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譯文]  我要使當今皇上達到古唐堯和虞舜的治國境界,使社會風俗再次歸于醇厚樸實。

    [出典]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注:

     1、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2、注釋:

     紈绔:指富貴子第。

     不餓死:不學無術卻無饑餓之憂。

     儒冠多誤身:滿腹經綸的儒生卻窮困潦倒。這句是全詩的綱要。《潛溪詩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對長輩的尊稱。這里指韋濟。

    賤子:年少位卑者自謂。這里是杜甫自稱。請,意謂請允許我。

    具陳:細說。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這兩句是指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鄉貢(由州縣選出)的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事。杜甫當時才二十四歲,就已是"觀國之光"(參觀王都)的國賓了,故白"早充"。"觀國賓"語出《周易·觀卦·象辭》:"觀國之光尚賓也"。

  破萬卷:形容書讀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寫作如有神助。

   揚雄:字子云,西漢辭賦家。

     料:差不多。

    敵:匹敵。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時期著名文學家。

    看:比擬。

    親: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書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陽時,李邕奇其才,曾主動去結識他。
    王翰:當時著名詩人,《涼州詞》的作者。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職位。

    堯舜:傳說中上古的圣君。這兩句說,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話,可以輔佐皇帝實現超過堯舜的業跡,使已經敗壞的社會風俗再恢復到上古那樣淳樸敦厚。這是當時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這兩句說,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負竟然落空。我雖然也寫些詩歌,但卻不是逃避現實的隱士。

  騎驢:與乘馬的達官貴人對比。

    十三載:從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參加進士考試,到天寶六載,恰好十三載。

    旅食:寄食。

    京華:京師,指長安。

    主上:指唐玄宗。
  
    頃:不久前。
    見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現自己的才能,實現致君堯舜的志愿。
 
    青冥卻垂翅:飛鳥折翅從天空墜落。蹭蹬:行進困難的樣子。無縱鱗:本指魚不能縱身遠游。唐玄宗下詔征求有一技之長的人赴京應試,杜甫也參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賢妒能,把全部應試的人都落選,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這對當時急欲施展抱負的杜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這兩句說,承蒙您經常在百官面前吟誦我新詩中的佳句,極力加以獎掖推薦。
 
    貢公:西漢人貢禹。他與王吉為友,聞吉顯貴,高興得彈冠相慶,因為知道自己也將出頭。杜甫說自己也曾自比貢禹,并期待韋濟能薦拔自己。
 
    難甘:難以甘心忍受。
    原憲;孔子的學生,以貧窮出名。
 
    走踆踆:且進且退的樣子。
 
    東入海:指避世隱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
 
    去秦:離開長安。
 
    報一飯:報答一飯之恩。春秋時靈輒報答趙宣子(見《左傳》宣公二年),漢代韓信報答漂母(見《史記·淮陰侯列傳》),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報恩故事。
 
    辭大臣:指辭別韋濟。這兩句說明贈詩之故。

  沒浩蕩:投身于浩蕩的煙波之間。

    誰能馴:誰還能拘束我呢?

 

 

     3、譯文1:

     紈袴子弟卻能平地青云,詩書飽學真是自誤前程。致書左丞大人您請靜聽我說,聽卑賤的杜甫述說前因:杜甫還是少年的時候,就已周游四方,考察都城。苦讀詩書不下萬卷,筆底文章泉涌,胸中如有神靈。我作的詞賦可與揚雄匹敵,我寫的詩不讓給曹子建三分。就是文豪李邕也愿意和我見面,名詩人王翰也愿間和我為鄰。自認為是人中驕子挺立于世,很快應該被任用在重要的部門。可以輔佐和堯舜一樣賢良的君上,重新振作國家再使風俗淳。不想我的理想竟一再破滅,我用詩歌抒懷,但我并不想歸隱。從上次我求你引薦已經十三載,我一直在京華游歷苦等。早上扣開有錢朋友的家門求三餐熱飯,晚上追隨豪門的車馬惹一身灰塵。飲殘杯酒與食冷盞菜看人臉色,世間處處留下我的悲辛。玄宗皇帝有意征召民間賢士,我忽然萌生得到任用的愿望。想飛翔于青天之上卻沒有雙翅,行進艱難,就像水中不能快游的魚鯨。我有愧于大人的厚待,我也知道大人您是一片真心。你經常在百官面前夸薦我,向他們誦讀我的新詩和舊文。 希望也能像貢公一樣出人頭第,不甘心如原憲那樣一生一世清貧。怎能夠心情怏怏一蹶不振? 我吸得進也難退也難試探前行。 實在不行我只好效孔子“乘桴浮于海”,離開西京長安我將去四海逡行。不過我是真正喜愛京城邊上的終南山啊,我舍不得這渭河的岸綠水清。乞丐都知道要回報一飯之施舍,何況我要告辭的是當今大臣。我將如白鷗出沒于浩蕩煙波,翱翔萬里我的傲氣誰人能馴!

    譯文2:

    貴族子弟永遠不為饑餓憂慮,讀書讀書反而耽誤了我自身。韋先生您就試著靜聽我的解釋,請讓鄙人把一切為您詳細述陳。 想想我杜甫以前年青時代,早早就成了讓人羨慕的“觀國賓”。我博覽群書,讀書超過千萬卷,我落筆敏捷,如同助我有仙神。我寫辭賦可與有名的楊雄比比高低,我寫詩歌能與著名的曹植水平接近。著名政治家李邕奇我之才曾主動與我見面,著名大詩人王翰愛我詩文愿意與我做近鄰。我自認為自己才能很突出,很快就可以踏上高位,建立功勛。我的理想是促使皇帝比堯舜更偉大,我的壯志是使社會風氣比上古更真淳。誰能想到,此理想竟然落空竟然無望,我寫詩文,是為國做事不是為了歸隱。可嘆我騎著瘦毛驢奔波游走整整十三年,我乞食京華長安,白白度過十三個秋與春。早上厚著臉皮,只為了混口飯吃,小心敲扣富人大門,晚上含羞回家,跟在華車大馬后,一頭一臉一身灰塵。天天年年吃得是剩酒與剩菜,時時處處暗含著悲苦與酸辛。皇上不久前征召讀書人來京應試,我突然覺得自己理想可以從此展伸。哪想到一個不錄取,我如同天上鷹折翅墜地,哪想到行走太艱難,我如同水中魚不能縱身。很羞愧先生您對我的厚遇,很了解先生您對我的誠真。您每每在朝廷百官面前,屈尊誦讀贊美我的新詩文。我私下很想學學貢禹,為您當官而興奮,真想得到幫助,我難以甘心如孔子學生原憲一樣,有才有德卻生活苦貧。我哪想到十幾年只能郁郁寡歡,只能徘徊又等待,難退又難進。現在我真想東尋大海孤島隱居一世,現在我真想離開長安暫時躲避傷心。一直嘆息有人在終南山假隱居就能當官,但我不是,一直羨慕姜子牙渭水邊假釣魚就當宰相,可我機遇難尋。古人一飯之恩尚且重重回報,我也常常想回報您的大恩,可我力不從心,現在與您相別,愧心難禁.您知道嗎,我就是白鷗,渴望飄飛在浩渺煙波里。我直說吧,我志在萬里,誰都永遠不能把我服馴!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在這首詩中,杜甫直指用人環境的不合理,他認為這是一個小人得志而才志之士被埋沒的時代。他自認才華可以跟揚雄、曹植等人相媲美,當朝的大文人李邕和王翰都愿意跟他交往,于是,杜甫也曾非常自負地向世人宣稱:“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即便是懷著一身的才情,杜甫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反而落到一個極其悲慘的境地:三十多歲了,在長安名利場里努力奮爭,卻過著無比艱辛的生活,早上敲著富貴人家的門,晚上跟在富貴人家的大肥馬后面,不辭辛苦地希望能得到權貴的賞識。政治上沒有著落,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辛,終日吃他人吃剩的殘羹冷炙。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杜甫也不能不發出“到處潛悲辛”的感嘆。詩中對于生活狀態的描寫可能是有些夸張,但是心境卻是絕對真實的,雖然生活還沒有馬上陷入困頓不堪的境地,但是在心態上,在精神狀態上,卻已經是近乎崩潰的邊緣。這種悲涼的心境就是這次考試遭受失敗后造成的。他的人生目標太高,而社會又沒有提供給他這樣的平臺,從而造成高峻的人格與殘酷的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并引發由于理想不能實現而造成的無窮無盡的煩惱與喟嘆。

