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蝶戀花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譯文]    柳花越來越少了。芳草卻無邊無際,草色青青。

      [出典]     蘇軾    《蝶戀花》

      注:

      1、《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2、注釋   

         ⑴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2)柳綿:柳絮。

  (3)天涯”句:指芳草長到天邊。

      3、譯文

       鮮花敗褪艷紅殘存,初生的杏子又青又小。燕子從村中飛過,綠水環繞人家。枝頭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人啊!你又何必傷感,其實天涯到處都會有芳草。 
    墻里的秋千,墻外的小路。墻外的行人路過,聽到墻里的佳人在笑。他駐足聆聽,心想家人今天為何如此開心。其實,佳人只是玩玩秋千罷了,玩膩了便回到屋里去了。而看不到佳人的行人還在墻外守候。唉!多情的行人啊,你總為無情的佳人所煩惱…… 

  4、熙寧七年,蘇軾在杭州時,曾收一侍女,名朝云,時年十二,后收為妾,侍奉蘇軾二十三年,隨他顛沛流離、起起落落直至惠州。朝云美麗賢惠,長于歌舞,陪伴蘇軾度過了無數艱難,一道承受了無數打擊,是蘇軾至親至愛的患難伴侶。

   蘇軾在惠州,見落木蕭蕭,有悲秋之感,聽朝云唱此詞。朝云歌喉婉轉,淚滿衣襟!蘇軾問其故,朝云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二句。”蘇軾笑道:“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云很喜歡這兩句詞,“日誦‘枝上柳絮’二句,為之流淚。病極,猶不釋口。”這正反映了封建社會作妾的女性對遭遺棄的深深憂慮和朝云對許許多多年老珠黃而被遺棄者的同情!“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為什么蘇軾晚年不聽這首詞?這正如蘇軾在《朝云墓志銘》中對朝云的評價:“敏而好義,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蘇軾晚年不聽這首詞反映了詞人對待他的妾婦是有愛情的。朝云對他是“忠敬如一”,他對朝云難以忘懷!

    寓詩的莊嚴于詞,扭轉一代詞風的宋代大詩人東坡居士,他的詞作,以豪邁、奔放著稱。當然不乏“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之作;卻也還有“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而歌之曲。這當是大寫的“人”字燦爛絢麗的又一面。《蝶戀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5、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是說紅花已所剩無幾。著一“褪”字就深了一層,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傷之情更濃。

  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不過一般人寫傷春意緒,總會把那種凄迷寥落之感表達到極致。蘇軾則更多了一些曠達。有繁華就有衰落,有凋謝就有新生。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著水面低飛,綠水環繞著人家的墻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為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并為后文“墻里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芳草呢。“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

  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著許多的辛酸和悲哀。據《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聯系當時蘇軾的遭遇,是頗耐人思索的。蘇軾一生漂泊,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7、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墻里有人蕩秋千,墻外有條小道。墻外小道上走著行人,墻里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8、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認為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十分煩惱。這儼然是一個單相思式的喜劇。

  倘若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許可以說是借愛情來寫人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矛盾。但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其中“情”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絕不僅限于愛情。作者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

   9、“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 。“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 ”,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 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 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 ”,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 “笑 ”,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 ,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 ,“枝上柳綿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 ”,強自振奮 。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 ”,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

    10、,“天涯何處無芳草”更是一種超邁情懷的體現,將傷春之情大大化解了。“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后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11、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不僅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而且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在當時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喜歡讀東坡的詞,不僅是因他有著袒臥東床的落拓不羈,慣持銅板鐵琶唱著大江東去的豪放;也不是因其蘊涵有“清麗舒徐,出人意表”的細膩婉約之情愫,而是更為欣賞他開闊的心胸,以倔強的意志去對待自然界季節的更換與人世間的風雨變幻。

在蘇軾現存300余首詞中,最早接觸到的就是這首《蝶戀花》,也是頗為喜歡的作品之一。雖然也讀過很多其他名家的傷春之作,惟覺蘇軾這首與眾不同,雖同是寫惆悵的心境,但卻無沉悶抑郁之感;雖描述的是見景傷情,但字里行間又顯露出曠達的胸襟,并不流于沉淪頹喪。

讀蘇軾的詞是種精神享受,一種心靈的洗禮,讓你如飲玉露瓊漿般地陶醉。靜夜,月光如輕紗般的籠罩,坐在搖椅上,捧一盞清茶,在舒緩悠揚的輕音樂伴奏下,再來讀這首《蝶戀花》,讓你不禁浮想聯翩,那遠古的情結被悄然喚醒,時光倒轉回千年之前……

 晚春時節,一位身穿青衫,頭戴文士帽,手拿折扇的青年書生,正獨自漫步于異鄉的途中,天氣晴朗,微微滌蕩的清風,穿透了遠山和近水,帶來幾許清涼地愜意。

行至不遠,眼前即現一美麗的村莊。村口幾株高大的杏樹上,零星地掛有幾朵干枯的杏花,蒼翠的枝葉間點綴著一枚枚小巧的青果,觸景生情,書生撫樹嘆息,漫漫人生,茫茫滄海,花殘杏小,演繹出多少春去秋來的悲涼,成就一種孤獨,無人可以抵擋。想來那一簇簇一串串風韻天成、儀態萬方的杏花,在綻放之時,曾令多少人迷戀沉醉,而今繁花落盡,徒留哀紅遍地,斗轉星移之間,已是物是人非。試問匆匆百年,一生能經歷多少次花開花謝?若干年后,有誰還會記得樹下那個落魄的賞花之人?

