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   桃花叢聚著盛開,任人觀賞,只是主人已經不在了;請問賞花人,你是喜愛深紅的桃花,還是喜愛淺紅的桃花?

  [出典]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注:

  1、《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2、注釋:

    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獨步:獨自散步。 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找花欣賞。

  塔:墓地。

  一簇:一叢。

    無主:沒有主人。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一叢盛開的無主桃花美極了,使人不知愛深紅的好,還是愛淺紅的好。

 

    3、譯文1:

    黃師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美麗的春光讓人感覺十分疲憊,想靠著春風入眠。江邊有一簇已經盛開的無人欣賞的桃花,我到底喜歡深紅色的花朵呢,還是喜歡淺紅色的花朵?

    譯文2:

    黃師塔前的江水向東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懶又困, 我倚仗著暖洋洋的春風游春。桃花一叢一叢地盛開著,仿佛是沒有主人,你究竟是喜愛深紅的桃花還是淺紅色的桃花?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本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當時,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獨步尋幽,消遣世慮。此詩雖題為尋花,實為遣愁散悶,因而隱藏著悲的情調。這里所選的一首,是七絕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現的是桃花之美和詩人愛花、賞花的審美心理。

首先,詩人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高聳的黃師塔,巍然屹立著;流動的江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塔,是靜止的;江,是流動的。畫面有動有靜,與巨大的幾何形相映襯,給人以壯美的感受。塔前、水東,標明了方位,這就為下句的風景描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中,“黃師塔前句,在制造氛圍方面,尤為重要。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道:“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黃師塔前'"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

 

 然而詩人畢竟在尋春,風和日麗,春光怡人,不覺困倦,且倚微風,以寄雅懷。詩人以一“倚”字,就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兩句著力寫桃花。在詩人筆下,桃花一簇,深淺放紅,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隨耳。若詩人不尋花至此,又有何人賞識?字里行間,流露出無人賞識的淡淡的哀愁。這與七絕句的總調子是合拍的。但此詩重點畢竟是寫愛花,故也縈繞著喜的氣氛。“可愛深紅愛淺紅”句,

用了兩個愛字,兩個紅字,表現詩人對花之美的欣悅,并以反問的語氣作結,不僅饒有興味,而且由己及人,這就擴大了審美的范圍,強化了美感。楊倫評道:“綺語令人欲死,疊用愛字有致”(《杜詩鏡銓》卷八),可謂肯綮。明王嗣奭也說:“其五:春光懶困倚微風似不可解,而于惱怕之外,別有領略,妙甚。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么,此首(其五)卻表達出愛花、賞花時的喜悅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并未戛然作結,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達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

 

 

   6、春天里開的最熱烈的花大抵應該是桃花了,那小小的花朵擠在一起,一團團,一簇簇,仿佛是燃燒的火焰.每次看到桃花,我都驚嘆大自然的神奇,明明是粉嫩的花瓣,嫵媚的花朵,那樣嬌小柔弱的樣子,卻一樹一樹的燃燒著,燃亮了整個春天的美麗.

    桃花差不多是春天比較早開放的花朵,總是在冰雪初融,迎著料峭的寒風熱烈地開放,讓人一下子就感到了春的溫暖,春的美麗,春的喜悅,春的細膩.

    桃花的分布很廣,從南到北,不管是貧瘠的山野,還是富麗的林園,都有桃花的身影,大片大片桃花盛開的樣子,像極了菲紅的輕云,遠遠的看去,我總認為那是七仙女把天上的蟠桃園搬到了人間,似乎仙女正在桃花間穿行.

