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舍文學創作的民粹思想傾向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民粹主義是一個“破碎斷裂的概念”①,但作為一個思想史概念及其社會背景卻是比較清晰的。民粹主義思想是社會現代化的產物,反思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程是民粹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隨著現代社會矛盾的加大,社會結構的嚴重分化,起源民間、立足道德的民粹思想就成為了一種價值反思方式。它不但否定封建貴族社會,更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進行了激烈而徹底的批判。它與馬克思主義一樣都是以批判資本主義及其自由主義思想為對象,但在批判資本主義的立場和目標上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著眼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否定,民粹主義則偏重于對資本主義倫理道德的批判。盡管有著不同的意義指向,但也有相互通約的地方,如對人民的崇信,對平民價值的堅守,把平民和大眾看作是社會體制的合法性來源。如同盧梭所說“人民才是真正的道德上的裁判者”②,別爾嘉耶夫也認為:“把人民看作真理的支柱,這種信念一直是民粹主義的基礎”③。與平民化價值相對的是對知識分子罪惡感的自我確認,對文化精英主義的鄙薄,對現實文化的輕蔑。
  中國的民粹主義常把民間、民眾、民主與革命觀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與現代中國其他思想共存的混雜狀態。它沒有俄國那樣的自成體系的理論主張,也沒有獨立的團體組織和實際的社會行動,但它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觀念,尤其是涉及鄉村、農民和傳統道德問題,現代知識分子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民粹價值取向。就老舍個人而言,平民的出身背景是其產生民粹思想傾向的社會基礎,也是他能接受或偏向民粹思想的前提條件。老舍與下層民眾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系,他說:“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對苦人有很深的同情”④。從小的艱苦生活,使他深深懂得人民的痛苦,明白世上最偉大的哲學是“生存哲學”。并且,老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使他相信民間社會擁有自然而美好的道德價值觀。他承認:“我自幼貧窮,做事又很早,我的理想永遠不和目前的事實相距很遠,假如使我設想一個地上樂園,大概也和那初民的滿地流蜜,河里都是鮮魚的夢差不多。貧人的空想大概離不開肉餡饅頭,我就是如此。”⑤平民身份使老舍始終關注下層人的日常生活,也使他雖留英數年卻依然保持著一種傳統的倫理情懷,對資本主義文化道德卻持批判的態度,感受到的是“工商資本主義的社會的崩潰與罪惡”⑥。如果僅僅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這并不能說明他擁有民粹思想,只有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也把目光投注到底層市民階層,認為只有它才隱含著道德的美好,由此,懷疑和批判上流社會和知識分子的生存方式,這才能說明老舍創作的民粹思想取向。
  老舍創作的民粹思想取向主要表現在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道德觀念的批判與抗拒,對民間與民眾化價值的維護,對現代教育和知識危機的反思。中國的現代資本主義擊潰了傳統的商業經濟體系,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促使鄉村和城市的底層社會變得更加窮困。小說《牛天賜傳》書寫洋貨擠占市場,連學校的販賣部“差不多都是東洋貨”。牛老者的生意每況愈下,他“一輩子沒賠過,這是頭一次”,隨著他經營30多年“福隆”的被燒,最可靠的源成銀號的倒閉,他在絕望之下,一命嗚呼。《正紅旗下》寫到“洋緞、洋布、洋粉、洋取燈兒、洋鐘、洋表、還有洋槍,像潮水一般地涌進來”,連向來代賣化妝品,而且自造鵝胰宮皂的古色古香的香燭店也陳列著洋粉、洋堿與洋漚子。《茶館》第一幕也寫到了“洋人侵略勢力越來越大,洋貨源源而來(包括大量鴉片煙),弄得農村破產,賣兒賣女”。⑦并且,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也擠垮了傳統的老規矩。傳統老字號的經營理念靠的是信譽,講究的是一個人緣,有著中國傳統的道德支撐。新興的資本主義在經營上則以次充好,鼓勵人的消費欲望,以賺錢為唯一目的,體現的是新興的拜金主義道德觀,它對中國傳統道德構成了威脅,加速了社會的分化和道德的墮落。
