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譯文]  蟬兒的叫聲越喧鬧,森林就越發顯得靜寂;鳥兒的鳴叫聲越響亮,山野就更加顯得清幽。

  [出典]  南北朝  梁 王籍 《入若耶溪》

  注:

  1、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游。

  2、注釋: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

    艅艎(yú)(huáng):舟名。泛泛:船行無阻。

  陽景:日影。

    回流:曲折的溪流。

  逾:同“愈”,更加。

  長年悲倦游:詩人多年以來就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以此而悲傷。倦游:厭倦仕途而思退休。


   3、譯文1:

     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閑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在這地產生了歸去念頭,長年悲哀這疲倦的游走。

    譯文2:

    艅艎船多么暢通無阻啊,空曠的青水同它一起流。
   傍晚的霞出現在遠山中,太陽的影子追逐著水流。
   蟬的噪音顯得林子更靜,鳥的叫聲顯得山中更幽。
   在這地產生了歸去念頭,長年悲哀這疲倦的游走。


  4、王籍,文海。瑯邪臨沂(屬山東)人。其父王僧佑為南齊驍騎將軍,晉安王文學。王籍自幼習文,博涉有才,為任、沈約所賞識。仕齊為冠軍行參軍,入梁為安成王主簿,天監中為湘東王蕭繹諮議參軍,遷中散大夫。547年(太清元年)引安西府諮議參軍,帶作塘令,不理縣事,不久逝世。

    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聯頗得謝靈運詩風的神韻,所以“當時以為文外獨絕”(《梁書》本傳)以至“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得。”(《顏氏家訓》)可見當時影響之大。至于后世,追摸王籍而造成新詩的如王維、柳宗元以及諸多畫論家,大抵都從該詩得到教益。在中國文學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


    5、若耶溪在會稽若耶山下,景色佳麗。這首詩是王籍游若耶溪時創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凈,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寥遠之態,極有情致。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云霞,賦予其動態,用一“逐”字寫陽光,仿佛陽光有意地追逐著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云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創。最后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游,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本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并于含長久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


    6、這兩句的意思是蟬兒越喧鬧,森林就越發顯得靜寂;鳥兒的鳴叫聲越響亮,山野就更加顯得清幽。深山老林,數聲鳥鳴,看似破山林之寂靜,實則以局部喧嘩,反襯整個山林之幽寂后人常常引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來描寫山林的幽靜。蟬越噪,鳥越鳴,就越表示無人影、無人跡的山林中,只有大自然的聲音,當然使人覺得格外幽靜了。


    7、蟬是屬于夏天的,是夏天特有的一個符號。當你發現自己被重重包圍時,夏天便到了。
  每年夏天,蟬音澎湃,一樹接一樹,一聲連一聲,從日出到日落,從傍晚到黎明。那時緩時急、忽高忽低、似有似無的蟬聲,恬靜曠遠了一個單調而燥熱的季節。
  這是夏日特有的風情。

  可以說,無蟬不夏。正如有花而無蝶飛蜂繞,清風明月在懷卻無無琴無酒無茶無詩書相伴一樣,總覺少了幾分意境。
  蟬聲四起,在風里流動,于柳岸清絕,在山林熱烈,于鄉間喧響,像一壺老酒,把千村萬落熏得有點微醉。細細聆聽,似乎感覺那聲聲蟬唱在風里輕輕搖動。
  于這樣的氛圍里,可以簟枕邀涼,琴書換日,墻頭喚酒,搖扇拈棋,潑墨揮毫,手倦拋書,偷得浮生半日閑。當是時也,那些悠閑的、散淡的、逍遙的,甚或是倦怠的、慵懶的、枕著蟬聲入眠的人們,都化作了夏日絕句的一部分。

    古人常聽蟬。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內乃聲,方不虛生此耳。”由此可見,這質樸的帶著鄉土味的最初的音樂,是一種多么詩意的存在!
  然而,這悠揚幽遠的蟬聲到底是何時出現在文人墨客筆端的呢?
  翻開一卷卷古籍,我們很容易找到這鄉間這最常見的物象,它們常常于閑中、客中、愁中在人們的心頭奏響,牽動心靈深處的柔軟和悠遠。

