之,春色已盡。由惜楊花,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張的寫法。蘇軾曾多次使用,如《臨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等。在蘇軾之前,已有人這樣寫。如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細看來,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楊花;一點一滴,分明是離人傷心的眼淚。唐人詩曰:“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夸張,感情深摯飽滿,蘊意回味無窮。

  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情景交融。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贊之“煞拍畫龍點睛”。

 

     評 解

    這首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詞家一向以詠物為難,張炎《詞源》曰:“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此詞一出,贊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詠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6、古人在詩中時常寫到楊花。楊花,其實不是花,而是楊樹的種子,有白色的絨毛覆蓋,春風吹拂時,楊花隨風飄舞,如花絮飛揚。古人詩中寫到楊花,大多是感嘆人生飄零,表達悵惘和愁緒。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愁和恨,就像漫天飛舞的楊花一樣,哪怕關門鎖戶,它們還會飄飛進來,無法躲避。北魏時胡太后的《楊白花》有這樣的詩句:“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以楊花比喻人生的漂泊無定,以宋人石矛的一首七絕寫得最有趣:“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楊花只是在春風里飄蕩,而游子卻終身在天地間漂泊。
  楊花其實就是柳絮,楊花飛落到水中,在水面浮動,猶如浮萍。古人認為楊花落水便為浮萍,杜甫在《麗人行》中有名句:“楊花雪落覆白萍”,清人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楊花入水為萍,為花中第一怪事”,其實都是誤解。
  寫楊花的詩詞,在我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蘇軾的《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韻》,這是一首吟詠楊花的妙詞,其中有驚人的想象力,也寫絕了人間情思。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將楊花定位在“似花還似非花”,很巧妙,也比較準確,凸現了楊花的特點。而“花非花”,便成為后人常引用的一個玄機暗藏的奇妙之詞。在這首詩中,蘇軾把楊花比作美人,她正“隨風萬里”,夢尋相思情郎,花人糅合,意象自然天成,是絕妙的比喻。此詞的下半闋,緊扣楊花議論抒情,寫出一個相思中的女子孤獨悲苦的心境。最驚心動魄的是最后那幾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雨后,天空中不見了楊花,它們落在水里,隨波浮動,在相思女子的眼里,它們不是落花,不是浮萍,而是離別人傷心的眼淚。這樣奇特的比喻,也許不能算是蘇軾的新創,唐詩中曾出現過這樣的詩句:“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然而讀這闋《水龍吟》,還是佩服蘇東坡奇思妙想。在離人眼中,枝頭紅梅如血,落水楊花似淚,人間情癡,難有甚者。(新民晚報06.7.28)

 

