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譯文]  桃花隨著流水深深地遠去,這碧山之中別有一種境界,不是凡俗的人間所能比擬的。

  [出典]  李白  《山中問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注:

  1、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2、注釋:

    余:我。

  棲: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陸縣內,山下桃花巖是李白讀書處。

  閑: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遠的樣子。

  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里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3、譯文1:

    有人問我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卻閑適自樂。山上的桃花隨著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這里就像別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樣,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擬的。

     譯文2:

    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閑。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煩惱的人間所能比及。

    譯文3:

    有人問我為什么獨自居住在這偏僻幽靜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因為我喜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隨著潺潺的流水漂向遠方,我真疑似來到了人間仙境。

   譯文4:

   你問我為何隱居在青翠的碧山之中,我笑而不答,心中卻是清閑萬分,悠然有所領悟。桃花隨著水流飄然遠去,便知道這兒不是一般擾攘的人間可比。

 

 

  4、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很形象,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于讀者理解這首詩是很有啟發的。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

 

 

   5、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表現了詩人淡薄名利、超脫世俗的閑適恬淡心境與鐘情自然的情趣。

    問余何意棲碧山”。“問余”,即有人問我。“”,此處是詩人自指,相當與現代漢語中的”。“何意”,也有的版本寫作何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因為什么或者是為什么。“碧山”,不僅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蒼綠,指環境的幽靜深遠。作品開篇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直接觸及詩題,突出題旨,起到了很好的喚起讀者注意作用

   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以問句的形式突兀領起,而此處又并未作答,而是繞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續上了一句笑而不答心自閑”,委實接得蹊蹺,令人感到迷離。“笑而不答”,形象地再現了詩人當時憨態可掬的情態;“心自閑”,既寫出了詩人隱居山水之中的心境,也寫出了詩人對何意棲碧山的司空見慣與不以為奇的常態心理。正如前面欣賞家趙其鈞說的那樣:“對于詩人來說,正如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本句妙在不答,這笑而不答’不僅使作品‘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更為讀者設置了諸多疑惑與想象的空間,加大了詩意的內涵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兩句既是寫碧山景致之美,也是對開篇“問余何意棲碧山”的巧妙作答,詩人此時的心境可見一斑。據說詩人李白當年隱居碧山時常坐在溪邊的一處平坦的大山石上讀書,面對的正是穿行于山間林蔭之中淙淙作響的小溪。春日,陶林與青山相伴,落英與流水同歸。繽紛的桃花隨著清澈的溪水悠然飄向遠方,已然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兩句詩體現了幽靜的環境與詩人的心境的物我合一。這一令詩人物我兩忘的幽靜之所絕非“人間”任何美景所能比擬的。從這兩句詩中我們清晰可見的是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樂觀的性格和鐘情山水、淡薄名利的人生觀

    這首詩融敘述、描繪、議論、抒情于一爐,統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于一篇,結構轉接靈活,描寫虛實并舉,詞句自然質樸,語勢舒緩悠然,意蘊深厚,心境淡然,小篇幅,大容量。

 

 

   6、關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背景頗有爭議,主要版本有三:

一是開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來到安陸不久,即為故相許圉師家見招,而妻以孫女。于是他就棲居碧山讀書制作。這時,在他的親友中,對他這樣年輕隱居,不求仕進,有不以為然,而有所議論,于是在開元十七年春,他就寫下這首詩來,用答問形式,抒發自己當時情感。

二是公元754年,54歲的李白來到了黃山,在黃山及周邊地區的青山綠水間徜徉徘徊,顧盼流連。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詩人應越國公汪華的后代本地豪人汪倫的邀請,來到桃花潭和查濟。(查濟村始于公元676年,周文王后裔查文熙公退休后由山東濟陽縣查地移居查濟,后取名查濟村。)查文熙后人查關嶼前去拜見,李白欣然寫下一首《山中問答》,當地人刻在青龍山石門,現在依稀可見此詩遺痕。

三是在現在的蕪湖小格里自然風景區,即位于南陵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緊依318國道,交通方便,總面積近10平方公里的一個景區。林木蔥郁,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奇花異草遍布,為地球同一緯度僅存的原始次生林。這里峰巒起伏,與古碧山相望,泛指黃山東西兩邊兩處名為“碧山”的地方:黟縣的碧山鄉和太平羅村之側的山巒。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問答》名詩一首,山水勝景受到詩人贊美。............

