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迪昂的實在論哲學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關于迪昂的哲學思想是否是實在論,言其是者大有人在,曰其非者也為數不少——不少人認為它是非實在論乃至反實在論(諸如唯心論、實證論等)。盡管迪昂的哲學思想顯得包羅萬象,錯綜復雜,但是把它放在本體論背景上考察,則不難看清它的實在論畫面——迪昂不僅是自發的樸素實在論者,也是自覺的秩序實在論者。
   (一)
  作為一個普通人和科學家,迪昂的實在論似乎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1892年,他在關于物理學理論反思的第一篇科學哲學文章中,就表現出一個本能的實在論者的自然性,他感到需要估量他與生俱來的權利。他說:“身處外部世界之中的人類精神為了理解外部世界,首先遇到的是事實領域。”[(1)]當時,他絲毫也不懷疑歸納的本質上的可靠性,也不允許任何哲學家懷疑從事實到經驗定律的歸納的可靠性。在迪昂看來,哲學懷疑和懷疑論已經腐蝕了關于人以自發的方式把握實在及其合法性的能力,這一西方思想是自我拆臺的,以致迪昂一度敦促他的物理學學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不要讓哲學進一步添亂。正如他在次年強調的,物理學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學的精制品,它的實在是由像物體、定律、廣延、時間和運動這樣的詞意指的。“這些概念對我們理智來說似乎是足夠確定的、足夠明顯的,以致我們可以用實驗方法操作它們,而不必担心混亂和錯誤。”([(1)],P.321)
  1893年自然分類和自然秩序概念的提出,標志著迪昂已成為一個自覺的實在論者即秩序實在論者。他是在對物理學理論的反思中得出自然分類的理想的,是以真正的亞里士多德的風格(形式、潛能)這樣做的。物理學的進步趨向于越來越少的人為的分類、愈來愈多的自然的分類。他把自然分類說成是“越來越完美地”反映出“由看穿事物本質的理智能夠用來排列〔物理學〕定律的那種秩序”([(1)],P.330)。這是對本質論(essentialism)根本沒有敵意的實在論用語,這個用語與純粹邏輯學家的語言大相徑庭。在同一篇文章中,迪昂還提出了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的概念。迪昂指出,當面對提出兩個不可調和的理論的物理學時,“我們肯定,這樣的物理學所提出的分類與使不融貫消失的定律的自然秩序不一致,我們將有某種可能性使它更接近于那種秩序,以便使它更自然,從而更完美。”[(2)]
  迪昂在1894年的《關于物理學實驗的一些反思》中這樣寫道:“一個真誠的目擊者過分認真,致使不把他的想象的狂想當作觀察并熟悉他用來明確表達他的思想的語言,他斷言記下一個事實,該事實是確定的。如果我向你宣布,在這一天,在這樣一個時刻、在這樣一個城市的街道,我看見了一匹馬,那么你必須相信——除非你有理由認為我是一個說慌的人或幻覺的受騙者——在那天,在那個時刻,在那街道上有一匹馬。”([(1)],P.321)這段話的重要意義在于,迪昂沒有說看到馬的“感覺”,甚至沒有提及馬的“現象”。迪昂談到馬是一種實體,人們能夠以明顯的即時性確定這一實體。對迪昂來說,客觀實在是不受懷疑的或不可懷疑的真理。
   (二)
  誠如馬赫所說:“假如樸素實在論可以稱為普通人的哲學觀點,那么這個觀點就有得到最高評價的權利。這個觀點不假人的有意助力,業已發生在無限久遠的年代;它是自然界的產物,并且由自然界保持著。”[(3)]作為普通人和科學家(19世紀的物理學是實在論的)的迪昂,他坦白地承認外部世界和物質客體的存在,本能地相信實在。
  迪昂批評充滿數學精神而剝奪直覺精神的德國人,他們把科學和生活割裂開來,使學者和生活老死不相往來——“生活不能指導科學,科學不能啟發生活”。他這樣反問道:“唯心論哲學家難道沒有赤裸裸地顯示出缺乏科學和生活之間的所有相互滲透嗎?在他的大學教席上,他否認外部世界的所有實在,因為他的數學精神在任何最后的演繹推理的末端沒有遇到這種實在。在后來的時間,在酒菜館中,他有充分把握地滿足于那些牢固的實在:他的泡菜、他的啤酒和他的煙斗。”[(4)]在這里,他未被德國的唯心論所動搖,而是一位清醒的實在論者:堅定地承諾外部世界的實在以及人的直覺能夠把握它們。