  《老字號》敘寫老字號“三合祥”綢緞莊在錢掌柜任時奉行傳統式的買賣:“沒打過價錢,抹過零兒,或是張貼廣告,或者減價半月”,掌柜合眼坐在大杌凳上抽水煙。等周掌柜接任以后,則是扎彩牌,大減價,擊鼓吹號,散發傳單,給客人送煙遞茶,隨意說笑,附送贈品,送貨上門,賣東洋貨,以次充好,一番洋做派。直到錢掌柜回來,周掌柜跳槽到了“天成”字號,盡管錢掌柜刻苦經營,三合祥最終還是被按照新方式經營的天成字號所收購。老舍沒有以歷史主義眼光來看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陣痛,而流露出一種挽歌情緒。他担心舊式商業的沒落帶來的是傳統道德的式微,老字號依靠的是誠信,新方法則多欺騙,現代商業直接破壞了社會的道德體系和個體的內在良知。道德的沒落還催生了一幫毫無廉恥的人,他們毫無道德、唯利是圖,深諳社會的權錢術。如《老張的哲學》中的老張,《駱駝祥子》中的老板劉四爺之流。同時,還出現了以洋派青年為代表的新興市民精神,如小說《離婚》、《牛天賜傳》和《四世同堂》等作品描繪的那些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調的墮落人物,既有藍小山、丁約翰等西崽形象,也有張天真、祁瑞豐等紈绔子弟。他們是一群不中不西的廢物,處于文化的交錯地帶。
  在對待大眾文化的態度上,老舍與西方民粹主義不同,他認同了底層平民的傳統精神文化,這里的大眾不是洋派青年,而是辛勤勞作的底層平民。民粹主義相信平民與生俱來的自然道德,資本主義文明在加速底層社會破產的同時也助長了社會道德的墮落。因此,老舍的民粹思想就自然隱含著民族主義根子。
  僅僅對資本主義文明進行批判還構不成民粹主義。對人民、民眾的崇信才是各種色彩和派別的民粹主義最為突出的特點。老舍小說中的“民”主要指下層民眾,與其他現代作家相比,老舍有著貫穿一致的下層市民書寫,并且堅信下層民眾具有強大的道德優勢。如《老張的哲學》中的趙四,《離婚》中的丁二爺,《牛天賜傳》中的四虎子,他們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好人”,體現了老舍的道德訴求,他們所生活的小胡同以及由此形成的街坊道德模式和社會秩序也成為了老舍的道德理想。老舍不熟悉農村,他筆下的“底層人民”的范圍多是城市平民,有別于其他現代作家以鄉村社會作為理想的道德定位。老舍也有濃烈的鄉間情感,在他筆下不時出現的片斷式、夢幻式的農村世界有著城市沒有的清新和美好。《離婚》中的老李在北京財政所工作,一直覺得壓抑、憋悶。他“想起些雨后農家的光景,有的地方很臟,有的地方很美,雨后到日落的時候,在田邊一伸手就可以捏著個蜻蜓”,鄉村喚起了他的詩意,“晴美,新鮮,安靜,天真”,他覺得“鄉間的美是寫意的,更多著一些力量”,最終,老李厭倦了衙門的爭斗,選擇回到鄉村去。小說所展示的鄉村自然的美,人們的善良,正好映襯了老舍“往鄉間去”的理念,它來自作者對農村的審美想象而不是直接的生活體驗。對鄉村的審美欲求也是老舍民粹思想的特點,與民粹革命者關注工廠、關注無產階級,關注學生的思想區別開來。《牛天賜傳》借用天賜的眼睛看到了農村人的“窮,可愛,而且豪橫;不像城里的人見錢眼開”。紀老者把幾個用來賣錢的雞蛋煮給天賜吃,用僅剩的五個銅子去買茶,不收天賜的一塊錢。在牛天賜家庭衰落、財產被搶以后,他想起唯一不騙人的就是紀老者。作品對十六里鋪和紀老者的描繪展示了老舍對農村的認識,他們比城市底層更貧窮,但又更善良。類似的作品還有《四世同堂》對常二爺、馬家的人等鄉村人的敘述:“(農村人)隨時可能餓死凍死,或被日本人殺死。可是,他們還有禮貌,還有熱心腸,還肯幫別人的忙,還不垂頭喪氣”,“剝去他們的那些破爛污濁的衣服,他們會和堯舜一樣圣潔,偉大,堅強”。老舍對農村世界和鄉村人的描寫雖是零星、散亂的,但也凸現了老舍民粹化的思想傾向和情感色彩。
