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譯文]  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出典]  戰國 屈原 《楚辭·九章·涉江》

   注:

   1、《九章·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信佗傺,忽乎吾將行兮!

   2、注釋:

     奇服:奇偉的服飾,是用來象征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品行的。

   衰:懈怠,衰減。

   鋏(音夾頰:劍柄,這里代指劍。長鋏即長劍。陸離:長貌。

   切云:當時一種高帽子之名。崔嵬:高聳。

   被:同“披”,戴著。明月:夜光珠。璐:美玉名。

   莫余知:即“莫知余”,沒有人理解我。

   方:將要。高馳:遠走高飛。顧:回頭看。

   虬:無角的龍。驂:四馬駕車,兩邊的馬稱為驂,這里指用螭來做驂馬。螭(音癡):一種龍。

   重華:帝舜的名字。瑤:美玉。圃:花園。“瑤之圃”指神話傳說中天帝所句的盛產美玉的花園。

   英:花朵。玉英:玉樹之花。

  夷:當時對周邊落后民族的稱呼,帶有蔑視侮辱的意思。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國南部的土著。

  旦:清晨。濟:渡過。湘:湘江。

  乘:登上。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反顧:回頭看。

  欸(音哀):嘆息聲。緒風:余風。

  步馬:讓馬徐行。山皋:山岡。

  邸:同“抵”,抵達,到。方林:地名。

  舲(音零)船: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

  齊:同時并舉。吳:國名,也有人解為“大”。榜:船槳。汰:水波。

  容與:緩慢,舒緩。

   淹:停留。回水:回旋的水。這句是說船徘徊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滯不前。

  陼:同“渚”。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帶。

  辰陽:地名,在今湖南辰溪縣西。茍:如果。端:正。

  傷:損害。這兩句是說如果我的心是正直,即使流放在偏僻荒遠的地方,對我又有什么傷害呢?

  溆浦:溆水之濱。儃佪:徘徊。這兩句是說進入溆浦之后,我徘徊猶豫,不知該去哪兒。

    如:到,往。杳:幽暗。冥冥:幽昧昏暗。狖(音又):長尾猿。

  幽晦:幽深陰暗。霰:雪珠。紛:繁多。垠:邊際。這句是說雪下得很大,一望無際。

  霏霏:云氣濃重的樣子。承:彌漫。宇:天空。這句是說陰云密布,彌漫天空。

  終窮:終生困厄。 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佯狂傲世。髡(音坤)首:古代刑罚之一,即剃發。相傳接輿自己剃去頭發,避世不出仕。

  桑扈:古代的隱士。臝:同“裸”。桑扈用驘體行走來表示自己的憤世嫉俗。

  以:用。這兩句是說忠臣賢士未必會為世所用。

  伍子:伍子胥,春秋時吳國賢臣。逢殃:指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害。

  比干:商紂王時賢臣,因為直諫,被紂王殺死剖心。菹醢(音租海):古代的酷刑,將人跺成肉醬。

  皆然:都一樣。董道:堅守正道。豫:猶豫,踟躇。

  重:重復。昏:暗昧。這句是說必定將終身看不到光明。

  鸞鳥、鳳凰:都是祥瑞之鳥,比喻賢才。這兩句是說賢者一天天遠離朝廷。

  燕雀、烏鵲:比喻諂佞小人。 堂:殿堂。壇:祭壇。比喻小人擠滿朝廷。

  露申:一做“露甲”,即瑞香花。辛夷:一種香木,即木蘭。林薄:草木雜生的地方。

  腥臊:惡臭之物,比喻諂佞之人。御:進用。芳:芳潔之物,比喻忠直君子。薄:靠近。

  陰陽易位:比喻楚國混亂顛倒的現實。當:合。懷信:懷抱忠信。佗傺:惆悵失意。

  忽:恍惚,茫然。


   3、譯文1:

     我自幼就喜歡這奇偉的服飾啊,年紀老了愛好仍然沒有減退。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世道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卻高視闊步,置之不理。坐上駕著青龍兩邊配有白龍的車子,我要同重華一道去游仙宮。登上昆侖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與天地啊同壽,我要和日月啊同樣光明。可悲啊,楚國沒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過長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頭遙望國都,對著秋冬的寒風嘆息。讓我的馬慢慢地走上山崗,讓我的車來到方林。坐著船沿著沅水向上游前進啊!船夫們一齊搖槳劃船。船緩慢地不肯行進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清早我從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陽。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進入溆浦我又遲疑起來啊,心里迷惑著不知我該去何處。樹林幽深而陰暗啊,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嶺高大遮住了太陽啊,山下陰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紛紛飄落一望無際啊,濃云密布好像壓著屋檐。可嘆我的生活毫無愉快啊,寂莫孤獨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接輿剪去頭發啊,桑扈裸體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伍子胥遭到災禍啊,比干被剁成肉泥。與前世相比都是這樣啊,我又何必埋怨當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猶豫啊,當然難免終身處在黑暗之中。

    尾聲:鸞鳥、鳳凰,一天天遠去啊;燕雀、烏鵲在廳堂和庭院里做窩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卻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晝變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時候啊。我滿懷著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飄然遠行了。


    4、“九歌”,原為傳說中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九歌》是一組祭歌,共11篇。《九歌》,中國古代詩歌集。《九歌》中的詩歌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演唱和表演,屈原將其改編與加工,寫成格調高雅的詩歌。

   《九歌》相傳是夏代樂歌,屈原根據所祭祀神靈不同,共寫有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其中《國殤》一篇專門用于祭奠在戰爭死去將士的英靈。馬承骕歸納《九歌》之作有五說,宗教歌舞、屈原自祭之辭、記事之賦、漢甘泉壽宮歌詩。


    5、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寫作時間當在《哀郢》之后,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有一大段記行文字。姜亮夫先生《屈原賦校注》說:“此章言自陵陽渡江而入洞庭,過枉陼、辰陽入溆浦而上焉,蓋紀其行也。發軔為濟江,故題曰《涉江》也,……文義皆極明白,路徑尤為明晰。”這段文字描繪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紀行詩歌,對后世同類詩歌的創作發生了影響。詩中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詩歌的第二段,通過行程、景物、季節、氣候的描寫和詩人心靈思想的抒發,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飽經滄桑,孤立無助,登上鄂渚回顧走過的道路的老年詩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葉扁舟在急流漩渦中艱難前進,舟中的逐臣的心緒正與這小船的遭遇一樣,有著抒發不完的千絲萬縷的感情。而詩歌第三段進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寫,襯托出了詩人寂寞、悲憤的心情,也令讀者不禁扼腕嘆絕。本篇比喻象征手法的運用也十分純熟。詩歌一開始,詩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奇服、帶長鋏、冠切云、被明月、佩寶璐來表現自己的志行,以駕青虬驂白螭、游瑤圃、食玉英來象征自己高遠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鸞鳥、鳳凰、香草來象征正直、高潔;以燕雀、烏鵲來比喻邪惡勢力,腥臊比喻穢政,充分抒發了詩人內心對當前社會的深切感受。


    6、《涉江》通過對詩人被流放江南的歷程和感觸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楚國統治集團黑暗腐敗的憤恨和對故國無限熱愛眷戀的深情,反映出詩人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這就注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在詩中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的個人失意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思想感情。

     這篇作品,既是一首紀行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中間有敘述,有描寫,有抒情,也有議論,數者緊密結合,展現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詩的開始,詩人就細致地描寫他的奇特服飾:“帶長鋏”,“冠切云”,“被明月”,“珮寶璐”,襯托出其高潔的品質;“乘鄂渚而反顧兮,歇秋冬之緒風”,寫詩人被流放的季節和臨風長嘆,表現了他悲傷滿懷的心境和對故國的深切眷戀;“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力,寫船行進很慢,表現出詩人對故國依戀的心情;“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寫詩人因地點生疏迷路,表現出他對前渺茫,感到煌惑苦悶的心理;“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描繪出荒涼凄冷的自然環境,則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孤獨、傍徨、抑郁不樂的心境。這些融入詩人感情的敘述和描寫,不僅給讀者以深刻而具體的印象,亦增強了詩歌的感人力量。至于那些直抒胸臆和議論的詩句,如“世溷濁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等,更表現了詩人有時孤傲,有時悲憤;有時決絕,有時由探索而堅定的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本篇以寫實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人以豐富奇特的幻想,創造了一個優美的神話世界:神奇的車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批判。

