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出典]  東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注:

  1、《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注釋:

    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②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吳仁杰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④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⑥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于鉆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⑦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 

    ⑧蔭:蔭蔽。 ⑨羅:羅列。 ⑩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3、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歸園田居》為陶淵明所作,共有五首。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一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在詩人的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志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5、《歸園田居》詩共五首,是陶淵明歸隱之初的作品。這一首《少無適俗韻》與另一首《種豆南山下》都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向來十分著名。   

   這首詩共二十句。前面的八句,詩人坦誠地傾吐了對過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棄,和退隱歸田、從自在中尋找新的生命價值的懷抱,也刻畫了詩人與世俗不合,熱愛自然、崇尚真樸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進入仕途看作是“誤落塵網”。一個“網”字,包含了他對虛偽的、束縛人們精神的官場生活的極度厭惡和否定。“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三十年的時光已經在塵風中虛度了,只有回到了田園中,才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內心充滿了得到自由的幸福感。這里的“三十年”,有人認為當是“十三年”,因為從他二十九歲入仕算起,到四十二歲寫這首詩時,正好合“十三”之數。但若從他“少無適俗韻”的少年時代算起,則差不多是三十年。其實,詩中的數字往往不應過實地去理解。在這里,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是一虛一實罷了。從詩的表現特點來說,宜虛不宜實,因此還以“三十”為好。詩人用“羈鳥戀舊林”和“池魚思故淵”來表達自己對園田故居的依戀。自然,接下來的“開荒南野際”,就不是述其艱苦的勞動,倒是具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他回到田園是實踐了他“返樸歸真”的社會主張。在他看來,這樣接近自然的生活,才是人最正常、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從“方宅十余畝”開始,他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園田居的農家風貌。雖是極平常的景物,卻代表著農村景象的典型特征:宅院、茅屋、榆柳、桃李,遠處的村落,裊裊的炊煙……特別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兩句,就更具生氣。宋代張戒說:“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本以言郊居閑適之趣,非以詠田園。”這就是說,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寫田園景物之美,而在于田園生活之趣,這是很好的見地。在這首詩中,詩人所寫的景物都是田園中人們極常見的,孤立地看,它們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審美價值。可是,在這里詩人為這些平常的景物賦于了“靈性”,它們處處洋溢著詩人歸田后所體味到的農村生活情趣。在詩中,榆柳、桃李是那樣適意,狗和雞也是那樣適意,而主人更是適意的,最平常的景物也給他親切感,使他感到自由自在。而讀者,則并不對這些常見的景物感到乏味,反而受了詩的感染,發現了這些平時沒有引起注意的東西竟是這般美好,這般有趣。以詩的主觀感受注入所寫的景物,這是陶淵明歸隱初期田園詩的一個特色。這種重在寫意不在寫實的表現方法也是浪漫主義的特征之一。   

    詩人為可對農村的平常景物產生這樣的感情呢?詩的最后兩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永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正因為過去有那種如在樊籠的生活,才能懂得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可貴。這里的生活盡管簡樸,但是和那種充滿機詐的、虛偽的、喧囂的生活相比,它寧靜,適意,自然,更符合陶淵明的生活理想。   

    這首詩用了許多對句。這是格律詩產生之前詩歌中大量使用對句的一個范例。可貴的是這些對句不僅詞語工整,表現出漢語的語言形式美,而且具有內在的韻律美。“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來順勢而成,毫不費力,從節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韻味。

 

   6、雖然文學史上陶老前輩的詩歌以其豐厚深蘊的思想內容和獨特奇偉的藝術形式雄視百代,流傳千古,可謂篇篇錦繡,字字珠璣,但我獨愛這首《歸園田居》,不為其他,只愛他筆下的那個迷蒙的村落。

順著陶淵明的筆墨走進去,我來到了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午后一個炊煙裊裊的村子,農民都下田去忙著種莊稼。道上的行人稀少,整個村子都靜悄悄的。突然,巷子深處傳來幾聲狗吠,于是那些雞也不安分起來。此起彼伏的鳴叫聲震得桑樹頂端的葉尖微微顫動。簡陋但一塵不染的八九間草屋就安詳的坐落于其間。草屋的前面種滿了桃李,檐后也栽滿了榆柳,到處都是綠樹成陰。狗吠、雞鳴和眾多欣欣向榮的樹木給靜穆、素淡的山村注入了生氣,整個村子一下子靈動起來。就是在這樣清幽靜謐的環境里,一位隱士坐在院子里,享受著眼前的寧靜,思考著人生的得失。