  迪昂不贊成奧斯特瓦爾德沒有物質的能量的觀點。在后者看來,能量是唯一真實的實在,物質不是能量的負載者,它只不過是能量的表現形式,是為了說明我們感覺的恒久性而作出的虛構。[(5)]迪昂基于常識和樸素實在論反駁道:“奧斯特瓦爾德說:‘如果你受到棍棒一擊,那么你怨恨的是棍棒還是能量?’我們坦白怨恨棍棒的能量,但是我們將繼續由此得出結論,存在著那個能量的載體即棍棒。而且,這個寓居于空間的某些處所、從一個區域傳輸到另一個區域的能量異常地類似于物質的東西,這種物質的東西可以改變它的名稱,但不能夠改變它的本質。于是,我們不停留在下述學說一方:在這一學說看來,形形色色的物質的東西變成了幻影……。”[(6)]
  作為一位物理學家,迪昂也是一個實在論者,不用說要比樸素實在論精致一些。迪昂雖然認為物理學理論的目的不是說明實在,物理學方法即觀察和實驗也無能為力去把握事物的真正本性和潛藏在現象背后的實在,但是實在論的因素畢竟還是滲透在物理學理論的詮釋及延伸之中。這或隱或顯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迪昂把形而上學逐出物理學,但他把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的任務——揭示和把握實在及其本性——賦予超經驗的形而上學。迪昂堅定地相信,人的精神有能力獲悉關于物理世界——實在的世界而非現象的或感覺的世界——的真實的內部本性的東西,盡管不是唯一地依賴定量方法,而主要是定性方法尤其是直覺的洞察。認為物理學理論不能揭示現象背后的實在,其理由在于一個結果能夠由幾個不同的原因產生,以致即使所有現象的完備知識也不能給我們以產生它們的實物的完備知識。不過,迪昂在1893年也罕見地說過:“通過排除一個假設之外的所有可能的假設,我們終歸獲得關于物質事物的本質的實證證據。”這些構成了已確立的形而上學的真理;他把這種真理定義為“我們在從觀察現象返回到產生它們的實物時獲得的少數命題,就大部分而言,具有否定的形式。”遺憾的是,他對此沒有作進一步的發揮。
  二、物理學理論雖則是符號的演繹體系,但迪昂并未完全剝奪物理學理論某些成分的客觀性。測量被迪昂視為把物理學理論和觀察資料即實在聯系起來的鏈環。理論事實和科學定律中包含著“真實內容”和“客觀材料”,具有“客觀意義”和“客觀真理”。[(8)]
  三、迪昂在1902年說過:“物理學理論應該給物理世界以盡可能簡單的描述。”([(1)],P.338)在這里,迪昂所謂的物理世界不僅僅是馬赫意義上的感覺世界,而且是實在的物理世界。他關注實在的描述,尤其是描述的經濟性,盡管沒有明確表達實在的哲學意義。為了便于數學處理,他把第二性的質尤其是熱的感覺重新引入物理學,這表明他對自笛卡爾以來已被腐蝕的實在論投了贊成票。物理學家總是力圖使“描述更接近于實在”,“更好地描述實在”,以便得到“更類似于實在的圖式”([(8)],PP.157—158)。因此,“實在和物理學定律之間的這種斗爭將無限地繼續下去:實在將或遲或早地以嚴厲的事實反駁物理學闡述的任何定律,而不屈不撓的物理學將潤色、修正和復雜化被反駁的定律,以便用更綜合的定律代替它,在這個綜合的定律中,實驗提出的例外本身將找到它法則。”([(8)],P.177)物理學家就是這樣在客觀實在和科學精確性之間時時注意保持必要的張力,他的描述理論于是越來越接近事實和實在,但物理學理論從來也不是和實在一一對應的,它只是實在的圖式或圖像。
  四、迪昂把物理學理論的理想形式視為自然分類,這是物理學理論趨向的極限或收斂的極限點,因此迪昂的實在論也可稱之為收斂實在論。在這個極限點,物理學理論反映出的實在成為形而上學探求的目標,二者在此會聚了。迪昂說,物理學家“借助在他面前展現的連續的傳統……借助向他提及理論闡明和實驗實現的預言;因此,科學史在他思想上產生并增強了下述信念:物理學理論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為的系統,它在今天合適而在明天無用;它是一個越來越自然的分類,它日益更清楚地反映實驗方法不能直接沉思的實在。”([(8)],P.270)在達到自然分類的物理學理論中,實在正是按照自然分類的秩序被組織起來的。這樣一來,實在論便體現在迪昂的物理學理論所趨向的目標中。