     最喜歡杜甫寫桃花的詩了: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老的詩真好,想那桃花,深紅當然有深紅的好,淺紅也自然有淺紅的妙!看著那深紅淺紅競相開放,真不知道該看那一朵,該喜歡那一朵了,可愛深紅愛淺紅這一句就寫盡了熱愛春天的情懷。

  8、距離上次看桃花,似乎已經過去許久了。20年的光陰匆匆流去的時候,來不及回首探望。我發現我的目光有些迷離,還好,并沒有空洞。記憶中的桃花是大團大團的粉嫩,隔著一堵矮墻,我只能爬在墻頭悄悄窺探。“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一恍惚,隔世之感便又來了。

     生性喜水,尋得彎彎一道,爾后緣溪而行。低頭細數我的腳步,一步,兩步,三步……竟覺步步生出花來,輕笑聲聲,我也不過是自己愛自己的人。忍不住,脫襪下水,淺淺蓋過腳背。早春二月的水還是寒冷的,涼意中竟覺絲絲清爽。南方的陽光一直很好,折射在水中的卵石上,幾種色澤就出來了,和著腳被冰得的粉嫩,心中更生出幾點自戀來。

     走著,數著,始忘路之遠近。猛然抬頭,卻忽見桃林夾岸,數百步中竟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美麗非常。搖搖頭,這情這景似乎在若干久之前曾出現過,我不陌生,因此也不象千年前那誤入世外之境的漁人,對此境象會覺甚異之。我只是與他同樣再復前行,卻不欲窮其林,若是也有那么一群遠離塵世的族人,我必不要去打擾他們的清修。須知躲進小樓成一統,充耳不聞窗外事,就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滿足的幸福。

     突然想起,不知道有沒有一種桃花釀,取花蕊釀制而成,再撒上幾瓣桃紅,清香加上美麗色澤,自是不飲便可使人沉醉其中了。想象中,邀上三、五好友,尋一處林中陽光班駁處,就著泥土的飄香,煮酒論事,擊節放歌,然后風起,看落英芬飛,幾縷亂紅。

     睜開眼睛,歌聲仍在飄著:“走累這一段路,你就睡吧!聽完這一首歌,你就走。星河有夢,云海有家,告別愛你的人,走吧,走吧……”環顧四周,原來我不過依然站在桃林之外,依然沒有身入其中,剛才的一切不過是我的魂魄遭遇了一場美麗的神游。可是我確實見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足矣,足矣。

     低頭,沉吟:“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爾后,轉身,離去。

 

  

 

    10、昨夜,從某個網站上下載了一張圖片,是一枝雨后或者清晨露濕的盛開的桃花。那像鳥兒一樣展開羽翼的翠葉,嬌嫩欲滴;那像蝴蝶一樣婀娜多姿的花朵,動感迷人;最叫絕的,還是那一枝濕漉漉的粗健的桃枝,她攜帶著眾多的“小弟兄”或者“小姊妹”們,從左邊平直地伸出來,仿佛一個俏麗的女子猛然展現于春光下。圖片作者也許是個繆斯忠誠的追隨者,他有意無意地讓無數棵桃樹隱藏在背后的暗影處,像是在極力襯托這一枝桃花家族的驚麗艷姿。

     桃花入詩,桃花入心。《詩經》上曾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形容桃花的美麗和女子的賢惠,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曾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春天的盛景;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表達了自己對桃花的喜愛,東晉“田園詩人的鼻祖”陶淵明則將理想中的生活寄托于美麗的桃花,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

  在與桃花有關的美麗傳說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唐代詩人崔護的故事了。相傳崔護清明節到郊外春游,在一個美麗的桃花林里見到一位可愛的姑娘,便向她討些水喝。姑娘給崔護倒了一杯水,崔護喝完后很想再與姑娘說些什么,可因萍水相逢不敢“唐突”。第二年,對姑娘念念不忘的崔護,乘桃花盛開之際又來到了這里,卻見那房門緊閉而無姑娘的身影。崔護遂在姑娘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原來,那位姑娘因思念他,竟郁郁而終了。