  小說《駱駝祥子》則敘述了一個淳樸勤勞、健壯善良的鄉村人在進了城以后,由病態的城市文明而造成人性畸變的故事,由此也暗示鄉村人和鄉村社會道德的純美。“生長在鄉間”的祥子,由于“失去了父母與幾畝薄田,十八歲的時候便跑到城里來”。“帶著鄉間小伙子的足壯與誠實”,像一棵樹一樣,“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在祥子進城以后,不得不依靠拉車去討生活,作為城市里的一名車夫,就自然被強制性地納入到城市人的生存方式,按照利益優先、權力主宰和蠅營狗茍的方式出牌。于是,祥子就有了一種“欲求而不得”的生存尷尬,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之下,逐漸喪失了鄉村所賦予他的自然美德,而走向了城市人的“吃”、“喝”、“嫖”、“賭”、“懶”和“狡猾”,“他沒了心”,成了城市里的行尸走肉。盡管小說里說農村人的“北平話說得地道而嘹亮,比城里人的言語更純樸悅耳”,農村人擁有自然而健康的道德,但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沖擊之下,它已經滿足不了物質生活,不得不離開土地而到城市去謀生。由此導致鄉村社會道德的崩潰和解體。這里,老舍與俄國民粹派思想者有著相同的關注焦點:由于城市經濟的侵襲而導致傳統村社的瓦解和鄉村道德破產,農村人不得不進入城市,在城市生活的擠壓之下,由勤勞變成無賴。從人的生存角度和道德立場琢磨鄉村與城市的遭遇,自然天性和市儈無賴的命運,最后留念于鄉村道德的美好,這也是老舍民粹思想的又一特點。魯迅在《故鄉》中書寫了農民的破產,《社戲》則描繪了鄉村人性的純樸。老舍則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表現了民粹思想的道德與審美的統一。
  現代社會的知識承傳主要依靠教育方式,如何對待新式教育和知識人?也從一個側面敞露出老舍的民粹思想傾向。老舍對待學生運動的看法,饒有意味。發生在現代的愛國學生運動(學潮)一般被看作是帶有革命進步性的,但在老舍看來,它們擾亂了教學秩序,沒有任何救國救民的意義。并且,老舍還批判了現代的學校教育根本不是正規的科學教育,既沒有科學精神,也沒有教會學生做人。對待兒童的啟蒙教育問題,也能體現老舍的民粹思想痕跡。他認為,所謂的現代文明卻毀了人性之“真”,“偶爾看見個穿小馬褂的‘小大人’,我能難受半天,特別是那種所謂聰明的孩子,讓我難過。比如說,一群小孩都在那兒看變戲法兒,我也在那兒,單會有那么一兩個七八歲的小老頭說:‘這都是假的!’這叫我立刻走開,心里堵上一大塊。世界確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還愿意大家傻一點,特別是小孩。”⑧中國的“小大人”現象在魯迅那里也經常被提及,他們都批判了形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機制,表達了對自然天性的堅守。在小說《新愛彌爾》里,老舍以諷刺的筆法仿寫了盧梭的《愛彌爾》,批評中國社會以成人標準來教育兒童,扼殺了兒童的天性,最后“殺死”的是人的生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老舍對盧梭自然人性思想的認同,而這恰恰是盧梭具有民粹特點的思想。小說《牛天賜傳》也揭示了成人世界里的市民文化如何抹殺了小孩自然、美好的天性。對孩童世界“真”的天性的推崇,與對底層民眾心靈的真與善的贊美都是一致的,在其背后隱含著民粹化的思想傾向,也就是把眼光向下,返璞歸真,反智向純。
  老舍對待所謂的新式知識分子也多取諷刺和批判的眼光,說的主要是新式學生的不學無術,道德失真現象。《文博士》中的文志強博士缺乏國家觀念,僅僅關心金錢、官位和女人。《犧牲》里的毛博士虛偽勢利,恬不知恥,崇尚享樂。老舍不但對新式知識分子非常失望,對老式知識分子也難以認同,他們生性酸腐,寡廉鮮恥。如《牛天賜傳》里的私塾先生只知道用體罚來強迫學生背書,《火葬》中的王舉人以讀書人“自傲”,但作起文章來只知道“抄襲”,“把前人說過的再說一遍”。他所說的讀書人應辨明利害,明哲保身,忠孝節義,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實際上,為了個人安危而附逆。在老舍筆下,老派知識人與新式知識人一樣,都缺乏真正知識分子的知識和精神,也沒有傳統的道德氣節。
  而讓老舍心儀的知識者卻是帶有民粹色彩的知識分子。如《趙子曰》中的李景純,品性高潔,《二馬》中的李子榮,在他的世界,“只有工作,沒有理想;只有男女,沒有愛情;只有物質,沒有玄幻;只有顏色,沒有美術!”他贊賞資本主義“器物”文明,拒斥其精神文明。在婚姻上不娶新女性,而依母親之命,娶了一個能洗會作的鄉下姑娘為妻。他說:“我有朝一日做了總統,我下令禁止中國人穿西洋衣服!世界上還有比中國服裝再大雅,再美的!”在李子榮身上,體現了老舍民粹思想的既有實干精神又有道德操守的統一。與此類似的還有《文博士》里的唐振華,《鐵牛和病鴨》里的鐵牛等人物形象。能體現老舍民粹思想的還有小說《四世同堂》,其中的錢默吟形象是知識人的理想,寄寓了老舍的民粹觀念和精神。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錢默吟、牛教授、冠曉荷、祁瑞宣分別代表了四種知識人,牛教授不管國事,不問是非,不管他人,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輕易附逆。冠曉荷心無廉恥,趨炎附勢,附庸風雅,為了生活的一點甜頭極盡蠅營狗茍之能事,主動當了漢奸。祁瑞宣則關心國事,關心抗戰,但又猶豫懦弱,多內省少行動。錢默吟本是一個安居獨處的傳統文人,卻最先走上救國之路。他抓住一切機會鼓動他人參與抗戰,組織人們進行地下抗日工作,他自己也采用“暗殺”的方式獻身于民族戰爭。作為理想代表的錢默吟,他的走向民間,走向工廠和商鋪,走向戰場的思想和行為,既適應了民族戰爭的要求,也同時有老舍民粹思想的折射。
