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  現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  ——溫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調查與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當前,溫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隨著農副產品長期短缺局面的結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就顯得日益突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成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只有通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創新,才能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前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才有物質保證。本文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就最近兩年來溫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實踐情況和今后加快結構調整的建議談些粗淺的看法,供領導和同志們參考。
  一、近兩年溫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探索
  最近兩年來,我市各地把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農村的一項中心工作,大膽實踐,積極探索,重點圍繞結構調優,效益調高,規模調大,市場競爭力調強的目標,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以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為契機,效益農業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市委、市政府自1999年作出以效益農業為突破口,加快我市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大決策后,我市各地在農業發展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轉變,由增產戰略向增效戰略的轉變。各地充分發揮區域經濟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市場暢銷的名特優新產品,興建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逐步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開始構建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的新格局。全市重點發展水產、畜牧、蔬菜、果茶、花卉、食用菌、筍竹等優勢產業,引進開發名特優新品種280個,注冊農產品品牌230個,建成名優特產基地112萬畝, 商品豬基地10萬頭,食草動物基地12萬頭,禽蛋基地500萬羽,香菇4500萬袋、蘑菇基地3000萬平方尺,馬蹄筍基地5萬畝,16個海洋捕撈基地和五大圍塘養殖基地,25萬畝稻田養魚,以及以烏牛早為主的四大特早名茶基地2.3萬畝,以興建十里花卉走廊為契機,全市花卉面積已發展到6000多畝。與此同時,“258”種子種苗工程開始啟動,產后農業已有長足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有民營種子種苗科研機構20家,發展各類種子種苗繁育企業100余家,建立水稻制種基地4000畝,蔬菜種子繁育基地2000畝,水產育苗場60家。如龍灣的“龍牌”花椰菜研究所近幾年培育出34個品種,其產品在全國花菜種子市場占有52%的市場份額。樂清市共有水產育苗場48家,產值1.7億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我市以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實施了“百龍工程”,目前市級已分兩批評定54家,其中列入省百龍工程的12家,有2家進入全國151家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全市已形成3萬多名農產品購銷大軍,其中年購銷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有256戶,購銷額近10億元。
  2、以結構升級和制度、技術創新為動力, 鄉鎮企業發展形成新氣象。近幾年來,我市鄉鎮企業發展區域特色突出,產品質量明顯改善,集團化趨勢明顯,現代企業制度逐步確定,其發展進一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實現了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的轉變。據統計,目前全市已組建鄉鎮企業集團120家,其中無區域集團19家,有股份有限公司40家,有限責任公司1.69萬家,股份合作制企業2.84萬家。1999年全市鄉鎮企業7萬多家,實現產值1086.7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目前全市已有420家企業通過國際質量認證體系ISO9000系列的質量認證,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級著名商標33個。 區域特色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如皮鞋占20%,西服占10%,低壓電器占35%,閥門占30%,磁力泵占70%,防風打火機占90%,眼鏡占80%,民用燈具占30%,商標徽章占40%。2000年1-9月份,全市鄉鎮企業完成產值826.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5%,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3、以城鎮體系大綱編制為龍頭,小城鎮建設又有新變遷。 最近兩年,我市在深入調查、多方論證的基礎上,編制了溫州城鎮體系大綱,制定了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措施,農村城鎮布局調整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小城鎮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中心鎮建設和現代化示范鎮建設取得了新進展。