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譯文]  精忠報國的人有很多為國捐軀的機會,但時光易逝,斑白的兩鬢是不會再有返青的時候了。

 [出典]  南宋  陸游  《夜泊水村》

 注:

 1、   《夜泊水村》 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2、注釋: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后漢竇憲破北單于,在燕然山上刻石記事而還。勒銘:刻石記功績。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句云:“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老子:陸游自稱。
 絕:橫渡。
 泣新亭:新亭,又名勞勞亭,在今南京。東晉時許多北方士大夫逃難到南方,常聚在新亭游宴,相對涕泣;獨王導不然,認為徒然哭泣無濟于事,應以實際行動振作起來。
 萬死:有不怕死萬次的報國心。
 汀:水中小洲。
 聞新雁:喻秋天來了,一年又要過去,而壯志未酬。
3、譯文1:
 
 已經很久沒有使用過腰間懸掛的羽箭,他們都已經羽毛凋落了。嘆息著燕然山還沒有刻下北伐勝利的事跡。我還可以橫渡大漠,戰斗沙場,諸位士大夫們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對涕泣,徒然無濟于事。我一身用以報國,雖萬死而不辭;雙鬢已經斑白,再也無法使它變成黑色。只是記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臥在塌上聽著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過去了,我的雄心壯志還沒有完成啊!
譯文2:
腰間的羽箭呵,早已是殘落凋零,可嘆還未能呵,兵臨燕然山刻石紀功。老夫我仍可以橫越大沙漠,各位又何至于相對哭泣在新亭?一身報國家呵,縱然是,死了萬次又有何辭?兩鬢白霜呵,最無奈,人老了不會再年輕了。到了他年,我還會記得,今夜在湖邊停船的時候,臥聽著南來的新雁,飛落寒汀時的聲聲唳鳴。
5、 本詩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陰。這一時期的詩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園生活的同時,心中卻一刻也未曾忘懷世事國情。本詩所抒寫的,就是詩人老而彌堅、至死不變的愛國情懷,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詩寫得悲而且壯,筆力遒勁。
  此詩寫出作者雖懷報國壯志而白發催人的悲憤。古今詩人感嘆歲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頗多,但大都從個人遭際出發,境界不高。陸游則不同。他感嘆雙鬢斑白、不能再青為的是報國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廣的內容,具有崇高壯烈的色彩。此聯為“流水對”但其后關連,不是互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讀者正是從強烈的矛盾中感到內容的深刻,產生對詩人的崇敬。陸游類似的詩句尚有“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等。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于山陰奉祠,時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陰是江南水鄉,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為即景之作。首聯寫退居鄉野、久離疆場、無緣抗敵的落寞悵惘。“羽箭久凋零”,足見其閑居的郁悶。“燕然未勒銘”,典出《后漢書·竇憲傳》:竇憲北伐匈奴,追逐單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未勒,意謂虜敵未滅,大功未成。這一聯用層遞手法,“久凋零”,乃言被棄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說壯志難酬,則更憤懣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種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調。
  頷聯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愿,表達了對那些面臨外寇侵凌卻不抵抗、無作為的達官貴人的指斥。上句是說大丈夫在神州陸沉之際,本應“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才對,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個“猶”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態。“絕大漠”,典出《漢書·衛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兩鬢蕭蕭,仍然豪氣干云,朝思夢想著馳騁大漠、浴血沙場;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對強虜只知俯首稱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奮起抵爭的文官武將的奴相。(另一說是取老子(李耳)騎青牛出關,絕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傳說)“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風景不殊,正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作者借此典,表達了他對那些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要么醉生夢死,要么束手垂淚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滿。
  頸聯以工穩的對仗,揭示了歲月蹉跎與夙愿難償的矛盾。“一身報國有萬死”,盡管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盡管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為了拯救國難,“我”卻甘愿死一萬次。“一”與“萬”的強烈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誠可謂擲地有聲。“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一句是說,歲月不饒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抒發了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即便我抱定了“為國犧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誰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嘆呢?這兩句直抒胸臆,是全詩之眼。
  尾聯點破詩歌題面,回筆寫眼前自己閑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個老翁,處江湖之遠,眼看著干戈寥落了,鐵馬逝去了,戰鼓靜滅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會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可是夢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尋尋覓覓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棲的居所!這怎不教人潸然落淚呢?這兩句是借象表意,間接抒情。
  全詩以夜泊水村所見的景象而寫懷遣悶,而落筆卻跳轉到報國之志上,寄慨遙深。“壯士凄涼閑處老”(陸游《病起》),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這是這首詩慷慨悲歌的一個根本原因。用典貼切,出語自然,感情充沛,“渾灝流轉”(趙翼 語),使本詩在悲歌中又顯出沉雄的氣象。
 6、 “執干戈以衛社稷”。古往今來,軍人與國家如影隨形。國家需要軍人來捍衛,軍人因為報效國家而光榮。從“精忠報國”,到“位卑未敢忘憂國”;從“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從“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到“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無不表明國家在軍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無不充滿報效國家的壯志和赤誠。我軍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報效國家作為官兵最高的價值追求,為捍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奉獻。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有多少熱血男兒效命疆場,血染戰袍?有多少革命先烈舍生取義,以身殉國?正是這種報效祖國的英雄壯舉,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升華到新境界,把當代革命軍人的價值提升到新高度。可以說,革命軍人的地位是在報效國家中確立的,革命軍人的形象是在報效國家中展示的,革命軍人的價值是在報效國家中實現的。
7、從軍報國自古就是有志青年的崇高追求。東漢名將班超,原本是衙門一個抄寫文案的小吏,后來投身行伍,參與了對匈奴的作戰,并代表漢朝出使西域,立下了赫赫戰功。“投筆從戎”一詞,即由此而來。唐代詩人楊炯寫下“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表達棄文從軍的壯志豪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每當國家遭受外敵入侵、處于危難關頭,總有一批批愛國志士挺身而出、慷慨赴死。比如漢代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南宋陸游“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的凜然,清代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無怨無悔,這些都體現著華夏兒女精忠報國、以身許國的崇高追求。
8、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每每讀到這熟悉的詩句,放翁的那蒼老的形容便會浮現在我的眼前。自古愛國之士代不乏人,然而赤子之心有如陸務觀者,實屬罕聞。不唯豪情壯志,單就詩品人品,亦堪為楷模。