以上不難看出,依據無非是李白詩“碧山”與李白當時的活動地。

安陸有碧山,黃山也有碧山,古今重地名爭不出什么名堂。

李白舉薦前,他“酒隱安陸”,曾自言“隱不絕俗”。李白舉薦后,供奉翰林,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正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包括黃山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從活動時間來說兩者都說的過去。

因此,在沒有更有力的實證考據前,爭不出所以然來。

另外,翻開唐詩,我們不難發現,“碧山”這個詞,李白的使用頻率極高。“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這里是指江西廬山。“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這里是指四川峨眉山。“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這里是指陜西終南山。“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這是指江蘇北固山。

可見,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純凈潔之地的意思。

我說句公道話,黃山的碧山和安陸的碧山都是青碧秀美的好山,都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爭來爭去把好端端的《山中問答》也染上銅臭!

其實,李白這首詩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寫得宛然在目,清幽別致。給我們啟示了一種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為智者道,難與俗人言的意境。語出自然,渾然天成,色艷景幽,情真意遠,韻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這正是李白人格與詩品的傳神寫照。

可見直覺的魅力,就在于拋開某些文化雜質的拖累,還原出詩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調。面對這種天然童貞,人們才會感到什么是真正的“思無邪”。 馬健的博

 

 

7、李白的《山中問答》,單是“窅然”二字,便令人對隨流水飄逝的桃花充滿了羨慕、留戀與向往。和“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的燦爛之美不同,在詩人的眼中,消逝的落花是在流水的護送下悠然回歸仙境,因此文中絲毫看不到傷感與惆悵,花的榮盛與消亡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兩種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天真開朗的性格和尊崇自然、超然灑脫的心態。在他的筆下:碧山腳下繞巖而過的清清溪水,載著美麗的花瓣悠然遠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然沒有一處著墨岸邊盛開的桃花,可落花不已證明了桃花的存在嗎?這樣一幅明麗秀美、清新自然、充滿著生機和詩情畫意的畫面,怎不令詩人憧憬和向往,怎不讓詩人視若仙境

   “碧山”之中那一片天然、寧靜的“天地”,實非世俗、喧囂的“人間”所能比,真是:“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故此才“笑而不答心自閑”,一個空山幽谷、流水琮琮、落英繽紛、充滿自然靈性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就在這三言兩語間躍然紙上,這就是太白詩的魅力,意境空靈、用詞精辟、風格灑脫、韻味悠長,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8、太陽還未升起,整個河面與河岸都被水氣籠罩,放眼看過,在一片霧色迷朦之中,桃花滿枝綻放。待走近一看,不禁大失所望,雖然樹上桃花還開著,但已沒有怒放之氣,微微顯露出衰敗之色,地下還有點點落花。頓時,我沒有了看花的心情,決定往回返。
就在此刻,一陣清風吹來,扶挈著正飄落的花瓣,輕輕挽起地上落花,在我眼前緩緩旋轉,隨風飄動、輕輕飛舞。風卷著花瓣越走越遠,逐漸來到水中央,透過淡淡的薄霧望去,我看到仙境之中,瓣瓣桃花就像一只只美麗的花蝴蝶結伴在水上相偎相依、相互扶持,同游玩、同交流,展示著生命的活力,只不知其中有沒有莊周在曉夢中幻化的蝴蝶,梁山伯與祝英臺有沒有攜手前來同游人間?

   風漸漸停了,漫天花瓣緩緩飄落,好似下了一場花瓣雨。我站在樹下,閉上眼睛,細細品味其中的意境,柔柔的花瓣就像媽媽的手一樣溫柔的撫過我的眉梢、臉頰、鼻尖,簌簌的落花聲就像媽媽細心的叮嚀聲……,我伸手接住一片花瓣,緊緊握在掌心里,久久不愿松開,多希望這一刻能成為永遠!

