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譯文]    春日即將離去了,看見那飄飛的落花,心中涌起的愁苦就像海水那么多。

     [出典]    秦觀   《千秋歲》 

     注:

     1、《千秋歲》  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2、注釋:

       (1)城郭:城墻內外。“花影”兩句:花影搖曳,鶯聲嚦嚦。化用杜荀鶴《春宮怨》詩:“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2)西池:即汴京金明池,在汴京城西。
      (3)鹓(yuan1)鷺:是兩種鳥,比喻品級相差不遠的同僚。飛蓋:疾行的車輛。
     (4)“日邊”句:回到皇帝身邊的夢破滅了。日邊,指皇帝。南唐·李煜《虞美人》:“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5)飛紅:落花。飛紅萬點:指被斥逐的一大批同僚。

    3、譯文1:

      水邊沙灘外面,城外的寒意已經消逝。春天真正到了,陽光下花影在搖曳,鶯兒的啼聲不斷。我飄零在外,酒也沒興致再喝,與親友們離別后,憂愁使我日漸消瘦。過去的友人們不能再見,傍晚天邊的陰云四合,只剩下一片迷茫黯淡。

       想起當年和朋友們同游開封金明池的歡樂情景,我們像鷺鳥一樣,無憂無慮地乘車飛馳。可現在,當年我們攜手同游的地方,還有誰在呢?伴隨君王的日子,已經像夢一樣消失了,鏡子里看見自己的容顏,已日漸衰老了。往昔的一切,像春天一樣地消逝了,滿樹的繁花已化作飛紅萬點,我的悲愁真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啊!

        譯文2:

      淺淺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悄悄退去了。枝葉繁茂,花隨風動,黃鶯輕啼,聲聲縈繞。遠謫他鄉,無心飲酒,離別親人,日漸憔悴。所待之人,遲遲未到。

      回想當年西池盛會,同僚成行,車輛列隊。可如今,四方流散,又有誰在?歲月流逝,紅顏白發,還期無期。春光將逝,那紛紛落紅,引出憂愁如海。

 

     4、秦觀(公元1049-1100年),早年字太虛,后來因為敬佩后漢馬少游的為人,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著有《淮海詞》。他是天生的才子,少年才俊,文麗而思深,名盛一時。

       秦觀不像東坡那樣豁達,他對人生的期望很高,對挫折和失敗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仕途失意對他打擊很大。他心中郁積著怨氣,情緒低落,痛苦萬分,在憂傷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觀后期的詞作大多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字里行間浸透著憂傷和悲苦,蘊含著一種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傷感。這是一種在風雨摧殘中流淌出的柔弱的凄美,讀著讓人流淚。他被貶處州時,將身世之感融入詞中,寫下了這首沉郁悲苦的《千秋歲》,留下一地落紅,和一聲長長的嘆息。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千秋歲

        這是和著詞人血淚的悲嘆,字字都在啼血,句句都在流淚,讀著傷徹人心。“飛紅萬點”,是一種蕩人心魄的美,可對這種美的離去,詞人卻回天無力。政治理想破滅,人也衰老憔悴了,這慢慢飛去的,不僅僅是春紅,還有詞人的生命。

       當秦觀路過衡陽,將這首詞呈給好友衡陽太守孔平仲時,孔太守不禁驚詫道:“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送別秦觀后,孔平仲又和家人說:“秦少游氣貌,人不類平時,殆不久于世矣。”丞相曾布讀了這首詞后,也惋惜地說:“秦七必不久于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然而這首詞還不是最悲哀的。在被貶處州期間,秦觀經常與僧人談禪論道,寫了些佛經,結果又被政敵羅織了“謁告寫佛書”的罪名,受到了“削秩徙郴州”的嚴懲。“削秩”,就是撤消所有的官職,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罚。

       竟然就是因為這樣一些罪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貶,柔弱的少游迷茫了,絕望了。他積聚了滿腹傷心失意的淚水,把一生的苦悶、哀怨、傷悲匯集到《踏莎行》這首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中。

