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譯文]  碧綠的江水,使嬉戲的水鳥顯得更白;蒼山青翠,鮮花爭奇斗艷,似火一般鮮紅。

  [出典]  杜甫  《絕句》(其二)

  注:

  1、《絕句》(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2、注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3、譯文1: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譯文2:

    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今年的春天又過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4、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的春天。此時詩人正寓居成都。由于嚴武重鎮成都,詩人重返草堂,生活上稍稍平定,因此心情也就比較舒暢。

  開頭兩句先以對偶句寫景。草堂位于錦江之濱,春來之后,江水顯得特別碧綠透明。碧波之上幾只潔白的水鳥正在戲水。屋后的青山,也顯得更加清秀,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山花鮮艷如火。寥寥十個字勾畫出一幅色彩絢麗意境優美的圖畫,它將一切山景物態在春日風光中所呈現出來的蓬勃的生機,生動的神態,傳神地描繪出來了。梁元帝《宮殿名詩》:“林間花欲然,竹徑露初圓。”此詩第二句改“林間”為“山青”,形象更為鮮明突出。兩句中以江水的碧藍來襯托水鳥的潔白,以青山的蔥郁來映照山花的火紅,對比極其強烈,著色極為鮮艷,描摹自然景物出神入化。

  是以“畫法為詩法”(《杜臆》),采用工筆描繪、對比襯托來取得其藝術效果的。

  異鄉優美的景色固然也能使人流連忘返,但對于長期漂泊異鄉的詩人來說,卻又容易觸起他思鄉的情懷;三、四兩句表現的就是這種心情。“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年的春天轉眼又要過去了,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故鄉去呢?這里的“看”字和“又”字,都寫得很有分量。“看”,是指觀看,觀賞。春色誘人,確實值得人流連欣賞,但是年復一年的而回鄉的愿望卻始終不能實現。“又”字包含著詩人諸多感慨在內。“何日是歸年”,表達的是一種身不由己之感。

  當時,由于國內戰亂不已,詩人不得不長期流寓他鄉,顛沛流離, 因而,這里寫懷鄉之念,正是對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種渴望。全詩以問句結束,使我們更能體會到詩人內心深沉的痛苦。

 

   5、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周溶泉 徐應佩)

 

   6、樂景襯哀情,哀景寫樂情。這比前者顯得更加曲折更富情致。杜甫《絕句》(其二)就是如此。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此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詩人勾勒了一幅由碧綠、青蔥、火紅、潔白等色彩構成的明麗畫面,極言春光絢爛。然而,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后兩句筆路陡轉,慨而嘆之。歲月荏苒,歸期遙遙。美艷景色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詩人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鄉思之深厚,物美而情傷。

 

   7、“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

 

  【名家評介】

    因江碧而覺鳥之逾白,因山青而顯花之色紅,此十字中有多少層次,可悟煉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鳥,感物恩歸,一種神理,已躍然于紙上。(朱寶瑩《詩式》)


 

    8、四季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與白,青與紅,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歷歷在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楊萬里眼中的夏天,碧綠的蓮葉,茂盛而廣袤,陽光映照下的荷花顯得特別的紅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調明朗、充滿生氣,充分展現了秋季的美麗;“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眼中的冬天,則因為有了梅雪爭春而更顯活力,色彩鮮明。

 

   9、只要是正常的人,都能欣賞到色彩的美,色彩的美比其他的形式美更直接、更明晰、更強烈。因此,以美為特征的藝術,都要力求表現藝術形象的色彩。

    圖畫,是最能表現色彩的藝術,但它的形象是靜止的、凝固的、缺乏動感的。而音樂在表現形象的動感方面要優越得多。比如劉鶚描寫的白妞的演唱藝術,一會兒是鋼絲入云, 一會兒是飛蛇穿山,一會兒是東洋煙火,一會兒是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不過這一幅幅畫面要借助于審美通感和藝術聯想,將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幻化出來。而文學是語言藝術,由于語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有著比音樂明晰、豐富得多的表現力,因而借助于審美想象,同樣可以有形象的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會更清晰、更具體。

 

    多少的搭配,可以使少的顯得突出。如:“嫩綠枝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還有周恩來的“萬綠中擁出一叢櫻”、“一線陽光穿云出”,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其中的一點紅、一叢櫻、一線光、一彎月,之所以特別動人,是因為它們分別有大片的綠色、灰色、黃色的襯托。還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寫的荷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正是因為有“田田的”荷葉的襯托,才使得荷花如此的光潔可愛。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0、春天到了, 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到了,草兒綠了,花兒開了,動物們也開始活動了。陽光和煦,我們也該走進大自然,去放飛我們的心情。