  民粹思想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影響了老舍文學創作的藝術特點,如小說選材多取自底層社會。他所創造的“北京小市民社會”,具有文學史的開拓價值,也是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特貢獻。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新文學描寫城市貧民的作品數量較少,與農民或知識分子題材作品相比,其成就也要低得多,站出來打破這種局面的,就是老舍。⑩老舍還由他所熟悉的市民社會延伸到與市民相關的農民階層,創造了一個“底層”平民世界。他把對農民艱辛生活的描繪與自然道德的展示結合起來,而與京派文人筆下的詩意世界區別開來,它所呈現的恰恰是老舍的民粹思想取向,而不是簡單的自由主義觀念。(11)對底層生活的熟悉和關注給老舍創作帶來了持久的生命力,他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幾次失誤都是借助于市民生活的回歸才得以擺脫出來,在寫了《大明湖》、《貓城記》之后,他轉回到熟悉的北京市民生活,有了戲劇《張自忠》的失敗,使他再次轉入《四世同堂》的寫作。建國以后的老舍也是由于對自己創作的不滿而轉向了《茶館》的寫作。市民社會、民間立場是老舍創作的生長點。在他所創造的人物形象之中,也只有平民形象才顯得豐富而獨特,從《老張的哲學》到《四世同堂》,他小說中的市民、平民人物各有特征,性格鮮明,王德、李應、趙四各不相同,小羊圈胡同里的下層民眾毫不雷同。相對而言,老舍筆下的上層官僚和統治者形象則顯得有些漫畫化,知識分子和女性形象也有模式化傾向。由民間、鄉村而趨向大眾形式,老舍還對市民口頭藝術、相聲評書,如“三翻四抖”、夸張、諧音等表現手法也大膽吸收和積極實踐。抗戰時期的老舍創作了大量的通俗作品,如鼓詞、舊劇、民歌、小調、快板、河南墜子、數來寶等。它們雖契合了民族戰爭的吁求,也與老舍的民粹思想傾向相暗合。
  總的說來,老舍的民粹思想傾向缺乏政治可操作性,甚至也缺乏真正的社會實踐性,他自己也沒有以其為目標而參與到社會的政治活動之中去。它是一種理想性的審美道德,借助文學寫作方式,而對底層市民社會加以美化,對新興市民文化給予拒斥,對知識分子和上層社會施與批判,在批判社會現代進程的同時體現文學的反思功能和批判價值。老舍對民粹思想的認知和表達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過程,當他在國外寫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小說時,他將社會理想寄托在平民出身的精英分子,已經顯露出一定的民粹思想氣息。回國以后,面對著強烈的時代危機和民族危機,他的民粹思想逐漸成形。《貓城記》把理想寄于大鷹和小蝎,正是民粹主義期待英雄的主張,也延續了他對取向于民的期盼。到了《四世同堂》,他的民粹思想趨于堅實,并與民族主義情感相攪拌,而被澆注為民族心理與民粹思想的共同體。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帶有血緣關系和本土根性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心理,在民族發生沖突的過程中,它常成為抵抗異族侵略的堅實屏障。民粹主義則是社會結構和文化階層出現嚴重矛盾和分化之后的價值選擇,是解決社會矛盾和文化危機的一種觀念和實踐方式。就老舍而言,他的民粹思想是在反思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帶來的道德潰敗而進行的一場文化抵抗,是對城市與鄉村、貴族與平民、文明與道德出現分裂和矛盾之后的價值確認,由此,他趨向了鄉村、平民和道德的淳樸、自然和美好的民粹化價值立場,并以這樣的立場去反觀歷史和時代的變遷,試圖以傳統的文化、鄉村的道德、自然的文明來整合業已分裂的、異化了的現代社會。他既拒斥了資本主義文明,又排斥了上層社會價值觀,而取一種既不特別激進又不完全保守的思維態度,實現他對現代性的構想和追求。
