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H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365(2001)03-0001-05
  §1 本世紀語言學的兩次轉向
  大家知道,二十世紀的語言學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研究范式(paradigm)的轉變。第一次是從傳統的語文學向現代的語言學、從歷史比較語言學向結構描寫語言學的轉向。這發生在本世紀最初的三十年,代表人物是索緒爾(F.de Saussure)、鮑厄士(F.Boas)、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薩丕爾(E.Sapie)。從此,語言學成為一門獨立的人文科學。后來,經過霍凱特(F.Hockett)、海里斯(Z.Harris)等人的努力,以分布分析為核心的描寫語言結構的技術趨于成熟。第二次是從描寫語言符號系統內部的成分和構造的結構主義向解釋語言的運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心智特征的認知主義的轉向。這發生在五十年代末,以喬姆斯基(N.Chomsky)創建轉換生成語法為發端,形成了震驚學術界的喬姆斯基革命。從此,語言學從單純受惠于哲學、心理學轉變為對哲學、心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等學科產生巨大影響,并成為當代人文科學中的領先科學。
  下面,我們擬從描寫與解釋、形式與功能、理論與應用、國內與海外四個方面來展示當代語言學的理論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范圍和研究成果,并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2 事實描寫和理論解釋
  結構主義語言學強調對語言系統的本身進行客觀的描寫和分析,探索一套嚴格的發現語言在各種層面上的單位及其結構關系的操作程序。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符號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通過替換操作來測試語言符號之間的對立、互補等關系,從而歸納出各種分布位置及其能夠在不同的分布位置上出現的符號類別,并描寫不同位置之間的配置關系。比如,通過對語音流的層層切分,找出最小的語音單位——音素,對音素進行替換測試,看它們之間有無對立、互補關系;如果互相對立就判定為不同的音位,如果互補就判定為同一個音位的不同變體。然后再分析音位之間的結構配置關系,總結出一種語言的語音結構模式。在語法層面,結構語言學用同樣的分布分析方法來發現詞類、形式類(form class),分析不同的結構段的直接組成成分及其層次構造;并總結不同的形式類之間的配置關系,得出一種語言的幾種基本的句法結構模式。例如:
  ①a.John hit Bill.(約翰打了比爾)
  b.Bill was hit(by John).(比爾被(約翰)打了)
  關于英語被動句的構成,從事實描寫的角度可以這樣描述:主動句中的賓語在被動句中成了主語,而主動句中的主語在被動句中出現在介詞by的后面,或者不出現。從理論解釋的角度,生成語法的GB理論則要問:原來主動句中的賓語為什么要移動、并且為什么只能移動到主語位置?一種解釋是:動詞應該給其賓語賦予賓格,被動式動詞由于格的吸收而不能賦予其賓語賓格;但是格位準則要求每一個名詞性成分必須有格,于是原來的賓格名詞只能移位到主語位置而獲得主格來通過格位準則的檢驗;同時,賓語移走后留下了一個語跡,論旨關系準則強迫它接受了受事這種論旨角色,然后語跡再把受事這種論旨角色傳給從這兒移走的名詞性成分,從而使被動句的主語獲得受事這種語義解釋。
  簡而言之,事實描寫關心的是what,它只研究具體的語言事實是什么,但不追究這些語言事實的成因(etiology),因而不能回答為什么人類語言只能是這樣而不會是那樣。理論解釋關心的是Why,它要研究為什么句子只能這樣說而不能那樣說、只能這樣理解而不能那樣理解,從而回答為什么人類語言只能是這樣而不會是那樣;并由此研究人類語言所受到的普遍的限制,追究其生物、神經方面的原因,最終以語言為窗口來探索人類的大腦和心智(brain/mind)。
  §3 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
  當代語言學強調對各種語言現象做出理論解釋,從而有效地預測什么樣的語言形式是合格的、什么樣的語言形式是不合格的。但是,在解釋的時候有形式主義(formalism)和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形式主義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形式系統,主張從語言結構的內部尋找語言現象何以如此的解釋,從而建立一種能表現人類普遍的語言知識的形式化的理論模型。功能主義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實際交際功能的手段,主張把語言放到使用語言的實際環境中,聯系語言使用者和語言的交際功能,來解釋語言系統為何要以這種形式出現而不以那種形式出現。例如:
  ②The man said he was a scientist.
  那人說他是科學家。
  ③He said the man was a scientist.