1999年底,我市143 個建制鎮總人口占全市鄉鎮總人口的72%,預算內財政收入占鄉鎮的90%。其中人口超5萬人的建制鎮21個,鄉鎮企業總產值超20億元的14個鎮,預算內財政收入超億元的6個鎮。我市小城鎮發展基本實現四個集聚效應,即工業集聚、人口集聚、市場集聚、資金集聚,并有中國第一農民城龍港、東方第一鈕扣市場橋頭、全國汽摩配件主要生產基地塘下、全國最大低壓電器城柳市、國家級星火密集區鰲江鎮和全國第一座商標城金鄉等一大批知名城鎮。針對城鎮建設中建制鎮過多過密的問題,為有效改變“鎮鎮象農村”的印象,近兩年我市城鎮規劃有所調整,以永中、永興、海濱、永昌四鎮并合為新的永中鎮為發端,平陽縣的鰲江鎮、昆陽鎮進行調整,瑞安市調整后的安陽鎮、塘下鎮、飛云鎮的中心鎮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時,還加大了16個現代化示范鎮的建設力度,小城鎮綜合改革步伐深入,城鎮化進程中的現代化氣氛更濃了,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4、以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標準、高投入為標志, 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近幾年來,我市以建塘、治河、除險、改田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2000年,全市水利建設共投入資金10.9億元,建設標準海塘122.98公里,1999年竣工42.54公里,26 條小流域治理邁出了大步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75km[2],改造中低產田6.77畝,新增灌溉面積7.1萬畝,疏浚河道473.2公里,溫瑞塘河綜合治理已拉開大幕。全市春季綠化造林8.8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2.77萬畝。目前, 全市共有已建和在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302個,面積25.51萬畝,其中省級園區14個,面積1.1萬畝。目前,全市已建成標準化農田22萬畝,累計報批立項土地整理項目101個,整理面積46.41萬畝,通過整理可新增耕地6.13萬畝,至1999年底18個土地整理項目順利完成,通過省國土資源廳驗收,合計整理面積5.53萬畝,增加有效耕地1.036萬畝。2000年80萬畝的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分解落到8個縣(市、區), 各地均已組織實施,有望在2002年全面完成102萬畝標準農田的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改善,將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大增強。如甌海區永興片海塘建成后,堤內新增可圍墾海涂2.9萬畝,目前已圍6700多畝, 每年可帶來13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二、農業結構調整中值得重視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
  近兩年,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踐表明,我市各地農業經濟運行狀況正在向著好的方面演化,農村干部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生產結構、品種結構、區域布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觀,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穩步增長。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96元,比上年增長6.8%。從各地的實踐過程來看,有這么幾點經驗值得重視和推廣:
  一是找準切入點,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農產品全面進入相對過剩時期,結構調整能否調出高效益,關鍵看能否滿足市場多樣化變化著的需求,“訂單農業”因此應運而生。如平陽縣的安達集團公司采用保護價收購的形式,與周邊5個鄉鎮的1.5萬戶基地農戶簽訂了1.8萬畝的農產品產銷合同,帶動了周邊農戶圍繞訂單調結構,同時也使農戶增收200多萬元。甌海區靈昆鎮通過銷售商與上海進出口公司簽訂出口合同,每年出口日本的文蛤就達1000余噸,成為全省最大的文蛤出口生產基地,2000年春節前后1200余噸文蛤出口日本,使全鎮200多個養殖戶戶均收入8.4萬元。瑞安綠都產業化經營服務公司與汀田、上望、莘塍等三個鄉鎮的500多戶蔬菜大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蔬菜面積達6000多畝,使每戶平均增加收入3萬元以上。在面向市場調整結構,發展訂單農業中農業龍頭企業和購銷大戶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二是狠抓著力點,調整結構必須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由于各地資源、經濟、社會條件不同,結構調整就要從當地的特色出發,發揮比較優勢,走一縣一名品、一鄉一優品、一村一特品之路,這樣的調整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如平陽縣1999年以來對馬蹄筍這區域特色農產品進行專項扶持,目前全縣形成3萬畝的規模。泰順縣作為中國茶葉之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發展有機茶等綠色食品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全縣茶園面積6萬多畝,2000 年出口歐盟茶葉350噸,其中有機茶50噸。蒼南馬站的四季柚、 蘑菇生產已成當地的支柱產業。瑞安市農業結構調整中根據當地實際提出確立水產、蔬菜兩大支柱產業。由于重視特色培育,我市已形成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基地,涌現出一大批特色培訓,我市已形成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基地,涌現出一大批特色專業鄉、專業村,并逐步形成塊狀農業經濟格局,特色農業在不斷做大做活做強。