讀到這里,我不禁嫉妒起陶淵明來,這正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不過,我若是他,我一頂會小心翼翼地把這樣的生活一一藏起來,才不要訴諸筆端,惹人覬覦,留得我慢慢品位。在我看來,先不論現在環境破壞的影響,我覺得真正懂得生活的正是那些我們不屑的“古人”,而現在的生活,我用三個字來概括——“亂”、“忙”、“鎖”。

陶淵明是在當時魏晉社會動亂、思想混雜的情況下選擇隱居的。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到社會動亂的程度,但思想混雜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受西風東漸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變得混雜因為文革的否定,原來被人們奉若神明的毛澤東形象不再神化,原先高度統一的思想也散開了,國內再也找不到向建國初那樣能夠高度統一思想的武器了這樣,人們就有了更多的思考。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思考,還有很多人都處在思想迷茫之中,更多的則是在跟風,跟外來的風,跟時尚的風。這就導致韓寒郭敬明這些80后的叛逆思想的熱起。很多人著這股風,選擇了“個性”,是不是真的張揚了個性,我并不知道,我只看到了更多著裝奇特、思想怪異的人。雖然現在黨提倡“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希冀規范我們的思想,仿佛那離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更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銘記著這些類似黨章的規范。如果說已經長起來的一代是叛逆的一代,那么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就是迷茫的一代。我們看不清眼前的道路,尋不到人生的目標,思想上或者是茫然一片,或者是雜盛百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報哪種。生命也找不到歸屬。

每當我看著自己手頭上一大堆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就不禁問自己:“平時都干了嘛”,而我卻答不出來。在別人眼中,我每天忙忙碌碌,我自己也感到自己很忙,可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也沒有獲得什么忙的結果。細細想來,我人生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忙”的名義下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我也不大相信身邊的每個人都是大忙人,但我目光所及的又好象都很忙。他們腳步匆匆,眼神也是匆匆掠過,我有時真想沖上去問“你們究竟在忙些什么?”。忙生計?我覺得只要夠生活就好。人不需要太多的名利,太多的名利只能帶來更多的累贅,正如歌曲里唱的“名和利呀,什么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類追求名利,其實目的很單純,無非是想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想受到人們的尊敬。其實,幸福很簡單。你駐足側目傾聽,那陽光下絢麗奪目的鮮花,那青翠欲滴的嫩葉,那輕快活潑的蝴蝶,那婉轉歌唱的鳥啼……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美即便是從你身邊走過去的行人,只要你耐心尋覓,你也會發現美,比如那身合體的衣著,那自然卷曲的卷發等等。再抬眼望望明媚的天空,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你會覺得“活著就是幸福”。名利也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尊敬,那只是畏懼,要想贏得真正的、發自別人內心的尊敬,靠得是德行,換個說法,就是你的“人格魅力”。再看看那些握有名利的人身邊成群的保鏢和許多費神去記的密碼,我不覺得他們是幸福的

社會在加速現代化的進程,可是人心卻是慢慢的倒退,正企圖縮回自己那狹小的窩里。看著那陡然升起的高樓,我悲哀的想到了一個個囚禁人的牢籠,不,它更可怕,它囚禁的是人的心靈。當你走進自己的樓層時,你絕不會想到去摁其他樓層的住戶的門鈴送上一句問候,你會自覺地遵守住樓房的規則——彼此互不干擾。難怪多次接外婆來我家小住,她都不愿意,即使來了,也要馬上走。問她,她說住不慣。是的,這里沒有那一群愛四處串門的姐妹,沒有那吵吵嚷嚷的瘋娃兒,沒有那咯咯不停的母雞……這里有的只是冰冷的墻壁和堅固的防盜門。忙碌的生活節奏讓人們休息一下都感覺浪費了生命,又豈敢花費生命來聆聽他人的心聲呢?人們都忙著勾心斗角,忙著處心積慮,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已不復存在了。其實不僅是人心被鎖住了,就是我們的軀殼也是被鎖著的。我們是不自由的。我們必須顧慮太多的規則。假如此時外面正風光正好,你想出去親近它,可是,我們必須考慮此時的環境條件,也許你正在上課,也許你正在開會等等。當你高興的時候,你興奮得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你得顧慮你的動作會引來人們的猜測“這個人是不是瘋拉”,或者你得考慮你的行為與你的身份不符,等等。陶淵明一句“久在樊籠里”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忘我,追求的是人與人的和諧。陶淵明的村子也許只是一個桃源,即便如此,他仍可以給我精神上的一次幻想之旅,讓我的精神做一次自由的飛翔。愿我們都能像他一樣,有得返自然的一天。中文系0501  周瑩   

