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譯文]  我所思念的人兒住在泰山,我很想去尋找他,但是路上有梁父山的阻隔,要想穿過它實在非常困難。

  [出典]  東漢  張衡 《四愁歌》

  注:

  1、 《四愁歌》 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2、注釋:

    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翰:衣襟。

  金錯刀:刀環或刀柄用黃金鍍過的佩刀。

  英:“瑛”的借字,瑛是美石似玉者。

  瓊瑤:兩種美玉。

  倚:通“猗”,語助詞,無意義。

  桂林:郡名,今廣西省地。

  湘水:源出廣西省興安縣陽海山,東北流入湖南省會合瀟水,入洞庭湖。

  琴瑯玕:琴上用瑯玕裝飾。瑯玕是一種似玉的美石。

  漢陽:郡名,前漢稱天水郡,后漢改為漢陽郡,今甘肅省甘谷縣南。

  隴阪:山坡為“阪”。天水有大阪,名隴阪。

  襜褕:直襟的單衣。

  踟躕:徘徊不前貌。

  雁門:郡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雰雰:雪盛貌。

  段:同“緞”,履后跟。

  案:放食器的小幾(形如有腳的托盤)。


   3、譯文:

    我所思念的人,遠在泰山;我想去找她,翻越梁父山多么艱難。側身向東望去,眼淚沾濕了衣裳。美人送我一把金錯刀,我想還贈最好的美玉。路遠不能送達,只好不安的徘徊。這是我憂愁煩惱的原因;我所思念的人,遠在桂林;我想去跟從她,湘水是多么深那,側身向南望去,淚水沾濕了衣裳。美人送我一把美玉裝飾的琴,我想回贈雙玉盤,路途太遠不能送到,感到悲傷失意,為什么不悲傷呢。我所思念的人在漢陽,我想和她在一起,隴山漫長啊,側身向西望去,眼淚打濕了衣裳。美人贈我貂皮袍,我想回報她明月珠,遠遠的路途不能送達,只好徘徊不前,我怎能不煩惱紛擾。我的心上人在雁門,我想去找她,被大雪所阻,側身向北望去,用手巾檫眼淚,美人送我成幅的錦緞,我想回報她青玉的小盤,路遠不能送達,只能一再嘆息,為什么不心里懷著憂愁和煩怨呢。


   4、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洋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于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后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5、《四愁詩》非但內容足以使人動容,其句式也極引人注目,它是中國古詩中產生年代較早的一首七言詩。七言詩由來尚矣,但全詩句子均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節、下三字更為一節的形式,句中又幾乎不用“兮”字作語助的詩,在現存的創作年代確切可信的古詩(而非載于后世著作中、真偽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詩》之類)范圍里,本詩是最早的一首,這就是《四愁詩》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

    本篇分四章,寫懷人的愁思。《文選》卷二十九錄此詩,前有短序,大意說這詩是張衡做河間王相的時候所作,因為郁郁不得志,所以“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為小人。思以道術相報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通。”

  據《文選》上說,張衡目睹東充朝政日壞,天下凋敝,而自己雖有濟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報效君主,卻又憂懼群小用讒,因而郁郁,遂作《四愁詩》以瀉情懷,詩中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寶比仁義,以“水深”等比小人(后人又補充說:“泰山”等乃喻明如,“梁父”等乃喻小人),皆準于屈原之遺義。

  《文選》將詩分成“四思”,且看這“一思”。那無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身居東方泰山云霧之中,邈焉難求,而“我”之渴望,卻惟在能追從她的身邊、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則“我”情的執著癡迷,不已隱然可體味了嗎?及至那小小梁父頑丘,阻“我”不得親近美人,而“我”竟引領側望、至于淚下漣漣,衣襟為濕,則“我”情之真之切,不已豁然無所隱藏了嗎?詩至此三句,自與一段落,詩人有情之癡的面目,已宛然可見。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詩人言之益深,亦令人讀而感慨益深。“我”是單戀于美人么?否,否,那美人卻也與“我”有過一段風流時光。就像敢原與懷王有過“曰黃昏以為期”的約定一樣,也像漢順帝曾拜平子為侍中、向他垂詢過“天下所疾惡者”一樣,那美人也曾情意綿綿,將環把上黃金錯絡的佩刀,贈與“我”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木瓜》),古人既如是說,“我”懷中有瓊英美玉,又如何能不思報贈?如今,雖然明知梁父為阻、道路悠遠,這份禮物決無可能送達,此生只能長作徘徊瞻望、悵惘以終;然而,“我”卻為何總是不能絕念、總是心意煩亂、勞思無盡?-詩人仿佛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為何情重一至于此,然而讀者卻該早已明白、抑且早已為詩人的深心百感慨良深了吧?