 

    6、杜甫寫此詩,目的在于求官,也就與今天的求職信差不多,然而詩中流露出的自負已到了極點,可稱為天下最狂妄的求職信,略微有些社會閱歷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負決非自薦之道。然而,海納百川的盛唐社會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寬容,初出茅廬、兩試不第的杜甫,并未因自負而求榮反辱,最后還得到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可說是時代的恩賜,如果在現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殺.

  試想在當今社會,一個學業初成的青年,沒有令人艷羨的高學歷(如同杜甫屢試不第),卻突然在求職信中自詡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結局不問可知。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學者、作家,如果膽敢出言狂妄,照樣會受到同業人士的無情排斥和打壓。現代社會中,也有所謂“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種種包裝把自己神秘化、傳奇化,但那只是一種商業炒作,與杜甫的自負不同.

  我常常在想,在等級森嚴、循規蹈矩的封建社會,“清高自負”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間,表面上看來進步開明的現代社會卻為何要“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呢?

 

   7、 盡管出自名門,有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博大偉才,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偉志。在泰山“蕩胸生層云”的意境里,更是胸懷著“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萬丈豪情。

      然而,“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求仕途中,你是那樣如草芥般卑微,感受到“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幾近乞食的京師求仕生活何其酸辛。我總也鬧不明白:無數凡俗之才,躍龍門入金榜有如囊中取物,當時詩名赫赫,后世湮沒無聞。唯有胸懷鴻才的你,總也未能名入進士林。何其荒謬:唐詩盛世里竟沒有用來養活詩圣的五斗米。

      更具諷刺意味的事則是:十年苦盼,終于被“施舍”了一個芝麻粒大的從八品小官,僅隔一月,漁陽叛軍的鐵騎來了,鐵馬金戈,滾滾洪流,挾裹起漫天煙塵,驚天動地。轉眼間,錦繡河山化為焦土!

      從此,你只能在干戈騷屑之際,繭足荒山,在秦隴的原野中負薪拾橡。哪怕冒生命危險,去效忠那沙磧里的蒙塵君主, 也不過是取得短暫信任,命途多舛的你終逃不脫貶謫的惡運。只得隱居于散漫,以菜圃與茅屋為伴,旁觀著唐王朝剜肉補瘡調西北戍軍平叛(后來西北疆土盡失),細味著“避寇一分散,饑寒永相望”的骨肉離憂,為石壕老婦的徹骨凄寒而悲,為“仰看云中雁,禽鳥亦有行”令淚眼枯干的滄桑而慨嘆。詩風所及更為犀利,隱隱的鋒芒劍透千古。

      終于,借了回紇騎兵的官軍光復了長安收復了河南河北,你是多么欣喜若狂啊,以為天下蒼生從此當樂業安居了。殊不知,朱門發臭的酒肉和路旁的凍死骨越發多了。中興的少主繼續安享霓裳的光華,然而,華美的盛唐早已是淡澤無痕。緋紫金袍的大歷十才子還可在長安金殿上意氣風發灑墨揮毫,而貧病的你在一抹殘陽下,一葉小舟里,飽餐下最后一頓牛肉白酒,魂逝湘江!