    太陽出來了,彌漫的水氣漸漸消失,景色也變得越來越清晰。站在河堤岸上,只見疏疏密密、深深淺淺、枝葉橫陳的桃樹倒影中,一瓣瓣的桃花順流而下,隨著花瓣越積越多,逐漸布滿了整條河面,看著就像一條桃花河。偶有一只水鳥輕掠過水面,帶起一陣陣花的漣漪。再往水下細看,花瓣下面還藏有一條條紅的、黃的、藍的小魚,在水中嬉戲,間或有一、兩條還調皮的跳到水面上咬住花瓣往水下拖,大概是準備送給心上“魚”吧。如果有漁夫撐船而來的話,我一定要搭船,去看看這里會不會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在我感慨花飛花落是如此美麗之際,桃花已窅然去矣!

 

 

   9、“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此詩頗有大隱隱于市之情,置身于繁華之肆,棲息于桃花之林。不失為怡然自得也。山之桃花隨流水消逝,超脫自然,渾然天成,春之恬靜,此乃萬物不得比擬。浪漫之情,巧奪天工,實在是妙哉!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面對此詩,任何夸贊都難以表達,只能心悟。

 

 

   10、 桃花可算是春天的使者。當春寒料峭,涼風襲人的時候,紫色的花苞就偷偷的從桃樹枯瘦的枝條上,從細小的葉芽和樹枝的夾縫里,努力的向外鉆。也許是為了享受溫暖的陽光,也許是為了迎接春雨的滋潤,也許是為了綻放出美麗的春天,一個個花苞就這樣拼命的探出了頭!起初還是幾個小花苞,東一個西一個零星的掛在枝頭,可是不幾天,其他枝條上的花苞也抑制不住生命的激情,比賽似的,紛紛的開放。

  這時候,你看吧,長長短短的枝條上,一朵朵,一束束,高高低低,層層疊疊,顧盼生姿,笑靨怡人。有的打著花骨朵,丹唇未啟,皓齒緊閉,像嬌嗔含羞的小姑娘,不肯露出姣美的容顏;有的粉面含春,半開半閉,笑臉微露,紅色的花瓣緊緊的簇擁著白色的花柱,生怕它受到任何的傷害;有的張開薄薄的花瓣,千嬌百媚,閃亮登場,釋放所有的生命激情。這時,你老遠的就會被桃花逼人的美艷吸引著;走近,更有陣陣柔柔的馨香在你的鼻尖纏繞,既而彌漫你的全身,仿佛從衣服到靈魂里都是桃花的香氣。

  當桃花掛滿枝頭,爭相怒放的時候,它的美也發揮到了極致,接下來的便是靜靜的飄落。可以想像,帶著晶瑩的夜露,披著薄薄的晨霧,迎著七彩的霞光,一瓣瓣桃花無聲無息的飄飛,瀟瀟而下,那是何等悲壯的美麗!在微風中,在細雨里,在漆黑的暗夜,一片片桃花像無數的花瓣雨,悄然無聲的離開枝頭,像是生命的盛典,燦爛而輝煌。是宣誓告別枝頭,是惋惜花期的短暫,還是留戀花枝灑下的滴滴粉淚?是,又似乎不是。也許它意識到終有這一天,所以枯萎時,它毅然的選擇了離開樹枝,在地上尋找生命的歸宿。“零落成泥碾作塵”,卻換來了果實懸掛枝頭,不也無悔嗎?

  我終于明白了,桃花的美不只是它千嬌百媚的容顏,還在于它綻放美的生命激情,在于它宣告枝頭的坦然自若,它的精神內質更值得稱道。也難怪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喜愛桃花,贊美桃花!