  最早文字記載的蟬鳴,可溯源到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三百》,》:“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菀彼柳斯,鳴蜩嘒嘒”。《禮記》里也記載了這個有古典詩歌美感的名稱,“仲夏之月蟬始鳴,孟秋之月寒蟬鳴”。《楚辭?九辯》有云,“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既交代了時序的更迭,又滲透了作者主觀的情緒,令人不免凄涼哽咽。

  之后,蟬聲如雨,在詩人的耳畔回旋縈繞,經久不散,詠蟬之詩更是層出不窮,佳作頻傳,詩中之蟬,亦被多情多感的詩人們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蘊,興寄遙深。
  我想,詩人怕是最能深味蟬聲的含義的。

  無論是王維、盧仝、虞世南,還是朱熹、柳永、駱賓王,他們對蟬聲的理解多飽含了身世之感、君國之憂、人生之智,離別之苦。蟬的聲音,便是詩人心底的聲音。他們對蟬有著復雜的情結,褒貶不一,愛恨迥然,所詠之蟬,更是各有各的意態,各有各的豐神,寫盡了蟬之高潔之清雅之幽寂之蕭瑟悲涼……

  或許蟬夏生秋亡,和春花、朝露、夕陽一樣匆匆去來,因此,這千古如斯的小小尤物,常常使人有一種人生苦短而宇宙永恒的傷逝之感,再加上羈旅異鄉,遲暮不遇等因素,則更覺難以為情,聞蟬而悲而愁而寂而肝腸揪結者數不勝數。

  蟬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詩人在蟬聲里,看到魂牽夢縈的土地,看到故鄉最美最樸實的風景。蟬把鄉村當成了永遠的故鄉,人又何嘗不曾把蟬當作鄉情的眺望?其中,洋溢著最濃重最稠密的鄉愁的詩篇,當屬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早蟬》“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村蟬聲,先聽渾相似”。

  和“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類似,聽過蟬鳴的詩人,大多也會感時傷世,產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苦悶抑郁悲憤無奈,以及時光短暫而宇宙無窮的遙想,如司空曙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許是蟬餐風飲露、高棲深樹的緣故,歷來被認為是高潔的象征,“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當然,在有蟬的長長時光里,帶著老莊的色彩的蟬鳴,也曾讓很多詩人恬靜、悠閑、超然物外,宛入太古之境。較為典型的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那,是秋天到了。

  水瘦山寒,草木有時,蟬聲漸稀漸老漸趨于無聲。自此后,我們再也聽不到滿堤的蟬聲,滿塘的蟬聲,滿世界的蟬聲了。
  秋日聽蟬,總帶了幾分蒼涼,一聲,足以斷了人的肝腸。

  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寒蟬就這么悲吟著,聲聲隨風輕送,似乎把一腔寒意,都散布在了這暮色之城里。
  岑寂。高柳晚蟬,聽西風消息。所有聲音的本質,其實都是安靜的。白石道人在一片清寂中訴說著時序將變的冷清寂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的心頭必是凄然以悲、千頭萬緒的。
  就如同晉代的張翰見秋風起而思吳中鱸魚之美一樣,如果說,落葉是秋天的提醒,那么,蟬聲則是生命的提醒。

  法布爾法國昆蟲學家告訴我們,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么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呢?

  莊子曾經感慨“蟪蛄不知春秋”,然而,那餐風飲露、用盡一生光陰歌唱生命的生靈,卻向我們莊嚴宣告,這世界,我來過。它們,把自己的理想活成了自己的摸樣。

  這,是一種境界。
  萬籟俱寂,惟余蟬聲在耳。
  我突然對蟬新生崇敬起來。
  蟬鳴“知——了”,那一聲又一聲的知了,唱出一片了然的意境。
  蟬已知了,你可知了?


   8、時常,在腦海里回憶起這一幅畫面:家園后,有一畦畦碧綠的桑地,盡頭,有一條小溪,岸邊搖曳著蘆葦,蓬蓬勃勃,倩影婆娑。喜歡在春日的黃昏,一卷在握,徜徉于這樣的曲徑通幽,看滿眼的綠蕩漾,聽歸巢的鳥喃呢,望遠處春色中流動如煙的油菜花,陶醉于這份不為人知的清新與恬淡,在落日黃昏和茸茸蘆花織成的透明心境中,獨享一份隔絕塵寰的幽靜。這分盎意的蔥蘢,像一種奇妙的夢幻,一直把我的心染成得綠涔涔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暮色四冥,另一種風景便闖進了我的視野。月色朦朧,門前庭院里,有一株壯實的梧桐和一樹燦爛的桃花,獨坐臺階抱膝望月,遙想嫦蛾奔月的神話,掬一片月色在手,卻如鏡中望月,在滿園如積水空明的情調里,颶風驟起,不知不覺籠上了一片陰影,是無言獨上西樓的落寞還是羅衾不耐五更寒的清冷?驚起,發覺襟袖已經沾濕,月色的余輝透過一個寂冷的世界。

