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譯文]  江邊誰最先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臨人間的?

  [出典]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注:

  1、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注釋:

    滟滟:波光閃動的光彩。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霰:雪珠。

     流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水中的空地。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窮已:窮盡。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扁舟:孤舟。   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跟從、跟隨。月華:月光。  文:同“紋”。

     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3、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海上那一輪明月,正伴隨著潮水的涌動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麗光華,隨著波浪閃耀到千里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會沒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全都像細碎的雪珠閃爍。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瑩的白霜流布,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岸邊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與天空連成了一片透明,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明月高懸在中天。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早見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著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綿延著,無窮無盡;人們年復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亙古不變。

  誰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著什么人;人們只看見長長的大江不斷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遠空緩緩飄去;青楓浦那種遠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憂愁。

  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著明月照耀的愛人的小樓呢?

  多令人傷心啊,此刻那樓上的月光正流連不去;它應該也照耀到了離去游子的梳妝臺。

  它溜進愛人漂亮的閨房,卷上窗簾也趕不走;它留在搗衣石上,用手將它拂去它還會返回。

  游子思婦們此時相互思念,卻聽不到對方的音訊;多么希望隨著月光流去關照對方啊。

  可恨送信的鴻雁早就飛走,月光又不能渡過;傳情的魚兒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紋。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邊,就夢見了花朵零落將盡;春天已過了一半還不回家,怎不令人傷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盡;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開始偏西了。

  殘月深深隱入了茫茫海霧;遠在北方碣石南方瀟湘的離人啊,回家的路途該是多么的遙遠。

  不知其中能有幾人乘著月光轉回家鄉?殘月掩映著大江兩岸的樹木,深深激蕩人的心情。


  4、張若虛(660年-約720年),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官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詩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僅存詩兩首。 

    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在唐代,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是金子總有閃光時。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杰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5、《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曲調創始于陳后主。唐朝詩人張若虛以春江月夜為背景,細致、形象而有層次地描繪相思離別之苦,其中雖有些消極傷感情緒,但基調還是好的。

 
《春江花月夜》開篇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出明月初升之景:月亮從地平線升起,好象從良潮中涌出一樣。《抱樸子》有載:“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大”,故稱“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把讀者帶入到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二句,神思擴展,延及千里的春江。接著描寫原野、花林之夜月,以一“霰”字巧妙地寫出了月下花林的景色,讓人眼花繚亂,一切象霧里看花,漸漸地朦朧起來,流霜和白沙也在月色中消失,讓讀者產生聯想,領略月下之妙境。“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引發了詩人的傷感、寂寞的心情,從而提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理性思考,慨嘆人生的暫短與月之永恒,表現了詩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樂觀態度和對生命的熱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引發了詩人的離愁情緒,觸景生情,引入男女相思的愛情內容。“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寫了高樓離婦的相思,可見詩人想象力之豐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寫出游子的相思之苦,思念家鄉,思念愛人,卻碣石與瀟湘隔千里,身在江湖,很無奈哦。“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寫出月光灑在江樹上,仿佛充滿了情意,游子不怕艱辛,趁著朦朧的月色往家趕,月亮為多情的游子照亮加家的路,情景交融,與“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遙相呼應。
 
這首詩詞清語麗,初步洗脫了六朝宮體詩的濃脂膩粉,一向為人所誦。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第38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排名第17名,文學史錄入次數排名第13名。

 
6、雨橫瘋狂的夜晚,想起庭院中飽受摧殘的花草,心里不禁涌起了一種憐惜,一種希望之花被雷電灼傷的嘆息,似水流年卻又充滿惆悵的日子,忍不住想起了前人的幾首曲子———《高山流水》的淙淙琴韻,《十面埋伏》的劉、項之爭,《廣陵散》中嵇康對統治者的憤恨和心中的不平,《漢宮秋月》中昭君出塞的悲涼和凄清……每一首曲子都讓我的心情感到抑郁、沉重。

  此時此刻,我更渴求的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寧靜,我不禁想起了被譽為“吳中四杰”的大唐詩人張若虛,想起了他的那首名為《春江花月夜》的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光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一副多么曠達而又清幽感人的景致啊!這種寧靜是對“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的感知,也是詩人對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慨嘆。在這時這地,我的眼前呈出現的是一輪海上升明月的美好幻覺……