  五、迪昂把為物理學理論而工作的意義也建立在實在論的基點上。他認為物理學理論給予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這種知識不能還原為純粹的經驗知識,也不能還原為理論的有用性。理想的物理學既不能建立在實用主義、也不能建立在方便論(Commodism)的基礎上。無論多么實用主義的物理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如果他的工作不接觸實在,如果他的資料的系統化不反映本體論的或形而上學的秩序,也就是說如果他的物理學理論不日益傾向于自然分類,那么他為物理學理論的進步而工作就是毫無道理和意義的。(參見[(8)],P.334)在這里,迪昂的主張很明顯:沒有本體論秩序的信念,物理學家的工作就無意義和無價值。
  按照迪昂的觀點,邏輯和實在是同一枚硬幣的不可還原的兩面。不過,他更偏愛邏輯的嚴格性,更專注于表達物理學中的邏輯法則,而不是更多地強調實在的作用。盡管如此,他仍認為實在或存在的判斷比純粹的邏輯關系更根本地為真。于是,他還是保留了物理學理論與實在的諸多聯結,尤其是要求邏輯與實在必須重合——不管邏輯多么簡單,實在多么復雜。這就是迪昂在物理學理論的邏輯系統化和本體論秩序之間保持的既分又合的張力。在論及自然分類作為本體論秩序時,迪昂像所有的物理學家一樣相信在人之外的實在的存在,并且不希望容許他自己被拖入徹底的“唯心論”所引起的困難。因此,為了在這方面采取一種完全個人的立場,并且在這一點上把自己與純粹的現象論分隔開,他聲明,“物理學理論的數學定律盡管沒有告知我們事物的深刻的實在是什么,但它們無論如何向我們揭示出和諧的某些外觀,這種和諧只能是本體論秩序的和諧。物理學理論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現象的‘自然分類’的特征,……”([(8)],P.x)雅基也指出,迪昂熱情地贊同本體論的實在和真理,并把這看作是物理學家工作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迪昂思考的一切都依賴于形而上學的實在論。([(1)],PP.371—372)
   (三)
  自然分類或自然秩序概念是迪昂本體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迪昂的獨特的實在論——秩序實在論——的基石,也是把他與形形色色的唯心論和實證論區分開來的根本標識。
  何謂自然分類?當迪昂發問這個問題時,他并沒有立即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博物學家在提出脊椎動物分類時意味著什么?形態學的類似似乎支配著他的普遍意識,迪昂以此來開始他的回答:“他所設想的分類是一個不涉及具體個體,而涉及抽象、涉及種的智力操作群;這些種在群中被排列起來,較特殊的在較一般的之下。為了形成這樣一個群,博物學家考慮各種器官——脊柱、頭蓋骨、心臟、消化道、肺、鰾——不是它們在每一個個體所呈現出的特殊的具體的形式中,而是對同一群中所有種都適合的抽象的普遍的圖式形式。在這些由于抽象而如此理想化的器官中,他進行比較,注意類似和差異;例如,他宣布魚鰾類似于脊椎動物的肺。這些同源性是純粹理想的關聯,不涉及真實的器官,而只涉及在博物學家思想中形成的概括的簡化的概念;分類只是一個概述所有這些比較的摘要表。”([(8)],P.25)迪昂接著說,當動物學家斷言這樣的分類是自然的時候,他意指這些依據他的理由在抽象概念中建立起來的理想關聯對應于收集在一起的、在他的抽象中具體化的相關動物之間的“真實關系”或“真關系”(real relations)。各個種之間的或多或少顯著的相似是它們或多或少密切的血緣關系的指標,動物學家把它們翻譯為綱、目、科、屬而逐級加以排列。在這里,迪昂的言外之意是,動物學家辨認和確立的普遍類似原來是實際的血緣關系時,他便使同源性(homologies)自然化了。
  物理學家的工作也是這樣的。物理學家所具有的“不完美的和暫定的理論”,通過他們的“無數的摸索、猶豫、悔悟,才緩慢地進展到那種是自然分類的理想形式。”([(8)],302)迪昂的結論是:“于是,物理學理論從未給我們以實驗定律的說明;它從未揭示出潛藏在可感覺到的外觀之下的實在。但是,它變得越完備,我們就越理解,理性用來使實驗定律秩序化的邏輯秩序是本體論秩序的反映;我們就越是猜想,它在觀察資料之間建立的關系對應于事物的真實關系;我們就越是感覺到,理論傾向于自然分類。”([(8)],PP.26—27)迪昂指出,物理學家不能解釋這種確信,因為供他使用的方法被局限于觀察資料。這種物理學方法不能證明,在實驗之間建立的秩序反映了超經驗的秩序,它也不能猜想與理論所建立的關系對應的真關系之本性。盡管物理學家無力證實這一確信,不過他也無法使他的理性擺脫它。他不能強迫他自己相信,能夠把在初次遭遇時如此歧異的大量定律如此簡單、方便有序化的體系,會是人為的體系。他在屈從于帕斯卡認為是“理智所不知道的”內心的那些理性之一的直覺時斷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于真實秩序的信念在他的理論中更清楚、更可靠地反映出來。盡管通過對物理學理論的方法的分析不能證實這一信仰行為,但分析無論如何也不能挫敗它。這使人們確信:“這些理論不是純粹人為的體系,而是自然分類。”([(8)],P.27)