  三是強化支撐點,結構調整必須以科技進步為依托。我市各地在調整結構中大都做到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品質,深化加工,使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上來。2000年全市早稻播種面積調減20萬畝,春糧播種面積調減3萬畝,但優質米的比例卻有了大幅度提高。蒼南縣規模經營大戶經營的1.23萬畝早稻中,優質米比例高達92%。樂清市聘請100多名大專院校農業科技專家對該市農業生產作技術指導,在水產苗種上有許多技術突破,縊蟶圍塘定苗培育和泥蚶苗灘涂圍塘中間培育技術,獨步全國。瑞安市陶山鎮農民鄭世澤將溫州甌柑用美國和日本優質臍橙良種進行高位嫁接后,果質大為提高,1999年他的臍橙價格每公斤穩定在10元以上,畝純收入超3萬元。甌海張盧兄的畜禽開發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藤橋熏雞”獲省名特優新產品優秀獎,并與新加坡“多美麗”溫州飲食有限公司的連鎖店開展常年業務合作。在農產品加工方面1995-1999年間有43家農業龍頭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總投資5.2億元。農業名牌戰略普遍得到重視,全市已涌現各類優質農產品名牌107個,其中有11個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稱號,76個獲省優質農產品稱號(2個省名牌產品),20個市農業名牌產品。
  四是把握牽引點,結構調整必須要加大引導服務力度。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但并不表明我們可以對農業結構調整無所作為了。按照“有所不為有所作為”的要求,我市各地在引農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中,加大了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科技信息服務等方面工作力度, 并顯現出明顯的效果。2000年,市政府取消了以往硬性的早稻種植面積任務,減少了征購糧任務,為農民自主調整提供了空間,市和縣(市、區)都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系列政策。在典型示范方面,我市確定實施八大精品農業項目,經一年多時間努力,各項目進展順利,一些項目已成規模。與此同時,象瑞安市梅嶼鄉底三甲村發展大棚蕃茄實現畝收萬元錢千斤糧的典型,平陽縣鶴溪鎮改革耕作制度輪種毛芋、席草等使農業經濟效益比純種糧提高5倍以上, 這些鄉鎮村結構調整的成功實踐在我市廣大農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在服務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有關部門加強了信息,科技方面的服務,如開通農技服務熱線,送科技下鄉、綠證培訓,及時解決農民農業生產技術難題,普遍建立農村經濟信息網等。瑞安市農村信息中心將瑞安毛芋的品種、特性、價格、數量等在網上發布信息,使該市一度滯銷的7000多噸芋被各地客商搶購一空,價格也由原來每公斤0.6元上升到1元。另一方面是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協會,增強自我服務能力。瑞安市成立了購銷大戶協會,甌海婁橋鎮成立蔬菜協會,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種農業專業性協會組織70多個,對我市結構調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是夯實保障點,調整結構必須要有多渠道的投入為保證。改變農業弱質形象,發展精品農業項目,建高科技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投入、高產出,增強市場競爭力,贏得高效益,多渠道增加投入是保障。各級財政對農業規模經營、農業龍頭企業、種子種苗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多,這些投入對農業發展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而近幾年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的熱潮,卻使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天地,也使結構調整有了新的推動力量。據統計,目前我市工商企業累計投資農業已超50億元。象平陽的雨田集團、利得海涂開發有限公司、甌海的美福高登公司、保利水產公司、文成的享哈山珍公司泰順晨星食品公司、蒼南的中亞飼料、熊貓乳品集團、瑞安的華盛水產品加工廠等都在進入農業領域后大獲成功。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已成為農業投入的一個新增長點。
  但是,我市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也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一些地方對戰略性結構調整還缺乏清醒的認識。以為這次次結構調整與過去的沒什么不同,只做簡單的加減文章,普遍地簡單化理解為“減糧擴經”,造成新的結構性雷同,賣難問題再次凸現。一些地方農民在結構調整中由于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只能憑老經驗,或采取“月亮走我也走”,亦步亦趨,跟著學樣,結果是調了結構降了效益。如2000年文成縣南田、二源、百丈@①等鄉鎮農民擴種秋茄1100多畝,茄子價格卻由去年的0.5元/斤降為0.2元/斤,最低的一斤不到一毛錢。瑞安市部分農民今年大面積種植南瓜、早熟白菜,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滯銷虧損。鮑田種糧大戶馮協壽調減20畝早稻種白菜,但因銷售不暢效益比種稻還低。
  二是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質量、品種問題還較突出,加工轉化能力有待提高。當前我市農產品的品種結構不盡合理,名特優品種少,生產規模小,大路貨多,品質低,加工、儲運、保鮮、包裝等都有待改進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還不能很好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如蒼南馬站四季柚質優價高,但規模不大,多數僅為贈送禮品,還沒有形成批量產品規模,在市場還曾被假冒。馬蹄筍、板栗、楊梅等產品的保鮮技術還沒攻克。全市農產品通過加工轉化增值的不到5%,且大多是初加工。這方面是劣勢,但也很有潛力。