  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評價《春江花月夜》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后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后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張若虛為詩歌走向盛唐開辟了道路,當然,也因之到清代光緒時,成就了中國的十大古典名曲,我喜歡的也正是它這種寧靜爽朗的意境。

  我喜歡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國封建時代詩歌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從某一個角度說,它也體現了大唐的恢弘氣度和一種昂揚進取的豪情。

  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隋唐盛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特別美好的————雖前有“秦漢”,后有“康乾”,但是哪個時代能夠和大唐相比呢?!秦漢少了大唐的富足,康乾更已是落伍于世界潮流,更多了一些固步自封的保守了,唯有大唐、連同富有開創進取精神的張若虛,給我們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在想:大而言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有大唐帝國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昂揚豪邁的斗志————事實上,我們的國家自十一屆三種全會以來,就已經走上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之路,在我看來,這也正是對大唐兼容并蓄的精神風貌的一種承繼。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展示的也同樣是這一主旨,它在含蓄地告訴我們,我國即將進入歷史發展的第四個盛世時期;小而言之,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果思維狹隘、抱殘守缺,也同樣是于人于己都悲哀的事。我欣賞張若虛的詩,我更欣賞他的創造力;時代呼喚大唐風范、時代也讓我很自然地想起張若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你讓我在寂寞的時候想起你,想起你怎么會寫出如此美倫美奐、名垂千古的詩?!

 
7、“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芳華漫溢,孤篇蓋全唐,殊不知其中意韻,也竟絲絲為禪。

一生到死,只是這個”系指自性而言,自性逼一切處,充塞六合,貫穿古今,正如天心孤月,萬古長存,“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

《春江花月夜》中“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西方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樣,但到了中國人的手里就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學里找,就好像中國沒有哲學,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一看,哲學多得很,譬如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學問題嗎?宇宙哪里來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還是吃中餐?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問的這個問題,不是哲學問題嗎?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面對社會人事的變化、反復和無常,在於自然的對比中,突發靈感,領悟到人的生 命的有限并從心靈深處直覺或默認了天地乾坤的永恒、偉大和不朽,進而思索有限的,夜露消殘一般的個體生命如何尋得自身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如何超越有限和無 限的對立去把握超越時間的永恒的美的瞬間。“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子舟,何處相思明月樓。”在永恒的時間里,情永恒,愛也永恒。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婦,由宇宙之大而人間相思,純潔的愛情是超越時空的。詩中的這些描述都體現了禪宗思維中超功利、超邏輯、超時空、超生死的圓融美學觀。

佛家有:“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之說。禪又稱“禪那”意為靜慮。其目的都是為了在寧靜的心靈中獲得距離無我,形象混化。物我合一的涅槃之樂趣。禪的藝 術精神給創作主體的藝術思維方式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具有濃厚中國哲學意味的《春江花月夜》,負載著禪思維對於宇宙與人生的思索與遺問,而此曲又以其“虛靜空靈之美;自然之美;圓融之美”表達出作品《春江花月夜》中所蘊含的禪思、禪趣。


8、如果說童年的孤獨源于內心深處無由的恐懼。那么,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讓我第一次覺得孤獨原來是可以如此美麗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那意境清明澄徹,幽靜恬美,哀而不傷。對美景的陶醉和對人生的品味。使得我們得以暫時忘卻了人生的孤獨與寂寞。月光洗滌著我們疲憊的心靈,在夢幻般的銀色世界里,我們和這個給以我們太多孤獨與疑問的自然,都和諧的消融在一片月色之中。但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國文學,自屈原在《天問》中叩問之后,中國的文人們便更多的是在無邊放逐中的流浪,在極度憂郁中的掙扎。所幸的是他們孤獨與苦悶給人類的精神荒原留下了一片片綠蔭,造就另一種更為深刻的美麗。


9、說起中國詩歌中的意象,最典型的是頭頂的那一輪明月。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在唐朝停下的這只酒杯,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停一接之間,何止兩次追問。

我們的古人,對頭頂那輪明月有著無窮追問,寄托無限情懷。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追問,相比人生的短暫,江與月都是長久不變的,人與世界最初的相遇,發生在什么情景之下?究竟是誰,哪一位遠古的先人,發現了江月的美?究竟是什么時候,在生命最初的美麗狀態下,江月發現了人?流光在生命中悄悄逝去,我們的心在明月的照耀下,不停地探尋——有迷茫,有歡喜,有憂傷,一切都被明月照亮,從人與月的最初相遇,一直到張若虛的發問,直到明月照耀我們的今天。

