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我懷疑春風吹不到這荒遠的天涯,已是二月這山城怎么看不見春花?
[出典] 歐陽修 《戲答元珍》
注:
1、《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2、注釋:
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時為峽州軍事判官。
天涯:極邊遠的地方。詩人貶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遠,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殘雪”二句:詩人在《夷陵縣四喜堂記》中說,夷陵“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 凍雷:春天的雷聲。
“夜聞”二句一作“鳥聲漸變知芳節,人意無聊感物華”。歸雁:春季雁向北飛,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感物華:為物華所感染。物華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歐陽修曾任 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洛陽以花著稱,作者《洛陽牡丹記 風俗記》:“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担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
凍雷:寒日之雷。
鄉思:相思之情。
物華:自然景物。
3、譯文:
我懷疑春風吹不到這荒遠的天涯,已是二月這山城怎么看不見春花?殘余的積雪壓在枝頭好象有碧桔在搖晃,春雷震破冰凍那竹筍也被驚醒想發嫩芽。夜晚聽到歸雁啼叫勾起我對故鄉的思念,帶著病進入新的一年面對春色有感而發。我曾在洛陽做官觀賞過那里的奇花異草, 山城野花開得雖遲也不必為此嗟嘆驚訝。
4、歐陽修生平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5、宋仁宗景三年(1036),歐陽修被貶為峽州夷陵縣令。此詩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一本題為《戲答元珍花時久雨之什》。題目冠以“戲”字,是聲明此篇不過是游戲之作,其實正是他受貶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全詩先是描寫荒遠山城的凄涼春景,接著抒發自己遷謫山鄉的寂寞情懷及眷眷鄉思,最后則自作寬慰之言,看似超脫,實是悲涼,表現出作者平靜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寫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誠摯,感人至深。開頭二句起得超妙,歐陽修自己也頗為自得,他曾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蔡眥《西清詩話》)起句不凡,下面又環環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說:“以后句句有味。”
首句寫夷陵山城的惡劣環境。二月時分在其他地方早就應該花開滿眼香氣逼人了,但在此地卻遍地荒涼。詩人表面上是寫自然環境的惡劣,但實際上是寫政治環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關懷怎么就不再遠度天涯光顧一下這小城的官員呢?殘雪壓枝,但夷陵還有鮮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盡管如此,但在山城該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著,并且還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凍雷初響,驚醒熟睡的竹筍,它亦積蓄著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嚴厲的壓制。“夜聞歸雁”與“病入新年”兩句反映出詩人心里的苦悶,流放山城興起鄉思之情在所難免,而這鄉思之情又變成鄉思之病,面對新年又至物華更新不免要感慨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
詩末兩句詩人雖然是自我安慰,但卻透露出極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說他曾在洛陽做過留守推官,見過盛蓋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園,見不到此地晚開的野花也不須嗟嘆了,但實際上卻充滿著一種無奈和凄涼,不須嗟實際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這首借“未見花”的日常小事生發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詩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風”與“花”的關系來寄喻君臣、君民關系,是歷代以來以“香草美人”來比喻君臣關系的進一步拓展,在他的內心中,他是深信名君不會拋棄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戲增丁判官》七絕中說“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而此詩卻反其意而用之,表達了他的懷疑,也不失為一種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關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與自擇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戲贈”“戲答”的方式表達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據說歐陽修很得意這首詩,原因恐怕也就在這里。