    另外,本詩結尾,通段設喻,用以揭露楚國改治的黑暗和統治集團的腐敗,形象地反映出小人竊位得志,忠賢被逐遭受迫害,黑白顛倒,是菲淆亂的社會現實。這種寫作方法也是值得學習的。


    7、從屈原到李白,他們的那種能夠愁已經超越了個人意識,成為了“與爾同消萬古愁”(李白《將進酒》)的歷史滄桑之愁。

    在我國的詩歌史上,屈原開啟了浪漫主義詩歌先河,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歌史上的一座擎天之峰。他們的愁是真實的,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嬌柔造作,是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從而他們的愁顯得悲壯而深沉,濃烈而發人深思。

    屈原的愁首先是來自其自我意識的復雜性,他兼濟天下的強烈愿望最終落空,自己所要達到目的只能成為一場空想。在其內心中總是激蕩著這樣一種聲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他果決的行為中存在的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在與世界不容的時候,他發出了“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離騷》)的真情告白,同時以明確的態度敘述了“雖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遺則。”(《離騷》)在《涉江》中說:“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面對流放,他依然堅守著耿直中正的人生操守,對反復無常、黑暗復雜的社會現實投去了驚魂的一瞥,他把自我愁苦放在了一種“大我”的環境中,他不為自我的得失而愁困。“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江》)他的愁是對故國的戀情,是對家國致死不寐的忠誠,在《哀郢》中寫到他遭受君王的放逐被迫離開故鄉家人的憤懣而又感傷的心情。他一路走來,思緒萬千,腳步艱難,可他時刻眷戀著故鄉,心懷著國之大計,痛苦的是統治者的腐敗無能,統治集團內部的朋比為奸、混淆視聽。“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

    再者,屈原在現實的生活中找不到知己,每次他都是獨立地行走在自己的愁悶之境中,他沒有朋友,女嬃勸其從俗,自己精心培養的衛國效力的“人才”卻成為了腐敗集團的幫兇,在《漁父》中提到一名世外的隱者,他勸屈原他做順流之輩,這一切都讓屈原感到傷感和悲哀。在他所要追求的事業的道路上,沒有人與其并肩戰斗,沒有人能夠清楚其內心世界的愁郁,他在現實的情境中,處處遭人暗算,使他防不勝防,在他的“求女”中,依然是“道阻且長”,其結果是無法實現。在他的期望的某個瞬間,也需要有個女人的溫存,使其疲憊的心能夠得到短暫的休憩,但這樣一個女人現實中不存在,夢想中也是不存在的,因而屈原個人的主體意識中,雖然愁郁終身,卻一直獨自承担其人生境遇中的悲憫,沒有人和他同消“萬古愁”。


    8、有水的地方就有你的傳說,有水的地方就有你的悲吟。

  你涉江而來,博冠博帶,寬袍長袖,“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是你如風的吟誦,江風浩蕩,吹你飄舞的長衫,江水洶涌,伴你長歌呼號,而現實里,無人能讀懂政治家兼詩人那顆憂郁激憤的心,為楚而悲,為楚而嘆,為楚而鳴,一種執著的信念,“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著江山社稷,為著黎民百姓,你流淚,你嘆息,你號呼奔走,你不懼權勢,你以死相諫。長風呼號,為你鳴,浪濤怒吼,為你歌!