        這是秦觀最悲哀的一首詞,抒寫的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憂傷,一種不可自拔的悲苦,是對美好生命的迷失和對未來人生的徹底絕望。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踏莎行

        這首凄苦哀婉、飲譽詞壇的悲歌,是少游用生命發出的最后的吶喊,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意境。“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深為王國維所推崇,認為具有《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意象。王國維同時指出,秦少游的詞凄婉,可是當他寫到這兩句時,就變得凄厲了,是強烈而慘痛的悲哀。蘇軾則最欣賞“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一發問,太癡,太無理,卻又太感人了。這是秦觀把悲苦人生咀嚼了無數遍,在經歷了極大苦難和折磨后,對天地發出的詰問:水為什么一定要東流?美好的事物為什么不能逃脫命運的擺弄?我空有一身才華,為什么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左右?當他吟出這兩句詞時,他的心智,他的生命都被愁思淹沒了,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寫下這么悲愴的詞句,少游還能活得下去嗎?

        果然,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觀在得到朝廷的放還詔令,欣然啟程北歸,到滕州時,他興奮地四處游玩。勞累之余,秦觀覺得口渴,就向旁人討水喝。當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滿頭白發的倒影,想到終于可以和家人、好友歡聚一堂了,禁不住展開愁眉,開懷大笑。在凄婉的笑聲中,薄命才子少游溘然而逝,年僅五十二。秦觀在藤州寫過一首詞《好事近》,末二句是:“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沒想到這成了詞讖。

       蘇軾得知秦觀去世后,痛心疾首。高山雖在,流水卻無,弦斷無人聽,他悲情難抑,流淚不止,連連哀嘆:“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他將秦觀的《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題在扇上,作為對少游的永久紀念。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上天賦予了秦觀一顆脆弱多愁的心,卻又殘忍地將它揉得粉碎。點點碎片,和著少游悲傷的眼淚,化作縷縷情絲,云霧般繚繞在人們面前,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在人生的愁海中,少游帶著遺憾沉沒了,可他的那些傷心詞,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綻放著永不遜色的光輝。在迷霧中,他終于找到了桃源的入口,他再也不用奔波了……

     秦觀生平見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5、 此詞為作者處州(今浙江麗水)為監灑稅官時所寫,詞中撫今追昔,觸景生情,表達了政治上的挫折與愛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織而產生的復雜心緒。

  據處州府志云,處州城外有大溪,岸邊多楊柳。起首二句即寫眼前之景,將時令、地點輕輕點出。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詞人幾多詠嘆。然而少游這里卻把春天的蹤跡看得明明白白:“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淺淺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悄悄地退卻了。二月春尚帶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詞人寫道:

     “花影亂,鶯聲碎。”這兩句詞從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鶴《春宮怨》詩“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詞人把它濃縮為兩個三字句,便覺高度凝煉。其中“碎”字與“亂”字,用得尤工。鶯聲嚦嚦,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曳,以一“亂”字形容,幾堪迷目。感于這兩句詞的妙處,南宋范成大守處州時建鶯花亭以幻之,并題了五首詩。

  “飄零”句以下,詞情更加傷感。所謂“飄零疏酒盞”者,謂遠謫處州,孑然一身,不復有“殢酒為花”之情興也:

      “離別寬衣帶”者,謂離群索居,腰圍瘦損,衣帶寬松也。明人沈際飛評曰:“兩句是漢魏詩詩。”(《草堂詩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詞基調本極哀怨,此處忽然注入漢魏人詩風,故能做到柔而不靡。歇拍二句進一步抒發離別后的惆悵情懷。

       所謂“碧云暮合”,說明詞人所待之人,遲遲不來。這一句是從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化出,表面上似寫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細按全篇,卻又不似。朦朧曖昧,費人揣摩,這正是少游詞的微妙之處,將政治上的蹭蹬與愛情上的失意交織起來,于是讀來不覺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蘊藉含蓄。