  迪昂把自然分類視為物理學理論的目的,并認為趨向這個理想不是烏托邦。([(8)],PP.31,295)迪昂是胸有成竹的。首先,物理學史告訴我們,物理學家總是把實驗發現的無數定律統一到一個比較協調的體系內。通過連續而緩慢的進步,最終會形成一個完備的、充分的、邏輯統一的物理學理論,即趨近自然分類的理論。其次,作為自然分類的物理學理論與宇宙論有類似之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物理學理論的預見功能,它反過來也成為自然分類的理論的檢驗標準:“我們認為分類是自然分類的最高檢驗,就是要求它預先指明唯有未來將揭示的事物。當實驗被完成并確認從我們的理論所得到的預言時,我們感到增強了我們的確信:我們的理性在抽象的概念中建立起來的關系確實對應于事物之間的關系。”([(8)],P.28)因此,在我們使理論的預言面對實在的場合,如果我們把賭注押在表達了事物之間深刻而真實的關系的自然分類一邊,那么它就能預言并確認新定律,我們應舉雙手贊成它。我們剛才所說的預見和類比也是自然分類的功能或作用,此外自然分類還有定向(科學進步的方向和科學研究的目標)和激勵(科學家工作的動機、根據、意義乃至信念)功能以及審美功能。
  在這里,我們必須十分重視迪昂關于自然分類是物理世界或(宇宙論的)物質世界的本體論秩序之反映的論點。奎因說過:“本體論問題是和自然科學問題同等的”,“一個人的本體論對于他據以解釋一切經驗乃至最平常經驗的概念結構來說,是基本的。”[(9)]迪昂也很重視本體論問題,他把它專門交給形而上學去探究,并在物理學理論中為其(間接地)保留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甚至堅決主張:沒有本體論秩序的信念,物理學家的工作就沒有意義。正是根據迪昂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上述論點,我們才把迪昂的實在論思想命名為秩序實在論(realism about order)。它屬于彭加勒的關系實在論的范疇,但它的內涵比后者更精致、更豐富、更深刻。
  迪昂不認為自然分類是(形而上學的)說明。首先,與追求事物和現象的終極原因不同,自然分類并不是作為在物理學理論中秩序化了的現象的原因之說明而出現的,它僅是一種最佳的分類順序或排列次序。其次,自然分類是物理學自然進化的方向和目標,是物理學理論的唯一理想;形而上學說明則由于說明者采納的形而上學學說不同而充滿戰斗的吶喊和劇烈的爭吵,無法達成一致,使物理學家感到厭煩。再次,自然分類不是在假設的上下文中找到的,而是在物理學理論給予現象的總的排列中找到的,因而它不是先入為主的。最后,自然分類雖是(形而上學的)宇宙論的映象,但它本身并非形而上學,也不從屬于形而上學,這也與說明大相徑庭。順便強調一下,迪昂拒斥的不是物理學理論化在非形而上學的說明中達到頂點的通常的概念,而是物理學理論化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依賴于受先驗支配的形而上學假定。
  迪昂關于物理學理論會聚于自然分類之上的觀點是與他堅持物理學的自主性和歷史連續性密切相關的。自然分類給出了物理學理論的目的、物理學進步的方向和物理學家工作的意義,從而強固了物理學的自主性。反過來,自主性又有助于自然分類不從屬于形而上學的獨立意向。物理學理論日益趨向自然分類這個極限的過程,本身就隱含著科學發展的歷史連續性。另一方面,“借助連續的傳統,每一個理論都把它能夠構造的自然分類的份額傳遞給緊隨它之后的理論,……這種連續的傳統保證了生命的永恒和科學的進步。”([(8)],PP.32—33)因此,我們可以合情合理地認為,趨近自然分類的理想的物理學理論能夠用嚴格自主的方法得到,并且對先前出現的東西來說恰恰是連續的。
