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香港地區經濟轉型的新契機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即CEPA)的正式簽署,開啟了香港和內地利用制度性安排去推動全方位經濟合作的新時代,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不亞于中國20多年前的第一次對外開放,其中最大的作用是為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經濟轉型問題帶來了新契機和新希望。
    一、香港經濟轉型面對的主要問題
  貿易是香港最重要的初始收入來源,是香港經濟崛起、發展和繁榮的基石。上世紀50年代以前香港靠的是轉口貿易,利用其自由港地位,直接轉賣南來北往的貨物,賺取差價。50~70年代香港靠加工貿易,利用土地和勞動力,為國際市場生產加工品,賺取加工費。80年代以來香港則以貿易服務為主,把加工貿易中的生產環節逐步外移,本土則集中發展貿易及支持服務(包括進出口貿易、離岸貿易以及與貿易有關的運輸、融資、保險、測試、仲裁、會計和法律服務等支持服務,簡稱“貿易服務”)。(見表1)。
    表1: 香港開埠以來的三種經濟形態及其結構
               支柱產業占GDP比重%         制造業(1)   貿易服務(2)   合計(3)=(1)+(2)一、轉口貿易   - - - -   - - - -     以轉口為生二、加工貿易    1970    30.9     20.3      51.2    1980    25.1     20.1      45.2三、貿易服務    1990    17.5     26.5      44.0    1995    8.3     30.6      38.9    2000    5.8     35.9      41.7    2002    4.9     39.2      44.1
  
  本表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GDP統計資料匡算
  近10年來,經濟全球化和知識化的急速發展以及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既給香港帶來不少機會,同時也暴露出香港經濟存在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是香港經濟過份依賴貿易服務業,而這一行業又面對發展空間不足和強大競爭壓力。80年代香港把加工制造業外移后形成的“前店后廠”模式,實際上是香港加工貿易鏈條在內地的拓展和延伸。但隨著內地貿易服務的崛起,一方面使香港的貿易服務不斷被分流,另一方面也引致香港的貿易形態出現新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轉口貿易不斷地轉變為離岸貿易。據統計1996~2002年的6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7%,但“離岸貿易”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3.3%。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見表2),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離岸貿易的發展相對減少對香港轉口貿易服務的依賴,使貿易服務的收入相對下降(離岸貿易的毛利率只有9%左右,而轉口貿易的毛利率一般都在20%以上)。由此可見,服務范圍受限和競爭壓力使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貿易服務業因處境艱難而大幅放慢(即從1980~1995年的年均增長17.9%降至1996~2002年的5.8%),從而嚴重制約香港經濟增長(見表3)。
    表2: TDC離岸貿易數據(億港元)
          離岸貿易      轉口貿易     比率貿易總額1988年       1,377       2,754      50.0%1994年       1,550       9,479      69.1%1997年       10,520       12,445      84.5%2000年       14,250       13,917     102.4%年均升幅1988~2000年    21.5%        14.5%1997~2000年    10.6%        3.8%
  
    表3: 香港主要產業增長速度(%)
 時 期   加工制造業(1)   貿易服務業(2)   名義GDP(升幅)1981~1990   12.0       18.6         15.21991~1995  -1.3       16.4         13.31996~2000  -1.8        6.7         3.32001~2002  -9.2        3.5        -0.7
  
  注:上表數字為名義增長率
  二是香港經濟過份依賴于低增值服務業,具優勢的高增值服務業卻因受到市場空間限制而難以充分發展。后者在香港經濟中的比重雖不如貿易服務業,但其競爭力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金融業為例,由于市場高度開放以及具備金融知識、金融基建和金融人才等專業生產要素的優勢,香港于70年代末就確立了其在亞太區的金融中心地位;90年代以來雖然香港經濟轉型走了不少彎路,但金融業仍以快于整體經濟的速度增長,占GDP比重從1990年的7.2%提高到2002年的12.7%,成為繼貿易服務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初始收入來源。但金融業遇到的也同樣是市場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其在發展進程中受到的市場制約甚至大于貿易服務業。
  三是香港經濟過分依賴于境外經濟活動,使經濟結構呈現較大的脆弱性。目前服務業占香港經濟的86%,其中約55%來自涉外經濟活動,比重在發達經濟體中是最高的。近些年在經濟全球化和高成本的影響下,香港企業業務和工序不斷外移形成跨境操作模式,使發生在本土的經濟活動減少,而知識經濟的發展又突現了香港的固有缺陷,使香港短期內難以發展高科技產業,加上作為最大的本土經濟的房地產業被長期作為投機炒買的工具,使香港難以出現新的立足于本土的支柱產業,以維持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這些問題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給香港帶來結構性失業、資產貶值和財政赤字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的要求。