張若虛的問題有答案嗎?其實,發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

《春江花月夜》道出了我們少年時心中都有的疑惑。但是這一生到老,我們都沒有答案,我們也不需要答案。還是在這篇文章里,聞一多先生說:“對每一個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也滿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傾吐給那緘默的對方……”

有時候,只有在明月之下,我們才有這種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我們感到了生命的迷茫;另一方面,我們在迷茫中感到了心靈的陶醉。人生有無數困惑,但是在月光之下,現實與審美的邊界、人生與夢幻的邊界,還有其他隔著我們和世界交流的邊界,都變得模糊了。我們就在這流光之中,看世界,看歷史,洞悉內心。(于丹)


10、如今的我們,守著明月卻看不見。當張若虛還在叩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在這個歲月流水,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卻已經麻木了。

  有一句諺語,說山坡上開滿鮮艷的花朵,在牛羊眼里卻全是飼料。這個時代,到底是鮮花少了,還是牛羊多了?大家都看重“有用”的飼料,看不到“無用”的鮮花。我們讓孩子們去學鋼琴,不是打開想象之門,而是為了考試加分。我們讓孩子們去學舞蹈,不是塑造形體,而是為了升學。所有的藝術,都淪為了手工藝。

  李白在月下,曾經感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曾感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如今的金樽越來越豐富,但還能裝得下一輪明月嗎?

  古代貶官張孝祥,在一片落寞中,仍然可以寫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舞,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好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的詩句,這是因為他心中有明月。

  看花久了,花是從心中綻放的。看月久了,月光是從心中放射出來的。蘇東坡說“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有菊花就是重陽,有月光就是中秋。可見,心從來沒有遠離過,只是我們還能找得到嗎?(于丹)


11、從古到今,中國人對月亮的變化都十分敏感,而這敏感又漸漸培養了獨特的心理,這心理是細的、柔的、感傷的,內斂的,中國人選擇了這一天像蠶吐絲一樣,把輕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長很長——“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輕輕一問,看似漫不經心,卻一下把思想的觸角伸向了遠古洪荒,一下就追問到了人類的源頭。陳子昂在白天想到過這些,他意識到自己的短暫,“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他甚至想縱身而起“欲上青天攬明月”。

這些唐代的中國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這么遠、這么深,既是瑰麗的想象,又是科學的命題,這說明中國人對現實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12、 世上沒有亙古不衰的美人兒,天上卻有一輪青春永駐的月亮。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凡夫也罷,文人墨客也好,留下了多少美麗的傳說,有關月亮的佳詞麗句。今夜,時逢中秋佳節,客居京華,蝸居斗室,不以酒肴,不以笑語,今年的八月節似乎別有一番滋味。

曾經說起想念時就抬頭看看月亮,這是可以跨越地理的共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來就是有情者的籍慰吧。而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的則是一種心有戚戚意有所歸的意韻吧,但愿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總之,千古明月映照的是千古的人心。記不得從哪聽說過一個說法,良善美好的人逝去后,魂魄是會歸于月亮的。人之陽剛本來自太陽的精魂,人柔麗的魂魄故去后歸宿于太陰,不正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美好?由此,感覺自己隱隱然似與月華合一了。 


13、清風送爽、流云飛渡,這一刻,世間是如此美好,沒有“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落寞,也沒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清,因你之圓滿,正契合了人們對所有事物最完美的渴求,若親情、愛情,若許許多多期待大團圓結局的眷眷紅塵事……

    我們期待著圓滿,然,從古到今,這圓滿偏偏又滋生出一些別樣的情緒,“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那些感傷、那些思念的心緒隨著柔柔清輝彌漫至天邊那一泓寒碧,遠方的你啊,可知我想你念你的心,莫失莫忘,千年不變,就算一朝相逢就別離,這至死不渝的深情,也會深入骨髓相伴永遠。

    面對一輪滿月,我們有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些許感嘆,深知經年的期盼,經年的等待,誰也不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怎樣的改變,于是,唯有送上深深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娟娟皎月如水般清逸,一瀉千里,從不因人的富貴貧窮而有所消減,它似愛人的手撫過思念的心,也似父母的眼,切切將兒女期盼,就在這一天,就在這天涯共此時,所有隱藏于內心深處的情愫,在月色清輝里被抽絲剝繭般毫無顧忌的彌漫開來,也許,這就是我們喜歡中秋,比喜歡其他節日更多一些的緣故吧……


