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對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在闡述了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的必要性及有利條件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我國中央銀行要有效開展公開市場業務的許多難點,提出了意義重大而切實可行的改革對策。即強化中央銀行的主導地位;加快專業銀行商業化進程;建立公平高效、開放統一的金融中心;改革國債發行機制;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
  作者:張大龍,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江蘇省鹽城市分行工作。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主動買賣國債、中央銀行證券、私人票據、外匯等,以吞吐基礎貨幣,調整金融機構流動性儲備的業務。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運作,中央銀行能夠影響市場利率和貨幣供應量,從而達到擴張或收縮銀根的目的。我國中央銀行從1994年也開始公開市場業務的探索,這對完善我國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確保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使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機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無疑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何盡快實現中央銀行對公開市場業務的有效運作,在我國還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金融改革實踐,面臨著許多新課題亟待研究。
   一、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的必要性
  1984年9月在大一統銀行體制基礎上,經過金融機構的行政改組,中國人民銀行脫胎成為我國的中央銀行,開始履行中央銀行職能。但由于中央銀行與國家專業銀行職能交叉,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混淆,信貸與發行連動等歷史的原因,十多年來,我國中央銀行對金融的調控仍然是銀行內部調控,調控的任務就是信貸計劃指標的分解與落實,調控手段就是擴大與收縮信貸規模。事實證明,這種直接調控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調節機制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與金融市場化、國際化接軌的要求越來越不適應。而存款準備金率、中央銀行再貸款限額及其利率這三種間接調控手段都缺乏彈性,不能直接調節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公開市場業務的發展給中央銀行宏觀金融調控增加了一條可靠渠道,與其它工具相比較,它有明顯的優點:即運用靈活、操作隱弊、負效應小(表現為影響社會貨幣供應量時滯短,對金融運行乃至經濟運行產生的震動性影響較小)。一般而言,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公開市場業務作為中央銀行最主要的調控工具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我們認為,目前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盡快實現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有效運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中央銀行融資券等有價證券來適時回籠或投放基礎貨幣,以此影響各金融機構的資金儲備狀況,促進金融機構擴張或收縮信用規模,將信貸規模控制在既定的“籠子”以內。
  2.調節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根據貨幣政策目標的要求吞吐有價證券。一是可以迅速變換專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控制專業銀行的授信能力;二是可以增強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幣的活力,從而更為有效地實施調節;三是可以將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之間的實體資金供應關系剝離,改變專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資金需求的“倒逼”性硬約束,增加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資金流量的調度能力。
  3.促進金融間接調控體系的形成。一是可以確立中央銀行實施金融調控的主體地位,實現中央銀行金融業務與金融調節的分離,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行為活動空間。二是能夠增加調控工具,完善調控的傳導機制,保證金融宏觀調控目標的順利實現。三是可以規范金融市場的運行。四是有利于促進現行金融制度向市場金融的方向不斷深化改革。
  4.有利于增加利率彈性。當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等有價證券時,會促進國債等有價證券需求的增加,促進有價證券的價格上漲,增加市場貨幣流通量,從而使利率下降;當通貨膨脹抬頭時,中央銀行可以拋售國債,促進各金融機構減少貸款和投資,從而收縮貨幣供應量,使市場利率上漲。
  5.有利于國債市場的宏觀調控與管理。當每年度國債發行時,中央銀行買進以前年度的國債而向市場供應基礎貨幣,促進國債的順利發行;當國債價格下跌時,中央銀行則購入國債,以維護國債價格的穩定;當國債市場上投資盛行,國債價格猛漲時,中央銀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大量拋售國債,促進國債價格回落。
   目前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有效運作的條件及其難點
