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減負的理性思考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素質教育是一種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是一種充滿創新行為的教育,是一種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担,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嚴重阻礙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嚴重影響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已經成為縱深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最為頑固的“堡壘”。因此,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担,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戰略性舉措,但在減負實踐中,也遇到一些急待解決的認識問題。這里,擬歸納為若干關系問題試作理性的探討。
    一、“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減負”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担必須“減”下來。否則我們的孩子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世界、了解未來,去發揮特長和全面發展,也將無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必要的素質,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地域之廣,人口之多,學校之眾,各有各的實際。地區與地區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課業負担也不盡相同,所以“減負”工作絕對不能搞一刀切。
  從總體上講,堅決貫徹中央的“減負”精神,嚴格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政策,切實減輕學生確實存在的過重的課業負担,給兒童創造更多可以自由支配、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全面發展,這是“共性”。同時,必須客觀分析學生課業負担的現狀,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我們抽查小學,結果是,東風東路小學收到反饋意見表1122張,認為負担很重的1人,占全校人數的0.07%,認為比較重的44人占3.0%,認為學生負担適中的743人占50%,認為學生負担比較輕的252人占16.8%,認為負担很輕的54人占3.6%;執信南路小學向家長發出問卷952份,回收928份,90.5%的家長認為學生的負担適中,2.5%的家長認為孩子的負担過重,7%的家長沒有做答;芳草街小學95%的家長認為學生的課業負担比較適中,2%的家長認為學生的作業量少,3%的家長認為學生的課業負担過重。
  從抽樣調查中可以看出,東山區過去幾年在小學教育中一直抓以“優化課堂教學”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優化教學設計活動,學生的課業負担在一直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因此為東山區教育局制定區域性的“減負”措施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本區學生課業負担的實際情況。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學校在減負實踐中,沒有盲目地把減負工作的重點放在“作業量”的控制上,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減負”工作,把“減負”實踐與教育科研結合起來,一是通過“課堂教學量優化”的研究,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担、過重的課業負担,嚴格控制訂購輔導資料。二是把“減負”工作與課程改革結合起來,規范課程設置,積極拓展學生課內課外活動的空間,積極開設符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興趣活動課,如舞蹈、滑冰、乒乓球,無線電測向、電腦操作、健美操、語言藝術、趣味寫作、國際象棋等等。三是把“減負”工作與教法改革結合起來,倡導教學評價方法的改革,開展等級評價和描述性、鼓勵性評價,探討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業評語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廣州市21中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把學生的練習分為基礎性練習、鞏固性練習、提高性練習、綜合性練習,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優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使學生的課業負担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類此做法,值得研究和推廣。
    二、“減法”與“加法”的關系
  在“減負”活動中,首先對于過重的課業負担要善于做“減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要善于做“加法”。
  不少學校提出“減負”不只是在時間上和作業量上的做“減法”,更重要的是要全面關心學生和諧健康發展,使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做“加法”。有的學校把下午4:50分以后的時間定為學校大教育時間,開展各類富有特色的環境、人文、科技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為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特長,培養創新精神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是在學生“全面發展”上做“加法”的一個范例。
  課外作業做“減法”,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必要的簡單重復訓練,懲罚性訓練,應當堅決拋棄。針對教學的弊端,增加學生自主性、實踐性作業,則要做“加法”,應當倡導。針對目前一些教師上課拖沓,效率不高,在額定時間內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學校必須積極倡導教師銳意追求教學過程的優化,在課堂容量上做“加法”,在可能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盡可能大的容量、盡可能高的訓練頻率、盡可能強的訓練強度,力爭在額定時間內讓全體學生達成大綱規定的目標。
  在課內訓練和全面發展上做好“加法”,倡導自主性、實踐性和發展性作業,這是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對現代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應該清醒地看到:人類社會已經開始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存在與變化有三個特征:其一是知識的增長速度加快;其二是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其三是新知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縮短。面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要使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教學效果已經不能只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作為衡量標準了;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看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是否發展了智力,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是否學會了學習,是否學會了創造。因此,課堂教學的“加法”還在于要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要加強思維能力的錘煉,要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減負”是“逼”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的“加負”,教師在“減負”實踐中還得想方設法做好自己教學活動的“加法”。
    三、“心理”與“生理”的關系
  目前學生的“過重”負担,我們認為更多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什么樣的負担才是重呢?其實很難用時間量進行精確的表述。一些學生喜歡電腦課,課外大量的時間都在“上網”,這些時間遠遠超過了課業訓練的時間,但是他們就是樂此不疲,哪里感受到什么“負担”;很多學生都有自己愛好的學科,他們以學習這些學科為樂趣,表面看起來“訓練負荷”或許是重的,但是心理負担卻永遠是“輕”的。古人說:“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從學習情感的角度看,學習有“知之”“好之”和“樂之”三種不同情感和效應,對進入了“樂之”境界和情感體驗的“樂之者”來說,何來“負担過重”!