  根據香港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以及自身的優勢和條件,香港需要把現有服務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并以此確立香港在中國和亞洲經濟中的地位。為此,香港經濟需要實現三大轉變:一是擴大服務領域,把以貿易服務為主的經濟結構轉變為集貿易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購物游樂、財富管理為一體的可提供全功能服務的經濟結構;二是擴展服務范圍,把目前主要在本地提供服務,轉變為可在本地和內地及其他地區同時提供服務;三是提升服務質素,即把現有服務業進一步升級,以便為中國和亞洲提供高增值的服務。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動本地制造業特別是高增值、高科技和高關稅制造業、創意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CEPA對經濟轉型的作用
  (一)率先向香港敞開市場大門,著重解決市場空間不足問題
  因為CEPA不僅允許香港比其他WTO成員更早進入內地市場,而且不少開放內容都超過中國“入世”的承諾。從內容看,內地對香港率先開放的17個服務領域,在香港大都屬于市場空間不足的物流、金融、旅游和工商業支持服務等四大支柱產業和創意產業。眾所周知,市場空間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內地向香港的主要產業開放市場,不但可以解決香港支柱產業服務范圍受限等問題,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這些產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內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對香港制造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可以刺激香港本地制造業特別是高增值制造業的發展,既可促進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又可進一步鞏固香港服務業的基礎。
  由于粵港兩地經濟合作關系一向最為密切,香港經濟的成功轉型,有賴于粵港兩地經濟整合的突破。CEPA首先帶來的是粵港經濟一體化的新動力,粵港兩地在新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產業分工,加強整體聯動,厘清各自角色,發揮綜合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對解決當前香港面對的經濟問題具有重要作用。自CEPA簽署以來,粵港經濟合作迅速升溫,合作層次迅速提升,合作思路更加清晰,從而為香港恢復加工貿易產業鏈、強化貿易服務業提供了條件。由此可見,CEPA為香港提供了進一步參與整合珠江三角洲的機會,加強粵港合作將使珠江三角洲從作為香港生產基地的角色轉變為香港真正的經濟腹地,使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更好地融為一體,實現共同發展。
  (二)為確立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創造了條件
  CEPA雖然是針對香港經濟中的困難和問題而制定的,但它絕不能看作是權宜之計,而是在支持香港的同時,從制度層面為進一步確立香港在中國現代化中的地位和角色提供了條件:
  一是香港有機會充當內地對外開放的新平臺。CEPA既是兩地經濟合作的新起點,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它可在今后內地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中發揮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具體地說:(1)CEPA率先向香港開放分銷、物流、貨物、倉儲、運輸等服務業,有助于香港現代物流的發展,進而形成擁有更龐大的國際商業網絡和高效率的先進商業模式的新的商貿平臺,協助內地企業擴大出口規模及改善貿易條件,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2)內地率先開放香港制造業和服務業進入內地,實行零關稅,并對香港企業做了較為寬松的規定,有助于吸引外國公司特別是中小型跨國企業來港設立分支機構,以香港為基地拓展中國業務。這類企業將多達數萬家,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投資者之一,香港將充當引資和服務角色,成為中國的引資平臺。此外,CEPA增加商務活動,將帶來更多的商務游客,進一步推動香港旅游業的發展。
  二是香港有機會成為內地的主要服務提供者。目前中國內地服務業仍較為落后,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特別是作為現代市場經濟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流通業更不能滿足所需。而服務業是香港的強項,完全可以更好地配合內地的發展。CEPA允許香港服務業率先進入內地,特別是在分銷、物流和運輸等方面作了寬松規定,有利于香港發揮優勢,為內地經濟提供高素質服務。
  三是香港有機會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試驗場。(1)在商品市場方面,CEPA對香港產品實行零關稅,等于在“入世”承諾的基礎上,利用香港進行商品市場擴大開放的試驗,有利于內地積累經驗,進一步提升競爭力。(2)在金融市場方面,CEPA降低香港銀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支持內地銀行把國際資金外匯交易中心移至香港,確定內地在金融改革、重組和發展中充分利用和發揮香港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等等,實際上是利用香港作為金融對外開放的試驗場,在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的聯系。(3)在市場體制方面,今后20年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并與國際規則接軌。香港市場體制較為完善,且兼具東西文化的優點,CEPA可以把香港市場體制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帶回內地,協助內地完成體制轉軌的任務。