  自然分類概念是迪昂錯蹤復雜的物理學思想和科學哲學思想之網的一個關鍵性的網結。除了剛剛涉及到的而外,它也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真和美的統一,自然結構與心智結構的統一。自然分類的物理學理論在邏輯上是協調統一的,在歷史上是自然進化的,它們是可以相互印證和彼此辯護的。自然分類是本體論秩序的反映,它類似于宇宙論的秩序,顯示了自然結構之真。同時,秩序本身就是美,它顯示了作為自然分類的理論的結構之美以及所描繪的自然的結構之美,從而能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在迪昂看來,自然的結構、事物的秩序與我們心智的規律是一致的。我們心理有一種不可遏止的追求物理學理論的邏輯統一性和自然分類的傾向和資質,它是人的心智不可戰勝的幻覺或理想,是無法用物理學方法加以辯護的,但人的心智卻把絕對的客觀價值賦予這個信念(信仰)。其理由之一也許在于作為人為的和為人的科學徹頭徹尾是歷史的、文化的,文化的基因必然歷史地淀積在人的心理上。科學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和專門活動可以不涉及本體論假定的實在,但是科學作為人的心智的文化和歷史的活動卻植根于自然界,根植于實在,因此它的描述必然逐漸地趨近于實在,即逼近自然分類和自然秩序。“不這樣做也許不符合人的情況的一個不能抹殺的事實——人的精神是同一的,它在其中表達自己的不同活動終歸必須達到相同的結構。”([(7)],P.172)上述的幾種“統一”在迪昂的下述言論中基本上都得到了體現:“那些能夠思考和認識他們自己思想的一切人,都在他們自身之內感到一種不可抑制的對物理學理論邏輯統一性的追求。而且,這種對其各部分都在邏輯上相互一致的理論的追求,是另一種追求的不可分割的同伴。我們在前面已經弄清了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就是對物理學定律是自然分類的理論的追求。的確,我們感到,如果事物的真關系——不能用物理學家使用的方法來把握——在某種程度上在我們的物理學理論中反映出來,那么這種反映便不能缺少秩序或統一。要用令人信服的論據證明這種感覺與真理一致,也許是一項超越了物理學所提供的工具的任務;……可是這種情感在我們身上激起不屈不撓的力量。”([(8)],PP.103—104)這一切“統一”以及迪昂的張力哲學,充分顯露出迪昂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迪昂在討論兩類精神和兩類秩序時,把自然分類的思想又延伸了一步。迪昂這樣寫道:“正如存在著兩類精神——直覺精神和數學精神——一樣,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把對它來說是特殊的東西貢獻給科學的結構,沒有一個,另一個的工作永遠不會是完備的;同樣也存在兩類秩序:數學秩序和自然秩序。這些秩序中的每一個當被用于恰如其分的地方時,都是啟發的源泉。但是當人們把自然秩序強加于歸入數學精神的裁判權之下的材料時,人們就會立即陷入錯誤。人們要求數學方法闡明屬于直覺精神的東西,人們依然會處于深沉的黑暗之中。”([(4)],P.58)于是,遵循數學方法的秩序意味著,永遠提不出借助早先已確立的命題不能證明的論題。遵循自然秩序的方法,意味著把與在本性方面類似的事物相關的真理相互匯集在一起,把涉及不類似事物的判斷分隔開來。
  迪昂進而指出,即使在幾何學中,有時也有必要考慮自然秩序。此時,我們可以在不喪失嚴格性的情況下,構想定理集合中的幾種不同安排;直覺精神將指明,哪一個是最自然從而是最佳的。但是,當數學精神剝奪了直覺精神的幫助,并宣稱它是自足的時候,數學精神就不僅不能按自然秩序排列數學理論,而且也不能辨認出在各種科學之間存在的親緣關系。它忽略了把數學和人類知識的其他部分聯系起來的基本關聯。迪昂繼續說:“從笛卡爾到柯西,幾乎所有最偉大的數學家同時也是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因此,他們注意不忽略這個真理:在各種科學中,存在著自然秩序。借助于這種秩序,數學研究從實在出發,為的是在實在中終結。”([(4)],P.61)迪昂批評德國代數學派不關心不能用終極精確性解決的任何問題,不關心人的知識的自然序列;在使數學變得更純粹和更嚴格的借口下,它從數學中清除一切可以回憶起它們的力學起源和物理學起源的東西。
  至此,迪昂滿意地斷言,數學精神就其自身的應變能力而言是不能建立自然秩序的,不管它是在單一的科學領域還是在各門科學之間。在考察了林奈墨守數學精神,僅在雄蕊數目的基礎上對開花植物分類,并譴責按自然秩序分類的法國植物學家朱西厄后,迪昂說:“要得到自然分類,……任意選擇適宜于算術語言的特征并進行簡單的計數是不夠的:必須考慮所有的特征并權衡它們,以便找出哪一個對‘親緣關系的天平’產生最大的影響,哪一個產生最小的影響。……無法說得更清楚的是,自然分類的建立超越了數學精神的能力,唯有直覺精神才能夠作出嘗試。”([(4)],PP.62—63)