14、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望月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的儀式,在那滿滿的一玉盤的清輝里,盛放著許多言語難以表達的記憶,那些潛藏在我們靈魂深處的東西,也就在世界上無數彼此獨立的個體那一個遙相呼應的動作里被喚醒。關于月亮的比喻很多,關于月亮的詩句也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是一碗蕩漾著醇香的濁酒,還是一面掩映著離愁的明鏡?是撩撥無邊閑緒的風情之主,還是慨嘆奈何美景的鏡花之夢?無論是什么,我們從月亮里看見了自己,就像孩童湊在井口向下望一樣——但絕不僅僅是我們平日所知的那個自己,而是超越了個體的孤獨存在,在血肉與精神上都與一個古老的族群與無數其他的生命連接在一起的自己。或許就在那一刻,我們才會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并非真如想象的那樣相隔天涯。

 當然,這絕不是一輪明月所給予我們的全部含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當蒙昧時代的人類在黑暗中摸索時,他們必定會感謝月亮給予他們身體和心靈雙重的寬慰;而千百年后甚至上萬年后的我們抬頭仰望的,難道不是我們的祖先曾經寄托過情懷的那一團圓滿?思想家們相信,我們是宇宙中唯一能意識到自身必死的動物。或許正因如此,正因我們明白我們終將在神明造物與毀滅的偉力中身形俱滅,我們才會對那種叫做“永恒”的東西那樣心存執著。而對于我們那善于聆聽自然的先祖來說,月亮,恰恰以一種最為形象的形式同時詮釋了“永恒”的局限和可能。盈虧圓缺,一如悲歡離合,一如生老病死,仿佛永不長久,可是,多年以后,當曾經的青春少年變成了滄桑旅客,滄桑旅客又成了耄耋老人,終將發現,在月復一月的生死輪回后,皎潔依然是當初的皎潔,圓滿永遠是此刻的圓滿。

 就像這樣。在空間與時間的遙遠中,月亮像一個坐標,我們通過自己與它的距離,去丈量宇宙的尺寸,稱量生命的重量,計算靈魂的周期,權衡心靈的咸淡。于是,你就忽然想起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忽然想起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忽然想起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起了許許多多的那些你只告訴了月亮的秘密,想起了許許多多你只對月亮傾訴的衷腸——忽然,我們又會驚奇地發現,望月其實遠非那么“集體”,遠非那么古老宏大,也未必真的連結這歷史與族群。因為映入萬川的那一枚,今夜也無非落在你的茶碗里,聽憑你一個人的處置,或釀,或捧,或品,或歌,而已。


15、寂寞是一泓清泉,從思想的縫隙中淅出,涓涓滴滴,日夜不息,匯成細小的清流。靜心聆聽,宛如一曲美妙而神奇的電子音樂,彈著琴,唱著歌,充滿活力,奔向遙不可及的遠方。大多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人在源源不竭的寂寞中駐足觀望,總能把最平常的景象描摹成千古絕唱的佳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果不是積郁的寂寞之感又怎么能道出如此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落寞之情。再者:“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作者當時沒有深切的寂寞孤獨之感,又怎能寫出如此的佳句?


16、秋風瑟瑟,月影朦朧,路過的秋天總是顯得格外的短暫。而就在這寂寥的秋色下,你可曾聽過明月的低語?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自古秋月便懸于歷史之上,在無數的寒秋下見證了神洲大地上一曲曲令人動容的悲歌。張若虛江邊秋月下的淺吟道出了千古文人內心共同的寂寞——聽聽那秋月的聲音,它在吟唱文人心底的孤寂。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如今的秋,月尚在,可是那追逐秋月的謫仙卻已不在了。紅塵過往,秋月依然映在杯中,五花馬、千金裘,依然有人在呼兒將出換美酒,而以一顆文心與爾同消萬古愁的人卻又在何處?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聽聽那秋月的聲音,它在與詩仙對詠共酌。


17、秋,的確是一個美麗而宜人的季節,天高云淡,風清氣爽。秋天的夜,明澈如水,寧靜而恬淡。秋天的夜也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夜晚。秋夜的美,美在月色。秋夜的月色分外皎潔,圓月當空,那如練的月光,如水銀瀉地般的灑向無垠大地。月色朦朧,影影綽綽。人沐浴著這薄霧輕紗,如幻如夢的月色。猶如沉浸在醇香美酒的微醺之中,那似真似幻,若隱若現的感覺,的確是一種享受。