  “一思”既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斷,連翩而至,“我”首次“求女”雖然告挫,但“我”卻絕不停止努力。當那贈他瑯玕美石的美人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間時,他便懷著成雙的白玉盤奔往南方;當那贈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飄飄于漢陽丘嶺之上時,他便揣著明月寶珠趨向西方;當那贈他錦繡彩段的美人出沒于雁門關塞之時,他又趕緊攜著青玉制就的幾案,馳走北方,雖然湘水深不可測,限我莫及桂林;雖然隴阪悠長無已,阻我難至漢陽;雖然塞上雨雪紛紛,礙我不達雁門;雖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悵,每次都憂思益加難釋-然而,“我”卻始終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見,倘若天地之間不止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此詩又將何止“四思”?詩人的奔走將至于千、至于萬,詩人的愁思且巍過五岳、廣過江河!讀者諸君,切莫以“四愁”之間僅有并列而無遞進,而嫌其章法單調少變化;若《詩》之《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君不將謂其殊少文氣乎?若《陳風·月出》止于“勞心悄兮”,君不將覺其“心”之“勞”猶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至于三、四,始能見詩人之深情纏綿、寄意幽遠。即如本詩,“愁”雖止于“四”,但其愁緒究竟延伸于胡底,又有何人能量之測之?“一唱而三嘆,慷慨有余哀”,讀者若要領會此種境界,不從《四愁詩》之類重章、疊句上索解,又將于何處求之?(沈維藩)


    6、張衡多才,在天文、地震、文學、機械制造、歷法、繪畫、地圖繪制、數學等領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譽為“全面發展之人物”。曾任太使令、尚書等職。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計里鼓車、指南車等等。成就多多,他應該志得意滿,為人景慕了吧。恰恰相反,他一生獻身科學,不追求名利。有人譏笑他:“你能使機輪轉動,木鳥自飛,自己為什么不能飛黃騰達當大官呢?”張衡說:“我決不會為了謀求高官厚祿,而去奉承權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厚,而恥智之不博’”。

    正因如此,張衡走上了寂寞的人生路。東漢時期,經過“光武中興”,社會治安、經濟狀況明顯好轉。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繁榮非常。“人不得固,車不得旋”(班固語)。繁榮興旺的背后,卻掩蓋了豪強地主的驕奢淫逸,強征豪奪。張衡冷眼看世態,作《二京賦》,“精思殫慮,十年乃成”。鋪寫京都景象,規模宏大,諷諫當時王侯的奢侈。十年磨劍,只為正義一呼!這就是張衡!他有高尚的人格,和異乎常人的深度思考。