  陽春三月,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開開得春風也笑”。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用桃花來象征春天的習慣,春天至百花盛開,然而卻沒有哪種春天的花會像桃花這般開得鮮艷、燦爛。我國有許多地方盛產桃子,每到“桃花次第開”的季節,桃林密布,桃花遍野,花開得如火如荼,香溢得令人心醉。人們結伴而游,“人在車中坐,車在花中行”,賞春踏青,流連忘返……

 

    11、古往今來,名人墨客筆下描寫桃花的詩詞不計其數。桃花的嬌與媚,桃花的絢和麗,讓少男們憐惜讓少女們沉醉。桃花真是一個精靈,她選擇三月在人間領先盛開,正是她的精靈之處。陽春三月,飽受了一個冬季的嚴寒與蕭條的人們,在剎時間看到桃花,無不賞心悅目,自然地對這個春天的艷麗使者寄予了種種情感。如崔護之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讓人不自覺地引起對往事的一幕幕追憶,詩圣杜甫寫道:“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桃花美極了,真使人不知愛深紅好,還是愛淺紅的好。唐代吳融的“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詩人筆下的桃花艷紅似火,宛若把春天都融化了。于謙的“短墻不解遮春意,露出緋桃半樹花”,把桃花給山村野戶帶來的盎然春色寫得饒有情趣。

 

     12、南國春早。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讓人有了陽春三月的感覺,但見各處的桃花盛開,“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南國觀賞的桃花,有深紅的重瓣碧桃花,亦有粉紅的單瓣櫻桃花,其花朵輕盈,花色鮮艷,驕傲地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桃花,自古以來就是象征陽春的嬌花名卉,人們對桃花情有獨鐘。《詩經》的《周南·桃夭》篇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的描寫,自后歷代文人雅士幾乎無不有詠桃之佳作,而“桃紅柳綠”一直是人們形容明媚春天的常用詞。桃花是春天的笑臉,桃花是春天的名片,名片散到哪里春天就笑到哪里,春天笑到哪里人心就醉到哪里。春天一笑,百媚俱生;人心如醉,妙緒紛紜。

春天里,崔護巧遇桃花女。“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句人面桃花,活畫出當年那位懷春少女的嬌羞情態,從此定格為青春美艷的代名詞。故事里,愛情那種起死回生的神奇,曾令多少少男少女為之陶醉?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賦予了桃花美妙的神話色彩:“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是把桃花源描繪成消弭理想與現實差距的“終極天國”的圖景,也許應該就是黛玉姑娘詩中所向往的“天盡頭”的“香丘”吧?!詩仙李白朗聲長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留下佳話一段。

............

在這融融的春光里,深深的詩情,濃濃的畫意,呷幾口香風,盈滿耳鳥語,怡人自得。生活又一次將一個桃花圖展現在了你的面前……

 

     13、古往今來,歷朝歷代,愛桃之人不勝枚舉,多如繁星。許多文人墨客也都寫詩作文贊嘆春桃,贊美之詞溢于言表。3000多年前,詩經里就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圣”杜甫春天踏青,來到了長江江畔,樓宇之下,黃師塔前,看到一簇簇桃花,心潮起伏,吟出了“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田園詩人”王維來到農家田園賞春。看到薄如絹,綿如絮的桃花瓣和著暖暖的春風,隨著波光粼粼的江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消失在遠方。不禁贊嘆“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春來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雖然他們這樣喜愛,但愛桃花的更有甚者。“詩仙”李白生平最愛之物不乏兩樣:一是美酒,二是春桃。遙想當年,民間歌手汪倫極致仰慕李白,欲結交“詩仙”與其吟詩作賦,對飲瓊漿。便以“萬家酒樓”,“十里桃源”相約。李白趕忙乘船登岸,來到這里,一看,所謂“萬家酒樓”,實為一家“萬記”酒樓,“十里桃源”只是名為“十里”的桃源,但汪倫的文采,思想與李白相近,兩人十分投機,終成摯友。李白作詩一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春色閱不盡,最愛是桃花。春天如果沒有絢麗多姿的桃花,將失去一半迷人的嫵媚。