月有陰晴圓缺,眼下又逢月圓時節,仰望天心一輪浩月,人融化這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曠神怡,真的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撩撥著人的遐想,也寄托著人間相思。這就難怪古人會有“夢中無歲月,月下思故親。”的感嘆了。月到中秋,似乎格外明亮。中秋這個中國人心目中僅次于春節的團圓節日,從古到今,演繹著多少美麗的傳說。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寄喻的都是一種離愁別緒,一段人間真情。一輪滿月,團團圓圓,最能勾起懷念親友,思念團聚的一縷情絲。無論是身處天涯,還是漂泊海外。此時此刻那種“月是故鄉明”的情致,恐怕都會自然流露。身處異鄉,在秋涼如水的夜色中,仰望一輪孤月,生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聊,也在情理之中。人間親情是永遠無法割裂的,它凝聚著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借助現代交通的便捷,千里江陵一日還已經不再是文人詩詞中的夸張,咫尺天涯的遺憾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今年的中秋應該有時間共享天倫之樂,安安心心的吃一頓團圓飯了。當然有條件,又有情緻的,還可以挈婦將雛去賞他鄉的一輪明月。明月關山長相望,天下何處不中秋。普天之下,我想,那親情友情總歸是一致的。天下的月也一樣的圓,一樣的亮,一樣的燭照著有情之人。可見無論回家還是出游,其實都是團聚的一種形式,都在表達延綿千年的人間真情。

中秋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優美神話,一千年一萬年凝聚著團圓的愿望。中秋是一縷縷剪不斷的眷念,生生世世一脈相傳;中秋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展現了一種向往祥和,向往安寧的獨特民族魅力。那就不管它是疏星朗月,還的風雨交加。都讓我們在中秋的氛圍中去細細地品味人間真情的微妙,感受生活樂趣的奧秘。讓所有的艱辛與疲勞都融化在這祥和的中秋團聚之中,然后帶著全身心的愉悅,踏上明天的旅程。


 

18、靜夜,點一盞心燈在夢的路口。思緒如雨,穿越洪荒,穿越青聰的歲月,點點滴滴淅淅瀝瀝,輕叩百年沉寂的心窗。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華皎皎如水如練,江水渺渺如煙如霧。當人們仰望蒼穹時,臉上是否寫滿了迷茫和哀傷?千百年前的明月,可曾照見過這樣的江水這樣的人兒?

當心靈穿過塵世的霧靄,渴望著另一次的出發時,誰又是月下指引著來時路徑的牧笛人?

記憶如潮水泛起沉落,有夢遺落在沙灘上了,有淚淋離在來時的小徑上了。

當生命之杯日漸單薄的時候,歲月的刻痕漸上心頭。又是誰赤腳走在記憶的岸邊,撿拾著那閃著青光的淚珠。

生命似流星璀爛孤獨,唱響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永恒的旋律。滾滾紅塵中,是誰在拈花微笑?燦爛了每一個憂郁的夜空。

當十指糾纏,心與心相互凝視的時候,迷離恍惚間,我分明聽見花開的聲音。

這一世,你又是,誰手里拈著的那枝花?


19、月,似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珠。

在今夜,在我的酒杯里熠熠生輝……

舉起酒杯,遙寄千年之外、月光之下的你,也和我一樣嗎?獨對孤月,遙想千年……

無法望見曾讓你沉醉的月亮,無法品嘗曾讓你沉醉的美酒,但,今夜的一輪清輝也一樣曾輕灑在你的杯中,也一樣曾輕灑于你的心頭……

年年歲歲月相似,只是我無法跨越千年!今夜酒中月,月下只獨飲。舉起酒杯,連同這一輪寶月一飲而盡……

頃刻,我衣袂飄飄,一陣清風來襲,酒香盈懷。今夜,青冥浩蕩,江天一色,月照千秋,熠熠生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然而,人生代代,江月永恒!

在今夜,不止你我!舉杯望明月,對影成幾人?只是與你相望不相聞!江水流月去,乘月幾人歸?縱使碣石瀟湘路無限,縱使你我遙隔千年,我也愿意把你永遠追隨!今夜,這無家的月光,隨波萬里……

我知道,有月的地方一定有你,有你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美酒!

再飲一杯吧!今人、古人、后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應如此!