   (四)
  自然分類和自然秩序不僅是迪昂本體論或秩序實在論的核心概念,而且也是他的科學思想的一個軸心。他一生都在為之辯解。就迪昂自身而言,它們不用說源于科學史的教導,生物形態的類似和生物按自然秩序的分類之啟示,以及對物理學理論的邏輯分析和直覺洞察。另一方面,他肯定也或多或少受到前人思想的某些啟發,下面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的言論都有可能對迪昂產生影響。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的秩序與安排皆出于”“自然的精神”或“天心”、或“理性”(mind of nature),他還援引德謨克利特關于萬物和元素之差異有三——形狀、秩序、位置——的思想。[(10)]奧古斯丁多次引用《圣經》關于上帝創造自然世界,并以“度、數、衡”安排自然秩序。他吸取了柏拉圖、畢達哥拉斯“數是秩序”、“原型是數”的思想,在不同場合解釋了“度、數、衡”的秩序。[(11)]托馬斯認定自然秩序的建立依賴于上帝對其創造物的關注,但上帝不會干預半獨立的自然秩序。[(12)]笛卡爾在《談方法》中一再強調:“按照次序引導我的思想”,“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13)]帕斯卡在《思想錄》中不斷提及秩序,以“秩序”(次序、順序)作小標題的就有數處。他還討論了“內心有其秩序,精神有其秩序”,以及肉體、精神、智慧“三種品類不同的秩序”[(14)]。康德關于悟性能認識自然秩序的思想,[(15)]以及圣西門關于“事物的偉大秩序”的論述[(16)],也有可能砥礪迪昂的觀點。
  對于迪昂的本體論的秩序和秩序實在論,贊成者和反對者都大有人在。它在現代乃至當代科學哲學中仍有所反射或折射。石里克認為,一切詩歌、藝術等是以體驗世界為目的,可是一切科學則以認識世界為對象。科學以數學計算、經驗證實為其方法,以建立世界秩序(die Ordnung der Welt)的體系為其愿望。[(17)]圖爾明指出,科學理論總是包含著某種“自然秩序理想”,它在科學理論的概念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自然秩序理想這一規范標準規定了它所指定的范圍的科學活動,啟發科學家進行理論建構。科學史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秩序理想的競爭和更替。[(18)]
  在當代科學哲學文獻中,像這樣的論述屢見不鮮。庫恩的分類范疇、自然類、自然家族、家族相似、特征空間等概念都與迪昂的相似或相關。他說:“詞典提交給人們的東西不是一個世界,而是一組可能的世界,該世界共同具有自然類,從而共同具有一個本體論。”[(19)]圖奧梅拉在存在序(order of being)和構想序之間作了區分,存在序與實在事物的存在有關,即與世界的陳述有關。[(20)]在近些年來流行的自然主義、進化的自然主義實在論以及法因的自然本體論態度(NOA)[(21)]中,都能多少窺見到迪昂思想的影子。這是因為迪昂強調,物理學理論趨向自然分類是自然的進化;這樣的物理學理論是自然的而非純粹人為的;盡管物理學理論在世界關系結構上的收斂或會聚不能用物理學本身的方法來證明,但科學家采納它則是自然的態度——請回顧一下迪昂在描繪如何達到自然分類和自然秩序時所使用的語言和口氣:“我們就越理解……;我們就越是猜想……;我們就越是感覺到……”。([(8)],PP.26—27)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朱葆偉
  (1)S.L.Jaki,Uneasy Genius:The Life and Work of Pierre Duhem,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Dordrecht,1987,P.320.
  (2)R.Maiocchi,Pierre Duhem's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Theory:A Book Against Conventionalism,Synthese,83(1990),PP.385-400.