  老舍的民粹主義只是其復雜思想的一種傾向。也許是由于他對待思想文化的相對寬容的眼光和態度,而使其擁有他人不具有的綜合性和中間性特點,也許是處于多重文化背景的滋養,而使其文學創作出現了多元并存的審美局面。可以說,是在傳統與西方、地域與民族、激進與自由之間生長了老舍文學這棵大樹,同時,又在鄉村與城市、文明與道德、上層社會與平民世界的對抗之中,創生了老舍的民粹思想取向。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它取傳統道德思路,在城市社會的矛盾中,它傾向于平民和鄉村的誠實、自然與純樸。顯然,在老舍的思想和文學世界里,它們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對傳統道德的理想化而忽略了人的自由性和主體性價值,他在贊美傳統道德的人情與和諧時,不自覺地把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捆綁在一起,輕視了它的正面價值,自然也就對傳統道德缺乏徹底的反思與辨別。在小說《月牙兒》里,為了揭示人物悲劇命運,而認為在沒有經濟基礎的前提下,所謂的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都是沒有意義的。由此,還可以發現,老舍對人的群類性特征表現得比較充分,而對個體生存的境遇、人的道德悖論、文化沖突的互融等方面則欠自由充分的拓展。
  也許是由于民粹思想的偏向,老舍還特別凸現實干精神。他認為,如果管理經濟的懂經濟了,管理銀行的懂金融了,中國就有救了。但他又發現這樣的想法失之于天真,在《不成問題的問題》和《鐵牛和病鴨》里,他筆下的主人公都遭遇了深諳中國“權術”者的暗算和破壞,無法實現微薄的希望。當民粹主義發現“實干”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還容易選取破壞的行為,有一種虛妄的構想——犧牲個體以解決社會的問題。老舍筆下的理想人物有從實用走向了暗殺的,并相信這樣的犧牲就可以救助國家,如《四世同堂》中的錢默吟的個人暗殺。寓言體小說《貓城記》能部分說明老舍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局限。他自認為《貓城記》是“失敗的作品。它毫不留情地揭顯出我有塊多么平凡的腦子”(12)。至于失敗之處到底在哪里,老舍并不十分清楚。實際上是民粹思想本身所呈現的固有局限,主要是實干思想所產生的“埋頭拉車”與“抬頭看路”之間的矛盾。民粹主義是道德主義者,它要求犧牲個人和私人利益,而“對社會服務事業的絕對服從”(13)。老舍自己就是一個倡導咬緊牙關為社會服務的作家,他說:“我的志愿是在做事——那時候我頗自信有些做事的能力”,“現在我還希望去做事”(14),“我的志愿不大——只求就我所能作的作出一點事來”(15)。只要是他愿意參與的事情,就是不愿意的事,他也會積極投身其中,哪怕多么繁瑣,他也會認真做下去。如抗日戰爭時期工作,他担任“文協”負責人,從眾多的《會務報告》、《總務部報告》、《總務部賬目公布》等會刊通訊中可以看到他的勤勉和忙碌。建國以后,老舍在參加各種政治運動之外,為了寫作“有生活”,他下過工廠,走過街道,上過戰場,下過鄉,担任過27個團體的30個職務。民粹思想還使他有向后看的思維習慣,這當然不是老舍這一個作家的問題。老舍的文學創作反映了所有民粹思想的死結:反思現實,是為了實現一個傳統的、道德的和平等的社會,顯然,它又是具有烏托邦性質的。有的時候,道德上的高貴并不有助于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老舍的民粹思想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道德危機時有其深刻的一面,但又容易把道德理想化,并視為核心價值,不自覺地滑入了道德中心主義。在描繪城市與鄉村的對抗,平民與上層社會的對立,自然與文明的沖突時,他所取的向“下”、退“后”的民粹觀念也顯然帶有明顯的理想成分,是一種非歷史主義的態度。
  由此可見,民粹主義是老舍文學創作的一種思想傾向,也是一種極富理想性和審美性的價值構想。民粹主義是對社會矛盾和時代危機的反映和折射。作為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進入中國以后,與其他思想發生博弈、交融和重合,滲透進了中國現代的思想和文學,包括李大釗、巴金和朱自清等都受到過一定的影響。老舍與民粹主義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價值關聯,在我看來,由此解讀老舍的文學創作,也不失為一種研究維度。
  注釋:
  ①塔格特:《民粹主義》,第30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第188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③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第102頁,三聯商店1998年版。
  ④老舍:《〈老舍選集〉自序》,《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11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⑤老舍:《我怎樣寫〈趙子曰〉》,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1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⑥老舍:《我的幾個房東》,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31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⑦老舍:《談〈茶館〉》,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14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⑧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綠》,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34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⑨趙園:《老舍——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載《論小說十家》,第30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⑩樊駿:《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文學評論》1979年第1期。
  (11)老舍的自由主義思想是可能性的價值存在,但又是非常復雜而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闡釋。
  (12)老舍:《我怎樣寫〈貓城記〉》,《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2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13)弗蘭克:《俄國知識人與精神偶像》,第56頁,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14)老舍:《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3-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15)老舍:《自述》,載《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第360-36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民族文學研究京43~48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王本朝20072007
老舍/民粹思想/審美道德
處于多重資源背景下的老舍文學創作擁有多元并存的文化取向,傳統與西方、地域與民族、激進與自由等都同時被老舍所關注和表現。他的文學創作也呈現出一種民粹思想傾向,它主要表現在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道德觀念的批判與抗拒,對民間與民眾化價值的維護,對現代教育和知識危機的反思。民粹思想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影響了老舍創作取材底層社會、文體趨向大眾形式的藝術特點。同時,反思老舍民粹思想傾向的局限性。
作者:民族文學研究京43~48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王本朝20072007
老舍/民粹思想/審美道德

網載 2013-09-10 21:21:46

[新一篇] 論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學意蘊

[舊一篇] 論老舍話劇的美學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