  你徘徊溆浦,漫步深林,登臨高山,身雖異地,對楚之深情卻久不能釋懷,“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鳳凰鸞鳥,不與燕雀為伍,蘭芳高潔,怎與腥臊并列,縱有詆毀,不敢隨波遂流,落拓中還在呼號,流放時依然心系楚國,汩羅江,接納了這位詩人,作為一位政治家的詩人,那不能報孝國家萬民之憤之恨,以詩的韻律噴薄而出,這條江流因為詩人的英名而被世人吟誦,而所有的江河,都為詩人譜寫一曲曲無悔的大愛,一首首無言的換歌。

  那個特殊的五月,那個絕望的詩人,那個為君諫九死而不悔,為民苦流涕長歌的愛國者,“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其標新立異卻遭誹謗,其憂國憂民卻遭誣陷,“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你再無留戀,“懷質抱情,獨無匹兮”。長河為之低咽,高山為之動容。汩羅江,與一位詩人的名字連在一起,每一年的那個日子,所有的人都會默默地為詩人送行。

  所有的江流都會記下這個不朽的名字,所有的國人都會記住那個愛國悲民的政治家。所有的人同時為他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奠禮,為了不讓江海龍宮里饑餓的龍王蝦傷害詩人那高貴而潔白的肉體,大家把包好的最甜美的子拋向江河湖海,呼喚著詩人的名字,用這種特殊而淳樸的方式為他送行。有水的地方就有這個風俗,有水的地方就有詩人的魂魄,國人向著長河呼喚你,國人把歷史上的這一天以你的名字命名并銘記。

  依稀中,你踏江而來,凌波而舞,風中還傳來你二千年前的嘆息,撐蒿遠溯,輕輕掬起一只只子慢慢拋向江心,心里充滿對詩人的敬仰,舊歷五月的風,吹起層層微波,雖歷二千年依然感覺到當日的波濤,縱身汩羅,歸于江河。

  那風那月,那江那河,那個關于水的傳說,那個關于詩人的端午節……


    9、你總是那么異常孤獨和分外哀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楚辭·離騷》)“世溷濁而莫吾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楚辭·九章·涉江》)

    “哀吾生之無畏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楚辭·九章·涉江》)“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楚辭·九章·悲回風》)

    “遂自忍而沉流;卒沒身而絕名兮,惜雍君之不昭。”(《楚辭·九章·惜往日》)“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楚辭·九章·懷沙》)。“浮江淮而入海兮,從于胥而自適;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楚辭·九章·悲回風》)

     王夫之說,屈原的這些作品都是“往復思維,決以沉江自失”,“決意于死,故明其志以告君子”,“蓋原自沉時永訣之辭也”。(《楚辭通釋》)在文藝史上,決定選擇死亡所作的詩篇達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見的。詩人以其死亡的選擇來描述,來想象,來思索,來抒發。生的豐富性、深刻性、生動性被多樣而繁復地展示出來;是非、善惡、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對立、沖突、變換的尖銳性、復雜性被顯露出來:歷史和人世的悲劇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來:“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楚辭·九章·涉江》)“天命反側,何罚何佑?齊桓九令,卒然身殺。……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楚辭·天問》)

    要驅除掉求活這個極為強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實現與當時丑惡世界作死亡決裂的人性,對一個真有血肉之軀的個體,本是很不容易的。

     它不是那種“匹夫匹婦自經于溝洫”式的負氣,而是只有自我意識才能做到的以死亡來抗衡荒謬的世界。這抗衡是經過對生死仔細反思后的自我選擇。在這反思和選擇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對生命的眷戀、執著和歡欣,統統凝聚和積淀在這感性情感中了。這情感不同于“禮樂傳統”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體情感形式,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選擇死亡而意識世界和回顧生存時所激發的非常具體而個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體,是因為這些情感始終縈繞著、糾纏于自我參與了的種種具體的政治斗爭、危亡形勢和切身經歷。它絲毫也不“超脫”,而是執著在這些具體事務的狀況形勢中來判斷是非、美丑、善惡。這種判斷從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應,而且在這里,理智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盡管屈原從理智上提出了他之所以選擇死亡的某些理論上或倫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見事態發展祖國淪亡等等,但他不愿聽從“漁父”的勸告,不走孔子、莊子和“明哲”古訓的道路,都說明這種死亡的選擇更是情感上的。他從情感上便覺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這里明顯地展現為情感上的“決不能活”。這種情感上的“決不能活”,不是某種本能的沖動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滲透了并且經過了個體的道德責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積淀產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熱,而仍然是一種理性的情感態度。但是,它雖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卻又超越了它們。它是生死的再反思,涉及了心理本體的建設。