月漸西斜,半夜涼透。回屋尋衣把自己裹住,仍覺握一把蒼涼,點一盞清燈,決意坐下去,外面的梧桐樹正在漲潮,只想留住“流水繞孤村”的潺潺之音,留住窗外的桃花月色云影,可聽到的卻是“噼啪噼啪”之聲,想明晨滿地桑葚堆積,憔悴損,有誰堪摘,不覺憂從中來。心潮經得起疾風襲擊,卻無法承受花心的破碎,桑果的凋落。

無可奈何花落去。只渴求沉沉的睡去,尋個美夢吧,想明朝深巷花重小城,鳥鳴婉轉……

清早開門,無情的現實把夢擊碎,回身關門,繼續尋夢,踽踽獨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心中莫名產生了一絲兩絲一片幾片對活生生的人溝通的愿望,渴望可以阪依,讓一顆疲憊的心安歇片刻。

可我注定是一個獨行客,慵懶于一個人的世界。只是因為青春缺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的情致。

“嘟嘟”,有人敲門,你來了,進門便嚷嚷,這么大的聲音就不能敲響你沉睡的夢嗎?哎呀,這屋里太暗太潮了。你看,墻角生起了一條條長長的蛛絲!我的目光蘸著外襲的一絲光亮探進你的眼睛,觸到了一絲久違的溫情。你揚起你的嘴角繼續絮叨,你向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吧,想像一下如果時代允許的話,王籍不定會在早起興致之時,撥個電話和跟山中友人聊上幾時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淵明也高山流水覓知音呢!你微笑道,我開始專注于你的笑容了---別老困倦于你的小屋,什么是孤寂呢?不是肉體和靈魂的割裂,而是你無法把自己從心囚里釋放出來。這屋子太閉塞了,敞開你自設的心門吧。  

你拉開窗簾,一束光便躍入眼簾,眉毛一挑,你說大街上陳列著應季時裝,廣場的飛揚著激情街舞,孩子的童音溫潤著你干涸的心湖啊。你明亮的眸子一閃,繼續著,不必祈求隔絕人寰——青山碧水,清風明月可遇不可求,但人間的溫情足以點亮你灰暗的旅程呀!

奮力起身,跨出門檻,真的,原來久違的陽光已強烈地刺進眼球,開始溫暖這冰凍的小城。

極力捕捉這一瞬的溫存,把心靈之音,譜入詩句,用鍵盤敲走這漫漫長夜。

三世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但愿你能聽懂我的囈語。只想知道,我的路途是否有你的影子。

9、旭日東升,一米陽光透過半開的窗戶,暖暖地照在床頭。我慵懶地起來,踱著碎步,來到院子里,一邊輕輕地梳理秀發,一邊欣賞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那林間的聲聲蟬琴與鳥兒的婉轉歌唱,不正驗證了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么?喜愛清靜的我,對本色的和諧自然情有獨鐘,我輕輕地微閉雙眸,靜聽澗泉為林中的歌手伴奏,陶醉在這山林的柔美的樂章中,讓閑情逸致在林間跟隨清泉一起流淌。

    我們的愛情,會不會就像這山林中的萬物一樣樸實、和諧?我們的愛情,會不會就像這山林中的蟲吟鳥鳴那樣耐人回味?我們的愛情,會不會就像這山林中的鮮花,燦爛芬芳、沁人心脾? 


