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央銀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困難與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轉軌從根本上要求對經濟宏觀調控方式的改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由過去主要依靠財政政策轉為主要依靠貨幣政策。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經濟正常運行的前提,任何現實的社會總需求都體現為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正是通過調整社會總需求來實現的。然而,近十年我國GDP增長1.6倍,速度較快,而同期的貨幣發行卻增長了10.7倍。就1995年上半年而言,廣義貨幣增長速度依然很高,截止六月末,M[,2]增長32.8%,大大高于計劃調控目標的23%~25%。這是在當前宏觀經濟呈現好轉態勢過程中出現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經濟過熱抑或是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就是社會總需求增長過快倒逼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固定資產過快增長引發的貨幣需求,社會消費基金過快增長引發的貨幣需求,企業效益不佳需要大量周轉資金墊付的貨幣需求,等等,都迫使中央銀行連年超經濟發行,形成目前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而且,近年來全社會積累的貨幣購買力并沒完全消化,到1994年末,全國市場流通中現金有7288億元之多。社會經濟生活狀況可以最大限度地折射出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新頒布的中央銀行法把穩定幣值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無疑是理性選擇。然而,就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言,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中,將會遇到許多難題,尚需創造條件,實施有效對策,凈化環境,以使貨幣政策目標得以實現。
      二、貨幣政策目標實現的主要困難
  1.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增長表現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的積累。從理論上講人民幣是本身沒有價值的商品流通的籌碼,它的超量發行不會給經濟帶來實質性增長。但經濟高速增長與貨幣超量發行有直接相關性。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必然要求有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以使其充當名符其實的“第一推動力”。在經濟結構趨于合理時,尚可消化因需要而發行的貨幣;反之,將有一部分貨幣滯留在流通領域,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有專家指出,抑制通貨膨脹一要管住貨幣發行,二要管住物價。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對貨幣需求的擴張是現實的,所以,必須控制貨幣供給量,使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決不可以犧牲幣值穩定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高速增長。
  2.固定資產投資膨脹。80年代以來的歷次經濟過熱都是與固定資產投資膨脹不無相關的,90年代開始,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波動,各地通過盲目擴張投資競相攀比速度,致使投資規模超過了經濟的承受能力。固定資產投資1992年比上年增長37.%,1993年比上年再增50.6 %,1994年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年份,本應大幅度壓縮投資規模,從而放慢經濟增長速度,減少貨幣供應量。然而, 實際投資大大超過13000億元的計劃額度,達到15900多億元。現在, 幾乎沒有不超預算的投資項目,而且普遍超預算40%到50%。有鑒于此,可以說投資規模膨脹已成為貨幣超常發行的驅動力。
  由于近三年我國的投資率(投資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均在40%以上,而且相當部分低效投資形成了不小的浪費,增加了社會貨幣存量,有些投資還進入了開發區和被炒得火爆的房地產領域,擴大了“缺口”,加劇了“瓶頸”狀態,成為經濟發展的硬傷,使以穩定幣值為目標的貨幣政策運作起來困難重重。
  3.消費基金增長過快。國民收入分配持續向個人傾斜造成消費基金增長過快,1994 年消費基金支出的現金及對農村凈支出的現金為1117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0.5%,全年的行政事業管理經費支出4701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對農村凈支出47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對消費基金的管理一直是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重要手段,過快增長,不論是個人部分或是社會集團部分,都是通過金融機構的信貸現金渠道出來的,最終會引發和推動市場物價的大幅度攀升,對通貨膨脹的升級和蔓延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消費基金過快增長象誘餌一樣帶來了貨幣過量發行,這對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非常不利的。