  三是種糧效益低和確保糧食安全問題的矛盾協調,給農業結構調整空間和廣度帶來一定程度的限制。出于糧食安全問題考慮,我市要保證30億斤的生產能力,確保25億斤的生產水平和2.16億斤的儲備糧,在糧食增產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的情況下,使得農地結構調整空間回旋余地有限。但最近幾年糧食價格卻呈下降之勢,2000年每百斤早稻谷收購保護價僅有52元(含價外補貼)。使許多大戶出現種糧不贏反虧的狀況,嚴重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由于糧食收購渠道的限制性政策,使得農民不能對糧食進行收購加工增進效益。而土地用途管制和嚴格的農田保護,也使農民不可能進行象挖田養魚等效益較高的產業。
  四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由于鄉鎮企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而城鎮化進展不快,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的狀況,使我市農村剩余和轉移變得更加突出起來。據統計,自1995年-1999年間, 我市勞動力年均增加5萬人左右,但農村工業吸納勞動力的人數卻由“八五”期間年均2.71萬人,降為年均1.4萬人。而我市建制鎮數量雖多,但規模偏小,對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能力還不強。此外,我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加之大量外地民工涌入我市城鄉,更增加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
  五是農業投入總體不足,農業資金周轉難度大。全市財政預算內支援農業支出的比例由1980年的20.13%,降為1990年的6.5%,1995年的5.12%,1998年為4.28%,1999年僅占4.12%。農業生產流通所需的資金因大多數農業生產經營者資金實力不雄厚所致的短缺,卻較難得到信貸融資,普遍存在因担保、抵押物等原因無法得到信貸有力支持。
  六是政府部門職能轉化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對各種服務的需求。如信息網絡不全、農技推廣體制不適應、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不健全、政策法規不配套、難落實等。
  上述這些問題如解決不好,不但影響結構調整的順利進展,也將影響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三、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對策措施
  從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我們要以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三中全會、十五屆五中全會為指針,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既要扎實穩健,又要開拓創新,把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高潮。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應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具體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解放思想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先導因素,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農村。在結構調整中應積極鼓勵基層干部群眾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把解放思想同尊重農民的創造性相結合,及時發現新典型、新經驗,認真總結,積極推廣。要真正樹立起市場農業的意識,自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增強結構調整的創新能力,只要農民有意愿,產品有市場,調整有效益,就要突破框框,放開調整。要在結構調整中引導農民由小而全、小而散轉向大而專,大力發展一地一品、一地一業,提高市場知名度,實現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要注意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基地。要樹立農產品的品牌意識,爭創名牌,面向國內外市場,盡快形成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要樹立大農業、大食品的觀念,真正使農業結構適應性調整轉向戰略性調整,使結構調整著力于農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產業的不斷升級,增強結構調整的生命力。對于糧食生產的安全問題,不宥于一時一地,而應把眼光放大,可以把糧食生產基地建到市外、省外,通過優勢互補,實現要素合理組合,在更大空間里確保我們的糧食生產安全。
  2、加快技術創新,全面提高產品質量。
  在確立適應市場需求,占領市場更多份額,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效益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技術創新。具體地說,一是要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二是要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三是要增加花色品種;四是形成優質產品的品牌。適應這一要求,我們必須抓好這幾項工作:(1)抓好“258”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的落實工作,擴大優良品種, 提高農產品優質品率;(2)加快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抓好“節本高效”工程;(3)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以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科技運行機制,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的技術開發體系,改進科技推廣服務體系;(4)抓好新世紀農民培訓工程,加強先進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教育和綠色證書培訓;(5 )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質量監督管理。
  3、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經營機制。