  我的思緒仿佛又跨越千古,我看到了古詩人在桃花流水前低吟淺唱,流連忘返。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輕薄桃花逐水流”,詩人驚羨著桃花的妖艷,才故意說它輕薄,說它風花雪月。也難怪,那“施朱施粉色俱好,傾國傾城艷不同”的桃花開得多好, 遠遠看去如錦似繡、云蒸霞蔚,近看卻比美女的粉腮更為誘人,怎能不招惹人忌妒,便覺得這是桃花在低瞧人、輕薄人,便說她“妖”說她“輕佻”。這更說明桃花無人能比的美。

  面對嬌艷無比的桃花,豪放不濟的李白,也一改他浪漫瀟灑的詩風,變成自適悠閑的隱者。你聽,他和山中客人的答話:“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桃花,流水,青山,這不是“非人間”的仙境,又是何處?那個張志和,沉醉于“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幽美意境中,也難怪他“斜風細雨不須歸”了!還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因桃花而燦爛至極,那里雞犬桑麻有序,沒有王稅苛捐,唯有一片桃花流水。就是這個理想中的桃花源,吸引那么多失意文人的尋源夢。

  好美的桃花啊!它美在春風里,美在文人墨客的筆尖,花香飄飄,縈繞不散……

 

 

 11、 喜歡桃花,只因覺著它有幾分像人思而不得的清愁。那些深紅、灑金、淡粉、純白如一場情事后帶著色彩的愁緒。悠悠蕩蕩的,仿若有一絲涼在心間游走。欲逐,卻不能。
  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悵惘,它就生在那里,總也不老。像一樹迎風的桃花,讓整個春天從此處爛漫開去。
  它在山谷、坡上、水邊,或庭院,開得燦爛。那一朵朵花,像一個個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女子,與春天美麗邂逅,讓時光有了一份別樣的美好。
  這女子或叫灑金、或叫千瓣,她們在風中微笑曼舞,那一張素凈,或略著粉黛的臉,落了春色后,望之水嫩嫵媚。

    相信每一朵桃花都是清若流水的。只因它不拒絕不矯情,在空寂微涼的春中夭夭灼灼,旁若無物。它將水墨樣的顏色給了春之初上,在那里落了一筆飄逸的煙色。
  相信每一朵桃花都是靈動飄逸的。只因它落入性靈的文字中,便讓之有了隱約的幽香。“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翻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迎面撲來的便是它穿越時空的清香,讓人不舍捻指翻過那美色的一頁。

 

 

    燈下,看《桃花源記》,想這個“采菊花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究竟在怎樣的心情下這出這不存人世的美境?落筆時,窗外的桃花會否開得正艷映紅了他的臉頰?
  入世只為散發芬芳,出世皆因落盡塵緣。
  愿意相信每個人都是帶著芳香抵達這個塵世的。至于后來種種,則是性不同路有異。有些人粗陋,終將芳香落盡。有些人高潔,更為芳香逼人。
  我希望自己是高潔的。不能做一朵清蓮,那做一朵桃花也是好的。至少還能在薄涼中存留幾分香氣。
  其實,世上人大多都渴望能尋得一處桃花源,像電影《天下無雙》中的男女,與愛的人在桃花樹下依偎。那時,大片大片的桃花在風中飛起。若有一吻,還有幾片花瓣正好落在臉上,那美啊自是氤氳生了煙的。
  這世上果真有桃花源嗎?許是有的,只是我們不曾尋得。許是一個夢境,在心中久久盤橫,若那桃花,開它個一季又一季。
  仔細想想,人們所求的也不過是無爭無執、祥和寧靜的歡喜世界罷了。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一個多情詩人眼中的桃花。他在看見美時,也看見了它零落成泥的未來。他是冷靜的。有盛開,就有謝落。何需不舍?作一首詩來留念,也是美的。

  歷史的車輪終究是滾滾向前的。它一路碾過往事,向另一個春天挺進。那些桃花,將會再次與某人重逢,花色也會再次將她的臉映得更為嬌媚。
  在歷史的土壤上,人生也不過是一朵桃花。沒有永遠的生命,怎會有永遠的人生?命運如此,無需感嘆。如此,人何嘗不能把自己看成一朵桃花。開時,讓它燦爛,落時,隨它翩翩。
  一切都是過往,花也好,人也好。
  但我還是喜歡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灑脫與飄逸。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1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