  過片轉而寫昔,因為看到處州城外如許春光,詞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對昔日西池宴集的回憶。西池,即金明池,《東京夢華錄》卷七謂汴京城西順天門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閉池,雖風雨亦有游人,略無虛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詩注云:“元祐七年三月上已,詔賜館閣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瓊林苑,又會于國夫人園。會者二十有六人。”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會,詞人一生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鵷鷺同飛蓋”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況作了高度的概括。鵷鷺者,謂朝官之行列整齊有序,猶如天空中排列飛行的鵷鳥與白鷺。飛蓋者,狀車輛之疾行,語本曹植《公宴詩》:“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陽春三月,館閣同人乘著車輛,排成長隊,馳騁汴京西城門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歡樂;然而曾幾何時,景物依舊,而從游者則貶官的貶官,遠謫的遠謫,俱皆風流云散,無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

       “攜手處,今誰”,這是發自詞人肺腑的情語,是對元佑黨禍痛心疾首的控訴。然而詞人表達這種感情時也是極含蓄委婉之能事。這從“日邊”一聯可以看出。

     “日邊清夢”,語本李白《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王琦注云:“《宋書》:伊摯將應湯命,夢乘船過日月之旁。”少游將之化而為詞,說明自從遷謫以來,他對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時時刻刻夢想回到京城,恢復昔日供職史館的生活。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夢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夢已不可能實現。

      著“鏡里朱顏改”一句,更聯系自身。無情的歲月,使詞人臉上失去紅潤的顏色。政治理想的破滅,個人容顏的衰老,由作者曲曲傳出,反復纏綿,宛轉凄惻。

  開頭說“春寒退”,暗示夏之將至;到結拍又說“春去也”,明點春之即歸。兩者從時間上或許尚有些少距離,而從詞人心理上則是無甚差別的。蓋四序代謝,功成者退,春至極盛時,敏感的詞人便知其將被取代了。詞人從眼前想到往昔,又從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測,一種巨大的痛苦噬嚙他的心靈,因此不禁發出“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的呼喊。這不僅是說自然界的春天正逝去,同時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將一去不復返了。“飛紅”句頗似從杜甫《曲江對酒》詩中“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化來。然以海喻愁,卻是作者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從全篇來講,這一結句也極有力。近人夏閏庵(孫桐)云:“此詞以‘愁如海’一語生色,全體皆振,乃所謂警句也。”(俞陛云《宋詞選釋》引)。

  這首詞以春光流逝、落花飄零的意象,抒寫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滅而產生的無以自解的愁苦和悲傷,讀來哀怨凄婉,有一詠三嘆之妙。

      6、 這是在當時流布頗廣的一首詞,也代表了秦觀詞的典型風格。起句“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簡要寫出春末的景象,點出時令,為下文作鋪墊。接下來,“花影亂,鶯聲碎。”,并不直接寫游人游春的景象,卻從側面落筆,用花影和鶯聲渲染出游人的多和雜亂。可是,描摹景物為什么用“亂”字,為什么用“碎”字?纖柔敏感的詩人要纖柔敏感的讀者才能領會。實際上,“亂”字和“碎”字,強烈地暗示出詩人此時復雜變換的心情。往下,“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文字簡約而含義頗豐,寫出詩人的令人感傷的經歷。上闕末句,“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無奈的情緒盡在其中矣。下闕“憶昔西池會,鴛鷺同飛蓋。攜手處,今何在?”回憶舊時親朋交往之盛景,與今日孤獨寂寞相對比,進一步渲染出詞人此時落漠傷感的心情。下句“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小小的挫折何以能打擊詞人若此?若蘇東坡之超脫放達斷不會做此語。但是,也就是這種善感的心性成就了詞人。連夢都可以斷了,盛年的詞人竟哀嘆容顏變換,真令讀者為之欷噓。末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詞人不僅用飄飛的殘紅來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并且竟然用“萬”字,用“海”字來形容自己的無邊無涯的愁緒,愚鈍的詞人絕不會想到此語。春天要走了,詞人的愁緒就如空中飄飛的那萬點殘紅,至此,詞中的步步為營的傷感情緒終于形成了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
  我要說的是,秦觀之纖柔敏感之心性絕不只是說他多愁善感,而是說他可以從日常的景物中捕捉到可以準確表現他情緒的東西,并且可以用形象化的日常景物的描摹或含蓄或直接地的表達出來。若“碎”字“亂”字之運用那種強烈的暗示,若“萬”字“海”字來形容愁緒的無邊無涯,就是他敏感心性的體現。
  為什么詞人作如何悲愴之語?秦觀少年時也曾有抱國之志,登第后與蘇軾,黃庭堅交往,同為舊黨一儕,后來舊黨失勢當年,他們同被貶到偏遠地區,秦觀被貶為杭州刺史,應該說比蘇軾等人強得多了,然而善感的秦觀卻由此認為世事無常,從此一蹶不振,他當時的心情于這首詞可見一斑。這首詞在當時流布頗廣,詞中所傳達的強烈的愁緒感染了很多人。有記載,當時宰相見了這首詞便說“秦七必不久于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又有人讀至“鏡里朱顏改”一句,驚說“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蓋當時秦觀至多三四十年紀,可謂正當盛年,竟然如此感傷,怎能不令人驚嘆呢?
    少游心性如此,詞何以堪?( 夏雅麗