  從國外中央銀行的實踐來看,公開市場操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中央銀行具有超然的獨立地位。中央銀行手中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有價證券,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能夠根據客觀經濟需要和貨幣政策目標的要求,自主確立買賣證券的種類、數量、時間,而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預。2.真正商業化的銀行體系。各專業銀行資產結構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國債券,十分注重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對中央銀行實施的公開市場業務能夠直接、有效地作出敏感、迅速的反映。3.完善、健全的國債市場。這是一個容量大、彈性強、市場機制完善、交易體系完整、交易程序規范,而且可供買賣的債券數量大、品種多、期限合理,買賣雙方都十分理想的操作場所。4.相對發達的信用制度。人們普遍具有使用支票等票據的習慣,國債通過專線電話或電腦聯網完成無紙化發行、交易和清算
  那么,當前我國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具備那些條件呢?我們認為,我國已具備了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已初步具備了一定規模的以中、短期國債為主體的證券可供操作。從1981年至1993年,我國已累計發售國債2875億元。至1993年末,其余額達2100億元左右,今年又發售國債1025億元。除此以外,1993年我國還成功地發行了中央銀行短期融資券200億元,為今后中央銀行發售融資券提供了寶貴經驗。以上這些國債及中央銀行短期融資券都可以用于公開市場操作。二是經過10多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的,專業銀行為主體的,多種成份并存、分工協作的金融體系,強化了中央銀行以公開市場業務實施宏觀調控。這為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精力奠定了組織基礎。此外,中央銀行的電子聯行清算系統已達中等城市一級。因而建立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體系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但是與此同時,我國中央銀行在開辦公開市場業務方面還存在著一些難點。
  1.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不強。中央銀行作為我國的金融宏觀調控主體,至今還未取得一種比較超脫的獨立地位。一是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上,是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還是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我國中央銀行很難獨立地進行抉擇,往往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服從于政府的經濟發展目標。二是中央銀行與各地政府關系還未徹底理順,一些政府和部門對當地的人行的干預較多。三是中央銀行與財政的關系尚未理順,對國民經濟的調控作用不強。四是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的關系尚未理順,銀行體系的產權關系不清,專業銀行對中央銀行存在著“倒逼”機制。由此可見,上述狀況如不改變,中央銀行就無法通過公開市場來影響貨幣供應量和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
  2.專業銀行的非商業化。專業銀行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接收和傳導中介,中央銀行實行公開市場業務就是通過買賣證券活動,增加或減少專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以實現信用擴張和收縮的,但是目前由于專業銀行的非商業化,專業銀行并不根據存款備金的變動來自覺地調節信貸規模。多年來,我國專業銀行政體不分,對專業銀行的性質始終未界定清楚,長期在“既是機關又是經濟組織單位”、“政策性銀行”之間游離,專業銀行成了政府的附屬機構,國家分配資金的行政機關、社會的慈善機構。近幾年,專業銀行雖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企業化改革,被賦予了一定的經營自主權,取得了相對的法人資格,但未從根本上觸動專業銀行產權虛置和雙重職能并存的組織制度,仍未真正按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運行和操作,和現代銀行制度的要求更是相距甚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只能采取直接調控方式,實踐已反復證明,這會嚴重阻礙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3.金融市場尚不發達。一是我國金融市場在發育過程中受行政、計劃的制約、干預很大,未能做到以市場機制為主來配置資金。二是金融市場的要素不健全,發行市場與轉讓市場的銜接與協調太差,資本市場發展遲緩,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體系。三是金融市場管理缺少統一法規制度,漏洞較多,特別是金融市場發展的整體規劃未能與宏觀金融調控方式和機制結合起來。四是資金供應中銀行貸款占絕大部分,直接融資的比重偏低,市場上各種有價證券的數量仍極少。據有關部門1993年的統計,國債占專業銀行流動性儲備不足8%,而且在當前投資體制軟約束、專業銀行的管理體制及經營體制未從根本上轉軌的條件下,各金融機構購買國債等有價證券的欲望不高。如此種種,都對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形成了障礙。
  4.彈性利率尚未形成。富有彈性的利率政策是開展公開市場業務的先決條件,這是因為利率的變動是促使公開市場業務參與者進行相互交易的“催化劑”。然而,我國目前對利率仍嚴格的控制,使利率彈性很小,加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金偏緊的狀況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因此,公開市場業務在我國規范化運作的難度是相當大的。
   三、我國中央銀行開辦公開市場業務的改革舉措