    光武帝劉秀稱帝初期,奉“讖諱”為國典。“讖”是一種預卜吉兇的隱語,既有文字,又有圖,稱為“圖讖”。“諱”,是對儒家經典的神學化的解釋,是兩漢時期流行的宗教迷信。光武帝宣布圖讖于天下,使圖讖之學大為興盛。“光武中興”后,“儒者爭學圖諱兼附以妖言”。其猖獗不但污染了儒家精典,更惡劣的是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張衡奮起展開了反對讖諱神學的斗爭。漢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張衡上書《駁圖讖疏》,直接要求漢順帝用行政命令禁絕圖讖。在當時,為了科學和真理,孤身奮爭的張衡該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走過耀眼奪目的渾天儀、地動儀模型,眼前的張衡墓可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除去建國后多次的修建,墓園僅存一丘荒冢與幾塊古碑了,墓冢蒼蒼,松柏萋萋,殘碑橫立。肅穆中,憑吊的我形只影單。張衡,您寂寞嗎?自漢以來,南陽已鮮有人才;而中國,已在清末被遠遠地拋在世界的后面。對曾居于當時世界科學技術頂峰的您,對作為“唐漢文明”創建者的您,失望了嗎?不不不,您好像從來就沒有真正得意過,所以也就無所謂失落。微風徐徐,我似乎聽到您與讒臣面紅耳赤的爭論;荒草深處,我看到一雙雙慌亂的眼睛。漢順帝曾在帷幕中讓您諷諫“左右”,宦官恐怕危及到自己,都在給您使眼色。雖然您巧妙地回避了漢順帝的垂問,卻無意中樹了敵。那些宦官一起參您,于是您的命運便在詆毀。雖然您的地動儀在公元138年準確無誤地測出500公里以外的隴西的地震,但您還是為“光武中興”后的衰落而郁郁寡歡。公元137年,天下弊端漸起,政治上的不得志,張衡憤而作《四愁詩》: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瑯?,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

    公元138年,張衡作《歸田賦》。

    公元139年,巨星殞落。

    61年中,張衡似乎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對于他的孤傲與優秀,當時官吏無不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留在后世的,也只是故鄉的一丘孤墳。至唐代才有人建廟宇,又因兵燹而無存。但他卻在勞動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建國以來,張衡墓經三次修建已初具規模。我國于1953年和1955年分別發行張衡頭像郵票和地動儀郵票。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協會將月球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又把編號為1802號星以其名來命名。張衡被世人稱為“科圣”,墓園也被科技界視為圣地。張衡終于穿越時空,為世人所矚目和敬重。


    7、《四愁詩》的新穎之處是以艱山、深水、長隴、紛雪以及 “金錯刀”、“英瓊瑤”、“錦繡段”、“青玉案”等新穎的意象,象征君子為小人所讒、賢臣為奸佞所謗、志士報國無門的黑暗社會現實;而且以不同形象的同樣句式四疊詠嘆,每疊(節)中前三句句句押韻;后四句亦句句押韻而與前三句接韻。音韻節奏更加協調而富于變化,較之《秋風辭》更新更美。魯迅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曾依此詩格式和音韻戲作“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赤練蛇,回她什么冰糖葫蘆……”“打油詩”四首,意在嘲諷無病呻吟的情詩作者,旨意不同,借舊創新,可見此詩久遠之生命力!


   8、“好時候”是給予寫作者“人身權益”最多的時候,冥冥之中我對“好時候”也是頗有感知,所以選擇在“好時候”降生于世。只不過在我慢慢的長大后,“好時候”已經煙銷云散地過去了。好比一棵棗樹長滿紅棗時,我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牙未長齊,吃不上紅棗。等牙長齊了,紅棗和棗樹都不知所蹤。

紅棗和棗樹令人眼饞、神往。我亦多次流下貪婪的垂涎,恨不能將那棵過了時候的棗樹找到,把臉頰貼在粗糙的樹干上。前輩們說我沒趕上“好時候”的時候,叫我的心里好一陣的落寞、不是滋味。生不逢時的感慨,蒙蔽了心頭。后又從歷史典故,人文傳說中不斷得到證實:唐朝和宋朝也是寫作者的一個好時候。看到那些風光的讀書人升官納妾,在心里不免大罵:老子晚出生了一千年!同時又在書中查見許多懷才不遇的人,趙壹說: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張衡說: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李白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蘇軾說: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看到這樣的感慨,陰暗的內心,變亮堂了一些。“好時候”出過李白、蘇軾等,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會發出一些“不滿足”的“牢騷”;“不好時候”出過趙壹、張衡等,即便如此他們也只能無奈地感慨一二,然后繼續寫自己的作品。他們的才學都沒有因為時候的好與不好而淹沒,時候的好與壞不是做不做學問的關鍵,也不是能否做出好學問的關鍵。恰如做飯,下雨的時候要做飯吃,晴天的時候要做飯吃,對于做飯的人而言,沒什么可埋怨的。從未聽說過一個好的廚師因為下雨的緣故把菜燒焦,因為連續下雨而不做飯!張衡如此大的科學家和詩人,都可以被安排在一個“不好時候”做地動儀,才學遠不及張衡的人對沒趕上“好時候”有無限的感慨,倒容易給人落下自己在用過盛的“感慨”能力來彌補欠缺的“創造”能力的口實。