    10、“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提起楓葉,人們就會想起北京香山的楓葉林。丹紅似火,滿山紅霞,然而,后洋他村的楓葉,也叫人留連忘返。

    每天清晨,我走往后洋他村頭,一見那五株楓樹就萌動我的詩興。楓葉使我遐思,引我入勝。楓樹高大,枝椏橫生,根深葉茂。與山林為伍,與山澗流泉相伴,迎朝陽,送晚霞,像古老又慈祥的老人,在村頭路邊伺侯進出的客人,村民說:“這是村里風水樹,歷代山民,毋以砍伐 。”

    夏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游人擇陰而憩,感到清涼與適意。

    想天地之廣大,念人生之匆忙,楓在自然界,有它一片天地,有生機勃發的歲月,也有枯敗的日子。今日,細雨霏霏,我拾得一片凋零的殘葉,看著它纖纖的細脈,引起我幾縷淡淡的憂思。

     楓,開著小花,果帶著刺,它在隙縫里,道路旁,溝溜中頑強地萌芽生長。金秋,楓葉殷紅如火,楓林像在燃燒。


    11、我是被鳥鳴聲催醒的,睜眼看時,窗外已有蒙蒙亮,只因是雨天,黎明顯得有幾分頹廢,缺少了陽光的明朗。拉開陽臺玻璃門,鳥聲更加清晰悅耳,原來正對著房間的,竟是一園子,種滿了梨樹。雖然錯過了“一路梨花壓海棠”的光景,卻正是碩果累累的時節,那梨都生得如嬰兒拳頭大小,把樹掛得滿滿當當的,數也數不過來。一些不知名的鳥,就藏在樹枝之中,或覓食,或嬉戲,發出陣陣歡悅之聲,不時還抖落枝上殘存的雨滴。更有隔夜的雨水潤透了大地的肌膚,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體香,好一個田園風光,好一派安靜祥和,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詩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習慣了早起。于是,趁著清晨的涼意,走了出去。

    這里號稱是中國最美的農家,雖不排除王婆賣瓜之嫌,倒也的確有幾分景致。一面臨湖,只因湖離得有些距離,那份大氣磅礴得憑想象。三面環山,山上蓊蓊郁郁,都是水潑般的綠,沒有一絲雜色;稍遠一些的是池塘,池面荷花朵朵,池上白霧繚繞;池塘邊是竹林,竹葉修長碧綠,竹身青翠欲滴;掩映在竹林之中的,是一座座仿古建筑,真切的江南特色,白墻,黑瓦;木窗,翹檐。有山,有水,有竹,有屋,相互依托,互相點綴,巧妙組合在一起,宛若一幅空靈絕美的山水畫。不,畫是沒有氣息的,這里除了竹葉的清新,隱約還能嗅到一股清香,那是梔子花散發的芬芳,隨晨風徐來,時而濃郁,時而清淡,裊裊不絕,沁人心脾……

    漫步而行,忽覺沉重,原來是晨霧浸濕了發梢。再看那遠山,云遮霧掩,更顯縹緲虛幻;近處的竹林,恬靜怡然,綠意深邃莫測,自是另一番景致。還是前人說得好啊: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閉上眼睛,心動身不動,頓有不知今昔何昔之感;睜開眼睛,這邊山清水秀,那邊林峰竹海,惟獨多了一位凡夫俗子。

    古人云,巧者勞智者憂,無知者無所求。無知則無為,無為則無志,想我等濁物,雖刻意探古尋幽,卻往往來去匆匆;雖流連山水,卻無法寄情于斯。風景可以在任何地方,風景不屬于任何人,就如此時,有山,有雨,有竹,我,卻迷失了自己。


    12、走進氣勢森然的林子,就象走進氣韻流動的海市蜃樓,心靈得到的是另一種寄托。漫步布滿青苔的林蔭山道,呼吸著參天古木散發的氤氳氣息,心靈歸于恬靜;伴著林間的鳥雨花香,尋覓著唐詩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心靈歸于孤寂;樹木間流蕩著飄渺的煙雨,流蕩著幾許清新的氣息,流露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純意境,心靈歸于自然;靈魂漸漸游移軀殼,淌洋于淡煙薄靄之中,和著風聲林籟與大自然在同一旋律中跳動。

登上山頂,細細品味天地間浩然正氣,暴雨不期而至,萬千道雨簾在山腳織起了一層層白色霧靄,霧靄向上漫卷了,扯起天地間的一片迷蒙。靈魂并沒有驚慌地逃循那場難得一遇的山雨已來風滿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山雨淋漓盡致的洗禮,一種從沒有過的暢快流通全身,仿佛是瀑布激濺飛流直下三千尺;仿佛是長江洶涌澎湃一瀉千里;仿佛是雄鷹搏擊萬里長空翱翔天際;仿佛是鯤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仿佛是空穴長風來去自如橫亙千載。矗立在山巔,吸納萬物靈氣,天地間只剩下我一個精靈在極樂的世界里游蕩。