     所以,盡管后世有人或譏諷屈原過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學”,或指責屈原“露才揚己”、“懷沙赴水……都過當了”,不符合儒家的溫厚精神。但是,你能夠去死嗎?在這個巨大的主題面前,嘲諷者和指責者都將退縮。“自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如果說“從容就義”比“慷慨從仁”難,那么自殺死亡比“從仁”“就義”就似乎更難了。特別當它并不是一時之泄憤、盲目的情緒、狂熱的觀念,而是在仔細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價值和現世的荒謬之后。這種選擇死亡和面對死亡的個體情感,強有力地建筑著人類的心理本體。


    10、伴水而行,我到達沅水和溆水的交匯處——溆浦,遠遠就看到了一個舉頭問天、高歌行吟的身影,并聞到了岸芷汀蘭的芳香。那是誰?屈原。是他拾得了善卷的漂流瓶,并用生命縱身一跳,在漂流瓶里加入了幾個字:知識分子的使命——心憂天下。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楚國貴族屈原為什么會到溆浦?2000多年來,他“陰陽易位,時不當兮”的憂憤,“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高潔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11、追求完美人格的志士仁人,在中國歷史上不少。他們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不是由于他們是否手握大權,而是由于他們具有高尚人格。

     屈原為保持高尚的人格,決不愿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他猶如南國的橘樹“獨立不遷”,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

陶淵明為保持高尚的德操、純潔的人格,在為官期間不搜刮民財,不貪污受賄,不拍上司馬屁。陶淵明一向看不慣依官仗勢的權貴們,不肯接受低三下四的屈辱,裝不出一臉假笑,不善于點頭哈腰。他的高尚人格對世人影響較大,如“不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廣為傳頌。

 

范仲淹“先憂后樂”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飽含著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范仲淹“先憂后樂”精神,受到海內外人士的褒揚。范仲淹當年這樣說,也這樣做。他任蘇州知州時,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住宅,后聞知是塊貴地,便毅然放棄,說與其“我家獨占貴地,倒不如讓出建學”,于是捐地建學舍,成立了蘇州州學。



 

12、“媚俗”是德語詞“Kitsch”的漢譯,原指虛假、低俗的藝術。“媚俗”一詞在米蘭·昆德拉的小說里上升為一種虛假、低俗的人類精神,并深入人心。臺灣翻譯為忌屎,雖粗俗,卻形象表達了一種對骯臟丑惡視而不見的精神,而且源于小說的原話。

   其實媚俗的主題及對其反抗,在漢語的大地上,一直存在。讓我們聽聽屈原的悲憤之音:“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九章·涉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世渾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稱惡。(《離騷》)”


 

13、沒人在你的尸體上覆蓋一面國旗
      它已由汨羅江的波浪代替
      即使楚國的旗幟變成了灰
      你胸前的波濤還是無法恢復平靜
      睡在江水里的人啊,似乎隨時會翻身坐起
      找那把銹得沒影了的劍
     同樣找不到的是:敵人在哪里?
     只有濤聲還在,還在朗誦著
     你臨睡前寫下的詩句: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哪怕祖國忘掉你了,哪怕祖國變成泡影
     你還是愿意默默地為祖國的倒影而戰
 
     沒人在你的墓前燒一炷香
     因為你的墳墓地址不詳
     或者說它徹底是由水做的
     只有你知道自已住在哪里
     可你被一扇水做的門反鎖住了
     即使聽見敲門聲,哭啞了的嗓子卻無法答應
     還有什么比讓一個歌手沉默更難忍耐?
     你夢見自己的影子仍然在岸上走著
     一遍又一遍地唱著快要失傳的楚歌: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死者還在堅持的信仰

     卻被許多活人放棄了


    14、“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是對愛情的執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高潔人格的執著;“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是對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執著;“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是對祖國深情一片和忠貞不貳的執著。


