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居民消費不足的成因及對策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我國,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往往表現疲軟.而在消費、投資、出口三大要素中,出口是外需,投資和消費是內需,且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投資需求是中間需求,是為了最終滿足消費的派生需求.就三大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出口需求擴大,固然會拉動經濟增長,但其背后不穩定和不安全因素也會隨著增長.投資需求也能拉動經濟發展,但它要以消費需求為支撐。否則就會引發通貨緊縮,經濟過冷.因此,消費需求的擴大才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動力,居民消費不足將會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我國居民消費的實證分析
  1.1居民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計量分析
  根據1978~2005年(由于篇幅的原因,1978-1990年的消費和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沒有列出,其來源和表1相同.)居民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可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lnC=a+βlnGDP+ε
  用Eviews軟件估計得到的方程為
  lnC=-0.145 5+0.942 4lnGDP
  經檢驗,序列lnC和序列lnGDP都是非平穩序列,而lnC和lnGDP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序列,因此lnC和lnGDP都為I(1)變量.通過對誤差修正序列(ecm)的檢驗,可知它是零階單整序列,所以lnC和lnGDP確實存在協整關系,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對下面誤差修正模型進行估計
  F51S174.jpg
  估計后得到
  F51S175.jpg
  方程的回歸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根據誤差修正模型的參數估計量可得出:短期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將引起居民消費的相同方向的變化,如果GDP變化1%,引起居民消費變化0.767 0%,消費支出缺乏彈性;而上期居民消費的變化,也引起居民消費的相同方向的變化,彈性為0.199 0,說明了消費慣性的延續,人們總有相對保持自己消費習慣和消費傾向的心理。
  1.2居民消費的國際比較
  從居民消費率絕對水平來看,如表1所示,1990~2005年間我國居民消費率在38%~51%之間且有逐年遞減的趨勢,2005年僅為38.7%,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如表2所示,1990年以來,除東亞和太平洋、中東和北非地區之外,世界各國居民消費率基本上在55%以上,而自1990年以后中國居民消費率一直都低于50%,比低收入國家低20~27個百分點,比中等收入國家低14~19個百分點,比高收入國家低10~21個百分點,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國家低近20個百分點。即使與居民消費率最低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率仍然要低3~7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1995年人均GDP730美元以下的49個低收入國家中,中國的居民消費率位居倒數第二,26個高收入國家和地區中,只有新加坡的居民消費率低于中國。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表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居民消費率會有所差異,因此,將中國目前的居民消費率與世界其他國家處在和中國相似的發展階段時的居民消費率進行比較可能更有意義.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 000美元左右時,世界各國居民消費占GDP的份額一般為61%[1]。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接近1 000美元(以1995年美元計),但居民消費率僅為41.8%,比國際平均水平低近19個百分點。
  F51S176.jpg
  2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增長緩慢
  1996-2006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見表3,尤其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1996-200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2%,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GDP的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在1996年前很多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都低于GDP增長速度,可以說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是長期低于GDP增長速度.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積累,居民的收入與生產供給之間的差距明顯擴大,居民的購買力受到很大制約,影響到居民消費增長,因而導致消費需求的相對不足。
  F51S177.jpg
  F51S178.jpg
  2.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從居民收入看,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居民和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這表現為城鎮內部、農村內部的基尼系數逐漸增大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的拉大。由于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狀況相關.在總收入為既定時,收入分配越平等,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越低。這是因為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低而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高.例如,如果一個社會20%的富人占有80%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為0.4,其余80%的人占有20%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為0.9。這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為。
  0.8×0.4+0.2×0.9=0.50.
  如果另一個社會20%的富人占有40%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為0.4,其余80%的人占有60%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為0.9.這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為
  0.4×0.4+0.6×0.9=0.70.
  后一個社會比前一個社會收入分配平等,所以邊際消費傾向高于前一個社會。
  2.3信用不足
  在經濟學領域,狹義上的信用是指以約期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廣義上,信用是一種主觀上的誠實守信和客觀上的償還能力的統一.就本質而言,信用經濟應是一種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以信用為紐帶的維系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環節的經濟組織方式.如果作為紐帶的信用出了問題,則整個經濟組織必會陷進惡性循環的泥沼里。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普遍存在信用權利意識貧乏、信用義務觀念淡薄和信用責任缺損的情況,使得很多潛在的消費不能實現,如廠家和商家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等行為就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消費者想買的東西往往不會因為沒錢而不買,而是因為怕消費得不安心而不敢買。
  2.4收入支出不確定性因素
