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譯文]  皓月下常常沉醉不醒,只迷戀山林花草不愿侍奉皇帝。

   [出典]  李白  《贈孟浩然》

  注:

  1、《贈孟浩然》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注釋:

    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古人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迷花: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3、譯文1: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譯文2:

    我鐘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年輕的時候就拋棄了功名爵祿,晚年在青松白云間隱居。在月光下飲酒常常沉醉,迷戀景色不愿意侍奉國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怎么能夠仰望得到?我只能在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譯文3:

    我深深地敬仰你啊,孟夫子,你清高的品德天下聞名。在青年時期就不貪榮華富貴,年老時便隱居山林。皓月下常常沉醉不醒,只迷戀山林花草不愿侍奉皇帝。你的品行如高山一樣峻偉我怎敢攀比,我只有拱手相拜欽敬你清美芬芳的品行。

    譯文4:

    我十分敬仰愛慕您這位孟老夫子,您的風流儒雅早已名聞天下。年輕時也不汲汲于勢利之途,鄙棄官位如敝屐,直到白發蒼蒼依然高臥于松云之下,過著清高的隱居生活。月下醉酒常常進入圣人的境界,迷戀花香鳥語的美景而不去侍奉君主。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如同巍峨的萬丈高山,怎么可以企及?只能高山仰止,向您這種純潔芳馨的品格傾倒拜揖。

 

 

    4、本詩大致寫于開元二十七年(739),當時李白寓居湖北安陸,經常往來于襄陽一帶,與比他年輩稍長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中對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淡泊名利的品格予以了贊頌,表現出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與其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自然流走,直抒胸臆,格調高古,意境深遠。 
   
  首聯點題,對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示欽慕: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我十分景仰愛慕這位孟老夫子,您超人的才華,儒雅瀟灑的風度,早已聞名于世。 
   
  頷聯和頸聯集中筆墨刻畫孟浩然摒棄官職,高臥林泉松山,儒雅悠閑的形象: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年輕時就拋棄了功名利祿,視高官榮華如敝屣,直到白發蒼蒼時依然心志如一,在青松白云之間過著清凈恬淡的隱居生活。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在皓月當空的清宵,把酒臨風,常常至于沉醉,有時沉浸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不走仕途不做官,襟懷散淡,清遠超然。 
   
  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浩然清幽芬芳的人品比為高山挺立,令人仰止: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如同巍巍高山,峻峭挺拔,怎么能夠仰望得到?只能是高山仰止,崇敬贊美您的純潔芳馨的品格。

 

 

   5、“忠欲事明主”,只是“不才明主棄”的孟浩然,因仕途“當路無人”,求官不得,才不得已退隱山林,寄情山水,在故鄉襄陽附近的鹿門山飲酒作詩排遣歲月,過那“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閑適生活。

   據說,當朝左拾遺韓朝宗,因慕孟浩然的才學,曾親自登門約他一同去京師,打算向朝廷推薦他做官。可是,孟浩然早已對仕途功名心灰意冷,不愿意去巴結權貴。因此,他對韓朝宗的相約,沒有什么興趣,只是虛與應酬而已。有一次,他們正在書房談論此事時,恰巧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來訪,孟浩然就丟下韓朝宗一人在書房里,自己陪同好朋友在客廳飲酒作詩,促膝談心。因談得十分投機,竟把韓朝宗還在書房等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凈。韓朝宗左等右等不見他的面,覺得孟浩然如此慢客實在無禮,一氣之下就不辭而別了。

   家人急忙告訴孟浩然,說韓大人生氣地走了
   孟浩然毫不為意地說:“走就走吧!我又沒有請他來過!”說完,依舊和朋友飲酒暢談

    大詩人李白,后來在襄陽結識了孟浩然,對他的為人十分稱贊,曾寫有《贈孟浩然》一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中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欽佩之情。

    杜甫對孟浩然的評價也很高。他說:“賦詩何其多,往往凌鮑謝。”認為孟浩然的詩超過了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鮑照和謝脁。

    王維很推重孟浩然。開元末年,王維從涼州回來,做了“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到襄陽時孟浩然已經去世了。王維曾寫過《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深切懷念。——轉自《詩林笑錄》

 

 

    6、李白這一首贈孟浩然的詩,其實可以用作紀念他的悼詞或者祭文:“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帶給人們更多的,是關于生活的恬靜,田園的秀美,以及安貧樂道的處事風范。這樣的隱士,多么可愛!