  (三)為建立香港在亞洲的服務中心地位提供了新契機
  近20年來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估計2010年東亞地區的經濟總量將趕上美國。雖然前幾年經受了金融風暴的打擊,但亞洲各國大力重整經濟結構,不但使經濟迅速得到恢復,而且使區內經濟加快整合,通過設立各類型區域貿易協議(RTA)相互開放市場,推動經濟要素在區內自由流動。在亞洲這一輪經濟整合中,中國一直担當主導角色,不論是區內貿易和投資,還是建立區域貿易協議,中國都是最積極的參與者。未來亞洲區以中國為主導的經濟整合將進一步加快,最終將促成區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CEPA是中國簽訂的第一個區域貿易協議,也是一國之內特殊的區域貿易協議,它不但早于其他協議(如中國和東盟10+1自由貿易協議),而且將優于這些協議。從這個角度看,CEPA實際上是最緊密的經貿合作安排,它給香港一個極好的機會在亞洲經濟整合中充當重要角色,并以此建立香港在亞洲的主要服務中心地位。
  總而言之,CEPA帶給香港的是參與整合珠江三角洲、服務全中國和亞洲經濟的機會。這一歷史性的機會足以使香港從一個貿易服務中心轉變為中國和亞洲的主要服務中心。這一服務中心將具備高度開放、功能齊全和高效率、高增值等特點。未來物流服務仍將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金融服務有機會后來居上,在中國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后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主要金融中心;香港還將有機會發展成為中國和亞洲的財富管理、會議展覽、購物游樂和專業服務中心。換句話說,香港未來可以兼具紐約、百慕大或瑞士等國際城市的一些主要功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將是中國的香港、亞洲的香港和香港人的香港,是中國和亞洲的主要國際城市。
  但也要看到:第一、CEPA是一國之內的自由貿易協議,潛力巨大,商機無限;同時CEPA還是一個新平臺,需要不斷完善和充實。第二、應當看到,CEPA不是一張可以立即兌換的“現金券”,而是一個有待挖掘的“金礦”,或是一個需要努力經營的項目。要想把金礦變現,還需要智能和努力。因此,不要把CEPA當作權宜之計;如果僅僅從短期功利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行CEPA,甚至把CEPA作為短期炒賣的工具,到頭來就會發現CEPA帶來的好處將是十分短暫和有限的,就像2000年的網絡泡沫一樣。第三、CEPA不是萬應靈藥,而是促進香港經濟轉型的一個外在誘因;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關鍵還要看香港自己的努力。
    三、關鍵在于策略和行動
  (一)需要借CEPA的契機,為香港的未來發展重新定位
  要抓住CEPA機遇,首先需要遠見和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為香港重新定位。雖然CEPA為香港確立在中國現代化中的戰略定位提供了條件,但在“一國兩制”下,香港需要采取主動,積極為自己定位。一旦搞清楚定位,香港經濟轉型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推動經濟轉型就可以事半功倍。
  (二)制定產業發展策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發展策略應根據香港的定位去加以制定。同時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
  1.旅游業。內地開放個人來港旅游為香港旅游業和相關行業帶來不少商機,對提升香港市場氣氛的效果立竿見影。因此,短期內應抓住有利時機,集中解決旅游發展中的各種瓶頸,包括過關安排、酒店供應、服務素質和安全保障等問題,確保旅游業長期平穩發展。長期而言,則應面對內地和亞洲較高收入人士和商務旅客,重點拓展較高增值的旅游業,包括商務洽談、會議展覽、國際營銷、財富管理和個人服務等。內地中高收入人士增加很快,香港旅游及相關行業可謂商機無限。
  2.物流業。旅游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畢竟不如物流和金融等高增值行業,因此,香港還需要推動物流業進一步發展。目前內地仍限制外資成立獨資物流企業,但CEPA卻允許香港公司以獨資形式在內地提供貨運分發和物流服務,包括貨物運輸、倉儲、裝卸、加工、包裝、配送及相關信息處理和咨詢服務等業務,范圍相當廣泛,目前香港約1000家物流公司都有機會進入內地市場拓展業務。與此同時,內地對香港開放物流業還可吸引跨國物流企業進入香港,有助于把香港發展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物流樞紐。
  目前香港發展物流業,需要多管齊下:一是借CEPA提供的機會,鞏固香港加工貿易產業鏈。90年代以來,由于加工貿易產業鏈出現斷層,其在香港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近期雖有所恢復,但仍比1990年減少5個百分點。二是拓展非加工貿易。半個世紀以來香港貿易中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加工貿易,但近幾年由于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數量不斷增加以及跨國公司向內地轉移生產線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不斷上升,香港非加工貿易得到快速發展(1999~2002年三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加工貿易僅增加2.6%,非加工貿易則勁升18.5%),非加工貿易創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0.3%提升至15.5%。CEPA實施后,預計非加工貿易將會更快發展。香港需要進一步加強物流基建(包括盡快開工建設港殊澳大橋和10號、11號碼頭),降低物流成本,采取鼓勵投資物流政策,爭取吸引更多的國際物流公司到香港發展。三是拓展物流業的核心業務——供應鏈管理(SCM),使香港成為供應鏈管理中心。四是重整香港制造業。零關稅的安排雖不足以帶動制造業大量回流,但對香港發展高增值、高科技和高關稅制造業無疑可以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香港應充分利用零關稅政策,制造新工業發展策略,促進傳統制造業升級換代,推動設計、文化等創意工業以及信息、生物、中藥等專項科技產業的發展,同時吸引外商投資新制造業,提升制造業的素質和水平,為香港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