曾幾何時,我全身心地品味著煙雨空蒙的香溪,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煙雨空蒙的香溪新世界里,走進煙雨空蒙的懷抱,走進煙雨空蒙的心境,找到了一段人生的真實和平淡,找到了心靈的曠世閑適。


13、生活是什么呢?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想想,每個人都過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在那一份生活中,有自己的甜蜜,有自己的辛酸,更多的是平平淡淡。是啊,不是有一首歌就是這樣唱的嗎,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以前寫過一首小詩,現在記不起來了,唯有最后的一句還記得,“靜靜地聽著世界的聲音,是寧靜,我所希望的生活”,我喜歡在雨后霧蒙蒙的感覺,站在其中,閉上眼,靜靜地呼吸,讓那濕潤地空氣慢慢地沁入心里,那是一種說不出舒服。

其實,我是知道的,我向往著的感覺不會一直伴隨著我,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地喧嘩,時刻讓人感受到它在變化,水泥鋼筋中彌漫著文明的味道,但你是否還記得有那么一片兒,天空中是鳥兒的天堂,湖水中有船兒在蕩漾,微風吹過臉龐,陶醉于陣陣的花香,也許,這就是生活。生活在嘲雜的世界,有誰不希望有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寧靜呢?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只要心中有著那一份寧靜,即使世界再如何的嘲雜,我們依然可以聽到悅耳的聲音,記得,要守住自己的心。


14、杳無人煙的青山里,茂林修竹隨處可見,以致湮沒了叢山和峻嶺。“山光悅鳥性”,知了害羞似的躲在樹枝下,唱著嘹亮的歌;麻雀捉謎藏地在樹林中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黃鸝入鄉隨俗,不再“鳴翠柳”,搖身一變而鳴起了翠竹;蟬又怎能耐住寂寞而無動于衷,不也參加這音樂派對?盡情歡唱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一條清澈的溪流從未知的遠方,從茂密的叢林,蜿蜒而來。時而寧靜,悄無聲響;時而喧鬧,落聲點滴,醉人耳蝸。伴隨潺潺的流水聲而來的一種至今我都沒弄明白的空鳴聲,嗡嗡的,圓潤醇厚。我想,在溪水深處定有些淺潭吧,潭中有魚兒、蝌蚪之類,翔游淺底;有青蛙、石蚌之屬蹬坐其中。在音樂的中段,時不時會有蛙聲蚌聲傳來,給整首音樂添了不少天籟之音。潭中倒影,像一張黑白的照片定格瞬間的美麗。置身在這里,“潭影空人心”,曾經那個讓我鬧心的人不在,曾經那些讓我煩心的事不在,靜靜地對著潭水,便也覺得是個自由而又快活的人。­

    溪流兩岸,“芳草鮮美”,嫩綠的葉片上零星地掛著些露珠兒,露珠晶瑩剔透,像少女為心上人而抹的淚水。隨時間的推移,露珠便散開了,無心打濕了葉片,有的像落敗的兵隨葉脈順勢滑落了;有的像剛要離家的游子那般戀戀不舍,但又始終要離開;有的像裊裊炊煙舞動著升華了。在這樣的風水寶地,野花婀娜多姿,秀色可餐。蝴蝶自由穿梭其間,雙雙對對,飛上飛下,飛里飛外;蜻蜓浪漫開放些,忘記所有相擁親吻著;蜜蜂不懂浪漫,可能也不屑于浪漫,只是一味地采著花粉。而落英紛紛擾擾,懸浮空中,像飄零的雪花般溫柔,這溫柔似水又比水有情,化為泥土,心甘情愿地成為了護花的使者。­

    這時,從山里看太陽,太陽青春年少,放出既柔情更好趣的光,似乎想一覽似女子般多秘密的叢林的珍奇?但茂密的枝葉是叢林最好的點綴,也是叢林最好的遮羞傘。因此,陽光無論怎么努力,也難透過這重重地的綠葉。偶爾,也還是會有幾束幸運的光穿透了,看到了,但時間定不會太長,因為太陽在長大,會害羞而自動移開。­

     而后,山里好像起風了,微微的,像是在唱山歌,多情地吹拂著,翠竹應和似地發出和風鈴一樣清脆悅耳的音響,但也不盡然,也許真的是風鈴聲,在制作這首輕音樂時將其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配樂,因為那清脆之聲清脆到自然無法做到的地步。


15、假如可以的話,假如,“一片小竹林,一間小木屋,一個人,一杯茶”,啊,這是何等的安寧,靜謐,清涼——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甚好!甚妙!

