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言文字訓練中的幾個辯證關系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大綱明確指出:“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訓練的問題,看起來簡單明了,但實質上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問題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實踐難題。因為語言文字訓練是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進行的,這就涉及到如何認識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如何把握編者的意圖以及如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識規律合理安排訓練的過程等許多問題。我認為,要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辯證關系。
      一、“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的關系
  我們在教學一篇具體的課文或一個語段時,既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內容”(即語文所負載的思想內容),又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形式”(即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在處理“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兩者之間的關系時,我們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放在什么地方呢?請看A、B兩位老師在教學《再見了,親人》第一段時各自設計的訓練程序。
  A老師的訓練程序為:
  (附圖 g396d04.JPG
  B老師的訓練程序為:
  (附圖 g396d05.JPG
  以上兩位老師的教學程序,集中體現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兩種不同的著眼點。
  A老師的教學著力于“言語內容”,其訓練的模式為:
  (附圖 g396d06.JPG
  以上這種教學模式,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具有普遍性。采用這種模式教學只得用繁瑣的提問牽著學生,把生動的語言文字層層引向抽象的概念,即使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這樣的教學,學生最終得到的僅僅是關于課文思想內容(即中心思想)的概念,違背了學生學習語言必須遵循“語言——思想——語言”的認識規律,這是造成目前閱讀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B老師的教學著力于“言語形式”,其訓練的模式為:
  (附圖 g396d07.JPG
  以上這種教學模式,始終以語言訓練為核心,突出了語言訓練程序的整體性,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結合。
  因此,我們在處理“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先要引導學生從感知語言入手,弄清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在理解課文重點詞句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言語形式(即遣詞造句的方法與技巧)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從而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二、“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重結果,輕過程”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誤區。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掌握,必須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例如:不少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歸納段意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匆忙提問: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每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當幾位優秀學生回答后,教師便把現成的段意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抄下來。這種歸納概括既偏離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沒有讓學生經歷完整的訓練過程。
  那么,如何處理語言訓練中的“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呢?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從感知分析語言到歸納概括語言,再從歸納概括語言到具體分析語言這兩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的過程。
  “歸納段意”的訓練是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那么,如何把歸納段意的訓練過程和學習語言的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呢?現以《古井》第三段(3—5節)教學為例:
  (附圖 g396d08.JPG
  以上教學程序,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與漸進性,揭示了理解課文內容與語言文字訓練、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整體聯系,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理解”與“運用”的關系
  “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是語言訓練的根本目的。語言訓練既不能忽視“理解”,更不能忽視“運用”,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理解語言是運用語言的前提,沒有理解,就談不上運用,反之,通過運用可以加深理解。目前的教學中,理解語言的訓練設計多,而運用語言的訓練設計考慮得少。因此,我們在設計語言訓練時,應充分發掘教材中“運用”訓練的因素,把“理解”與“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語言訓練中的“運用”,既包括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律,也包括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請看以下教例:
  [教例一]A老師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時,當學生理解了“陣地”一詞的意思后,設計了如下運用性練習:
  (  )是醫生的陣地。  (  )是農民的陣地。
  (  )是老師的陣地。  (  )是解放軍的陣地。
  (  )是工人的陣地。  (  )是(  )的陣地。
  [教例二]B老師在教學《少年閏土》中的“瓜地刺猹”這一語段時,先讓學生理解:作者是采用環境烘托和直接描寫來介紹“瓜地刺猹”這一事例的,并懂得這兩種描寫手法的特點,然后設計一道運用性練習,運用環境烘托人物的寫法改寫“雪地捕鳥”的這個事例。
  [教例三]C老師在教學《趵突泉》一課時,針對課文中“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這一難理解的句子,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①基本題:“呆呆地看”是__地看,因為__所以__。
  ②提高題:這句話是寫作者在觀看泉水時所引起的__,這是對__贊嘆!朗讀這句話時,要帶著__感情來讀。
  ③發展題:作者“不敢正眼去看”,是由于__,這時他想到了__,說說你平時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也有過這樣的感受?這說明了什么?
      四、“到位”與“越位”的關系
  語言訓練既要“到位”,但又不能“越位”。“到位”是指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緊扣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從班級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訓練的程序,使班級全體學生達到預定的目標要求。也就是說,要通過扎實有效的訓練,使班級全體學生對應達到的目標要求能真正掌握。所謂“越位”,就是指語言訓練脫離大綱和教材的要求,脫離學生的實際,盲目地拔高訓練的要求,班級絕大多數學生不能掌握拔高了的目標要求,使訓練如過眼云煙,流于形式。目前語言訓練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既有訓練不“到位”的問題,也有訓練“越位”的問題。
  那么,如何使語言訓練既能“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認為,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1.語言訓練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要提高語言訓練的效果,必須建立一個科學的教學目標體系,這個教學目標體系是由“大綱對該年段提出的總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一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這幾部分構成的。這就要求我們進行語言訓練時,必須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并使教師“教”的目標內化為學生“學”的目標,讓學生知道練什么,怎樣練,通過練達到怎樣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階段,也是他們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因此,在明確訓練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實施嚴格的訓練,對訓練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從嚴要求,一旦發現學生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及時幫助矯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讀的訓練來說,要求默讀的,決不能讓一個學生放聲讀;要求放聲朗讀的,決不許學生以默讀代之。以背誦訓練來說,對要求背誦的課文或片斷,要按質按時檢查,背不好的就“返工”,直至達標為止。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訓練切實到位。
  2.語言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語言訓練的到位,是指全體學生的訓練到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安排訓練的內容時,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既要克服“少數尖子撐場面,多數學生作陪客”的不良傾向,又要防止出現“多數學生在活動,少數尖子當陪客”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訓練題時,要搞“活”訓練的形式,變單一為多樣,變平面為立體,將訓練題分為基本題、綜合題和發展題,這樣的訓練,既可以擴大訓練面,提高訓練的頻率,又可以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均能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3.語言訓練要確保足夠的訓練時間。扎實的語言訓練首先應該讓學生有足夠的訓練時間,這是衡量訓練是否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課堂教學中訓練流于形式、走過場的現象屢見不鮮。閱讀理解訓練,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提出來了:一個問題提出后,多數學生還在思考之中,教師馬上讓尖子學生把答案和盤托出。顯然,這樣的訓練談不上“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安排訓練時,要有足夠的耐心,當一個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有較充足的思考時間,在回答問題時,要兼顧不同起點的學生,以確保訓練真正落實到位。
  
  
  
山東教育濟南16-19G39小學各科教學郭根福19961996 作者:山東教育濟南16-19G39小學各科教學郭根福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2:01

[新一篇] 試論董仲舒思想對儒學的雙重意義

[舊一篇] 試論近代蒙古族戰斗的無神論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