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

  [譯文]  請問春天何苦這樣匆匆,夾風帶雨好似駿馬馳騁。

  [出典]  北宋  晁補之  《水龍吟》

  注:

  1、   《水龍吟》 晁補之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 幽葩細萼,小園低檻,壅培未就。吹盡繁紅,占春長久,不如垂柳。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輕孤、芳醪經口。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來風味,春歸時候。縱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最多情猶有,尊前青眼,相逢依舊。

  2、注釋:

    葩(pā):清幽的花朵。

  孤:辜負。

  芳醪(láo):芳醇的美酒。

  自是:本是,原嚴明。

  風味:風度,風采。

 

  3、譯文1:

    試問春光,你為何這樣行色匆匆,帶著風伴著雨奔馳急驟。綠萼纖細香花清幽,小園里欄檻低矮,剛剛壅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那姹紫嫣紅的花朵,一經風雨,便已吹掃凈盡,不如垂柳春綠長久。算起來春光常在永不衰老,然而人卻為春色消逝而愁春光衰老,這份愁只是,善感愁懷的人間才有。

  世間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見風雨摧花,我怎忍輕易舍棄,那芳醇的美酒。哪知原來是,桃花由于結子才零落,并非為了春去才消瘦。世上功名無成,老來風操未就,已到春歸時候。縱然是痛飲美酒,依舊像昔日那樣狂歌,相逢時也難以像以往那樣,豪情滿懷,倜儻風流。

    譯文2:

   請問春天何苦這樣匆匆,夾風帶雨好似駿馬馳騁。幽幽花朵、細瓣綠萼,在小園的低檻里,還沒等人把土培好,就被風吹得滿地落紅。這百花占有春天的時間,還不如垂柳長久。其實春天周而復始永不老,只是人總愛憂愁春老,這憂愁只有人間才有。

    第一年中春恨占有十之八九,怎忍心辜負時光不飲美酒。難道不知,桃花凋謝是因自己要結果,并不是因為春去而消瘦。世上功名利祿也是如此,人到了老年之境界,就如春天到了晚暮時候。今天縱使能舉杯痛飲,像過去一樣狂歌,但心情卻不可能依舊。


  4、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高祖晁迪,贈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簡為尚書刑部郎中,知越州,贈特進吏部尚書。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愨官至參知政事,可謂名重一時。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晁補之屬豪放詞家,師承蘇軾,只是就其主導傾向而言,實際上,晁補之全部詞章中,傷春惜別、相思憶舊之傳統題材的作品仍占約半數之多,并頗具清新蘊藉韻味與柔麗綿邈情調,合乎詞的當行本色。如他的《引駕行·梅精瓊綻》一詞,起首說春光滿園,人卻獨自落淚,中間略事點染,歇拍便揭示出“憶年時,把羅袂”的緣由:全在舊情難忘啊!過片轉過筆意呼應,只寫了戀人留在印象最深處的一個細微動作,則她的風采便躍然可見。那艷紅的櫻桃仿佛一根基線,將今春與去春連綴起來,韻華依然,芳姿歷歷能跡,人竟一去無音訊,當時的離別實出無奈,但此情有誰知,又堪向誰人道呢!全詞用鋪敘手法,章法縝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躍搖曳,率拙間饒見渾厚氣,表現出作為駕馭長調的能力,得益于柳永處實多。

 

  5、本篇抒寫惜春情懷,層層鋪敘,多有轉折,但卻不厭其詳盡發露,全于真情貫注,氣勢充沛,所以不必以蘊藉空靈之格求之。

  上片起首五句先表達一般惜春之意,但寫到花的地方,都別有寓意,說被吹落的花,是些“小園低檻”之中,“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一經風雨,便已吹掃凈盡;而垂柳經春,由鵝黃而翠綠,而密可藏鴉,春二三月正是柳芽萌發以至茁壯成長的時期。

  “吹盡繁紅,占春最久,不如垂柳。”占春最久“是相對”繁紅“易盡而言的,這里不僅有物情的體會,有哲理的蘊藏,也反映了作者興趣的所注。

  以下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四序代謝,春去復來,從遠看,是“春常不老”,這是第一點。春花易謝,春柳不凋,從長近時看,春總是“發生”的季節。這是春“不老”的第二點。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只是人們自己那里多愁善感罷了。作者寫到這里,“惜春”這個題目上已把自己的見解闡述清楚,使用的不是如陳季常《無愁可解》那樣純是理性的語言,它有景語,有情語,也有一點蘇東坡的曠逸之氣。

  過片接過上文“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間有”的命題,結合人們包括自己所謂春恨表現,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輕辜、芳醪經口”,化用“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成語,說明每當春去匆匆,風雨摧花時,必生悵恨,唯有借酒遣之。這是自嘲。