    在這樣的境界中,遠離塵埃,不用抱著世俗打滾。當你總是忙忙碌碌地追隨歲月,奔波在時間的邊緣而感覺疲憊的時候,當你轟轟烈烈地嘗盡各種另類“果實”而渴求寧靜的時候,不妨隨心所欲地坐下來,為自己的心靈騰出一方凈土,放上一首歌曲,泡上一杯茶,讓柔和的音符與濃濃的茶香沉浸于你的私人空間,尋找那份實實在在的快樂,填滿空虛的精神宮殿。這是深沉,平凡中的深沉!

    呵,這個“假如”當然可以嘍!

    綿綿生活之道,不管是平凡的,還是災難的,繁華與否,歡樂與否,總是在尋尋覓覓中渡過的,其實,也算精彩吧。畢竟,酸甜苦辣澀,柴米油鹽醬醋茶,才能構成美麗的生命畫卷,這也才是真實的日子,它能使陽光明媚的季節倍添溫馨的春風,能使烏云陰霧的氣候展示蔚藍的云彩。這樣,長途跋涉中流下的汗水將成為荷葉上滾動的珍珠,也沒有那種清閑的疲靡,一切會生機勃勃……

     嘿,對了!在城市生活習慣了,就追求一點鄉村的韻味兒,在高潮之余品嘗低潮,隨心所欲,這就是適度、協調,是生活的調味劑。


    16、窗外,雨聲潺潺。
  一冊詩集,一壺清茶。

  綿綿的雨聲敲打著心靈的屋檐,是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還是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樣的雨天,容易漂浮思緒,是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思戀也好,還是馮小青的“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讀牡丹亭”的閑適也罷,或者是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壯志,總之,雨聲,總是給人生無盡的遐想,不是么,你看南朝的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燕聽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關情,一任階前雨滴到天明!”

  雨驟停。遠處,山色空朦,勝似仙境。遂約幾位友人一同登山賞景。陶醉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里,遠望低處的“漠漠水田飛白鷺”,似乎聽到秋日里“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豐收之音。

  山林深處,一股溪流從山坳間流下,雖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卻也不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柔情溫婉,更精致的是,微風吹過,一旁的花朵落英繽紛,盈盈的花瓣輕歌曼舞,有些落在了水里,成了一葉葉的小舟。這時候,“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美景盡收眼底,“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我相信,每朵花都是自然的精靈,綻放著美麗的物語。不是么?春天,我們可以采擷“竹外桃花三兩枝”,炎炎夏日,又有“映日荷花別樣紅”,秋高氣爽的季節“楓葉紅于二月花“,在飄雪的冬日,“梅花香自苦寒來”錚錚傲骨挺立在嚴寒中。

  一場登山,與友人一起沉醉在“蒼茫云海間”,體驗著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卸下名利的重負,縱情山水,看著一草一木都生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輕松。

  不覺已是黃昏迫近,翻過山頭,真不失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遠處,村舍炊煙裊裊。我們頓覺饑腸轆轆,平日里的“白菜青鹽糙米飯”亦成了美味。行至路口,一農婦在攤前“纖手搓來玉色白,碧油煎出嫩黃深”,我們手捧煎餅,遂想起一句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看看友人,吃得一臉知足。

  抬起頭,一眉瘦月,幾縷清風。
  友人脫口而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們相視一笑,“人生,詩意無所不在”!


    17、窗外有清脆的蟲子的鳴叫,這是一個秋天的夜晚。北方此時的夜晚,應該是萬籟俱寂了,但是我所在的這個南方城市,夜晚卻有無數的小生靈在人類棲息之后,開始它們其樂無窮的夜生活。最寧靜的夜晚,才能聽到這樣的天籟之音。詩人王籍用千古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闡釋了自然超然物外的寧靜。可是,這種恬靜在人類工業化的進程中,早已經銷聲匿跡。因為在這個工業文明日新月異的大城市,人類占據了幾乎所有的空間。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值得慶幸。


    18、聆聽聽自然滌心境

    聆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空靈,讓心靈的塵垢在自然的吟唱中滌蕩 身心清朗,通透。讓這淡然平靜的心態涵養性情,曠達胸臆,怡情忘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30

[新一篇]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舊一篇] 蝶戀花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