6、 這首戲答元珍就是被貶到夷陵時作的,這首詩即可以算作歐陽修詩作的一篇代表,也可以算作宋詩自覺的一個典型,大抵唐人的律詩,都是用的平列的意向,斷續或跳躍的銜接,這首詩卻把八句詩構成了一個流動而又連貫的節奏,這是一條新路,是宋人自己走出來的。
元珍是當時峽州軍事判官丁寶臣的字,他先前寫了一首《花時久雨》送給歐陽修,歐公便作了這首詩以答,題首用了個“戲”字,表明自己寫的只是開玩笑,千萬不能當真,更不能送給皇帝去搞“文字獄”,其實宋朝的政治環境相比是非常寬松的,尤其是歐陽修所處的仁宗時代,他這個担心是比較多余的。
首聯表明了時間,是二月的早春,所謂“春風疑不到天涯”,表面上是說自己在夷陵(今天的湖北宜昌)這個邊遠山城,雖然到了二月,但春風難到,山花不開,這個用法其實王之渙就用過,他說“春風不渡玉門關”,暗里是要說皇恩不到,歐陽修也正是用的這個意思,他自己非常欣賞這一聯,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他曾對人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首句以問起,后句給答案,因此就不是平列的,而是有波折的,另外,它還寓含著詩人在受貶謫時期待和失望的心情。宋人的詩,有時候讀起來就和口語一樣平淡無奇,但其實中間大有講究。所以方回先生讀了之后就說“以后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第二聯就寫景了,寫的都是早春的景色,非常到位精細,尤其是“凍雷驚筍欲抽芽”這句,用“欲”字使整聯有了一種知覺。接下來再有一個波折,由景轉情,懷念起家鄉,由思鄉再一轉,轉到感嘆自己目前的情況,既有病又遭貶,何其不爽!整詩讀到這里,就光是有一種壓抑郁悶的感覺了,第一聯被貶后的落寞情懷,第二聯寫的是凄涼春景,第三聯又是眷眷鄉思。
可到了最后一聯,歐陽修再來了一個大的逆轉,陳衍的《宋詩精華錄》里說:“結韻用高一層意自慰“。說得非常到位,因為以上的一切都是為了這一聯作鋪墊,歐陽修表示自己并沒有消沉,更不會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陽就看過美麗的春光,我先前早就“闊過了”,所以我就要在這僻野之地等待著這遲開的山花。于這深深的寂寞愁悶中懷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最后結合整詩,再細細品位末聯的寬慰,也能更深的體會到歐陽修這種平靜下的悲涼。
歐陽修能有這種精神,我覺得和他母親鄧氏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鄧氏“畫荻教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鄧氏給歐陽修的影響遠遠不止如此,鄧氏是世為江南大族,受過良好的教育,歐陽觀(歐陽修父親)死后,她就一直守寡,歐陽修被貶夷陵,她說:“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瀧岡阡表)。鄧氏的這種豁達的精神和對兒子的慈愛,是非常讓后人敬仰的。(新開鋪掌柜 )
7、歐陽修的《戲答元珍》,是在新政失敗之后被貶到湖北峽州做小縣令時所寫的,不但不消沉,反而自我勉勵。他寫到“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這就是生命的頑強不屈,他相信他將來還會回到朝廷,還會去為人民做事。“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他堅信野花終有開的時候,春風的遠近沒有關系,身處天涯也沒有關系,只要自己有自信。這也是化悲為健,體現著儒家的生命哲學。儒家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還有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面都貫穿著自強不息精神。人生處于艱難的時候化悲為健是很重要的。
8、當一個人經歷過足夠多的磨難,在他回首往事,則難免傷神。冰心曾不無樂觀地說“愿有足夠多的云翳來造就一個美麗的黃昏”,足見古往今來人情相通。尤其是當他的付出并不被當世人認可,他的結局并不客觀公正,這情傷,會更醇,醇得一如醉翁亭的泉酒,迷離了詩人的心。
乳白的嫩芽,破土而出,在與落紅春泥的交接中,在風露霓虹的過往中,履行著他獨一無二的生命之使命。直至金菊綻放了閑逸的季節,他以懸日托月的參天虬枝和飽含天地靈氣、紅得深沉醇美的霜葉裝點了這莽莽江山。我想,那醉意不在山水間的歐陽修必也為生命之奇美深深地陶醉過,所以他懷念一路走來的一切辛苦遭逢。他禮贊生命。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生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閱盡傾國傾城的盛大繁華,獨對一枝秾艷時那況味,是“不須嗟”的豁然與大度,更是幾許凄美的寂寞。這寂寞又是那么坦然。因為,經歷過,用心地一路走來,是故無怨無悔。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孤獨是心中沒有人,寂寞是心中有人,卻不在身邊。”歐陽修的寂寞,不是空曠的嘆息,是一份飽含情與理的深沉的懷念。
9、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地勢越高,氣溫就越低。故有蘇軾“高處不勝寒”之句。如廬山牯嶺,夏季氣溫比山下九江低7℃。“ ”就說明了農歷四月山下九江芳菲已盡,而山上桃花卻剛剛盛開的景象。沈括的“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則四月花”、歐陽修的“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等詩句,都說明山上氣溫低于山下。