    15、人是群體的生物,卻無往而不在孤獨之中。大雁失群,在長空中哀鳴,令多情善感的人兒潸然淚下。“汽笛一聲長鳴,從此天涯孤旅”,訴說的是離愁別緒。“獨立 寒秋”,是說志當存高遠。古今騷人墨客都是孤獨者。“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羅曼•羅蘭說:“人 生只有一個朋友,而且只有少數天才人物才有——這就是孤獨。”  

    “萬里悲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中國文人多嘆命途不濟,其實包含著希冀被明主發現錄用。中國的隱士往往不是真心向往孤獨。他們在官場失勢后 便隱退,以求一逞。因此,孤獨可能有兩種:消極的孤獨乃失意失位失官失戀失寵時企求交往,以克服孤獨。積極的孤獨是意識到并且踐行的孤獨,乃達觀人生,不 求祿位,人格獨立,高標己見,不肯趨同。同消極被動的無所作為的孤獨不同,積極的有創造力的主動的孤獨可以振奮人心。我們應當在第二種意義上實現孤獨。


    16、執著是什么?執著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登上山峰的毅力;執著就是積跬步,致千里的不懈;執著就是積小流成江海的堅定。執著,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執著不是頑固不化,而是堅守高尚;不是呆板迂腐,而是追求自我;不是抱殘守缺,而是對信念的不懈追求……

  對個性的執著,意味著對自我品格的肯定與堅持。

  時下,各種旋風席卷而來,滾滾紅塵,物欲橫流,名韁利鎖,光怪離陸,使人們失去了可貴的個性,社會也喪失了原有的風采。心浮氣躁,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張、見解,那是對自己最大的否定。在這種情況下,惟有頭腦清醒,才會明確自己的方向,惟有執著才能保存那個獨立的自我。

  對高尚情操的執著,意味著不同流合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高潔人格的執著;“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是對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執著;“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是對祖國深情一片和忠貞不貳的執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屈不撓,無不體現出先哲對高尚品格的執著。

  人,不能僅僅為肉體而活著,人總要有點精神,而這對高尚品格的執著,恰恰是我們應該選擇的。

  對信念的執著,義無返顧,左腳跨出門檻,右腳就再也沒有縮回去的念頭。信念明智而正當,執著追求,永不懈怠,得失兩忘,勇往直前。

  自然,途中難免遭遇挫折和失敗,執著而坦然地面對,失敗和險阻又將我奈何?我們要充滿信心去等待一個個大浪的沖擊。

  愚公移山,飛蛾撲火,人們有的贊揚,有的鄙視,但無論你對他們的看法如何,有一點你絕不能否認,那就是對信念的執著。執著追求,雖然并不意味著必然成功,但如果你有了對信念的執著,那么你將擁有一個美麗而又充實的人生。

  對知識的執著,在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皓首窮經。人,生活可以清貧,但思想不能貧瘠,知識可以讓我們精神富有,擁有世界,知識將載著你,駛向苦難命運的彼岸。學習的路多崎嶇、多艱難,只要你執著,都會逐一去擊破。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學習知識是無止境的,有限的時間里去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惜時如金,容不得時間的一點浪費。任何人要想攀上知識的顛峰,就必須具有執著追求的精神,它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知識的高峰。

  執著是狂風肆虐下毅然挺立的大樹;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是不甘埋沒于地下而奮力鉆出重壓的泥土的種子;是殘弱的老樹樁上伸展出的一支沐浴在春風中的枝條;是永不停止的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我們手中緊握的戰勝困難的長矛;是我們對未來的殷切期盼,而化成的勇往直前的動力。

  執著是我們不屈不撓精神的映射,執著更是我們一雙開拓未來,創造多彩人生的手。有了執著,我們才得以充分的發揮自我,生命才變得亮麗鮮活,人生才能光華多彩。


    17、回首過去的幾年,艱難、孤獨、困惑、緊張、興奮,一切都變得那么渺茫,剩下的似乎只有一種空虛的感覺。“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