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葵文章選: 淘舊書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淘舊書

上學那些年,常到舊書店淘貨,淘遍北京所有舊書店。

那是計劃經濟時代,書店國營,賣新書的叫新華書店,賣舊書的叫中國書店。按現在的語法說,就是兩個集團公司,各有很多分店,散布全城,乃至全國。

中國書店也賣新貨,偏重古籍、碑帖字畫類。不過,主營項目還是舊書。店面大多狹仄,新書只是點綴,舊書密密麻麻,一進門,有陳年書籍特有的味道。有一年,臺灣一個作家來北京,明明家財萬貫,偏住南城一家很破的酒店,好奇者問她何故,她說:離琉璃廠近啊,愛死中國書店里那股陳腐的味道,一聞心就醉了。話說得酸,心思不酸。

那時候真能淘到稀罕物。我在燈市口店,淘到過不少那套著名的“白皮書”;新街口店,一毛錢買到顧炎午的《京東考古錄》,簇新簇新的精裝本;還分別在不同的店里,淘到一些簽名本,大多是著作者的饋贈之物,贈者與被贈者的大名,有些是小學課本上出現過的。

現在不愛去舊書店了,原因很多。客觀方面,出版環境日益寬松,原來只能內部發行的書,現在滿大街都是,不必再去淘。二是出版業爆炸,新書如山洪奔瀉,不像當年,找不著書看似的。主觀方面呢,一是收入上漲,新書買得起。二是舊書畢竟不如新書干凈整潔,從講衛生的角度說,淘舊書危險系數大一些。

最后一點其實與書無關,只賴自己年歲大了,心理越來越脆弱——潔癖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不過,再細究下去,以上總結的幾條原因,都是冠冕堂皇的說辭,有點像打官腔兒,真正要害之處沒抓住。真正的原因出在心理上——被舊書的現狀傷了心。

以前淘舊書,是真正的淘舊書,圖的是便宜。不少人新書看完會賤賣,為的是換點錢再買別的書。所以,所有舊書交易都很純樸自然。現在不同了,舊書被當成贏利工具。比如很多人去潘家園淘舊書,是為了做買賣,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網上還有專門的舊書拍賣網站。我去看了看,固然愛書人不少,但是生意人更多。

以前淘到的舊書里,好多附加內容。書的原主人可能并無轉手再賣的初衷,所以會在書上勾勾畫畫,有時還有一時興起的種種批注。透過這些附加內容,猜想原主人的相貌、品性,是一大樂趣。現在的舊書千篇一律,干干凈凈,好像從買的那天起,就是為了再賣,很乏味。

以前淘舊書,一兩年淘不到一本名家藏書,或是簽名本;現在舊書市上,不少商販成捆兜售。表面看令人欣喜,想想背后的一幕幕故事,不禁令人無語。單是我聽到的故事,就有書販子買通某教授家小保姆,偷了教授一輩子珍愛的藏書;某藏書家臨終前,囑咐兒女把書捐給圖書館,但老人咽氣后,兒女們把書分期分批賣到了潘家園,因為不懂行,本是無價之寶的幾千冊圖書,只收了十幾萬;某雜志社,一位行將退休的主編,因為一些私人交情難違,把資料室收藏的很多作家贈書一次性處理給廢品站,早就等在那里的那位“交情”迅速全盤接收……

我知道,這些都是市場經濟時代的正常現狀,開窗通風,自然蚊子蒼蠅也會飛進來,不足大驚小怪,但我從此對淘舊書一事傷了心,再不沾這事。 


楊葵 2010-09-14 08:17:38

[新一篇] 楊葵文章選: 陌生的字詞

[舊一篇] 楊葵文章選: 書籍的天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