再飲一杯吧!我遙見你酒杯中月華萬丈……


20、在城里住久了,就很難有不爭的心情。在這種狀態中,目之所見、耳之所聞都會不可避免地帶上功利的色彩,少了那一份“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帶有終極意義的思考,仿佛只是生活在二維的平面上,沒有了過去未來的縱深感,生命顯得極其平淡單薄。


21、關于時間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古今一例。

且不說李白“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凄涼,也不說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無奈。面對時間,人們總顯得束手無策。 

當然,古人也有過一些對時間的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這樣的樸素的哲學思考,算是十分難得的了。但是,對生命本源、宇宙永恒的探求使得他悲從中來。“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考并沒有讓他清醒,反而更醉了。“一醉解千愁”,與其說是酒醉人,不如說是愁醉人;與其說是愁醉人,不如說是時間醉人。時間如一壇壇醇厚強勁的酒,醉著歷史。人,也許只是其中的一滴。 

現在的人們,依然癡迷于對時間的研究。我覺得很可笑。科學或許能解釋某些理論,但永遠不能解釋瞬息萬變的感覺。 

時間是什么?誰能解釋清楚?霍金的《時間簡史》么?

是誰用這兩個字眼來定義生命的流逝?他雖讓人敬佩,卻更讓人可怕!簡單的兩個字如同冰冷的枷瑣,在思想上困綁人一生。

我們行走在人生,消逝在歷史,只是一片感覺蕩過煙塵。


22、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變的是人,不變的是月。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為此淺吟低唱、吟風弄月?曲終人散,風輕月寧,依然意猶未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思悠悠,恨悠悠,月明人倚樓”……高山流水,竹映明月,這樣的月色里,情愿作一名醉者,卻難消那醉翁之意?就那樣,靜處溪畔幽林深處,對酒當歌、輕撫瑤琴,將心思說與明月,唯有燈紗里燭光閃爍……

也曾幻想,琴聲如水,水韻如月,月下巧遇佳人,水一般清澈,月一般寧靜,靜處獨思著。月下的她,一襲白衣,純潔如雪,青絲如云,楚楚動人,卻只顧低頭無語,默然沉思,全然不理人間凡事。月下身后,微風過后,蒲公英漫天飛舞著,如夢似花又纏綿悱惻……花不盡,月無窮,莫非這就是“花前月下暫相逢”的感覺?又怎奈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斷腸人在天涯?明月千里寄相思,能淡看人間悲喜的,也唯有那一輪明月了……

 不由地,又想起了那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不覺間,已是凌晨時分,拉開簾,推開窗,只為散盡這一腔憂傷,一地相思!窗外,皓月當空,月光融融,月的清輝灑遍了每一個角落,在這寧靜的夜晚,如此美麗的月下,我分明看見夢中的小城,甜甜地笑了!夜風輕柔,墻角處的桂花開得正濃,淡淡的花香送來了家的氣息,想必家中的親人早已安然入睡?就在這淡淡的舒適、淺淺的溫暖之中,我似乎聽到了鼾聲、囈語?……

人生有涯,命運如風。這樣的夜晚,大可不必如此傷感,與其望月興嘆、徒生感慨,倒不如抓住有限的時間,從自己心靈的漩渦中走出來,作一個純粹的人、無畏的人,為了心中的夢想,去哭、去笑、去拼、去搏,去勇敢地面對人世冷暖、人生挫折,只為有一天能說一句:努力了,不后悔!其實,沐浴著皎潔的月色,每一個星星都會發光的,而你我又何嘗不是那月下的一顆星?……

就這樣,月色如心,最美的月色在心中……


2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當然,這里江畔要換成海岸,江月也應是海月,情景不同但意境猶勝,遠古的月光是何時照到晉江這個美麗的地方的呢?站在橋上,三五好友賦詩賞月,令人慨嘆光陰如白駒過隙,更令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4、佇立江邊,但見一輪明月當空,月華漫江,一瀉千里。不知當年是何人第一次見證這樣美的月色,也不知這樣美的月華,第一次是為誰流轉?只聽見江風瑟瑟,風聲中隱隱傳來千年的低語。