  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下周期性經濟波動的存在,消費者的收入支出水平會隨著經濟波動而變化,因而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成為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宋錚[2]整理了1985-1997年的時間序列資料,以城市居民的收入標準差對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的年增加值進行回歸。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居民收入標準差對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的年增加值有顯著影響,并由此斷言,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是1985-1997年中國居民進行儲蓄的主要原因.施建淮和朱海婷[3]對35個大中城市1999-2003年月度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發現城市居民的儲蓄行為確實存在預防性動機,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對當前消費產生了負面影響.田崗[4]、杭斌和申春蘭[5]、周建[6]研究了農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行為,田崗認為在風險預期高的狀態下,本著風險厭惡的前提為養家糊口、子女教育、娶妻生子、自己養老等,農村居民不得不抑制消費,進行儲蓄。
  2.5消費觀念難以轉變
  消費觀念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傳統和收入水平下形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普遍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觀念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關系到其經濟的發展.在我國,長期計劃體制條件下形成的消費制度、消費觀念、消費習慣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沖動。“買漲不買落”非理性的消費觀念盛行,即使在物價低落時期,仍不肯積極消費.總認為價格還會落下去,早消費早吃虧,因而坐等降價,不肯“早購買,早享受”.借貸超前消費被視為奢侈而不被接受,節儉儲蓄已被視為美德大加推崇.居民不敢“寅食卯糧”,不敢借錢消費。即便在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的今天,仍然走不出不敢大膽消費、超前消費的誤區。
  3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對策探析
  3.1 增加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
  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七成以上,但我國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卻逐年下降,農村消費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據調查,大約有70%的農民認為收入過低是導致其消費心理和行為不積極的主要原因。同時,很多農村家庭負担沉重:“上有老,下有小”,其中子女教育支出為最。因此,要真正從源頭上解決農民的沉重負担,一方面,應該加快建立農村養老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制定實施嚴格的控制醫藥價格和醫療收費辦法,切實減輕農民負担,提高農民實際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城鎮化發展,使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可以提高農村人均勞動力的土地擁有量,逐步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近幾年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低收入群體與城鎮平均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與高收入層金融資產擁有量的差距更是大大拉大了,由此所導致的低收入群體的總體生存狀況十分令人憂慮。因此,對城鎮低收入居民來說,須完善和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要適時調高城鎮居民各項最低收入標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優撫待遇等),切實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且要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增加就業。
  3.2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的嚴重失衡不僅可能引發相關社會問題,而且也會從整體上降低整個國家的邊際消費傾向。改變現有的國民收入分配失衡格局的主要思路有:1)稅收實行量能征稅,有效調高政策。對高收入者多課稅,對低收入者少課稅或者不課稅。政策的實施首先需要建立并逐步健全對個人收入的監控體系,對居民收入狀況(包括收入水平和收入結構)實施全方位的監控,這是稅收管理,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管理的基礎條件之一。為此要完善存款實名制,實現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及不同銀行之間的聯網;要實行納稅人和業主的雙重申報制,減少收入申報上的漏洞.具體實施中,應該注意,稅收調節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切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合理調節高收入人群。2)完善保障制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文,使各項政策落到實處,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個人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也是和諧社會的需要。3)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比較優勢產業(如制造業、服務業),因為這些產業能夠賺取最大的剩余,實現資本最快速的積累。由于勞動力增長的速度沒有資本快,將導致工資的不斷上漲,其后果是資本的回報不斷貶值,最終使得收入分配不斷改善[7]。
  3.3增加公共財政支出
  世界銀行2005年11月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指出,公共財政措施對消費作用至關重要,而且有助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知識推動型和更為公平分享的經濟增長方式.就目前財政支出現狀來看,政府對社會性公共教育(義務教育)投入過少,對社會保障投入有限,對公共醫療衛生和社會基礎設施投入過少。這種局面將增加人們預期支出,使得人們不得不抑制消費、增加儲蓄。因此,政府開支應從投資轉向社會基礎設施,同時加大對公共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一切事關老百姓福利的投入。政府的這些措施將不斷地增強人們的預期,因而現在得以放心消費,不用為以后的生活担憂。
  3.4完善個人消費信貸
  目前,我國信貸條件苛刻,貸款利率高——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調金融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6.12%提高到6.39%。再加上有相當一部分人鉆法律的空子,使得信貸環境更加惡劣。鑒于此,發展信用消費的主要建議有:1)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在具體做法上,可以借鑒西方的經驗,組建獨立的資信中介機構,負責把分散在各商業銀行和社會有關方面的個人信用和信譽信息匯集起來,進行加工整理,形成個人信用檔案信息數據庫,對外提供查詢服務;也可以由當地人民銀行牽頭,各銀行參加,組建金融系統聯網的個人信用信息庫,各銀行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查詢、交流和提供消費者信用信息;然后再把保險、法院、工商、稅務等部門掌握的信譽收集起來,輸入數據庫,做到信息共享.2)進一步完善消費貸款的担保制度.消費信貸與其他貸款不同,借款人是獨立的消費者,貸款購買的是超過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較長時間才能歸還貸款的財產或耐用消費品.因此,在發放消費貸款時,用抵押、担保作還款保證顯得十分重要.從國外信用消費發展的經驗來看,政府担保機構對于分散消費者的信貸風險、推動消費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可出面組建消費信貸担保公司,為長期消費信貸提供担保。此外,在個人信用制度和信貸担保制度完善的基礎上,央行應逐步調低信貸利率,這一措施有助于發展消費信貸業,刺激國民的消費信貸。
平頂山學院學報34~37F51商貿經濟熊學華20082008
居民消費/不足/成因/對策
運用大量的數據比較和實證分析,說明了我國居民消費率在近15年有下降的趨勢,從絕對數字上來看,居民消費率是嚴重偏低的,居民消費不足.進而通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收入分配差距、信用、收入的不確定、消費觀念等方面來分析造成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最后針對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有:增加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完善個人消費信貸。
作者:平頂山學院學報34~37F51商貿經濟熊學華20082008
居民消費/不足/成因/對策

網載 2013-09-10 21:30:02

[新一篇] 我國居民收入對居民儲蓄的影響分析

[舊一篇] 我國市場化進程與外資流入方式選擇的地區性比較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