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譯文]   明月是何時出現在天上?我手舉金杯詢問青天。

       [出典]   蘇軾   《水調歌頭》

        注:

        1、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形容瑰麗堂皇的建筑物。這里指月中宮殿。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明月。

  (12)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1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19)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0)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么遺憾,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2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3、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4、蘇軾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他是歐陽修以后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蘇軾生平事跡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4l歲,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出世與人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幾時:什么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

      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不住,承担不了。勝,能承担,經得起。

    "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人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6、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
    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

    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
    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么。

    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結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7、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8、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月光如雪,人在月圓時常常會思家鄉,念親人,詞人蘇軾此時想起了已經分別七年的弟弟蘇轍(子由)。詞人舉杯望月,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隨作此詞。

  上闕:本詞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氣勢豪爽、瀟灑,仿佛成了天地之見局外之人,似有超然物外之神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時間上的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不滿與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可天上又如何呢?然而天上和人間沒什么兩樣,同樣也有不可逆轉的缺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則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著自己已然身處“瓊樓玉宇”,與仙人一同翩翩起舞。可能是酒的作用吧,覺得月下清影好像不是在人間。

  下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轉動的月光照著華美的宮殿,照著雕花的門窗,照著難以成眠的思想思親之人,叫人覺得凄清,冷落,孤獨。按理說,月亮不應該有怨恨吧,可它為什么常常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在思念親人的時候才圓呢?仿佛與人過不去一般。可事實上不非如此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及此,詞人由情感的激越轉入了理智的超脫,化悲怨為豁達,告訴人們,這原本是自然規律,沒必要死死糾纏于其中,應退而思之。那就是此人所屬發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可供千里親人共賞的明月呢!只要健康常在,可以千里共賞一輪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啊!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樂觀向山上的人生態度。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蘊含著人間情事。詞作虛實并舉,通篇觀之,意境在虛虛實實中跳躍,情感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世間徘徊,借自然界中月的陰晴圓缺,品味濃厚深刻的人生哲理,詞人終于求得出了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以曠達的心態一笑而了之。

      9、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月球和地球是太陽系的同一個區域內形成的。它們的原始物質是氣體與塵粒,混在一起的就叫作“星子”。空間中的無數星子由于碰撞,逐漸形成較大的星子。大星子又逐漸吸引周圍的星子而變得更大起來,這一過程叫作“碰撞吸積”。最大的星子后來形成地球及其它行星,而較小的形成月球。月球剛形成時很熱,覆蓋月面的是由熾熱的熔巖構成的巖漿層,逐漸冷卻后形成現在的月殼。大約距今46-42億年前,月殼上古老的山地已經形成。

      最近,德國和英國科學家分析了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帶回的不同月球巖石樣本,根據巖石中鎢-182同位素的數量,測出了相對精確的巖石年齡。 科學家們分析測算出月球的年齡為45億2700萬。這是迄今為止有關月球年齡的最精確測量結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宋代大詞人蘇軾在1076年中秋節賞月時寫下的《水調歌頭》的開篇句。時過近千年還被人們奉為絕唱,不僅是因為表現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更是因為這首詞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追求美滿團圓的理想和愿望!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2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