  他說那人是科學家。
  生成語法用成分統制(c-command)、約束(bind)等句法成分之間的及其抽象的結構和意義關系,來解釋為什么例②中的the man和he有相同的指稱,但在例③中兩者的指稱必然不同。功能主義者則更樂于從認知、功能的角度做出解釋。為了便于人腦對語言信息的加工處理,在信息結構的安排上新信息應該在前,舊信息應該在后;在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上,新信息用長的語言形式,舊信息用短的語言形式。用這些原則也能很好地說明為什么例②中的he能夠回指the man,而例③中的he一定不能回指the man。
  §4 理論興趣和應用目標
  從研究的目標上看,語言學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追求理論上的認識價值;一種是追求應用上的實用價值。就拿當代語言學的主流理論生成語法來說,它認為語言是人類獨具的種系(species)特性,是跟語言相關的某種特定的遺傳屬性決定了人有可能學會任何一種語言,這種先天的語言能力在后天經驗的作用下,變成了掌握某一種具體語言的現實的能力。生成語法學家相信人腦固有的遺傳屬性在限定人類可能的語言、規定語言知識的獲得路線和方式上起關鍵性的作用。因此,通過研究各種語言現象及其關系可以解釋人腦究竟有一些什么屬性使得人會說話,從而探索人腦的奧秘、洞察人類的心智特性。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語言研究是人腦、心智研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語言學是認知心理學,最終將是生物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面向應用的語言研究則希望研究成果能為語言教學、語言規劃、語言信息處理等實際應用領域提供直接的服務。英語語言學憑借著豐厚的理論研究成果,在英語教學及其水平測試,乃至計算機自動理解及信息處理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大的成績;漢語語言學由于理論研究積累的不足,因而離漢語教學及其水平測試、直至計算機自動理解及信息處理等方面的需要都有很大的差距。
  §5國內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
  相對而言,國內的語言研究比較注重事實描寫,在理論解釋方面重視不夠。大多數的學者遵循了呂叔湘先生的教誨:“強調廣收事例,歸納條理;反對摭拾新奇,游談無根”,對漢語的結構面貌有了相當的了解。就理論解釋而言,國內學者大都走功能主義的道路,因為這種路子比較直觀、比較貼近人們的語感;而形式主義的路子需要公理化方法等技術背景,掌握起來殊非易事。在應用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比較積極,不少學者參與到了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語言研究活動中。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地描寫漢語,而是嘗試從認知、功能或形式的角度對語言現象做出解釋。
  一般地說,在漢語語言學研究方面,受到歐美語言學訓練的學者就比較重視理論解釋,盡管他們有的信奉形式主義、有的信奉功能主義。比如,對于漢語反身代詞“自己”,生成語法學者總結出了它的兩個語法特點:(i)“自己”可以在管轄語域之外受到約束,即允許長距離約束;(ii)“自己”優先選擇主語作先行語,即有指向主語(subject orientation)的特性。例如:
  ④老王i知道(小李j喜歡自己i/j)。
  ⑤老王i告訴小李j說自己i/*j不一定去開會。
  例④中的“自己”不僅可以回指管轄語域中的“小李”,還可以回指管轄語域外的“老王”;例⑤中的“自己”只能回指主語“老王”,不能回指賓語“小李”。對此,黃正德等學者認為指向主語是長距離照應語對先行語的基本要求之一,據此可以把喬姆斯基的第一約束原則參數化,規定一部分反身代詞受主語約束,而不一定受管轄語域限制,以此來解釋漢語、韓國語、日語等語言中的長距離照應現象。徐烈炯則認為“自己”的照應限制不一定能從句法上得到解釋,他主張用語義上的題元等級(thematic hierarchy)來解釋。例如:
  ③老王i被小李j當作自己的*i/j的榜樣。
  ⑦他i的心里j藏著自己i/*j的一些想法。
  在例⑥中,“老王”是受事、“小李”是施事,在題元等級上施事高于受事;在例⑦中,“他”是施事、“心里”是處所,在題元等級上施事高于處所。可見,題元等級高的成分才能充當“自己”的先行語。陳平則從話語功能的角度,用基點度(+pivot)和高話題性(+high topicality),來解釋充當“自己”的先行語必須具備什么條件。例如:
  ⑧老王i很高興,因為昨天老李j專門給自己i/*j送來了幾束鮮花。
  ⑨他i的幾個孩子j都不愿意接自己i/*j的班。
  ⑨′他i的幾個孩子j都不愿意交出自己*i/j的零花錢。
  例⑧、⑨中的“老王”、“他”是敘述的基點,又是言談的話題;所以能充當“自己”的先行語。黃衍則借助語用學理論建立一套關于照應語的語用推導模式,來解釋“自己”和“他”在選擇先行語方面的差別。例如:
  ⑩小明i認為我j太相信自己*i/j了。
  (11)小明i認為我j太相信他i/*j了。
  話語中指稱的語內轉遞,只能牽涉一個視角中心,近距離的回指符合省力原則,所以例⑩中“自己”只能回指“我”;在例(11)中,通過插入“他”來引入了新的視角中心,這時近距離指稱被阻斷,所以“他”只能回指“小明”。事實上,他們的這些理論不一定能覆蓋大部分的語言現象,并且在他們的解釋中存在著明顯的疏漏。比如,例⑦中的“心里”之所以不能充當“自己”的先行語,是由于它不符合“自己”要求其先行語必須是指人名詞這種指稱習慣,而跟題元等級不一定有關;例⑨中“自己”只能回指“他”是跟“接……班”的詞匯意義的限制相關的,而跟基點和話題等話語因素關系不大,如果改成⑨′那么“自己”就只能回指“孩子”了;例(11)中“他”只能回指“小明”是因為“他”不能回指“我”,否則就違反了人稱一致這種基本的語法要求。