  目前,我市農村各種新的組織正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運而生,尤其是各種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的大批涌現,加上正在崛起的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專業大戶,以及實行以銷定產的“訂單農業”的興起,正從根本上改變一家一戶“提籃小賣”的狀況,并最終解決農民種什么養什么的困惑。可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僅可以適應市場變化,抗御市場風險,維護自身利益,而且還將改變依靠行政力量直接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被動局面。這方面,我們關鍵是要抓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特別是加大“百龍工程”的實施力度;二是引導產業化組織注重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完善經營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加大對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改組、改造,建立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引導工商企業投資現代農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4、搞活農產品流通,拓展國內外市場。
  要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加強產品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積極開拓培育市場,發展訂單農業,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避免盲目調整,造成新的積壓和賣難。要按照效益農業發展的區域布局,做好全市農產品市場建設的布局規劃,有計劃地發展綜合性農產品市場和交易市場。要大力扶持農產品購銷大戶,各部門要為購銷大戶運銷農產品提供優質服務,逐步提高購銷大戶的運銷能力。鼓勵購銷大戶生產農戶相結合,發展農產品產銷基地。進一步開通大宗農產品運銷的“綠色通道”。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使之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要實施市場多元戰略,抓住我國即將加入WTO的歷史性機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創匯農業。
  5、加快鄉鎮企業改革和發展步伐,實現產業升級。
  要大力調整鄉鎮企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在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高新技術、環保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同時,注意發揮鄉鎮企業與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要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機制創新,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強引導,優化企業布局,加強鄉鎮企業的布局規劃,引導企業集中連片發展。適應加入WTO的新變化,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引導企業參與西部大開發,促進互惠互利。
  6、積極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要積極組織實施《溫州市加快城市化進程綱要》和《溫州城鎮體系規劃大綱》,努力提高城鎮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把小城市發展擺上突出位置,在甌江流域、溫州北部、飛云江流域、鰲江流域加快建設若干個小城市,使之成為輻射周邊地區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提高現有區域重鎮、經濟強鎮的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同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繼續對部分建制鎮進行適當調整和合并。加強舊村改造,重視中心村建設,適度推進行政村撤遷、合并。繼續深入小城鎮綜合改革,加快現代化示范鎮建設步伐。
  7、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經濟信息化步伐。
  信息化是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市產業優化升級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要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面向廣大農民和農村,提供多方位的信息產品和網絡服務。抓緊建立和完善我市農村信息網絡,縣一級的農村信息服務中心都應組建起來,并努力向鄉鎮延伸,擴大信息覆蓋面。大力推進“電波入戶工程”,通過多種方式向農民發布信息。
  要抓住國家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良好機遇,多渠道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堅持群眾性農田基本建設,以水利建設為重點,整體推進城鎮防洪、土地整理、生態環境等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市場條件和生態環境。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氵右加祭
  
  
  
溫州農村探索1~7MF1體制改革金邦清20012001金邦清:中共溫州市委副書記 作者:溫州農村探索1~7MF1體制改革金邦清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0:58

[新一篇]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  ——評李向民博士的新作《精神經濟》

[舊一篇] 繼承權問題不僅是退休問題——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