  有的小學在“減負”過程中,提出了“減負——活學——高質”的宣傳主題詞,并在“活學”二字上大做文章,積極、廣泛、深入開展“創造教育”的研究,通過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活學、樂學的創造性學習中自動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担,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處理好課業負担和心理負担二者關系的一個成功例子。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更勤奮、具有更寬廣的知識面,對科學有更強烈的執著追求,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信仰,培養他們對于民族、國家、人類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如果我們的學生養成了這些優秀的品質,那么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永遠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能把“減負”簡單理解成為“時間量”的增減,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學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担,培養學生熱愛學習、接愛科學、追求上進的優秀心理品質。
    四、“減負”與“提質”的關系
  減輕課業負担是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目的。“減負”的目的是“增質”,而不是降低教學質量。因為,衡量一所學校減負工作是否做好,既要看學生課業負担是否適宜,更要看學生是否學得生動活潑,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至整體素質是否得到主動的、全面的發展。為了減負而降低教學要求,降低教學難度是對減負工作的誤解和曲解。
  杜威極端的兒童中心主義教學思想,曾經在美國占統治地位,但也導致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凱洛夫的系統教學思想和贊可夫的高難度教學思想,卻使前蘇聯尖端科技一度領先美國,這是不爭的事實。1957年至今,美國教育對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高難度課程一直保持了增加的趨勢,《紐約時報》2000年6月2日發表的教育調研報告認為,1983年“教育危機”提出以來,高中生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難度”達到了最高水平。
  所謂“難度”,一是教材有需要努力去克服的障礙;二是指學生智力操作的程度。當教材或學習內容有需要克服的障礙,學生才會努力學習和掌握,才能促進其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的發展。當然高難度并不是難度越大越好,而是一種“跳起來”可以摘到的“桃子”,這種難度最為適合。長頸鹿之脖子為什么那么長,是因為長頸鹿長期在“高難度”的進食活動中逐步發展和進化起來的,假如長頸鹿從古生代以來不是“盡力伸長脖子吃”樹上的葉子,那么脖子就不可能“發展”到現在的長度了。
  奧蘇伯爾在它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這“已知的內容”,奧蘇伯爾把它叫做“原認知結構”。奧蘇伯爾認為原認知結構的穩定性和清晰性乃是影響有意義學習的新材料的學習與保持的主要因素。如果原認知結構是清晰的、穩定的,并且經過適當組織的,它能夠促進新材料的學習和保持;如果它不鞏固,模糊不清、沒有組織或者組織混亂,它便會抑制學習與保持。因此,原認知結構的加強能促進新的學習和保持。掌握學習理論的創始人布魯姆在進行掌握學習理論研究過程中,得出如下基本結論:學生學習成績變化的原因,50%由學生的認識結構決定,25%由學生的情感準備決定,25%由教師教學。
  無論是奧蘇伯爾的認知學習理論、還是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都說明一個問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新知識、形成新能力的基礎,是進行頓悟學習、創造學習的前提。扎實的基礎知識,嫻熟的基本技能,都直接影響學習的起點、坡度、密度、速度、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孩子潛力的發展——萬丈高樓平地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和內容選擇上,要盡可能避免“地板效應”和“天花板效應”。“地板效應”是內容太簡單,目標太低,學生不經過努力就可以達到100分的成績,長時間進行低難度的教學,學生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學習的興趣也會降低;“天花板效應”相反,內容太難,學生原認知結構中沒有能夠吸納新知識、新觀念的原由“知識準備”和相應的能力準備,那么這種教學將無法達到目標。
    五、“減負”與教師的關系
  “減負”能否同時“提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素質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素質的高低、教師能力的強弱,是“減負”成敗的關鍵,或者說是決定性的因素。
  第一,教師的知識、技能、學力等方面的素質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教學實踐表明:教師自身的學識、學力、技能、能力等方面的修養與教學效果之間呈高度的正相關,提高教師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素質可以直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第二,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存在著深刻的影響。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那么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育實踐,就能夠培養出學生更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育實踐,培養的學生往往也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三,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存在著深遠的影響。