并非生逢其時就可大展拳腳,舞臺有限,容不下所有有才有志之人上臺表演。只不過在“好時候”表演的舞臺大些,容納的人多;在“不好時候”表演的舞臺小些,甚至沒有,能去表演的人寥寥無幾。時候的好與不好,懷才的遇與不遇,牽涉的是個人得到名利的多寡,和才學的大小無關,和取得的著作成果無關。“好時候”可以更多地認可一個人的才學,“不好時候”可以更多地忽視一個人的才學。擁有才學像鳥擁有翅膀,翅膀上面長滿羽毛,接下去的工作就是練好飛翔,外界對你的“認可”和“忽視”所注重的無非是羽毛的顏色是否炫目。只要能飛,飛得很高,羽毛暗淡,無人關注,反倒是輕松自在的好事。


9、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難。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搖。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這是漢代張衡《四愁詩》其中的一段。我現在的心情,經常可以用這首詩去形容。這首詩,有著太多的內涵,在你經歷過無數大江大河以后,回頭再讀這首詩,心中的意境,是萬難說得清楚的。它像一把刀子,時時剜著你的心,從心里流出的不是血,而是那種無法言喻的傷痛。有誰能理解那種傷痛嗎?沒有人,因為傷痛是你自己的,無人與你共享。


10、“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為什么所思是泰山?為什么從之那么難?其實,這是一種非具體的感念。真正的泰山,只一天的功夫,我上去又下來,一天能打一個來回。我心中的泰山則不同,我用我的一生,都沒有能夠登得上去,我一直在半山腰,也或許,一直是在山腳下。 

    有時,我走在公園里,走在大街上,望著與我比肩而行的人們,心中在想,他們心中有泰山么?他們心中的泰山是什么樣?他們或許也追求過上山的路,也或許他們也走了個來回,如今開通了、頓悟了,現在可以無憂無慮了。而我則不能,感覺永遠未開通、永遠未頓悟,而且越走越沉重,越走離泰山越遠,“側身東望涕沾翰”,也只剩下“涕沾翰”了。這是一種悲哀,是大悲大哀,是無人能夠理解的哀痛,它在我胸中,深埋了。

    “我所思兮在泰山!”請不要理解為是任何的一種具體。如果具體了,那我就成了病人。我不是病人,我想著過正常的日子。我過著正常的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我走著正常的路,一切泥土都在腳下。然而,我心中的“泰山”,卻時刻干擾著我,讓我不敢放肆的去生活。我,永遠困苦著。 

    “在泰山”,是我的一種社會理想,為之奮斗了終生的理想。社會的進步,永遠會有先知先覺的人為之奮斗。先知先覺的人都沒有好結果,因為先知先覺也是一種困障。先知先覺的人都會是烈士。先知先覺的人也是凡人,當他與精神上的“泰山”相遇的時候,他是高大的,當他與冥頑的世俗之人相遇的時候,他是無奈的。經常感覺先知先覺的人是堂吉訶德,揮舞著長劍向著“大風車”砍去,傷害的最終是自己。但是,先知先覺的人永遠不知道后悔,因為他知了、曉了,與“泰山”相遇了,再讓他退回到“襁褓”中去,裝小小孩的可愛,已經不可能了。人覺悟了,就沒有了退路。

     “在泰山”,是我的一種生活理念,什么是生活?在生活中你是什么樣子?我也希望有豐富的物質,希望有大大的別墅,希望有人在你的身邊呼來喚去,可是,那樣大概并不是我心中的“泰山”。生活中的泰山,沒有那高,也沒有那遙遠,我只要一份平和、兩份淡雅、三份悠閑、四份親情,我只要一種安定,就夠了。安定,祥和,其實真的很難,生活中的人們有時像烏眼雞,掙來斗去的,真不知為哪般。 