 

    14、古詩文中,桃花是文人們樂此不疲的吟詠對象。不管是“輕薄桃花逐水流”還是“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作為文學題材的花中,以桃花為最盛。片片桃花,歌盡扇底風;首首歌詩,浪漫古今情。桃花,在古詩文里燦爛開放。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最早吟詠桃花的詩句出自《詩經》。詩中借灼灼其華的桃花,托起對流浪在外的夫君的思念。明艷絢爛的背后,有一種徹骨的凄涼。

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沒有稅賦,沒有戰亂的理想世界,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
    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構思,若有若無,亦真亦幻的意境氣氛,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向往。唐朝著名書法家張旭就寫過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桃花溪》,對桃花源的存在提出了質疑。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借《桃花源記》意境的寫景詩,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情景交融,趣味深遠。詩由遠處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又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有人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也不無道理。
   
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令人欣喜而歡悅。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原本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并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里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乃唐人絕句之珍品。

蘇軾的《桃花》,不著一“桃”字,而盡得花之風流。

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
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

全詩描繪桃花燦爛,一片生機嫣然,將桃花三月之情之境描述得明麗奪人。有桃樹之姿,有花落清淺池塘,驚魚濺珠之奇之美。想像之奇、意象選擇之巧,詩意之簡約,之隱藏,詩的容量之大之廣,盡在此中。真個是絕妙好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詩里桃花朵朵開,長袖輕揚舞蹁躚,而吟詠桃花韻事更令人感慨,意味無窮。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然知詩者并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未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莊,在郁郁桃花林里,偶遇一美少女。其時桃花開得正歡,少女甜美的面容在桃花映襯下顯得格外紅潤,嫵媚動人。崔護驚訝于少女的美麗,幾回啟齒欲言,卻又含羞而止。姑娘熱情地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到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只見桃花灼灼開,不見少女款款來。原來少女竟因那次相見而相思,因相思而憂郁,因憂郁而早逝。

院門緊閉,姑娘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無限傷懷。
   
詩寫出了桃花與美人交相輝映的景象,從人花相輝映到人去花留,情深意切表達了詩人的落花之痛,斷虹之憾。

  
如果說對于桃花的吟詠最具傳奇色彩的是崔護的故事,那么劉禹錫的桃花詩則是最別出心裁的以花喻人寓事了。這是一樁轟動一時的“桃花詩案”。

    唐永貞元年,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遭株連,被貶為郎州司馬。經過十年漫長的遠謫生涯,詩人終于被朝廷“以恩召還”京師。但漫長的遠放生涯并未改變詩人的初衷。是年春天,他借京郊玄都觀賞桃花一事,寫下了《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詩人以明艷趨時之桃花隱喻充斥朝中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借花諷喻,痛快淋漓。前兩句正面寫出長安近郊塵土飛揚、紛繁嘈雜的熱鬧場面,明寫桃花紅艷趨時的盛況,暗里卻著實譏諷守舊勢力的趨炎附勢、結黨營私和炙手可熱。詩的后兩句由物及人,觸景情生,把“桃花”的趨時盛況與自己的遭遇相聯系,強烈地鳴出了革新派的不平之忿——“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輕蔑之情,力透紙背。詩人無情地諷刺了那班充斥朝中的趨炎附勢、抱殘守缺的守舊派勢利小人,隱隱地批評了朝政。   
   
故而,此詩一經劉郎唱出,立刻牽動了那班守舊者敏感而虛弱的神經。于是,詆謗蜂起,劉禹錫又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到遠放,被貶謫為連州刺史。