       欣逢盛世的你何其不幸!

      但滔滔江水可以作證,這一縷孤魂,飄散不逝,終是化做了中國古典詩歌不朽的精神脊梁。卻又何其有幸!

      有人說,少時好李(白)而厭杜,久之,閱世路艱辛,方味杜詩之醇之博之悠遠綿長。誠哉斯言!

 

    8、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具有從政濟民的遠大理想,在《望岳》詩中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吐露了自己的鴻鵠之志,在《后出塞》詩中也表達了“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的堅定心聲,但他始終沒有得到大展身手的機會。杜甫親身經歷和目睹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實,促使他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寫了“三吏”、“三別”等憂國憂民的著名詩篇,氣宇非凡。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表達了強烈的關心人民疾苦的誠摯思想和為國憂愁、為民流淚的寬厚情懷。杜甫關注國事民瘼,具有強烈的安邦報國之志,青年時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發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時代強音,高度凝練地表達了唐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

 

   9、偉大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僅看到了自然經濟繁榮造成了開元盛世,而且看到了自然經濟繁榮的根源--“男耕女桑不相失”。中國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根本秘密,就是農業和手工業,即手工耕田和手工織布相結合。正是由于這種緊密結合,中國古代的小生產才創造了舉世震驚的巨大物質財富。大唐帝國登上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傲視整個世界的力量即來源于此。而大唐中衰,也正是由于戌役繁重,誅求不已,“農力廢耕桑”(《又上后園山腳》),破壞了這個完美結合的結果。所以,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努力,實際上就是實現或恢復“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小生產秩序。

    這種努力,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是一切有識之士的共同行為。孟子站在封建長河的源頭上,設計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的王道藍圖,是這樣。陶淵明身處封建社會的上游,幻想出“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世外桃源,也是這樣。直到太平天國,站在封建社會的尾巴尖上,還是這樣:“天下田分九等,不論男女平均分配,好丑各半”,“婦蠶績縫衣裳”。這就是支持中國封建社會的脊柱。杜甫“尚思未朽骨,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蠶谷行》),表明詩人也正是這根脊柱的中堅一環。

      總之,杜甫,這位封建時代的詩圣,也是典型的農民圣人,他在歷史上的意義,跟手工種田和手工織布相結合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作用相一致。這就是詩人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真實內蘊,也就是詩人思想的實質。問題在于,封建主義的生產力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到唐代已有新的因素出現,手工業發達了,商業發達了,商品生產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商人乘間而起,連唐玄宗面對富可敵國的長安巨商王元寶也不由得發出慨嘆,“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之富。”安史之亂平定后,建立在以均田制為基礎的耕織結合上的租庸調法廢除了,實物地租轉為以收錢為主的兩稅法,不就透露出個中的消息么?所以,恪守自然經濟的理想,強調耕織結合,以糧為綱,無視手工業,鄙視商業,顯然是泥古不化,不合時代發展的方向,高固然高,作用卻不是正面的。可惜的是,中國封建主義生產力中耕織結合的太緊密了,再生能力也太強,而“重本抑末”,“重農輕商”的傳統又勢大如天,頑固似鐵,微弱的手工業和商業,當時并未得以長足發展,后來即使又經千年,仍然沖不破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牢籠,自給自足的小生產一直是封建社會的廣大基礎。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大畫家鄭板橋還在呼喊,“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所以,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雖不先進,但卻成了對歷史的最好繼承,對現實的恰當總結 ,對未來的準確預言,因而,贏得了后人最崇高的敬仰。后人在繼承偉大詩人光輝的文學遺產時,也隨之接受了詩人這個向往自然經濟繁榮昌盛的美好理想,中華民族追求堯舜之盛的思想傳統,在后代,也因而更堅定,更頑強了。

 