  4.企業效益不佳擠占信貸資金。目前,絕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由于缺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能力,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致導資金需求和使用上的無約束。在利益競爭的驅動下,以追加投資來擴大生產規模。然而,企業的不良債務和銀行的不良貸款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種數量型擴張沖動牽動的高投入必然給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帶來困難。
  由于企業普遍缺乏市場觀念,邊貸款、邊生產、邊積壓,盲目上項目擠占流動資金以及社會負担過重等原因,使之生產經營步履維艱,90%以上的流動資金靠銀行貸款,而在經濟效益不佳的狀態下,非但不能如期歸還,還要不斷增加新的貸款來維持生計。結果降低了資金周轉速度,擴大了信貸投放規模,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在體制轉換過程中,銀行和企業的關系發生了摩擦,表現為資金供給有限性和資金需求無約束性,1994年各項貨款增加5148億元,比上年多增加近310億元,與GDP相比,這樣的資金環境可謂寬松,但企業仍感資金緊張。據統計,目前國有企業根本無法歸還的貸款約有12000億元左右, 約占銀行貸款總額的40%,占全社會資金總量的25%。這不單是新形勢下銀企關系問題,更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5.銀行自身管理不善。目前,我國銀行的經濟體制和管理形式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金融法規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貨幣政策目標難以運作的關鍵因素。首先,中央銀行缺乏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沒有形成監督管理職能的機制,不能自主地調節貨幣存量;其次,各專業銀行盲目競爭,在貸款管理上缺乏完整科學和行之有效的辦法,重貸輕收,放貸容易收貸難。全國1994年度企業呆帳、呆滯貸款有7078億元,是流通中貨幣5781億元的120%。這是銀行行為行政特色的結果。巨額貸款無法收回,國家勢必以擴大貨幣發行來彌補,這將勢必推動通貨膨脹,影響幣值的穩定。再次,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長期以來,各專業銀行被扭曲的體制和滯后的管理所困憂,不但信貸資產質量低下,而且貸款包袱沉重。每年投入大量的貸款又大部分被“三項資金”占壓,造成貸款沉淀。一些企業借金融法規不健全之機多頭開戶、多頭貸款、母體裂變、公款轉儲。目前,國有企業3000多億元的虧損額絕大多數是銀行的信貸資金,它直接影響了貨幣幣值的穩定。最后,信貸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貸款的決策質量和管理質量影響著信貸資產的質量。然而,從信貸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上看,在腐敗之風已染成信用腐敗的環境下,在公開、嚴肅的借貸關系中,隱蔽著借貸雙方的私利交易,當企業不能通過公開合法渠道滿足資金需求時,便會通過非公開不正當渠道及手段,甚至以利益打動信貸人員;從業務素質上看,現有信貸人員構成復雜,相當部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難以滿足實施貸款管理和監督的需要,不能為領導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執行貨幣政策也不會得心應手。
      三、解決困難的對策
    1.提高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技巧
  鑒于我國目前金融秩序的狀況,要確保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首要的是不斷提高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技巧,直接和間接手段并舉。
  首先,增強信貸計劃工具的嚴肅性。信貸計劃是經立法機構批準后實施的,具有法律上的嚴肅性。中央銀行通過編制具有強約束力的信貸計劃來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成為時滯短,見效快、主動性強的事前直接調控工具。在經濟運行正常時,側重于它的指導性,在信用膨脹時則側重于它的指令性。中央銀行要控制再貸款規模,改變再貸款被專業銀行長期占用的被動局面,使其真正成為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的控制手段,而不是資金供應手段。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控制和調節貨幣流通量,最終是要通過專業銀行的信貸活動實現的。因此,專業銀行要通過嚴格控制貸款規模,遏制用款單位以留“缺口”倒逼信貸投放。避免企業長期大量占壓貸款,使信貸額度與經濟增長相適應。如若調整信貸規模,必有經濟基礎,從而確保幣值穩定。
  其次,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把握利率工具的靈活性。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主體的行為。在貨幣政策工具中,利率是最能影響和制約經濟主體行為的金融變量。要逐步以通過市場發揮作用的間接手段取代靠行政力量決定利率的方式,使中央銀行基準利率成為其它利率執行者自由決定利率的導向利率,充分體現市場經濟特點,完成利率市場化,以此賦于利率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能動制約作用。適時調整基準利率,發揮該工具在實現貨幣政策目標中的獨特作用。當為穩定幣值而需求貨幣政策取向緊縮時,中央銀行應調高對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通過增加專業銀行籌措資金的成本,起到抑制其資金需求的作用,繼而在專業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利率也會因之相應提高后,企業必須在正視利率的前提下決定貸款數量。這樣,貸款渴求即會大大收斂,反之亦然。由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變動,金融市場上的利率執行者亦會隨之作出反應,致使各種資金供求發生變化。這是弱化企業單位擴張貸款沖動,保證金融機構適度貨幣投入,穩定幣值的必然舉措。
