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譯文]  如果有絕妙好文章,就拿出來一起欣賞;若是發現疑問缺點,就互相研究分析一番。

   [出典]   陶淵明  《移居二首》(其一)

   注:

   1、  《移居二首》(其一)陶淵明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2、注釋:

     鄰曲:鄰居,指顏延之、殷景仁、龐通等,即所謂“素心人”。據他的《與殷晉安別》詩云:“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可見殷景仁當時曾是他的鄰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高談闊論或高尚其志的言論。

    談在昔:談論古事。這兩句是說鄰居經常來訪,來后便高談闊論往事。

 

   3、譯文1: 

    從前便想居南村,非為選擇好住宅.
    聞道此間入純補,樂與相伴共朝夕.
    我懷此念已很久,今日遷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寬大,遮蔽床靠愿足矣.
    鄰居常常相往來,直言不諱談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賞,疑難問題共分析.

     譯文2:

     早想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這里住著不少心地純樸的人,愿意同他們度過每一個早晨和夜晚。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老朋友經常來我這里,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鉆研。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公元408年(晉安帝義熙四年)六月,陶淵明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暫時以船為家。兩年后移居潯陽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當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寫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過往的快樂。

  吟味第一首全詩,每四句是一個層次。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聯系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古人迷信,移居選宅先卜算,問兇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兇險則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諺所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兇,而在乎鄰里之善惡。詩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為風水吉利,而為求友共樂。三、四兩句,補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純潔善良的人。舊說指殷景仁、顏延之等人。數,計算。詩人聽說南村多有本心質素的人,很愿意和他們一同度日,共處晨夕。陶淵明生活在“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的時代,對充滿虛偽、機詐、鉆營、傾軋的社會風氣痛心疾首,卻又無力撥亂反正,只能潔身自好,歸隱田園,躬耕自給。卜居求友,不趨炎附勢,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詩人清高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現。

    中間四句:“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寫到如愿移居,是詩意的轉折和深化。茲役,指移居搬家這件事。“弊廬”,破舊的房屋,這里指簡陋的新居。詩人再次表明,說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現在終于實現。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又說,只要有好鄰居,好朋友,房子小一點不要緊,只要能遮蔽一張床一條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寬敞?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弊廬雖小,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襟,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對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來,不少有識之士都表現出高遠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有人對他說:那地方太簡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為秋風所破,愁苦中仍然熱切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劉禹錫為陋室作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其鄙視官場的卑污與腐敗,追求高潔的品德與志趣,在審美氣質上,和陶淵明這首詩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具體描寫得友之樂。鄰曲,即鄰居。在公元411年(義熙七年)所作《與殷晉安別》詩中,詩人說:“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時鄰。”可知殷晉安(即前所說殷景仁)當時曾與詩人為鄰。抗言,熱烈地對談。在昔,指往事。詩中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交談的內容自然不同于和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限于農事(見《歸園田居》),而帶著讀書人的特點和愛好。他們一起回憶往事,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交心,他們一起欣賞奇文,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暢游學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6、詩人創作《移居二首》時,正值四十六、七歲的中年時代。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時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讀陶淵明歸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樣,《移居》二首給人的感受是鮮明而強烈的:詩人厭惡黑暗污濁的社會,鄙視丑惡虛偽的官場,但他并不厭棄人生。在對農村田園、親人朋友的真摯愛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歸宿,心靈的慰安和休息。高蹈、灑脫而又熱愛人生,戀念人生,獨特而親切的情調,情趣與理趣共輝,陶淵明其人其詩的魅力,首先來自對人生與自然的詩意般的熱愛和把握。