   7、三月柳絮漫天飛,送春無語久不回。 春無蹤跡云天闊,好風送我夢相隨。 柳絮飛在暮春,是送春的使者,它默默地飄飛,似在尋春的蹤跡。春是悄悄撤離的,帶著無盡的傷感,也懷著一份祝福和希望,因為它是在“枝間時見子初成”時離開的,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接力棒交給了夏。雖然離開有無數個應該的理由,可傷感是惟一不變的理由。柳絮執著地守在送春的路口。“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我喜歡楊花,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情緒。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楊花飛落,不會讓人惋惜,因為沒人把它當成是花。它沒有花的造型美、色彩美、芬芳美。稱其為花,這里包含了多少的恩惠與善意。一定是個心懷柔腸,而又憐惜萬物的人才深情地叫出了“楊花”。楊花因“名不副實”,也遭遇了鄙夷。有人諷刺,在“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暮春,楊花沒有才思,只知道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也有批評,說它借助風勢作顛狂態,附庸風雅,不知自己為何物。有說它水性楊花,不自重;也有人說它心比天高,太逞強。在楊花的生命中,毀多于譽。 楊花最貼切的名字應該叫柳絮,還自己的本真。沒必要闖入花的陣列,不必跟任何花相比。人是在相比中失去自我的。不與百花相比,柳絮才能活得輕松。是什么時候在柳枝上綻開的,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完成了開放,借助風的力量,作生命的最后旅行,飄飄灑灑,沒有嘆息地化為春泥或落入池塘,完成生命的每一次超越。 柳絮是質樸無華的,似乎沒有一點值得炫耀的資本,也沒有讓人喜歡的理由。“糝徑楊花鋪白氈”,人們踏在上面,跟落紅滿徑的感覺是不同的。落紅總能勾起人們憐香惜玉的情感,它的逝去總要人們掬一把淚,感幾回嘆。而柳絮的飛逝不讓人有沉重感,如同它輕盈的生命,讓逝去也變得輕松。 我喜歡柳絮飛舞時的情景。我以前所在的學校,周邊有許多柳。暮春,柳絮飛舞成忘不掉的記憶,它在提醒你春天已經離去,夏天正在到來。柳絮的這種挨家挨戶的提醒,讓不少人很煩。它落到你的頭發上,也會落到你的飯碗里。新打來的一桶水放在院中,一會就被它落滿。落了雨,濕濕地貼在地面上。但我從未厭煩過柳絮,對它的來訪,始終持歡迎態度,一任它選擇想停息的地方。我認為它們是詩意的飛舞和詩意的棲息。 喜歡柳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跟東晉才女謝道韞邂逅過一段佳話。有一天,謝安問侄女謝道韞和侄子謝朗:“大雪紛紛何所似?”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受到謝安的稱賞。后傳了出去,人稱之“咪絮之才”。謝道韞是王羲之的兒媳,東晉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靜靜時,我常常思緒紛飛,漫無邊際。每當此時,我的腦中就會浮現柳絮飄飄的情景。莫非我的思緒跟柳絮相似?是的,我的思緒如空中飛舞的柳絮,飛舞是它的興趣,凝窗獨坐或走進自然,思緒便找到了最大的空間。它們飛舞著,不為引人注意,只是想做一次旅行,讓生命飛動起來。盡情飄飛后,大部分都疲倦地飄落,或入了泥土或入了池塘。因為是柳絮,不會像“落紅無數”那樣可惜,柳絮倒也落個輕松自在。也有被我接住的,接住的這些思緒便化成了文字,質樸無華,沒有馥郁的香氣,多數人可能不會喜歡,但我自己喜歡,它們是我自己送給自己的禮物。 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在不停飄落的。它們漫天飛舞,除了極少數憑好風借力,被送上青云,絕大多數都飄逝在歲月的長空。我的這些飛絮,也會逐漸飄散,沒有悲哀,因為它有過飛舞的快樂。 走筆至此,雖已初冬,但心中的溫暖仍如春在身邊。

 

   8、細看來,蘇軾的一生中,恐怕是他的那曲《水龍吟》最能表現他自己了吧。“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惜”字,凝集了多少心情?柳絮畢竟是柳絮,再是如何的像花,也不會是花。所以,無人惜從教墜。他應該是在說自己吧,除了這詞所贈的章質夫,就無人“惜”自己了。然而最后,這似花的,在他的眼里,不是楊花柳絮,“點點是離人淚。”不得不讓人默然的飄忽迷離。

古往今來,能有父子兄弟同時為后人所贊的,很少很少。而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就是不得不提的了。記得《三字經》中有“二十七,始發奮”來寫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則留下《三國論》等供后人評說。但是,蘇軾的父親和弟弟終究沒能趕上他的高度。這,不因為兩篇《赤壁賦》,不因為一首《江城子》,不因為一曲《水龍吟》。或許是他坎坷的六十六年,在逝去的歷史大河中,浪雖淘盡,而他,恐怕就是留下的璀璨的黃金。

 

 

 

  9、“ 花 ── 非花,霧 ── 非霧 ” ,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非花 ” 、 “ 非霧 ” 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 (《水龍吟》)的名句。

 

  10、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楊花落了,卻無人珍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離家的浪子,看似無情,心底卻是潺潺的思念。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人生總是要追逐夢想的。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楊花和柳絮,雖然不是一個東西,但是,現在把名字改成詠柳絮也未嘗不可。
     楊花和柳絮,基本一樣。