  3.金融業。金融業是香港最具競爭力和最高增值的行業,CEPA大幅度降低銀行業資本要求,使香港8家中小型銀行獲得進入內地發展的機會,同時,內地銀行把外匯業務移至香港以及鼓勵更多企業到香港上市,也有助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香港應積極利用CEPA提供的機會,進一步提升金融業,擴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包括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衍生工具市場以及財富管理等,發展全面的金融產品,建立完整的金融體系,確保香港在亞洲區內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領先地位。中央政府同意研究在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的可行性,在條件成熟時率先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這對香港來說是很好的機會。由于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需配合內地人民幣自由兌換和放松外匯管制的進程,因而估計短期內難以成事,但香港可以積極準備,探討在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前提下香港逐步發展人民幣業務的可行方式和途徑,為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創造條件。
  (三)制定區域發展策略,進一步打通與經濟腹地的聯系
  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廣闊的經濟腹地。但不同經濟區域對香港經濟的作用也大不一樣。香港需要與這些區域緊密配合,依次推進合作和發展。
  1.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是香港第一級的經濟腹地。粵港兩地已達成共同建設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共識,爭取把本地區發展成為規模龐大、功能齊全和高度開放的經濟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都應當與珠江三角洲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因此,香港區域發展策略首先是要整合珠江三角洲,使珠江三角洲成為香港真正的經濟腹地,使雙方形成最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目前粵港兩地已就產業分工達成一致,現在最重要的是抓緊落實,統一規劃和行動,避免資源浪費。在整合過程中,特別需要打通區內交通要道,形成回路交通網絡,同時進一步探討香港金融服務業與廣東現代制造業加強合作的新方式,一個設想是在香港設立大珠江三角洲高科技投資基金,由兩地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用于扶持區內高科技產業。
  2.南中國經濟圈,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和港澳臺在內的南中國地區,是香港第二級的經濟腹地。香港需要透過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向南中國輻射。目前最重要的要打通與這些地區的交通聯系,形成以香港和大珠江三角洲為中心、溝通南中國各中心城市的快速運輸網絡。建立南中國八省區(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六省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合作會議制度,協商解決區內合作問題。
  3.大中華地區是香港第三級的經濟腹地,需要利用CEPA建立香港與整個大中華地區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適時開工建設京港和滬港兩條高速鐵路,以加強香港與內地的交通聯系
  4.亞太區是香港第四級的經濟腹地,香港需要通過與內地加強經濟整合和發揮自身的國際地位優勢,加強與亞太區各經濟體的經濟合作,并以此提升香港在亞太區的經濟地位。
  (四)進一步提升香港自身的競爭力
  CEPA對香港經濟轉型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促進轉型的外因—解決市場空間不足的問題,能否實現經濟轉型關鍵還在于內因—香港自身能否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在影響競爭力的成本、科技、體制和市場等要素中,香港僅在體制因素上處于領先地位,CEPA的簽訂使香港增加了市場優勢。成本是香港的弱項,難以同周邊地區競爭,因此需要在創造香港品牌、開發專利技術、運用新技術以及生產和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加倍努力。與此同時,要適應CEPA實施后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培養人才,特別是現代物流、創意工業和高科技人才。此外,還要加強向外界推介香港面臨的巨大商機,積極吸引外來投資,借助外地技術和人才強化香港的競爭能力。
  CEPA的簽署是兩地新一輪合作的開始。特區政府部門在落實CEPA的過程中,還有大量事情要做,如果香港能夠與時俱進,用新觀念、新思維和超常規的辦法去推動兩地合作和經濟轉型,香港就一定可以借助CEPA效應走出困境,再現國際大都會的風彩。
國際金融研究京12~17F14特區經濟與港澳臺經濟王春新20032003王春新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發展規劃部高級研究員 作者:國際金融研究京12~17F14特區經濟與港澳臺經濟王春新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25:29

[新一篇] BPR在成本控制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舊一篇] DV認知觀念的辨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