  以語文教學為例,語文教師的思想境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等決定了他對課文或閱讀材料的領悟水平,決定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他們對學生閱讀、寫作的評價角度和高度,從而影響到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度,影響到學生寫作立意的水平,影響到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效果。語文教師在學科教育中如果離開了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整個教學過程將變成語言訓練,永遠停留在淺層次的訓練上。對于其它學科的教師來說,思想境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等影響教師教學的信念和信仰,影響他對兒童、對教育、對本職工作的態度和熱情,對教育教學效果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師自身素質是實現“減負提質”的前提和基礎。教育工作者應當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重新審視自身,重新認識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的嚴格要求,勇敢地否定自己,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努力尋求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學識差”“信息差”,“能力差”“人格差”,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優質,更加高效。
    六、“減負”與科研的關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教育科研,可以為“減負”提供可靠的方向和方法。什么是負担,什么是過重的負担,什么是必要的負担,什么是合理的負担,這些需要研究;怎樣減輕負担,怎樣進行科學的課業訓練,這些也需要研究;新時代少年兒童需要什么樣的學習風格、學習品質、學習方法等都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研究。我們認為,教育實踐科研化,教育科研實踐化是“減負增效”成功的可靠保障。
  教學是一種創新行為,這種創新行為主要表現為教學策略的謀劃和學科相互的滲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尋求語文與音樂的互動、互補,同時開發左腦和右腦,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數學應用題教學可以與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發展以至歷史典故相結合。如果能夠結合歷史典故進行教學,每一則應用題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典故,那么整個應用題教學將是一片知識的樂園。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努力設計適度的目標、編制合理的程序、調控互動、互促的氣氛、運用精煉、生動的語言,實現教學全過程的“最優化”,無不是教學實踐與教育科研相結合的典范。
  有些學校在“減負”工作中,十分注重發揮本校教師科研能力強的優勢,組織科研攻關小組,研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減負措施,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一,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精心安排作業。除書面作業外,可以布置口頭的、觀察性、思考性、實踐性作業,也布置游戲、錄音、看電視、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彈性較大的作業。二,照顧學生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分層要求完成不同內容的作業,既有統一的作業,也有選擇性和自主性作業。有的中學在“減負”實踐中,通過教育科研改革考試成績的評價方法,取消用平均分評價教師的教學的方法,取消學生學業成績排名制度,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回歸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跟自己比,鼓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評價制度的改革,使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定更合理、更科學,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担,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減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上述的“理性思考”只是在現有的教育規模、教育投入、教育水平下所做的微觀的思考。從宏觀上看,要做好“減負”工作,教育觀念更新是前提,只有全社會樹立了正確的教育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為青少年創造出健康成長的寬松環境,減負工作才有可能有實效。第二,要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減負”工作才有可能持久;第三,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發展軌跡,不能因循守舊,應當有一種超前意識,從現在起有計劃、有步驟的普及高中教育和擴大高等教育的容量,“減負”工作才可以全面徹底。
  從教育與教學管理的角度來思考,“減負”的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觀念、建立新的教學評價制度,努力通過優化現有教育資源、優化現有師資隊伍、優化學校教學管理、優化課堂教學,形成一種“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新的教學慣性,并且通過改革與管理,使這種“慣性”持久化。
  “減負”是中國當代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革命,關系到國家強盛、民族復興,我們應當用冷靜頭腦思考它,用理性目光審視它,用科學的態度實踐它,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本市、本區、本校實際的“減負增效”之路,將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全面帶入21世紀。
教育導刊廣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何名歡20022002何名歡 廣州市東山區教育局 作者:教育導刊廣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何名歡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19:39

[新一篇] 對傳統美學的兩個概念“歷史”與“文化”的批判

[舊一篇]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