  1.強化中央銀行的主導地位。應逐步理順中央銀行與政府、與商業銀行的關系,增強其相對獨立的地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穩定貨幣,不宜提多元目標,否則顧此失彼,哪個目標也實現不了。嚴格執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這里“獨立”是指獨立于財政、計委等國務院有關部門,財政有了赤字不能向銀行透支,計委安排建設計劃資金不足不能靠銀行發票子來彌補。要盡快改變中央銀行現有資產的結構,除了金銀、外匯占款和專項貸款保持適度的量外,要縮小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信用放款比例,而相應增加中央銀行投放到公開市場的基礎貨幣量,同時要確保中央銀行每年的基礎貨幣增量用于公開市場操作,不斷增強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吞吐有價證券的資金實力。在運用公開市場過程中,應逐步減少直接手段的采用,側重在證券存量方面給予指導、調整,使有價證券流動朝著既定貨幣政策目標的方向進行。
  2.加快專業銀行商業化進程。國有專業銀行要縮短向商業銀行轉換的過程,盡快使其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求資金平衡、自担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中央銀行對各類金融機構要規定國債等有價證券占其流動性儲備的限額,同時擴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利率與融資利率的利差,使商業銀行自覺地接受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保持相當比例的流動性儲備。當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時,商業銀行及時靈敏有彈性地調整資金運作,以適應銀根變化。在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改革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類似西方金融經紀人公司的區域性短期融資公司,培植一批專營或主營大宗有價證券的證券交易商,形成以商業銀行為主、融資功能多樣化的其他金融機構為輔的組織體率,使社會貨幣資金運行市場化、網絡化、效率化,為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奠定基礎。
  3.建立公平高效、開放統一的金融中心。中央銀行現階段應在全國范圍內按經濟區域來建立若干個買者與賣者共存的區域性、全國性金融中心,這些中心應有完整的法規體系,以規范交易行為,嚴肅結算紀律;有眾多品種和功能的信用工具,可供交易方任意選擇;有完善的電腦通訊設備,能隨時為顧客提供優質、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務。中央銀行對中心的管理主要依靠經濟手段、靠界定和規范進入市場的主體及其行為來實現,市場則力于擴大證券的吞吐能力和買賣規模。
  4.改革國債發行機制。一是轉變赤字國債觀念,建立籌資國債機制。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財政依靠稅收籌資來增強其實力往往負效應太大,包括納稅人反對和引起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因此,要增強我國中央財政實力,以國債為籌資手段是較好選擇。二是改變發行辦法。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在中央銀行與一級交易商之間進行的,其交易對中央銀行及一級交易商在指定的交易系統所開設的資金帳戶和國庫券帳戶進行相互調整即可,不必要動用實物國庫,同時實際上大部分公開市場業務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買和賣,大量的交易通過“回購協議”和“逆回購協議”進行。我國僅在1993年和1994年發行過“無紙化”國庫券,數量共170億元。1994年發行的700億元三年期“收款賃證”式的國庫券還不能上市交易,中央銀行無法利用這一品種開辦公開市場業務。因此,今后隨著公開市場業務的開辦,每年應計設相當數量的“無紙化”國債,通過帳戶調整進行發行交易。另外國債發行切忌攤派,宜采用拍賣制、承銷包銷制等經濟發行方法。三是靈活多樣地設計國債期限,應既短期的,也有中長期的,以供一級交易商選擇購買,以及中央銀行靈活開辦公開市場業務。四是建立國債自營商制度,使由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審定確認為國債自營商的金融機構成為國債交易市場的主要經營者,從而穩定國債收益率,提高國債信譽。
  5.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目前我國利率體制的弊病很多,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如不改革現行利率體制并形成市場利率機制,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效應就會受到影響,因為它只會引起貨幣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不影響利率變動,這樣就失去了公開市場的利率效應。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銀行應適度放松利率管制,建立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核心、有彈性的市場利率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資金合理流動,中央銀行也才能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將其調整貨幣松緊的信息傳輸到金融機構及企業,實施貨幣政策。否則,再靈活的公開市場業務也只是一種單純的證券買賣行為,不可能真正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藍定香)
  
  
  
經濟體制改革 成都68-72F62金融與保險張大龍19951995 作者:經濟體制改革 成都68-72F62金融與保險張大龍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9:39

[新一篇] 對當前生產資料市場形勢的初步分析

[舊一篇] 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職責的變遷、擴展及財政保障能力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