 

 

   7、正如李白所贊美的,孟浩然紅顏棄軒冕”“迷花不事君”,以“布衣”終老于盛唐。雖然也曾流露過“書劍兩無成”(《自洛之越》)的遺憾,但他似乎并不為此焦躁抑郁,失意很快被自己撫平。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京洛”,逗留京洛之外,孟浩然的足跡遍及南中國。山水,田園,季候,風物,一一流入他的筆端,也一一成為中國人心中的詩意符號。對于他來說,這原本就是自家生活。

 

   有此一種并不忸怩的任性放達生活,所謂盛唐,才不是夸張粉飾出來的吧

 

 

 

   8、浩然兄,后來我知道你總算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的朋友李白不是就稱贊你“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么?你做得真好。做得干凈漂亮。不能事君,我們就在山水林泉之間,在一杯清酒之間做個自己的圣人。進退之間,原本就該如此瀟灑從容,又何必要去強求自己呢?

 

    你不是說“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嗎?古今之間,頗多虛幻;榮枯一道,忽生忽滅。更何況一己之得失!我們原本輕如塵埃,不足一道呵。那么,浩然兄,就讓我們安然享受“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那份敬重吧,這里面有我們所需要的靜謐與閑適,盡管這亦是一種虛幻,但我們至少可以用它來佐酒,――這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生命方式。

 

 

 

   9、人的一生不可能沒遺憾,但是心靈的愛不會有遺憾,我們心靈永遠會懂得遺憾的美。

 

  孟浩然是一個率性之人,本來他可以為官,王維把他引見給唐玄宗李隆基,孟浩然向皇帝展露自己的才華,李隆基也很佩服他,認為他果名不虛傳。但是孟浩然的直率也為他留下我們認為所謂的遺憾,他隨后說:“以前錄用我是因為我沒有才能,皇上您不會錄用我吧!”李隆基不高興回答:“是我不想入仕要隱居。”遂未用孟浩然。


  或許在我們看來這是天大遺憾,但是遺憾過后,從另一方面孟浩然未入仕,但寫出那么多優美詩歌,我想對于他來說他不認為未能入仕是遺憾,也許他也品嘗到了遺憾的美,正像李白為他寫的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冤,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地揖清芳。


  像孟浩然遺憾卻仍然“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笑看紅塵體驗遺憾的美,未嘗不是一種瀟灑。

 

 

 

    10、或許我們可以說老孟歸隱,其實是求仕之路被堵死后的無奈選擇,所以后來,當有機會擺在自己面前時,他反倒為了保全自己的率性,而不當回事了。有一個補充的是,老孟之死,也是因為不顧自己惡疾在身,陪來訪的王昌齡吃海鮮,毒瘡加劇而亡,似乎也和我們以上的觀點相印證。

   在中國,大凡是文人,能有幾個不滿腔報國熱誠?又有幾個不把治國齊家平天下當成自己的責任的?尤其是在整個國家處于盛世之際,全民都熱衷于建功立業的大氣候中。可是,文人不是政治家,文人只有古道熱腸忠心耿耿,再加上一點從詩書中養成得狂狷任性,所以文人成了統治者既愛又恨的尷尬角色。大部分的文人要么充當御養“寵物”如江淹宋玉,要么被束之高閣。最可悲的是文人自身對此毫無認識,當屢受排擠時,卻一貫感慨:“時無伯樂!”而幸運的文人一入政壇,大凡總不得善終。既然“達則兼濟天下”無法實現,那只好退而求其次,到山野中去獨善其身了。

   到這里,我不知道是為文人嘆息還是為中國嘆息,你能說現在的情況好轉了?你以為在黨的英明引導下,知識分子就“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大到政策性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小到各個單位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但就是沒紀律的知識分子的打壓,歷歷在目,豈敢忘懷,誰不是緊緊地夾著自己的尾巴。