  “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為它要結實了,而不是春之無情,有意造成“紅瘦”的局面。語本中唐詩人王建《宮詞》“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的詩意。說明白了這是自然規律,那么春恨便無須發生了。

  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題目反復推究,把花開花落的常見現象從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費如許筆墨寫出他已經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卻是為了襯托出他還不曾明白、不能解決、正苦惱的政治、人生方面的“春歸”問題。這才是這首詞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題。“世上功名”是為國家立功揚名,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心目中有一個從讀書、應試、為官到建功立業的打算。“老來風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壯而老的最后階段。而這兩方面,作者此時來說,都已到了“春歸時候”,即事業無成,人已老大。詞的這幾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

  “縱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縱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復,豪情難似舊時,這才是作者所無法譬解的那種“惜春”之情。

  此詞寫“惜春”題目,而落筆頗與他人不同,抒情融以說理,理性多于感情,惜春詞中別具一格。


    6、 伶人的“姿態和精神”彰顯的是藝術的魅力,文化的氣脈,這種“姿態和精神”不是故意的做作,刻意的模仿,它來自時代的氤氳,更來自生活的熏染:所謂氣質,風格,情調,韻味等等,屬于審美范疇的東西,往往就是被這樣一些具有文化滲透性的家常瑣屑浸染而成。……藝術是拒絕抽象的。從事藝術的人,大多個性飽滿。他們只能活在個體的生動感覺中,以自己獨特又隱秘的方式活著。藝人就是于不經意間把生活的藝術積淀為文化的蘊涵,并聯系著自己的生命熱情、情感體驗和心理支撐。藝人……對生命快樂(或叫樂子)的沉酣和癡情,能夠達到驚心動魄、死生以之的程度,而“有癡迷、鐘情處,就有了人性的深,生命的深”。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梅蘭芳、程硯秋正在成為一個文化符號,赫赫然寫入歷史,緩緩然退出塵世。其實,對“往事”的敘述,何嘗不是在告別一段歷史,回望一個時代?


 

    7、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幽葩細萼,小園低檻,壅培未就。吹盡繁紅,占春長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九, 忍輕辜、 芳醪經口。 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世上功名,老來風味,春歸時候。不因春瘦。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

 

    人們因春去而愁“春老”,只是人們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罷了.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現在的人多愁是因為想的太多,人生,說到底,簡單得只有生死兩個字,由于有了命運的浮沉、人情的冷暖,簡單的過程才變得跌宕起伏、紛繁復雜。 年少的我們 那么天真,那么單純,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說就說,想做就做,從不會有所顧忌。

 

    年少的我們,從不知道愁是什么,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天總是那么藍,地總是那么綠。就如我們的心情總是那么快樂,沒有煩惱,沒有憂愁。 年少的我們 從不知道什么是寂寞,會一個人看著世界微笑,會一個人對著玩具忘了時間,會一個人自娛自樂,總是很充實,雖然不懂充實是什么意思。

 

     人,一簡單就快樂,快樂的人寥寥無幾;人,一復雜就痛苦,痛苦的人熙熙攘攘。更多的人,要活出簡單來不容易,要活出復雜來卻很簡單。人,小時候簡單,長大了復雜;窮的時候簡單,富有了復雜;落魄的時候簡單,得勢了復雜;君子簡單,小人復雜;看自己簡單,看別人復雜。簡單的生活讓人輕松快樂,簡單的欲望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輕若飛花,輕似落霞,輕如雨絲;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靜若夜空,靜似幽谷,靜如小溪。一切的簡單都蘊涵著淡泊寧靜的真實。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得到中總會失去些什么,這是世之常理。所以,在生活中,面對失去的,我們應該平靜如水,面對得到的,也應該保持一棵簡單心。

 

 

    8、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 

    春天的心緒在這樣的時光里,或長或短的蔓延而來。今天下了淡淡的小雨絲,有了一絲冷和郁郁的感覺,潮濕的雨季總是連心緒也充斥了潮濕的因子。心緒低低的飛翔,低低的游蕩。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有一絲憂傷淺淺淡淡的蔓延,沒有緣由的憂傷,時常有一種無以言述的情緒在心中蔓延。時光稍瞬即逝,俗世的煩塵紛擾,有很多無法忘懷的事,有很多無法忘卻的人,在心中留下深深淺淺的絡印,我無法拒絕心靈深處某個瞬間突然涌現的憂傷,就象我指間敲落的文字,它總是帶著淡淡的歲月的愁。 漸漸的有了倦怠,漸漸的多了庸懶.倦怠是倦怠者的通行證,庸懶是庸懶者的溫床.