當劉禹錫再次被朝廷召回長安,這時距“桃花詩案”又過了長長的十二年。次年三月,詩人再游長安近郊之玄都觀。這時,觀中桃花已盡,“種桃之蹊,半是蒼苔而菜花滿徑矣”。舊地重游,不禁無限感慨,他復又吟出七絕一首,即《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詩人聯系政治上的變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百畝之大的玄都觀中,現多半地方已長滿了青苔。昔日那些明艷趨時的桃花沒有了,唯有野草、野花遍地叢生,就連種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遺下的僅是一片荒涼蕭條。詩人仍明寫物暗以喻人事之變遷,當年那些打擊我們的權臣們及黨羽現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前度劉郎”我不是又回來了嗎!詩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氣逼人、初衷未改。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袁枚憐花惜春;“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黛玉以花擬人

花開花落,歲歲年年,無數的人生輪回,無數的人世流轉,連同那無數的桃花韻事,風流物語,都是歌都是情。桃花,在詩里盛開;生命,如桃花燦爛。

 

15、陌上誰家年少。每個女孩生命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人吧,值得你勇敢去愛,留給你或甜蜜或苦澀的深刻記憶。有人說,不管是第幾次的愛情,總有一次是全情投入,而人受過一次傷后,就會開始保護自己,也許就不復當年。看到陌上少年,突然就有難受的感覺,是不是歲月催人老,經常在低頭的時候恍然想起過往,想起晚上的操場,春日的陽光,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每個春天都會比其他時候傷感一點,也許是春天很美好很純真,正映襯往日被時光洗滌后的純粹。一抹新綠,一束桃紅,一池水,一個淺笑,春天無處不在。在這個春天來的時候,桃園的桃花很準時的開了,看到它們,突然覺得春日應該來桃園看花,桃花該是很春天的東西了。猶記得桃梨相伴走過的每一個春天,每個地方都有它們,但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個我,小小的我,不斷長大的我,不同的我。而我的親人朋友也許才是印證我存在的。在春日暖暖的陽光里看桃花,有一種自在的灑脫和慵懶。而在這兩天的寒冷和飄雨中看桃花,或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或許是看殘紅點點,又或者有永遠不倒的美麗。如果我們有永遠不倒的美麗,是不是可以留住某個春天,某束桃花,某個送花的少年。是不是在陽光里看著一棵花足夠久,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回到想回的,忘記想忘的,直到很多很多個春天可以平靜以后,又或者要在寒風中。

 

   16、對桃花的描寫,最早見于《詩經》里的《桃夭》,其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句,寫出了桃樹的翠綠繁茂,花兒開得鮮艷燦爛。

    后有杜甫江畔尋花,感嘆道:“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詩人不知愛深紅還是愛淺紅的桃花了。

    五代時吳融也曾歌詠過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寫足了滿樹桃花的爛漫使得春光更加艷麗,春意更加喧闐。

    似乎桃花之美,惟在絢爛的色彩,被歷代詩人描摹欣賞,但桃花的品格形象卻很少被重視與稱贊,反而遭到微詞和貶損。

      桃花成為美好事物的點綴,似乎她在趕赴人間的一場盛大婚宴,忙碌“為他人作嫁衣裳”。

    可憐這“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鐘情桃花;可嘆這“日暮風吹紅滿地,無人解惜為誰開”的癡情桃花;而“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只恐東風能作惡,亂紅如雨墜窗紗”的遭遇,又讓人感慨如此薄命與不幸的桃花!

    豈是“一簇開無主”,應問“花容月貌為誰妍”!

   桃花雖沒有菊花的隱逸、脫俗,沒有梅花的傲岸、不屈,沒有蘭花的氣定神閑,也沒有蓮花的潔身自好,但她美在天然,美得純粹,既不孤芳自賞,也不索取功名,只要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就有動人的風景,就有感人的故事流傳!

    來去匆匆,生命短暫,紅紅火火開過一次,認認真真愛過一次!桃花的骨髓已滲入春光,命脈已融入春水,春天之魂,就是桃花魄之所依!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04

[新一篇]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舊一篇]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