    “在泰山”,是我的一種精神追求,思想,永遠是無止境的。想過做一個沒有思想的人嗎,想過。我告誡自己,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吃的是五谷雜糧,過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不要去管那些與你不相干的事情,不要去想那些什么都用不到的思索。在蕓蕓眾生之中,你,就是一個小小的你,一個“蟻眾”群體的一份子,為何去追求什么精神?人走了,精神就走了,精神,就是那么一種東西,像一縷青煙,像一絲清風,它飄呀飄,不知飄向哪里。然而,精神也是那么一種東西,它纏繞著你,一旦擁有,就無處可以安置它了,它只能伴隨你永遠走下去。

      “在泰山”,是我的一種感情追求。感情,愛情,一旦你與它擦肩,它就將與你永不分離。人們愛聽愛情的故事,愛探聽別人感情的秘密,因為人們知道,大千世界,自己能夠知曉的很少很少,多樣化的別人有著無窮的奧秘。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每一個人都在幻想,大概,唯有感情才是離人們最近的東西。說到愛情上的高山,似乎人人都可以理解,人人都在企盼,有一個如泰山一樣的愛情伴隨著你,該有多好?“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搖,”無以回報的愛情啊,讓我閉起眼睛就能望到你。只可惜,來到我們身邊的,只有綿綿不斷的丘陵,那泰山,永遠在天邊,你無法相遇!在半山上,向下望,遍地炊煙,遍地人間煙火,向上望去,濃霧彌漫,翊云繚繞,近在咫尺,不見泰山。這就是一種追求的無奈。 

    還有那么多的“在泰山”。所有的泰山,都在我的心中,所有的泰山,都只是向我招招手,然后就隱去了。然后,我們只看得見下山的路,而上山,則無路可走。而最終,最長嘆的還是那么一句“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難!”再接上一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們只有望山興嘆了。

   一個朋友在一個無風無浪、無山無水的時刻問我:“你登過泰山嗎?我登過。”這是多么尋常的一句問話,很親切,很溫暖,卻讓我思緒萬千,想了很久很久。如果你是在去泰山的路上,有人這樣問,你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正要去登泰山呢。”如果你已經登山在半山腰上,有人這樣問你,你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正在登著泰山呢。”如果你登上了泰山,正在看泰山的日出,有人這樣問你,你還是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已經在泰山的頂峰呢。”然而,如果你已經從泰山上下來了,有人這樣問你,你還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嗎?不會了。你在想,朋友的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樣問?在沒有泰山的境況里問“泰山”,其問也蹊蹺,其答也困窘。思忖良久,我回答:“我已登泰山,已小天下,已知天命,已淡此生!”我知我的話有多無奈,內心無奈的似冰寒冷,只是,你知我心中的熱望嗎?一生的熱望,回復為一個冷靜,那心里會是一種什么滋味!朋友大約也是如此吧,你心中曾經有過熱望嗎?你會知我的內心之痛嗎!在夜里,我經常與上天的聲音對話,似乎就站在山頂上,與上天那么近、那么近! 

    “我所思兮在泰山!”如果你和我是一樣的人,你一定會理解我的思念,如果你也是風風雨雨一路走來的人,你也會“側身東望涕沾翰”的。我心中的泰山,永遠是美好的象征,哪怕那泰山,什么都沒有帶給我,只要存在過,就是一種美好,就要永遠銘刻在心的。我感激泰山,它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心中懷有泰山,我的生命才有意義。真想把世俗的一切,拋向九霄云外,唯獨懷揣著美麗夢想,游歷天涯,四海為家去。

    泰山,是我一切一切的追求,它太高太高。終于,我承認,我永遠登不上泰山了,只能把泰山永遠埋藏在我的心里。我伸出手,指向泰山,這是我此生唯一能做的。作者:金樽明月


    11、未來充滿未知,而我們卻有一顆年輕的心,善于憧憬,勇于探索,敢于前進。

  未來之路也許會充滿艱辛。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于是我們便要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

  未來之路也許會充滿曲折。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于是我們便要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

  未來之路也許會充滿挫折。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于是我們既要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灑脫,更要有“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氣魄。

  丈夫未可輕年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于是我們乘著年輕的激情與熱血,騫翮思遠翥,在自己的天空劃下最為斑斕的軌跡。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而實現我們的夢想,更要趁年輕。當代大學生,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更應該盡情揮灑書生意氣,追逐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不要等到韶光已逝,我們都已皓首銀鬢時空自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關于未來,我們要有蘇軾一樣的坦然——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更要有東坡式的豁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追逐未來之夢的路上,擎著一支火把寂寞前行,風雨兼程。哪怕櫛風沐雨,哪怕這火光微弱如豆甚或黑夜回無情地吞噬我們羸弱的羽翼,至少我們曾在路上,曾經飛翔!