  (3)E.馬赫:《感覺的分析》,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9頁。
  (4)P.Duhem,German Science,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Lyon,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La Salle Illinois,U.S.A.,1991,P.97.
  (5)李醒民:《奧斯特瓦爾德的能量學和唯能論》,《自然辯證法研究》第5卷,第6期,第65—70頁。
  (6)P.Duhem,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Translated by M.cole,Sijthoff & Noordhoff,Maryland,U.S.A.,1980,P.95.
  (7)A.Lowinger,The Methodology of Pierre Duhe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41,P.27.
  (8)P.Duhem,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Translatedby P.P.Wien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U.S.A.,1954,PP.292-293.
  (9)W.奎因:《從邏輯的觀點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3,Ⅲ頁。
  (10)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0,12,161頁。
  (11)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5頁。
  (12)R.霍伊卡:《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頁。
  (13)《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1981年版,第364,365頁。
  (14)B.帕斯卡:《沉思錄》,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2,132,205、394—395頁。
  (15)I.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4,25頁。
  (16)I.B.科恩:《科學革命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頁。
  (17)洪謙:《唯也納學派哲學》,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209—210頁。
  (18)J.洛西:《科學哲學歷史導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209—210頁。
  (19)T.S.Kuhn,The Presence of Past Science,The Shearman Memorial Lectures,1987.Typescript.
  (20)R.Tuomela,Science,Action,and Reality,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P.129.
  (21)A.Fine,And Not Anti-Realism Either,NOUS,18(1984),PP.51-65.
  
  
  
哲學研究京70-77B2科學技術哲學李醒民19971997 作者:哲學研究京70-77B2科學技術哲學李醒民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0:38

[新一篇] 略論胡適的文學思想及其相關性 

[舊一篇] 略論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及其限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