    春天已經深了,漸漸的有了一種春眠不覺曉的感覺,在春天氤氳的氣候里,在春天漸漸暖和而濕濕的空氣里.總是相隔了一段時間,惰性開始蔓延,心中的倦怠纏繞。原來倦怠也是一種心緒,原來庸懶也是一種悠閑。 心緒如一縷風,輕輕吹過,輕輕蔓延:心緒如一壺茶,總是在時光河畔,淡了又淡。

 

    9、古人多是惜春的。“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是呵,春天行色匆匆,稍縱即逝!春天里的事情,無非是綠遍天涯、載歌載舞,無非是生命嶄新的開端。人們游歷,踏青,也無非是要從大自然吸取生活的力量。那么,就請你忙里偷閑,到郊外去走走,如何?


    10、穿著一襲白色長衫款款走在林蔭小道上,如銀的月色把心拉得瘦長。置身在春的月色里,而我卻彌足深陷在久病不能痊愈的心事里,思念宋風的風流倜儻。是啊,春天了!小區里早已經綠意盎然,細細羞垂的柳在心里裝點著曼妙低吟的情話,而我,心匣子里盛開的花成了空殼,失去了靈魂。

  風輕輕翻動著樹葉的手指,瑟瑟地剝脫著我的長衫,一襲長長的青絲蓋住了我迷蒙哀怨的臉,淚水順著寡白的兩腮滂沱。“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披著細細麻麻的心事,踢著小區里熟悉的記憶,追憶著夢中的情景。心上淅淅瀝瀝的細雨,讓眼中園林里的景色穿上了哀怨的迷離!在宋朝的春天里,是否有過眸迷的泥濘,是否飄灑著顫栗的疼痛,是否把纏纏綿綿堆砌在心靈的石階上?


    11、北方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三月了,天氣剛剛轉暖,偶爾還能感覺到輕微的寒意。
一場暴風嘶吼著席卷而來,瘋狂地撕裂了夜的沉寂,極怒的嘯聲震響了停在樓下的汽車防盜報警器,也驚醒了濃濃夜色中酣睡的我,聽著這粗暴到風聲,我情不自禁地走到窗前掀簾眺望,朦朧的光環隱約呈現出彌漫的塵埃織成的一張張灰褐色的網罩,暈迷的路燈下似有似無地回旋著,傾斜著稀疏零星的細雨點點。“雨輕風色暴”,風,一陣緊似一陣,勢不可擋地發泄著它的威力,似乎要卷走這剛剛來臨的春意。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面對這云山霧海一片灰蒙,聽著這刺耳的風聲,心境隨之“飛沙走石滿窮塞”亂緒紛紜。尚未“綠楊煙外曉云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卻已“東風又作無情計”,怎能不感嘆這瞬間的演變?

     凝神久望,頓時感覺一種黯淡的、凄傷的、荒涼的味道縈繞心頭,午夜的殿堂里風的長嘯也變得嗚咽悲憫,忍看玻璃窗濺散的冰涼,那是誰流下了眼淚?一絲春愁油然而生。“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我的眼神開始迷惘,風,似乎是在泄憤,向世間萬物肆虐暴行,風,又似乎是在哀唱,唱著一首絕望的歌。但我知道,風是在尋找,想找回大自然樸實的痕跡。狂風涌動著的是陰郁的情感,它想攀談,眼前的路它有些茫然,它在守候,守候最美的風景來臨的那一刻。


     12、“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揚柳青煙里”。又是一年知時節的春雨,輕輕地飄落在天空里,她輕盈的身姿,總被詩人多情和感慨所浸染,尤其在善寫愁情的宋代婉約派詞人的筆下,春雨蘊含著離愁、傷情、幽怨、感嘆等無限情懷,“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現代人也許不在作詞了,眼望著春雨蒙蒙,像煙霧,在前方的地平線彌漫;像思絮,纏繞著春雨的潮濕,心中涌動的多是現代人快餐般的感情:一首耳熟的流行歌曲,一遍遍拔動內心深處的情弦,一部浪漫愛情故事片段的回憶,一次次撩起昔日醉心的戀情,在歌聲和故事中恣意去尋找自己對春雨的詮釋。

  想象的日子是綻放花苞的季節,所得的輕嘆的雨滴,昔日醉心的戀情如踏響春雷季節春雨,泛起久別的羞澀,飛舞的春雨,輕輕打濕了我們生命旅途的風塵和疲憊。輕唱一首流行歌曲,盡管歌詞蒼白簡單,但和著春雨的弦律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片刻的感動。

  春雨如曲,春雨是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美妙而又單純,春雨如曲,春雨是我們心中希望的源泉,它歡暢鼓舞著我們生命的四季,當我們疲憊的身心走進春雨中,我們的心靈會沐浴在春雨的樂曲中,我們會真切感受到,曾經的夢想再次得到滋潤和營養,我們喜歡春雨,渴望擁抱春雨,實際上我們是在暢想心中永遠的希望。

  其實,希望一定會存在,有心者一定能夠在春雨中聽到它的召喚。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31

[新一篇]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舊一篇]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