回顧一下陸游的一生吧,愛情事業雙不幸。此刻再想起當初年少時滿胸抱負與激情,不知還剩下幾許。“學道當於萬事輕,可憐力淺未忘情。”為了理想,為了功業,自己做出的犧牲太大了,只是當初沒有認識到這點。曾經以為大的成就可以沖淡這份憂傷,可以洗去心中的酸楚。可是,成就沒有得到,心中的結也沒有解開。這份愛和思念經年不變,日久彌堅。惋惜和愧疚伴隨了他慢長的一生。什么最殘酷,現實最殘酷!什么最可貴,失去的最可貴。人啊,珍惜擁有的,你就能幸福。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還愿意這樣選擇嗎?
  
  上天給了陸游足夠的時間來讓他看清世態人情,85年的時間,足夠長了。可是這么長的時間里,終是沒有看到可喜的氣象,沒有目睹理想的實現。想做的事情做不到,深愛著的人被自己生生錯過。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幾年當中,常會寫出以獨坐、獨酌命題的詩,對錯失幸福的惋惜和對那短暫得意的追憶,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活在回憶中,活在幻想中,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悲哀。
  
  當一切都已經來臨的時候,那就是只有面對它,承受它。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多少次幻生幻滅之后,陸游那顆健碩的心依然報有希望。生命的最后時刻,吐出的卻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論者皆說放翁是含恨而終,吾獨認為是懷堅定信念而去。也許他不甘心吧,自己犧牲了那么多,就真的注定會永遠是這樣的結果嗎。雖然后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非常的不盡人意,可是這份真情,這份堅定,真太難得了。
  
  “投筆書生古來有,從軍樂事世間無。”當他獨自一人吟誦這樣的詩句時,心中一定會有小小的得意吧,畢意自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有著別人不能理解的心。此時此刻,再聽到梁啟超說他是“亙古男兒一放翁”,覺得真的是名符實歸了。當我們遇到逆境時,當我們遭遇不幸時,不妨拿陸游來充當榜樣,雖然他的身世令人傷感,但那堅強的意志和永遠的報有希望之心卻是我應該不停追逐的。