  粗略地說,黃正德和徐烈炯取法于形式主義路線,陳平和黃衍取法于功能主義路線。盡管他們的理論中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但是他們都努力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反身代詞“自己”的指稱特點,預測什么樣的成分能夠解釋為“自己”的先行語。這種理論追求和論證方式,對國內的年輕學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6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語言科學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語言研究,我們相信:對語言事實的描寫和分析仍是語言學最基礎的工作,對語言普遍現象的理論解釋將是語言學的基本主題;并且,各種新的理論解釋方案必將推動人們去發現新的、更具理論價值的語言現象,從而提出相應的更完善的理論模型。在理論解釋方面,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將繼續分庭抗爭,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解釋語言事實的理論體系和分析程序。從應用價值方面看,隨著計算機網絡文化的普及,語言學將為網上語言信息的自動處理(包括自動檢索、信息抽取、自動文摘、機器翻譯等)提供更有用的語言知識模型,從而更好地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服務,在下一世紀的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大顯身手。
  從語言學跟其他學科的關系上看,語言學將更加廣泛地運用和借鑒數理邏輯、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同時不斷地從成果和方法兩個方面回饋這些相關學科,從而在認知科學的大旗下彰顯語言學作為一門介于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的學術地位。
《漢語學習》延吉1~5H1語言文字學袁毓林20012001本文首先簡要地回顧二十世紀語言學在研究范式上的兩次轉變,然后從事實描寫與理論解釋、解釋語言現象的形式主義取向與功能主義取向、語言研究的理論追求與應用目標、國內的語言研究與海外的語言研究等四個方面,來展示當代語言學的不同流派在語言研究的理論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范圍和研究成果上的差別,最后展望語言研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范式/事實描寫/理論解釋/形式取向/功能取向research paradigms/fact description/theoretical explanation/formalism-orientation/functionalism-orientation本文原是作者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紀念《中國社會科學》創刊20周年”(北京·1999年9月18日)上的發言稿,發表前補充進作者在北京大學英語系的語言學沙龍上作的報告《漢語語法研究概況》(1999年11月15日)中的有關內容。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rend of Linguistic StudiesYUAN Yu-li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This article brieflty reviews the two turns of linguistic paradigmin 20 century.Then,from the point of views of fact description,theoretical explanation,formalism-vs.functionalism-orientation,it displays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linguistic schools withrespects to theoretical aim,methodology,research range and resultof liguistic studies.Finally,it prospects the trend of 21century's linguistic Studies.袁毓林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作者:《漢語學習》延吉1~5H1語言文字學袁毓林20012001本文首先簡要地回顧二十世紀語言學在研究范式上的兩次轉變,然后從事實描寫與理論解釋、解釋語言現象的形式主義取向與功能主義取向、語言研究的理論追求與應用目標、國內的語言研究與海外的語言研究等四個方面,來展示當代語言學的不同流派在語言研究的理論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范圍和研究成果上的差別,最后展望語言研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范式/事實描寫/理論解釋/形式取向/功能取向research paradigms/fact description/theoretical explanation/formalism-orientation/functionalism-orientation本文原是作者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紀念《中國社會科學》創刊20周年”(北京·1999年9月18日)上的發言稿,發表前補充進作者在北京大學英語系的語言學沙龍上作的報告《漢語語法研究概況》(1999年11月15日)中的有關內容。

網載 2013-09-10 21:22:06

[新一篇] 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取向——研海—楫之一

[舊一篇] 語言文字應用規范之辯證——廣東社會用語建設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