  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向來以樸素平淡、自然真率見稱。這種獨特的風格,正是詩人質性自然的個性的外化。從這首詩來看,所寫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詩人筆下款款寫來,讀者卻感到親切有味。所用的語言,平常如口語,溫和高妙,看似淺顯,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遠。如寫移居如愿以償:“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純然日常口語,直抒人生見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見深曲,映出時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態,矯矯脫俗,高風亮節,如松間白鶴,天際鴻鵠。又如詩人寫和諧坦誠的鄰里友誼,僅以“時時來”出之,可謂筆墨省凈,引人遐想。欣賞奇文,狀以“共”字,分析疑義,狀以“相與”,均是傳神筆墨。如果奇文自賞,疑義自析,也無不可,卻于情味銳減,更無法深化移居之樂的主題。而“共”與“相與”前后相續則熱烈抗言之情態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成為絕妙的詩句,贏得千古讀者的激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評陶淵明《止酒》詩云:“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余反復味之,然后知淵明用意……故坐止于樹蔭之下,則廣廈華堂吾何羨焉。步止于蓽門之里,則朝市深利吾何趨焉。好味止于噉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歡止于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要達到這種心境和生活,是要經過長期的思想斗爭和痛苦的人生體驗,才能對人生有睿智的領悟的,正如包孕萬匯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濤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靜。

    陶詩看似尋常,卻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種特殊的魅力——“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等。讀者讀著這樣的詩句,往昔對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許會在感悟詩意的同時豁然開朗,得到解釋,以坦然曠達的胸懷面對萬花筒般的人生。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在《移居》一詩中也得到生動地體現。

 

   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此句出自陶淵明的詩《移居》: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詩文風格多端,題材豐富,但只有田園詩才能前逾古賢、后難繼武,因此,談論陶淵明作品,就應該立足于田園詩,其它題材的作品,如詠史、讀書、行旅、贈答等,雖能豐富陶詩的內涵,卻并不能代表陶詩的卓越品質。

    陶淵明田園詩感情流露舒緩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風味,乃剝落繁華所致,發源于真,歸乎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為之所能及。之所以會形成此種風貌,應當和他深切膺服老莊美學思想有密切的關聯。 陶詩在平淡自然絕不是人們常說的單調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無趣,面目可憎,其妙處高處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卻平得有趣,淡卻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詩》其一:“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敝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首詩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與鄰里交往的尋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著至深至濃的人情。

    正因為陶詩意味淡而實厚,因此歷代詩論家認為,讀懂陶詩需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況味和生活閱歷。黃庭堅《跋淵明詩卷》說:“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知決定無所用智。”一是反復咀嚼,領會其中的蘊涵。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寫道:“陶淵明詩語淡而味腆,和粹之氣,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漸出。”

 

    8、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這兩句詩后來凝結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然而又出現了“雅俗共賞”這一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這句成語不知道起于什么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罷。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后,門第迅速的垮了臺,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百姓加人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要家里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這種進展經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里并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作者:朱自清 

 

   9、在無憂無慮中度過了小學生活,當小學生活真正成為“曾經”,當初中錄取通知書已經交到你的手中,親愛的同學,你所憧憬的又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就要開始了。十一二歲,花朵一樣的年齡,你們將在初中三年中跨入青春的門檻,珍惜美好的年華,讓自己的青春充滿詩意,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者,讓我們從這里開始——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有決心)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是背起簡單的行囊,義無反顧地告別故鄉,心中抱定的是必成功的信念。我們有的同學,初中就要到寄宿制初中去,第一次離開父母,心中有依戀、不舍,但更多的應該是對初中生活的憧憬,在未來的日子里,要學習古人的求學決心,做好面對困難的準備。即使是走讀,初中也是一個學習生涯中的非常重要階段,需要堅定信念:一定學有所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少年立志時(有目標)

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對自己是一個約束,避免蠻干,也避免帶學不學。不要忽視小目標的制訂,因為成功不僅是指大的成功,小小任務的完成,也會給人以成功的喜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勤于積累)

溪流青青、江水澄碧,都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充實。知識的積累也是這樣,面對初中繁重的學業,每個學生都要勤于積累,處處留心。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勤于鉆研)

到了初中,知識的加深需要同學們更強的鉆研精神。一道難題,百思不解,就像走路到了水繞山環的絕路,但你再向前一步,也許就是柳色新綠花光明艷的目的地。長久地堅持鉆研,學習會更上層樓。

晝出耘田夜績麻,鄉村兒女各當家(有自主學習的意識)

你看,白天與夜晚,鄉村兒女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初中學習任務加重是不爭的事實:小學課程,一般以語、數為重,考試也是這樣;初一七門課,門門要考試,門門都重要。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白天上課,集中注意力聽講,課下完成作業,一點也不能馬虎。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雙贏意識)