     10、  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確使人景仰,他們的事跡實感人至深。對他們進行宣傳和學習肯定是應該的。以我愚見,學習效果要好,是不是應強調干部們的學習。在上位者的""一旦表現出來,人心自然樂于順從,向著""去安排自己的人生,自然可以天下太平。上行下效,雖說的是不好的東西,但道理應該是相通的。

     果得致君堯舜上,幸能再使風俗淳。

 

    11、、“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在很長的歷史段落里,都是中國知識分子治世理想的最高實現形態。上面說的那些,就是風俗。風俗是一種和藹、一份暖意,這是社群的熱度和人際的黏合度,這是五千年來我們的民族相互酬送往來的基本方式,這是親切,是古樸,是春風化雨,是潤物無聲。

    西方人心中有上帝、頭頂有法律,他們靠著宗教的原罪意識和精細化的制度建設規范著社會的善行,他們的文明一直以來都有四個基點:希臘哲學、羅馬法律、基督教、民主政治。但我們的文明里沒有這些,我們的文明只有風俗。

   只因為有了風俗,哪怕這片土地天災不斷、戰亂頻仍,哪怕廟堂里的統治者隔上一百多年就得徹底換過一茬, 哪怕縣衙里偶有貪官污吏、山頭上偶有草寇匪盜,哪怕部分惡霸老財盤踞著酒樓、賭場、古董行和生藥鋪,還時不時地試圖搶占一下良家婦女,老百姓們依然生活得昂首挺胸、自給自足,急公好義、鄉里互助、尊師重教、父慈子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老者衣帛食肉,黎庶不饑不寒。

   然后有一天,有人告訴我們,咱們大國崛起了,咱們偉大復興了,咱們的廟堂里住進了人民大救星了,咱們的縣衙里全是人民公仆了,咱們的山頭上全是文化遺產了,咱們的酒樓、賭場、古董行和生藥鋪全是財富精英與成功學了。結果我們發現,風俗不見了。

 

 

    12、儒家強調的是人格的自主性,這個修己的道德進程是可以永無止境的,自我的道德提升通達的是個人的內在自由,這種自由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心智自由和道德担當,而對于士大夫群體以外的蒼生,儒家并未以自身階層的道德標準來強作要求,他們體察民瘼,關注民生,以教化的方式來“治人”。正如杜甫在詩歌中所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化民成俗或者移風易俗,讓普通百姓的生活回歸安居樂業的淳樸敦厚之狀態,是君子治理天下的目標。可見,對于傳統的儒家來說,修己與治人是遵循著兩套不同層次的道德標準的,這說明了儒者的審慎,也證明了儒者在骨子里的精英意識,其與大眾在人格上從來就沒有被預設為平等的。人格上的平等卻是自由主義最核心的價值之一。

 

   13、傳統中國教育是一種正本清源的德行教育,其以四書五經為教材,以德行操守為教學內容,意在培育國民以德行操守為根基的家國意識。在此種教育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傳統文人,自然便有極強的家國意識和功業意識,并且往往以治國平天下為職責,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人生信條。因此,在道德境界上,推崇孔孟,形成“孔圣情結”,在文學藝術上,仰慕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執著精神,積淀成“詩圣情結”。對這種因德行教育而激發出來的崇高理想,以及由此積淀而成的圣人情結,后人理當報以深摯的敬意。因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亦正是在傳統文人此種崇高理想和圣人情結之激勵下創造而成,歷史上亦的確出現了若干被這種精神所感召和被這種情結所驅動的圣人、準圣人、圣人后。  

 

    14、所謂讀書致君堯舜上,下筆能使風俗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佛緣送我的話,我還是沒有做到能心靜地去看待世間的這些情緣。曾幾何我無法凝視那雙眼睛,我本著善良與真誠,信任世間所有的人都是有一刻善良的心,有一刻善待彼此的心,可是計較得太多,在愛情里占有和欲望,在乎都會讓人變得自私。

     當欺騙,隱瞞,迷茫和自私在我的身邊上演,我祈禱我能淡然看待人性,學會寬容,讓自己少一份沖動和任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