10、經過一個秋天凄凄切切的悲涼,和一個冬天漫長的寒冷煎熬,終于等來了這個美好的季節,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早就繪上了這樣的圖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小鳥啁啾……然而春天并不是一蹴而就,春天的腳步總是在陰風細雨中姍姍來遲,讓人在焦慮的心情中等待著,等待著……
在這個等待的季節里,大地依舊萬木蕭疏、枯草叢叢,正如歐陽修所說:“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在這雖是春天,但又無花無草的日子里,對寒冷的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當然,早春時節看不到花也并非絕對的。因為被眾多文人稱頌的臘梅就是在這樣的時日里盛開的,在這種等待春來的心境里,那星星點點的寒梅,在沒有綠葉陪襯的枝頭上綻開了,終于給人帶來了一絲春的氣息,所以古今文人便將那梅花頌為花中極品了。古人齊己有“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園。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的詩句,將梅花傲雪的品性點到了深處;更有王安石的詠梅名句“墻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
11、和其他省區的土人相比,東北人無疑是另類,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隨地吐痰、吃飯狼吞虎咽、喝酒敢玩命,特別是到陌生人家里做客,東北人幾乎就是賓至如歸,甚至也沒準反客為主。初次見面,東北人留給南方人的印象都是負面的,愛吹牛、缺乏教養、沒有修養、不禮貌、自來熟、放肆、粗俗、甚或還帶著下流和野性等等。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對東北人來說,在最近100年之前,所謂文明世界里的春風從來就沒吹到這里來過,這也就是說,在100年之前,東北人的文化模式就是一種游牧民族的文化模式,重感性、輕理性,習俗和日常經驗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社會規則。(笑看股往金來 )
12、“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但古代詩人對天涯是一種矛盾的“熱愛”,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訴說了悲喜交加的友情。蘇軾被貶、五公被貶都說明了當時人們對“天涯”的態度是漠視的。新中國成立后進行改革開放,人們可以自由的漂洋過海了,海南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天涯”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國人一生夢寐以求的浪漫之地。
13、“春風疑不到天涯,山城二月未見花”,青島的春天來得是比較晚的。緋云樣的櫻花,雪浪般的洋槐花,五顏六色的京桃花,清香可人的丁香,團團簇族的紫藤蘿......無不在陽春三月之后發瘋般地爭艷斗奇。但是,偏偏有玉蘭樹,在寒氣未盡的二月,悄然綻開了滿樹的花。枝頭上,沒有鳴叫的黃鸝;花朵間,沒有飛舞的蜂蝶。她是那樣耐得住寂寞,絲毫不理會諸如“孤芳自賞”之類的流言。
14、《詩》云:“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這春天實在是好季節,有如此一派的欣欣之景。不過身處北國,不得見有女采蘩于沼于沚于澗之中,自然也沒有南梁丘遲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景,但有的是鳶過長天,風撫沃野,春麥青青,彩蝶款款,這也自有別番情致。
在這北緯36°的小鎮,春天對于我們實在不可捉摸,仿佛還未及感受得清楚,便早已消逝在無何有之鄉了。周作人說北平的"春似不獨立存在,如不算它是夏的頭,亦不妨稱為冬的尾,總之風和日暖讓我們著了單衣可以隨意徜徉的時候真是極少,感覺到不冷就要熱了起來了。"又說"北平到底還是有他的春天,不過太慌張一點了,又欠腴潤一點,叫人有時來不及嘗他的味兒,有時嘗了覺得稍枯燥了,雖然名字還叫作春天,但是實在就把他當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頭"。未到過北方的江南年少或者會狐疑吧,但這是真的,我要說的這山里的春天較北平則更急更短。東坡有詩云"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此是陰歷,正是江南百花爛漫時,而塞北依然獵獵冬日,且時有胡天飛雪的景致。
易安有詩云:"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這樣的雨下過幾回,春色已漸近闌珊,慢慢便紅銷香散,然后就紅了櫻桃,又綠了芭蕉,然后春也便過去了。臺灣張曉風說"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就在這兒,它仍然這樣,將來也還這樣。
當這樣的雨里最后一瓣丁香開盡,山里的春天已經逝去的時候,就要進城了,結束山里的生活。此一別尚不知何時再來,但這確是在山里的最后一個春無疑了。或許很快就會懷念它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1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