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 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趙武靈王,約生于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晉后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執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將王位傳給了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史家又稱他為“趙主父”。他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正處在戰國中后期,列國間戰爭頻仍,兼并之勢愈演愈烈,各諸侯國均在發憤圖強,以圖立于不敗之地。進而吞并諸國,稱霸華夏。當時,趙都邯鄲,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陜西省東北隅。其周圍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著。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其形勢之險惡可以想見。趙武靈王即位前,趙的國勢很弱,往往無力抗擊二、三等小國中山國的侵擾。趙武靈王即位后,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趙屢敗于秦、魏,除損兵折將,國力大衰外,還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面前,趙武靈王決心發憤圖強,以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他客觀地分析了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認真研究了壯大趙國力量的辦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氣魄,毅然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游牧族軍事上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國這個“心腹之患”,進而繼承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事業,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復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奔馳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必須學習諸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動挨打。只有以騎兵對抗騎兵,是增強趙國軍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時,只有改中原地區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統和華夏禮樂文化自負的氛圍中,他敢于改革傳統的輿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飾習俗,足見他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氣魄宏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由于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措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朝廷內的抵觸情緒也很大。以公子成、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代表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拒絕胡服騎射。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這樣巨大的阻力面前,趙武靈王沒有灰心,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胡服騎射順應時代的要求,代表趙國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強敵侵擾的愿望,加上趙武靈正采取說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廣的措施,最終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  


  胡服騎射初期,趙武靈王攻占了原陽(分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黑水河南岸),這里草原遼闊,水草豐美,是一處良好的天然牧場,也是訓練騎兵的理想場所,加上這里的人民素有騎射的習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騎射的試點。《戰國策》注云:“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者,蓋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內。”這種在原陽取得經驗后,推行全國的辦法,保證了改革的最后勝利。   至于趙武靈工的胡服騎射是在趙全國普遍推行,還是僅局限于北方邊地的將土,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是在舉國上下軍民中普遍實行的。”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更接近歷史本身。


  趙武靈正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通過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近胡地區人民中招募善于騎射的人,改組部分步兵為騎兵;收編邊地游牧族的胡騎等途徑,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并通過在代地經營胡馬和迫使林胡王獻馬等渠道,獲得了大批良馬,為騎兵部隊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   


  隨著軍事改革的發展,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之一變:趙于東北攻滅了“心腹之患”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趙國一躍而成為北方的軍事強國,其軍事力量并影響到武靈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國“縱約”瓦解,各國獻地事秦之時,趙尚能屢敗秦軍,威懾匈奴。


  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后,在北方東起無窮之門(今河北張家口外),向西沿陰山直到高闕塞(今內蒙古五原西北黃河東流處)修筑長城,置軍戍守,并實行進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邊地免除了胡騎的侵擾,保護了邊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鞏固了北方邊疆,加強了局部統一,為后來秦漢統一北方邊疆奠定了基礎。趙武靈王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云中、雁門、代三郡,解放內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隸,讓他們充實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開發了廣大邊地。   [NextPage]


  胡服騎射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當時,它對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趙武靈王變胡服是出于騎射的客觀要求,但事實上,胡服不僅只適應于作戰的需要,它比中原原來的衣冠更便于人們的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從而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當時楚、齊兩國已有人效法外,漢代即已成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員皆著胡服,后來一般百姓,甚至婦女、兒童也逐漸穿上胡服。胡服的優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趙武靈王倡導的習騎射對于此后中國的戰爭與交通也有很大的影響。春秋以前,中原地區的戰爭與交通皆用馬車,馬只是駕車的,不作為騎乘。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曲禮上》疏云:“古人不騎馬,故經但記正典無言騎者。今言騎著,當是周末時禮。”趙武靈王推行的習騎射,推動了整個中原騎射的發展,標志著我國由車戰的時代進入騎戰時代,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隨著騎射的發展,馬便逐漸用于騎乘,大大加強了各地區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了各地間,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我們可以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導致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趙武靈王在以絕對優勢穩定了北方局勢后,便不再滿足于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標,而是把主攻目標移到中原,以圖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他已經意識到,當時具有統一實力的只有秦、趙兩家,秦是他的真正對手。于是他于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歷來國君死后始立新君的傳統,主動將王位讓給自己鐘愛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并讓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臣肥義為相國,而自號為“主父”。他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統率他親手締造的騎兵,準備從河套一帶南下襲秦。為了穩中求勝,趙武靈王冒著很大的危險,化裝成使者入秦,窺審秦王態勢,偵察關中地形,認真研究襲秦戰略。   


  正當趙主父雄心勃勃之時,趙國內部發生了政變。由于他在立趙何為王之后,仍在長子趙章與次于趙何誰為繼承王位的問題上,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趙為二,封趙何于趙,為趙王,封趙章于代,為代王。正當他猶豫未決之時,政變發生了。據《史記・趙世家》記載;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亂”,先殺肥義,公子李成、李兌起兵靖難,敗公子章。公子章兵敗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兌圍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宮,殺死公子章。他們害怕主父秋后算帳,就將主父圍困在宮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趙主父就是這樣在內訌中死去。   


  趙主父死后,依據其生前事跡功過,趙國禮臣上謚號“武靈王”。蔡邕《獨斷》釋云:古代“《雎以晃洹保奧葉凰鷦渙欏薄U夂蹇晌降筆比碩災鞲傅鈉蘭邸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趙武靈王也不例外。他側重于軍事上的改革,卻淡化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在處理王位問題上,感情用事,優柔寡斷,釀成了內訌,削弱了國力。盡管如此。他仍不失為一代英才。晚清梁啟超認為,商周以來四千余年,北方少數族世為中國患,華夏族與戎狄戰爭中勝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為歷史之光者,僅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宋武帝四人。他甚至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這雖然有大漢族主義的偏見,但可以說明,趙武靈王的確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改革家,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網載 2013-09-10 21:25:03

[新一篇] 趙武 輔佐文公成就霸業

[舊一篇] 趙毋恤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創始人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