 

 

 

   11、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深藍網論壇1 u& @/ c) a! {$ B0 C. ?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偶然在人家的墻壁上看到杜甫的這詩句,驀地生起很多舊年的痕跡,這是少時早就熟背過的,那時節根本不懂得意思的究竟,只隱得很深在記憶底下,好象壓在箱底的忘卻的新衣裳,有歲月的蹤影同時又仿佛是剛剛縫就的,重新在陽光下不經意這樣一端詳,忽有透著一種感傷的喜悅,歡欣中有些許張皇。


  無論每個人都是有著自己的所謂千秋家國夢的,對于每個在路上的人,總也就有著不如歸去的懷想,所以五柳先生的歸去來辭寫的歷來最為人稱,他也被稱為最有詩心的詩人,實在是有一番道理的,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然而歸家后的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也不過是逃遁了一種塵世之擾,所以他會寫到桃花源,他夢里的家園依然還是在遙望之中的,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與張衡這歸田賦一樣,暫時的歡娛總掩蓋不了內心的環顧,早已縱身江中的屈子在他的天問中實際就隱隱潛伏了他悲劇結局的情感,人生的風究竟要吹向哪里?火熄了,該走了,要去哪里去尋找溫暖,這也是人性中每人都或許要有的疑惑,


  歸年無期可心有所向終好過歸年可期歸身無處,所以在杜甫感傷的詩句里依然可以看出他有明白的希望,這也是詩人詩心所系,如果滿紙是絕望,那也不能成為其詩,大抵只算做即將化灰土的遺言吧,所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算是種祈愿,覓渡、覓渡、即便不知道渡何處也算種理想,斷絕了這信念,那人生才是可哀。

 

xinjiayuan.5d6d.com. ~3 C7 p7 w; `3 `; S
  春天就要來了,能看到春風再綠那就該算種幸運,那如果在藕花深處爭渡那真真的就是幸福了。所以幸福并不在渴望中,而應就在身邊已經存在的和擁有的世界中吧。

 

 

 

   12、詞匯是思想的外衣,而思想則是借助詞匯來表達的。我國古代詩人善于運用不同色彩的詞匯,各自注進不同的思想感情,組裝成不同的畫面,讀者通過對這種色彩詞匯的欣賞,感受到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貴于意在音外,使人思而得之。”因詩而見人,因人而識詩。在這個意義上說,色彩詞匯是一面透視鏡,通過它可以看出詩人的靈魂。

    “白”這個色彩詞,顏色鮮亮,富于光感,唐代詩人喜愛用這個詞的很多,但是各人的生活遭遇不同,入詩后則表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李白喜歡“白”字的亮度,喜歡“白”字的皎浩,常常把它當作美好的象征。“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贈黃山胡公求白鷴》)白鷴之白,美如白錦純如白雪,賽過白璧。李白用一連串“白”字,表現出他對白鷴的喜愛,歡欣之情躍然紙上。杜甫也很喜歡“白”字。他喜歡白字的悠閑、瀟灑、高雅、恬靜。“白鷺”、“白鷗”、“白魚”等詞匯,常常在詩中出現。“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天開地闊,萬紫千紅。“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色彩濃烈,形象鮮明。

 

  13、 我國傳統藝術精神強調"潤物細無聲"(引自杜甫詩句),講究氛圍的極端重要性,竭盡全力營造各種氛圍去浸食對方,消解對立面,這與強調圣潔和明確的宗教神是相異的,但兩者都有神工妙曲之處,即愛之氛圍的整體性與溝通性,任何似水火不容的對立雙方是可溝通相融的,可彼此互為借鑒的。

    這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有獨到的優勢,她那至柔似水的道,那抱樸處弱的氣勢足以使無原則的也成為一種原則,使無信仰也成為一種信仰。這種氣勢表現在老子的拒絕文字、文明,拒絕交往,即"雞天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古風古俗之望中,表現在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詩意中,更表現在日本文化的俳句"古池塘,娃兒跳入水聲響"(風17世紀的日本大詩人松尾芭蕉的作品)恒古情結里,這里套用弗洛依德的心理學詞語情結。這一氣勢及表現,這一戀古情結不是宗教的超越與終極情愫又會是什么呢 ?她固守的"靜,空,情,孤零"等藝術精神。在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柳宗元的:"江空秋月高,木落寒山靜"和《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詞里得到淋漓至盡的熏染和表現!

    通過這些藝術熏陶我們同樣可以得到類似基督崇拜中神人和好的超越性與圣潔性的體驗。這就是我們稱中國信仰為無信仰的信仰的真實緣由與依據。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1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