 

 
 

   7、自然才是心中的至愛,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縷情絲。經過長期痛苦而
疲憊的求索,詩人終于找到了與生以來便存在心中的那個情結。道路雖然,曲折多艱,
但畢竟還是尋找到了。桃李桑樹,茅檐雞犬,詩人在恬靜閑適的生活中讓自己的心靈
安寧祥和下來。沖破樊籬,找回自我,優哉、悠哉!

 

   8、田園的客觀風物與詩人的主觀意蘊融為一體,妙合無間,總是在鮮明的形象畫面中展露出一種生活意趣和境界。“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多美的詩句!     

    不要問這是一種憂傷呢還是一種憧憬,只感謝萬能的造物者讓世間有這許多奇妙的風景,讓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展示出它卓越的魅力。當心靈在紛雜的塵世中游走疲憊時,可以在她的懷中稍適停留,為心靈更換另一片清凈純潔的空間。

    至今,我才理解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安然,悠閑。古人的情懷猶如行云流水般淡然、飄逸,讓現今在名利場上追逐得心疲力盡的人們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說只有大自然的美才有永恒的魅力,而人們心中的平靜,淡泊則是人生的永恒。

 

    9、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是本性?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感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思戀?戶庭無塵雜,雞鳴桑樹顛,是晨夢?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是向往!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是沖動!去休閑,去看看!

 

   10、青山相伴,濁酒相隨,菊花相依,歸隱山林,自成樂趣,享受恬靜幽雅的自然風光。陶淵明是一個成功者,他能無畏而平靜地離去,釋然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走進青山綠水間,在竹籬茅屋下,秋菊小徑上,自酌一杯淡酒,緩緩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寧靜,享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靜謐致遠。或許,他真的屬于自然,他熱愛自然,喜愛那“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恬淡生活。他那“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品格,最終使他與仕途無緣,成就了他的文學夢,迎來了轉過彎道之后的燦爛春天。

 

    11、《歸園田居》有句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每當讀到“一去三十年”時,就忽然心境悲愴起來。余下文字皆看不進去,整個人如同被施了魔咒。口中叨咕著,眉頭皺起來,不由自主一聲長嘆,仿佛人生也進入了暮年。“一去三十年”太可怕,可怕就可怕在這個“誤”字。

    在遙望的視線里,仿佛看到了一尾叫做陶淵明的魚,被塵網撈起,離水與塵土相偎。干澀的塵土干澀的身心,人世輾轉艱于呼吸。他不甘心被魚肉,他不忍心魚肉別人,所以他只能是條干魚。干瘦的在縫隙里追尋,挺立著太直的脊梁和不會屈的膝。長此以往,性命危機。“不折腰”的意志怎么能適應官場的柔韌?三十年啊!被誤太久了,悔悟也太遲。

    也許有人會說,陶淵明的這個“三十年”是“十三年”的夸張。因為從他做官到辭官只是十幾年的時光。我卻不那樣認為,詩人說的沒有錯。他少時也胸懷大志,也寒窗苦讀。希望將來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一直到此時四十一歲歸隱,可不是三十年?有意識的讀書、有意識的參政,然后失望的歸隱。陡然驚覺自己錯了,而一錯就是大半生。這是怎么的悲痛呢?