遇到好的文章共同欣賞,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互相討論,與同伴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求得雙贏。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收獲了知識,也贏得友誼。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受學習的樂趣)

古人形容讀書的樂趣,非常美妙:書就像一汪四四方方的池塘,天光投下云影,相映成趣。學習是一種體驗,是一個過程,成名的結果固然使人欣喜,但懂得享受學習過程的人才能有幸福的學習生活,文科有形象美,理科有理趣,去欣賞,去探討,趣味無窮。

莫訝變化須臾事,一點一熔金在爐(有等待成功的耐心)

有時,我們付出了努力,成績卻不理想,不要急躁,成功是一個累計的過程,一點點地改進,一點點地努力,必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古人說“莫訝變化須臾事,一點一熔金在爐”,意思是不要詫異事物的變化是極短時間內的事,它就像用爐火冶煉金子一樣,經歷了從燃火到熔化的復雜長久的過程,然后才發生了瞬間的變化。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要急于求成。所以,要有等待成功的耐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進行有益的文體活動)

初中學業負担的加重更需要學生有健康的體魄,所以課余的體育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琴棋書畫等愛好也是學習生活中的調節,可以培養高雅的情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有更高的個人期待)

種下一粒種子,期待萌發與成長;種下一個愿望,期待美夢成真。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無窮潛力的寶庫,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有更高的個人期待。適應初中生活之后,祝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喜悅,祝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自己的花樣年華中譜寫自己的詩意青春!

 

 

    10、改革開放的春天,時代已經為“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名句正名,還其本來面目。所謂“奇文”者,即是有新思想、新觀點、新材料、新語言之新奇文章也。奇文對人們有啟迪,對社會有借鑒,對國家有裨益,是時代的思想精華,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人們共同欣賞,共同品評,共同探討。而“疑義相與析”,便是提倡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百家爭鳴,相互切磋。顯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名句,今天仍具有普世價值,那就是:追求真理,必須用頭行走,砥礪思想,言所欲言,大膽創新。

    縱觀人類歷史,大凡走向富強、文明、民主的國家,都必定十分珍惜其民族的思想寶庫。無論是富國強兵之論,還是針砭時弊之言,只要于國于民有益,便是多多益善。柏拉圖、蘇格拉底、亞力士多德等一代賢哲造就了希臘文明的昌盛,十五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又開啟了人類近代文明,而盧梭、狄德羅、伏爾泰等百科全書派奠定了現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石。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也帶來秦的大一統和漢唐的煌煌盛世嗎?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斷言:支配一個社會運轉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思想是文明的先鋒,創新是時代的足印。一個社會,迸發的新思想越多,包容的新學說越多,開掘的新知識越多,則其除舊布新就越快,創新力涌現就越快,社會進步也就越快,其文明演進必定如長江黃河奔騰不息,一日千里。

    放眼21世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偉大的世紀。其思想理論創新、制度科技創新突飛猛進,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推動整個世界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而21世紀的中國,東方文化必將實現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必將再次走到世界前列。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帶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翻天覆地變化,但同時也積累了體制轉軌中數不清的錯綜復雜矛盾,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困擾人們的嚴重社會問題。

    面對今日中國現代化的行進,我們高興地看到,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經濟基礎的多元帶來社會輿論的多樣化,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征。近年來,新思想、新學說、新知識在我國日益呈現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特別是網絡新媒體的勃然興起,更加快激發了我國思想界的思想激蕩、融匯和創新。顯而易見,虛擬世界并不虛無,電腦和光纜背后,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網絡媒體的豐富與多樣就像大海,蘊含著無窮的寶藏也摻雜著許多泥沙,能推動歷史前進也足以掀起影響社會事務的巨浪,可以說是自由思想的天地,創新智慧的舞臺,是溝通民意的橋梁,信息雜陳的園地。關鍵在于政府和主管者要有正確的識別和應對,善于理解,善于利用,善于引導,善于依法規范和管理。作者:周瑞金 來源:文匯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4

[新一篇]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舊一篇] 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