  未來之路是無止境的。梁啟超在《志未酬》里說“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你優秀抑或平凡,無論你曾經創造過輝煌,抑或履歷表上一片空白,都要“騫翮思遠翥”。都要在屬于你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關于未來,所有人心里都憧憬著一份美好。可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我們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毅,要有“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

  關于未來,我們不啻要有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宏偉志氣,更要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實踐志的堅韌毅力。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唯有敢于上路,才有未來。

  青春無悔。

  路在你的腳下,未來在你手中。還是聆聽“千古男兒一放翁”的千古教誨吧: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2、在氤氳著清淳與溫馨的茶湯里,讀古書,思故人,中國古代的茶文化就這樣引領我們到唐風宋韻里開發新的審美資源,發掘古人沉積在茶詩茶話里的人生意蘊。應該說在飲茶的過程中學習古代茶文化和古代文學,是對我們身邊茍茍營營的物質環境的一次凈化、一次詩意的觀照、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現實的人們每天都在摸爬滾打,為柴米油鹽而打拼;或者攀登跋涉,為別墅奔馳而奮斗,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匱乏和欲望的日益膨脹中漸漸迷失自我。如何能在紛擾浮躁的世俗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在與時俱進的當代意識中保留一份古典的浪漫,如何又能在開放型的人際交往中守候一份淡雅樸拙的孤獨呢?

  我們從未停止過追問。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五岳獨尊的泰山腳下,背靠著擁有幾千年文化底蘊的圣水國山。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遠離繁華熱鬧的都市,不只為魂牽夢縈、高山仰止的精神家園,更為著心底深藏的那份隱逸情結。李白的一首《山中問答》道盡了千古隱士相同的感喟: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在浮華的世俗背后,學會親近山水自然,學會品茶,學會讀自己鐘情的古書,學會選擇和放棄現實中的一些人和事,讓自己的心靈擁有相對自由的空間和簡單平和的心境,不是每個現代人都渴慕追求的么?而茶喝得愈久,人與古典文學的情結愈加息息相關,性情也便愈加蘊藉而內斂,內心也便始終自愿保守一方淡泊與寧靜的田園。

  朝夕砥礪、未敢絲毫懈怠,讀了二十余年形形色色的書籍,于今方悟讀書之法,乃覺其意味其樂趣與飲茶何其相似!近來更越發感到世間只有讀書、喝茶二事,與人間的其他消遣方式不同:沒有欲無止境的熱烈,也就沒有縱情過后的空虛。同在微苦寂寥之中,濃淡冷暖唯有親自品嘗,久而久之即能從苦中咂出甘甜滋味。

  正是這種緣故,中國古代文人將“茶”引為素心同調的知己,“無茶不文人”,“茶者,心之水”,只有用心品茶,用心做人,茶和心才能完全相合,才能回到茶的本意。知堂老人周作人將其書齋命名為“苦茶庵”,并作有《苦茶隨筆》。這當然是人生的非凡境界,吾等雖然難望其項背,但若一心追慕專意修煉,等待歲月的熟成與時間的積淀,定會令身體強健、精神豐滿。


    13、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的距離,正如兩顆星辰之間的距離那么遙遠,每個人都無法切近地體會到別人的悲歡,所以人注定了是孤獨的。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長相思,只為長相離,這樣的熱烈、凄清、而惆悵,無生之憂者,亦無生之喜悅;無愛之孤獨,亦無愛之熱烈。  

     當你走近,請你諦聽,那是孤獨冷峻的聲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32

[新一篇] 我思君處君思我

[舊一篇]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