     我們只看下闕。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
     恨的是落紅難綴,花都落了,年華似水啊!人生最痛苦的是,誰都逃不掉的老去。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
     人生在世也似這楊花,被風吹雨打,四季更迭。當我們死去,一切也都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可是,這個世界還是原來的樣子,萍碎也好,花飛也好。而明明知道這一切,可是,你只能是嘆息和無奈,你能怎樣呢?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
     春色可以是指美好的年華時光,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但是這些都不屬于我。我們本就一無所有。屬于塵土和流水是自然的,千百年來也都是如此,我們死的時候,也會歸于塵土。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人生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是真正有價值和不可替代的。這離人淚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思念。淚是最深刻的情感,楊花是淚——它就是我們最深的衷腸。

    總之,有些東西難以描述。就好象說出來的東西會顯得蒼白。

 

   10、“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卻有離合悲歡陰晴圓缺,輾轉頻思量。尤記得少小時間,攬卷“花非花”,震撼憐惜,一時覺人生如夢——又蘇軾將楊花柳絮亦詠非花,恁地憑添了點點離人淚,尋來閱過,掩卷沉思,一懷傷心。偏是暑氣時節,夜半夢醒,氤氳朦朧間幽藍夜空諸星子明明滅滅,反應了原詩境界:非夢非醒中非人非物時。白居易其時,約是思戀故人,牽牽念念渾不得見,竟欲離魂飛去? 

  明月芳草危亭斜柳,春風十里素弦殘笛……

  人生多情。珠玉翠鈿行樂處漫撒金樽,銷魂時誰記取天涯盡頭月如鉤? 

  再不能,玩月樓頭同玩月;再不能,長生殿里祈長生。悵悵茫茫中呢呢喃喃,恍恍惚惚間纏纏綿綿,尋尋覓覓里生生死死;演繹卻是他人傳說。入地獄又如何?不著空、不執有又如何?兜率宮中尚十萬八千種種誘惑,豈不相同?更況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凄清縱斯芬克司暗夜幽靈,亦不為過。此時梅迪特蘭尼的貓驅趕馬群穿過無盡的夜,看見死神吻過泊瑟芬的唇。 

  是耶?非耶?夢耶?醒耶?

  轉頭月如水風似絹軟簾卷起——突憶及東坡居士說: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啞然失笑。

  便至周公殿前,直教心事付幽蘭。

 

   11 、楊花,有幾個人看得上眼呢?真正的“似花還似非花”。其貌不揚,其味不香,“也無人惜從教墜”。等到綻放之時,滿城的白毛飛舞,不留神就會鉆進鼻中,就更別提清洗不及時弄得車子被糊住,換得人罵聲一片。可是,好冤枉不是么?楊柳們只不過在爭取著自己的生存權利,一個物種的生物特性和生命延綿的根本。人們喜愛夏日它們給予的濃蔭和清涼,在街頭巷尾和庭院中大量栽種,可就是不能接受春天它們的繁衍本能。于是人們發明對付的方式,在它們綻開之前用藥物進行滅活,去年還沒有全面展開,不知今年如何。可是,當春光中沒了似雪如棉般楊絮柳絮的點綴,人們不覺得少些情趣么?!也許到那時,我們的后代將無法理解古人詩詞中的境界了。

 

   12、初識此詞,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時候,閑楊花亂入人眼,柳絮紛紛洋洋,有時候漫天飄落,滿地都是,煩惱中記住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覺得與現實相近。
少年往青年轉變時候卻喜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無情的說的是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有思的念的是落絮游絲亦有情,隨風照日宜輕舉。在有情與無情中長大的我們,為賦新詞強做愁,以為所有永恒的愛情都是由悲劇構成,怨念滿滿, 看的念的都是悲劇的詩詞,在彩色的世界想的都是悲劇的色彩。

    隨著歲月的流失,嘆的是: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花已逝,影無蹤,想尋求楊花存在的證明,只能看浮萍的所在,落紅滿地,一春花事已了。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想著一段情,能愛不能留,能留的卻不愛,無奈的思緒如這春色一般,二分入到塵埃,一分撒入水里。思君念君不見君,不是楊花,點點都是離人淚。

    細細思想女人無望的愛又何嘗不是如此楊花,愛著時自然是依依相戀,溫軟是柔情如水,潑辣是活波可愛,不愛則滿城顏色就你無良,溫軟是你無能,潑辣是你尖酸刻薄,做女人別如楊花,將自己交付她人,無人惜時就要拋家路旁,回頭看點點都是離人淚。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6

[新一篇]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舊一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