 9、老者,久也;老而長壽,是為福。老,生的積淀,生的成熟。
  古人嘆老、悲老、怨老:“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人在傷感“人生苦短”、“去日無多”。當然,古有老得精彩的太公子牙,有老得精神的商山四皓;甚至有八百歲想壽年的彭古,甚至有追求“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不朽的屈原。彭古想生的久長,屈原求精神的永遠。老而彌堅,老當益壯,可見古人也贊老。
  我想,能老,就好。關鍵在一“能”字,“能”是“老”乃至“生”的先決條件。
  先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能”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兩個因素,這是個變數,能好能壞的。如果是天清地朗、山清水秀、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萬物宜人的美自然,如果是科學文明、民主自由、政通人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黃發垂髫怡然而樂、各色人等知榮知恥的好社會,則“生”于斯“老”于斯者,豈不幸福哉!如果是天崩地裂、山禿水污、颶風海嘯、鳥盡獸亡、瘟疫肆虐的惡自然,如果是野蠻戰爭、原子彈轟炸、專制暴政、“十年浩劫”、礦難頻仍、收容斃命、有毒奶粉、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的壞社會,則“生”于斯“老”于斯者,豈不悲慘哉!其“生”之尚可慮,遑論能“老”矣!
  再從主觀的角度來看。“能”又有“生理”“心理”兩個因素,亦是變數,能優能劣的。如果是發育健全、神智氣清、筋舒絡活、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的棒身體,如果是虛懷若谷、心無塵滓、大仁大愛、為儒成圣為道成仙為釋成佛、為人真善美的至高心靈境界,則“生”有依托“老”有保障,豈不“喜洋洋”者矣!如果是發育不全、神呆氣滯、五癆七傷、走著想站站著想坐坐著想躺躺著不起的弱體質,如果是胸懷狹窄、心存歹念、機關算盡、利令智昏、為儒則偽為道則騙為釋則誑、為人則假丑惡的低劣心境,則“生”無所依托“老”無所保障,豈不悲乎哀哉!
  倘能集“美自然”“好社會”“棒身體”“高境界”于一生,那真是人類的萬代修為個人的三身有幸!

10、不敢說自己在文字上的品行屬于上等,也遠遠不及李白之傲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比不上杜甫之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達不到陸游的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但至少還能真實地反映我的道德、品質、性格和風格。

11、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無數先輩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前仆后繼,奮斗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我們要有理想,立志做一個無愧于先人,無愧于我們時代的一代新人,為祖國更加燦爛的未來而奮斗,是歷史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的祖國擁有錦繡江山,讓人游目騁懷,有著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祖國,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大家庭。它擁有日久歲深的文化古籍:《史記》、《春秋》、《論語》、《孟子》、《離騷》、《國語》、《詩經》、《呂覽》等等;有著令子孫自豪的三大國粹:中藥、國畫、京劇;它有著硝煙彌漫、戰火連天歷史;有著“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的愛國志士……她一路曲折走來的輝煌,也滋養著社會,滋養著擁有親情的小家庭,愛她其實就等于愛自己的家。

  巴金曾說過:我熱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她,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冼星海也說過: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到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他們用自己的心聲將愛國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你是否也對自己的祖國豪情滿懷?

  河邊粉色的木槿將夢的火焰燃到了水里,在朦朧的霧色里醒目的流向星星響應的高空。星星也向河邊滴落了一片松林,產生了夢的琥珀。

  陸游的《夜泊水村》中:“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王昌齡的《從軍行》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勸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是孕育在夢的琥珀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對我們個人和國家都必不可少。它是一種綜合的,復雜的情感,包括熱愛我們的歷史文化,大好河山和我們的人民群眾。在當前的世界逐漸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更應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才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席之地。我們,作為一個中學生,要在內心樹立起愛國主義的大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踐它。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抒寫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在歷史的的長河中,中華文明不斷拓展與豐富,民族精神不斷積淀與升華。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熱愛熔鑄滄桑的祖國,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汗水和創造力,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昂首前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

  12、古人說:“石蘊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如果我們每- 一個人都既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又有建國之才和效國之行,又何愁“中國夢”大業不成,我中華國力不盛呢?“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讓我們趁此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及時努力吧。“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