 

 

   11、何為休閑?休閑是指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的一種業余生活。

 

  真正的休閑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社交場合的閑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閑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只知道工作不知休閑的人,有如沒有剎車的汽車,其險無比。而只知道休閑卻不知道工作的人,則和沒有引擎的汽車一樣,沒有絲毫用處。

 

  林語堂說:悠閑的生活始終需要一個恬靜的內心、樂天曠達的觀念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胸懷。在這方面,古代先賢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寄情山水,品茗賞月,醉里乾坤,優哉游哉,令人神往。

 

    忙忙碌碌的今天,人們都累了,倦了,乏了,應該把休閑當做一種難得的幸福,當成一種有情趣的享受。陪愛人逛逛街,購購物;帶著孩子泡泡書店,玩玩游戲,打打球;陪老爸老媽玩玩麻將,吃吃飯;和久違的朋友聊聊天,釣釣魚,喝喝酒,唱唱歌,下下棋等等,都是你休閑的選項。

 

  古人也是這樣生活的,而且不比我們差。陸游有詩:酒是治愁藥,書為引睡媒。李白更是個酒中仙,“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二位以酒為友,可謂:醉里乾坤大,勸君更盡一杯酒;壺中日月長,與爾共銷萬古愁。

 

  還有一類詩人是與孩子一起游樂,在游樂中尋找遺失的童趣。辛棄疾《清平樂》: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詞人把小孩的淘氣神態栩栩寫出,筆調輕松活潑,充滿生活情趣;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詩中,一看一捉。一靜一動,它不僅寫出初夏鮮活之畫面,更寫出詩人通脫之胸襟。從而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詩的意味,詩句中流露出的閑情逸致,引人無限遐思。

 

  與古人比,今人的生活多了幾分喧囂,少了幾分寧靜;多了幾分忙碌,少了幾分休閑。

 

    人們往往是犧牲了休閑才得到富裕,當富裕帶來唯一令人滿意的自由的時候,我們為了富裕又不得不犧牲休閑,這正是富人過得并不幸福的緣由。為財富所累是件不幸的事情,財富為我所用才是幸福的事情。

 

的確,工作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記得,別苦著自己,更不要累著自己,人生還有一種最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休閑!

 

 

 

12、對于古典詩人說來,自然景象是農業文明提供的一個最富魅力的部分。他們不必親自躬耕于田間,不必担憂旱災或者洪澇,自然是他們品鑒和寄情的對象。這個對象如此可親,以至于可以成為他,生的后門。

 

    古往今來,許多知識分子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何謂"獨善其身"?遠離廟堂,隱于茅廬,放浪于山水,垂釣于江湖,總之,農業文明提供了他們精神的回歸之途。

 

   “紅顏棄軒冕,自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何等地灑脫和自由。相對于庸俗的、繁雜的甚至兇險萬狀的社會交往,體驗自然無疑是一件心曠神怡的事情。許多詩人終于在自然之中體會到了悠然乃至靜穆。掛冠而去,不為五斗米折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另一種令人心儀的田園生活正在等待他們。"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親近農事是士大夫的一種大雅若俗的文化驕傲。

 

    如果人們承認,詩詞而不是小說担任中國古典文學的正統,那么,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種文類似乎與農業文明密不可分。山林泉石,鳥啼蟲吟,古道夕陽,野渡扁舟--種種鄉村意象密集地匯聚在詩詞之中,形成了獨到的韻味和意境。詩詞難以處理現代社會復雜的網絡結構,甚至無法接受各種現代術語。人們很難想象,車床、電梯、坦克或者機器人這些詞匯如何進入一首七律或者一闋沁園春。顯然,這不僅是語言風格的隔閡。這代表的是另一套文明與感覺體系。當然,中國古典文學對于自然景象的熱衷并不能證明,作家只會悠閑地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者t。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而察覺不到深刻的社會沖突。耐人尋味的是問題的另一面:面對不公、不義或者懷才不遇,轉身歸隱田園或者游歷名山大不約而同地成為許多作家共有的反抗姿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