  再次,提高存款準備率工具的科學性。現行存款準備率是1988年確定的。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運行特點適時適度地調整,改變其一定多年不變的做法。當然,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提高了準備率就會穩定幣值,在提高的同時還要合理確定其結構,以提高該工具運作的科學性。對信用創造能力不同的金融機構,體現不同檔次的準備率,通常是存款期限短、流動性大的,存款準備率就高一些;對地區經濟發達,經營規模較大的專業銀行規定的準備率應高于地區經濟落后、經營規模較小、環境差的專業銀行。中央銀行這樣做,意在壓縮流通中的貨幣量,限制專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抑制派生存款,最終實現穩定幣值的目標。
  此外,還要在市場調節力度逐步加大,運用間接調控工具的環境日臻成熟的情況下,啟動公開市場業務,有效發揮該工具吞吐貨幣的時效性,使其成為調節信用的工具;拓寬再貼現業務,嚴審再貼現票據的真實性,使之成為貸款數量管制工具;普遍開展道義勸告,發揮該工具的及時性,筑成一道防范貨幣投放超越極限的思想政策工具。
    2.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兩種主要手段,它們職能各異,作用不同,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需要兩者協調配合。貨幣政策是要保持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政策涉及社會產品分配的全過程。兩種政策配合,共同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使之大體平衡,才能保證幣值的穩定。在傳統體制下,兩種政策的協調很大程度上是以銀行對財政的服從為代價,直至目前,信貸資產質量下降,表面看是銀企之間的問題,實際上形成于直接或間接的財政壓力。正確處理財政和金融的關系,改變長期以來財政擠銀行、銀行發票子的狀況。中央財政出現赤字不能再向銀行透支,以減輕貨幣發行壓力。鑒于目前的經濟形勢,兩種政策應實行適度的“雙緊”式配合。財政要壓縮一般競爭性項目的投資和政府的行政費支出,控制工資性分配的過快增長;銀行應慎重貨幣投放,嚴守信貸計劃。否則,不但會抵消財政政策的正效應,而且會距離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更遙遠。
    3.賦于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自主權
  中央銀行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主體,穩定幣值的目標實現與否,取決于基礎貨幣投放規模。然而,中央銀行缺乏獨立的信貸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和投資政策。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行為具有社會管理和服務性質,不干預也不參與具體微觀經濟活動。可是,政府角色錯位,受其行政干預,中央銀行不能自主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壓力之下形將成為“準”政府部門。轉變政府職能是保證貨幣政策目標實現的重要社會條件,各級政府不能以宏觀調控的下一個層次的身份干預中央銀行獨立地執行貨幣政策。同時,要強化中央銀行的監督管理職能,使其依據市場、貨幣流通速度、經濟增長等參數來確定貨幣供應量及增長率,使貨幣投放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中央銀行法明確規定了其工作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左右,這為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證。
    4.調整投資政策和消費政策
  在投資政策方面,必須逐步消除投資的“軟約束競爭”,使其與經濟增長同步,過快的投資增長必然拉動投資品價格上漲,并帶動相關商品的價格聯動,迫使金融機構增加貨幣投放。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投資領域的宏觀調控,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壓縮在建項目,防止一哄而上,搞重復建設,占壓和浪費投資基金;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投資基金來源的監督,各行都不得挪用同業拆借資金發放固定資產貸款,更不能以流動資金擴大投資規模,從來源上防止投資膨脹。避免利用擴大投資的辦法來啟動經濟,消除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這個經濟運行的痼疾和過熱的根源,也消除了貨幣不穩的“動力”。
  消費政策方面,個人收入和消費基金雙膨脹是社會需求擴張的重要方面,也是現金投放過多的直接因素。調整個人收入分配政策和抑制消費基金膨脹必須下手重些,力氣大些。防止國民經濟運行中,這兩項的增長遠遠超出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現象再次發生,使流通中的現金與同期所能提供的商品與勞動數量相適應,使個人收入分配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作者單位:遼寧財政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王詢)*
  
  
  
財經問題研究大連31-34F62金融與保險王峨峰19961996 作者:財經問題研究大連31-34F62金融與保險王峨峰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9:55

[新一篇] 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條件分析與框架設計

[舊一篇] 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沖銷政策:效應、制約因素和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