幾聲清脆的鳥鳴,把書生的視線引向碧藍的天空,朵朵素雅的白云,空靈而飄逸,幾只燕子正逍遙自在的上下翻飛,轉瞬化為幾個小黑點,消失在茫茫的天際。

繼續向前緩步行去,一池清澈的河水,如一條碧綠的絲帶,環繞在村戶人家的周圍,河岸柳樹婆娑,柳影倒垂于清波蕩漾的水面,水波輕皺,柳影隨之搖曳,幾只鴨子正在水中悠閑地覓食。

枝頭的柳絮,雪花一般,乘著春風四處飛揚,如今已被吹落地所剩無幾。歲月輪回之間,令人感慨,多少舊事煙云,人生浮華,最終皆免不了如這飛絮一般,凄美成飄渺的流年。

極目遠望“遍地青草鋪河岸,滿目翠色碧如煙”,不知不覺間,春的腳步已漸行漸遠了,想自己背井離鄉,孤身漂泊在外,仕途多桀,真是愁思難掩,思鄉之情愈切。

“天涯何處無芳草”書生轉而灑脫一笑,美景當前,縱有千般惆悵,萬般煩惱也盡可拋去,人生本就跌宕起伏,立志當為存高遠,豈因一時失意而沉淪?如此這般,我又何必為奔走流離而痛苦,春去花落而傷懷?

游覽中的書生,忽聽得近處一戶人家的莊院內,傳來一少女的笑聲,脆若銀鈴,波動著池邊的拂柳,讓書生的心也隨之動蕩難安,臉上不覺間盈滿了笑意。欲走近細觀,怎耐池水環繞,高墻阻隔,能望到秋千的架子,卻望不到佳人的顏容。書生在墻外的小路上左右徘徊,真是惱人,此刻,他多想穿越那道障礙,涉水而過,親手為佳人蕩起秋千,看她裙裾飛揚,翩躚若蝶;多想聽她歡歌笑語,腮邊漾起甜甜的笑靨;和煦的陽光,正透過秋千架子班駁的灑下,佳人的長發隨風輕舞,他手執一方素帕,為她輕輕拂去掉落于發上的殘花……

墻外過路行人的腳步聲,驚醒了沉醉于遐思中的書生,他這才發覺,不知何時墻內的笑聲已漸漸地消失了,可能是少女玩的累了,回房歇息去了,書生心中卻多了一抹揮之不去地失落感。罷了,罷了,墻內的女子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我又何苦枉自多情,徒增煩惱呢?憑爾去,恍如夢,多情自古空余恨,終被無情痛。嘆息著,書生離開了村子,又踏上了遠去的行程……  (紅塵有愛

12、這首詞寫初夏時節發生于一墻之隔的一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余,卻引出妙理,發人深省。上片為時令背景。盡管柳綿將盡,春事無多。然而燕子低昂,綠水環繞,芳草從生,透露出夏日初臨的大自然的生機。下片是在如此明麗的環境中一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小小插曲。墻里墻外的兩種人本不相涉。但一方無情,一方多情,導致了一場感情風波。《詩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因為蘇軾借此表達了某種人生哲理,行人與佳人的遭遇固屬偶然。“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有普遍性與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兩者關系中是經常發生的。人們或許有過多次類似經驗,由于不了解“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許多煩惱由是而起。然而無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們始終是難以統一的。蘇軾說自已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能出”。這固然因為他天份高,同時也由于他學養湛深,所以能隨處觸發,皆成妙諦。這首詞寫景、記事、說理均極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來,但一經慧光所照,寓莊于諧,就頓成妙解,發掘出其間的哲理內涵。這真是蘇軾作詩詞的一大本領。

13、讀罷此詞,腦中揮不去“青山環抱,綠水繞舍,燕子飛旋”的美景,放不下柳絮陡減、繁花調零的傷春懷古之情,更為作者“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曠達和超脫襟所折服。人生在世,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不容預測,事業、婚姻、家庭都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和煩惱,這和自然界的春逝一樣令人傷懷不已。春去了,花謝了,但還有日日漸茂的芳草帶來生機和信心。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心懷希望,用詞人的那種樂達、和達的心態去坦然面對。

 

 

 

    宋詞名句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30

[新一篇]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舊一篇]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