 

     7、“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更是感動千古的名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古人傷春惜花,感嘆歲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結句,即眼前景,寄萬般情。他沒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嘆,良時難追,紅顏消失,他體驗著如滄海般浩渺的深廣愁怨。這是詞人和著血淚的悲嘆!“落紅萬點”,意象鮮明,具有一種驚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喚起千古讀者心中無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已故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美,未必有韻;美而有情,然后韻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韻,乃難能耳。”(《朱光潛美學論文集》)以此詞結句證之,誠然。
  
  此詞以“春”貫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時間的跨度,將不同的時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個人的命運融合為一,創造出完整的意境。《漁洋詩話》稱:“古人詩只取興會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記里鼓也。”所謂“興會超妙”就是神韻,當“興會神到之時,雪與芭蕉不妨合繪,地名寥遠不相屬亦不妨連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作者將這些景連綴,襯托出傷春慨世的主題,可謂“情韻兼勝”(《四庫提要》)。馮煦《蓄庵論詞》:“淮海、小山,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秦詞如此感人,語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為詞中有情致、神韻。

     8、少游被譽為“卓然名家”,是蘇門四學士中,唯一不效仿蘇東坡,而自成一脈的詞人。《千秋歲》也算是《淮海詞》中的名篇了。末句“飛紅萬點愁如海”更是被歷代詞評家所稱道,前人所云“不識字也知是天生好句”,當屬此等無疑。

      9、古詩詞中有"愁"字的名句: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黃鶴樓》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李清照《醉花陰》
只恐雙溪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 

       李煜“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 把抽象的愁思熔鑄在具象的煙草、風絮、梅雨當中。“一川煙草”迷漫,這是寫愁思的廣度;“滿城風絮”,是寫它的密度,風絮是風中的楊花,到處飄蕩,飄忽不定;“梅子黃時雨”是寫它的長度,因為梅雨是連綿不斷的,延續的時間又長又久。從修辭手法來看,它是一種博喻,用三種不同的意象,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他的愁思。

      鏡中花,水中月,一生的尋尋覓覓只因一生都在孤獨。洗凈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個女人把腰彎成了一個愁字。

      在你的淚中,愛情凝固,像一座沉默的小屋;在你的筆下,憂愁不動,累積成一枚遠古的化石。

       黃昏余輝,你從宋朝緩緩地走來,將憂傷的心懷辬開成蓮,流瀉晶瑩剔透的水珠兒,潺潺我悠長的等待等待。

       遠山如黛,煙霞霧痕縈繞綠色的江南。是誰的歌唱讓你美麗得如此眩目?有著蓮的醉態,梅的清婉,媚似夜半海棠的嫣紅。是誰的眸子淺嘗荷露的底蘊?掬水日臨摹前世今生七色的詩篇。又是誰踏著黃昏的歌板,以一雙燃香添燭的素手,垂釣一枚千年來瘦瘦的感傷?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5

[新一篇]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舊一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