 在祈年殿前,我抬起頭仰望,朱紅的壁瓦金黃的飛檐,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格外雄偉大氣。沿著漢白玉的臺階拾級而上,終于走近了。望著那一根根古樸的木梁和隨處可見的繁復龍紋,我仿佛嗅到歷史的氣息,空氣里有舊時光的味道,似葉上的一抹暖陽,久久不去的溫柔滄桑……我轉過身去,面向丹陛橋,陽光刺目,將一種沉靜后的頓悟直射入心靈。
站在古長城上遠眺,巍峨無盡,綿延千里。側耳細聽,仿佛聽見整整鐵騎踏過的震天響動。曾經,有歷代帝王以此守衛著他們的大好河山,山河破碎了重又統一,可彼時佇立在此的人呢?“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昔時豪情猶在,而今人已盡沒,唯余脈脈群山矗立一旁,冷眼瞧著一幕幕的世事更迭,朝代變遷。而最終,也沒有什么能比長城上的石頭更久于這世間的。
丹陛橋上,形形色色的人大搖大擺著走在這座古城中軸線上的最中線,殊不知,即便是當年的九五之尊也要把這條路讓給各路神靈的。就像天心石上,永遠不乏游人爭相站立,想體驗聲如洪鐘做帝王的感覺,想象著眾生匍匐于腳下的美妙感受。誰又知道,當年那一襲明黃立于此間時又在想些什么呢?

天壇公園里的樹,盡是些上了年紀的古樹,兩三百年的年紀,在它們中也只能算是小輩了。一棵棵古樹,樹干筆直,參入云天,陽光透過空氣中的細小塵埃斑斑駁駁地灑落一地,肅穆莊嚴。不過是百年之前,這里還是皇家園林,一年一度的祭天時,也曾鑼鼓喧天,殺豬宰羊,而今只剩得一派寂靜。綠色琉璃瓦的祭臺兀自張著大口,百年前的烈火猶似未燒殆盡,散發著煙塵的味道,被烈日曬得干涸了,仿佛能看到幻境。從不遠處的回音壁傳來聲音“嘿,你聽見了嗎?”

暮色下的古城,風中送來遙遠的鐘聲,怎會覺得似曾相識呢?想起“晨鐘暮鼓”,想起一種記憶。落日的余暉落滿了四周方方正正的建筑,也許這場景就最好地詮釋了這座古城的氣韻。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很久以前的某時某刻,也曾有人抬頭仰望,看到同樣的天同樣的月色,他可曾想到,很久以后,會有一個人看著這片天想到自己呢?我也只是天地間一過客,歷史洪流里的匆匆一瞥,是千年前古人的后人,是百年后今人的古人。千百年間浮生無數,就像一陣煙塵飄過,我只是做了一場千古迷夢,墜入此間,不愿醒來……


25、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皓月當空,月色溶溶。一條條街道,一幢幢樓宇,一行行樹木,一片片草地,都披上了一層銀色的清輝。真是一個美妙的夜晚,澄靜如水,恬淡迷人,柔情款款,詩意綿綿,讓人感到一種淡淡的舒適,淺淺的溫暖。

迎著春風,踏著月色,漫步于沿江小道。岸邊柳絲輕拂,櫻花爛漫,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芳香。皎潔的月光下,江水明澈,微波蕩漾,波光閃爍,變幻不定。一江幽藍的春水,載著月的溫情,夜的眷念,緩緩地向東流淌。

江水無聲,流過斑駁的歲月,流進經年的記憶,泛起了漣漪朵朵。江水含情不語,月亮殷勤探望,默默的關注,深深地牽念,用溫馨純潔的光亮,撫摸它不安的靈魂,點亮它流轉的眼波。于是,江擁抱著月,月依偎著江,同浴愛河,兩情相悅,疊印出流光溢彩的畫面,多么明媚動人!

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它照見過往昔的古道黃沙,也照見了今日的小橋流水。月亮終古不變,對月之人卻如流水,上演了代代更替的一幕又一幕。那些金戈鐵馬、縱橫捭闔的英雄,都漸次化成一縷縷輕煙,在光陰的兩岸中飄散。那些瓊樓玉宇、雕梁畫棟,也漸漸淪落為斷壁殘垣,被萋萋的芳草蔓延覆蓋。古今多少事,最終彌漫在一片煙雨中。

在月下徘徊,面對水天一色的明凈景致,我們不禁會感嘆風景依舊而人事多變。人生有涯,命運如纖,何不抓住有限的時間,從自己心靈的蝸居中走出,把人世間的喧嘩與嘈雜當成背景,投身自然的懷抱,在銀色的月光下,起舞弄清影,相約彩云歸,讓心靈綻放如花的美麗!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17

[新一篇]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舊一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