    可以想見,每當端起酒杯,那杯里裝的都不是酒,而是三十年的苦澀;每當采菊東籬,賞的都不是花,而是對余生的珍惜;在五柳之間徘徊,在環堵蕭然里放任,誰說不是對那三十年歲月的痛惜?誰說走向他是走向美好的桃源?其實那每一棵桃樹都是痛苦的土壤里長成的夢,夢雖美,可是那陰影卻實在的黑暗了身心。多年的信念轟然倒塌了,剩下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夢了。夢想自己是只鳥,相與山水而還;夢想自己是一尾魚,優游在開心的深潭。依偎著十余畝方宅,八九間草屋,余生也仿佛真實而溫暖。而真實的困窘,勞作的艱辛都可以忽略不談。

    人生不滿百,被誤三十年。豈止一個陶淵明?
    蕓蕓眾生,被誤一生的太多太多了。大部分人被一個家字所累,為了兒女忙得連夢都做不成。有的人汲汲于錢權,巧取無數身后一片罵名。有的人一味隨波逐流,“自我”從未存在過。其實和這些人比起來,陶淵明很幸運的及時頓悟了。沒有案牘勞形,詩文成了他的生活。即使死后多年不被看重又如何?寫著就是快樂,寫著就是意義,寫著就是人生。

   寫著的陶淵明很輕盈。
   寫著的陶淵明亦高大。
   高大成一座南山。綠發繁茂,聲若流泉,詩花遍布,夢鳥蹁躚。那里的空氣有魔力,可以凈潔一切。那里是一個碩大的容器,可以容納美麗的靈魂。那是后世文人的精神的故園。倦了、累了、煩了,痛了、苦了、貶了,就可以走進來。它無形,它可以是所有形。可以是一間陋室,可以是一次旅游,可以是一瞬凝眸,也可以是隨時隨地的自我不在場。比如朱自清的夜色荷塘,郭沫若的天上街市,郁達夫秋的悲涼,魯迅的抄古碑的際遇。不走出來,余生安泰。再走出來如泡過溫泉。神清氣爽,力量又回歸身邊。這里明明就是家一樣的所在,這個家就是南山。

    一去三十年,一誤三十年。能用余生成全不朽,是陶淵明。他使世人明白,人生從哪里起步都不晚。只要熱愛,人人都會有自己的南山

 

   12、好累,好疲憊。我想逃,逃離城市,逃離這繁雜紛擾,一個人去行走,去流浪,去野外穿越,去貼近大自然,去聆聽自然的聲音,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生命與幸福的真諦。于是,在一個清晨,我背起簡單的行囊,放下紅塵羈絆,逃離塵世的喧囂,心中的煩惱,獨自踏歌而行,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

    城市的身影隨著車輪的滾動漸行漸遠,空氣漸漸由混濁變得潔凈,在廣袤蔚藍的晴空下,在桃紅柳綠,蜂飛蝶舞的追逐中,在微醺的山野香風中,心情漸漸開朗愉悅起來,深深吸一口醉人的清風,輕聲哼唱起兒時熟悉的山歌童謠,恣意放飛著因著喜悅而美麗的心情。

     車子在山中的公路上盤旋,像一只雄鷹在天空下飛翔。極目眺望,遠山含黛,滿目蔥蘢,蒼濤翠柏,峰巒疊嶂,紅磚綠瓦的農家小院掩映在半山腰中,片片緋紅如彩霞,似彩錦,映入眼簾,“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陣陣山風吹來,花香襲人,令人心生百轉千回的遐想。

    不由想起采菊觀日,笑傲風月的孤傲隱士,想起了他“守拙歸園田”的超然境界。“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還想起了許許多多,許多的詩,許多的歌,許多的畫,許多的文人墨客,高人君子,想起了“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千古佳話......于是,抖落一身的風塵,丟下行囊,飛身撲進大山的懷抱,在碎石小徑,傾聽《牧童短笛》的清越與悠遠,在密林從中感受《空山鳥語》的靈動,在白云深處的人家,坐看春色,凝望遠山,仰望云卷云舒。

    然后,將靈魂與肉體融入大山,讓心如山谷空靈悠遠靜謐,如禪家心無一物,如道家自在逍遙。忘卻城市的燈紅酒綠,忘卻玉盤珍饈值萬錢的奢糜無味,放松身心饕餮大自然的盛宴,讓久積心中的塵囂,在山魂水魄的浣洗下變成悄然漂走的云……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6

[新一篇]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舊一篇]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7/4/23 下午 02:19:24 | 暫無
123

2 楼 2017/4/23 下午 02:19:22 | 暫無
123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