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出版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出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出版業是知識產業,是現代傳媒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最具知識經濟活力和特征。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出版業成為前沿產業,出版業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知識經濟把創造力和創新力作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出版業要在知識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國際出版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引入新的出版形式、開發新的市場、獲得新的材料、采用新的生產方法、實行新的出版企業組織形式等方面堅持創新。因此,要及時地抓住當前的機遇,加快出版業的深化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業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中國出版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符合出版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出版體制。建立出版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深化出版業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的突破口。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真正把出版業納入市場經濟的體制中來,出版業的從業人員也會因之而轉變出版理念,重新定位市場角色,真正為讀者著想,“多出好書,多出精品”,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出版業的結構優化和資產重組,合理配置出版資源。一些規模小、經營水平低的出版企業會逐漸被規模較大、經營水平較高的出版企業所兼并,促成真正意義的出版集團的形成。出版業作為產業發展,需要形成規模效益,特別是面對發達國家的大出版公司或傳媒集團施行的中國市場推進戰略,中國出版業目前的分散布局、個體規模小和低水平經營根本談不上有大的發展,甚至將來生存都成問題。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紐帶組建的,有一定規模的出版集團將會增強競爭實力。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助于調整出版業的布局。中國出版業目前的均衡布局,各地如出一轍的出版企業設置,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也帶來無序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將促成出版業實現地區間的兼并、聯合和重組,使出版企業實現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聚集更多的生產資本,增強生產實力和競爭實力,進而組建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出版企業集團,合理開發出版資源。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有助于出版業吸納社會資金,獲得較快發展。流動資金短缺,是眾多出版企業的共同特征,制約了出版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過去,出版企業的經營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撥款和銀行貸款。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政府將不再充當投資者的角色,不直接安排各種投資項目,而是通過產業政策實行誰投資誰負責的辦法。從長期看,出版企業若主要靠銀行貸款維持經營,一旦銀行減少貸款和不再繼續借貸,或者貨款不能及時回籠,出版企業會陷于癱瘓的境地。近年來出現的非出版機構不斷出資介入圖書出版的狀況,也說明現有出版企業除管理問題外還面臨著資金嚴重不足,而出版業的發展前景對其他產業又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要解決這一問題,僅靠出版業自身的滾動發展顯然是不行的,必然發展和健全出版業的融資渠道,而現代企業制度則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拓展出版企業的出版創新能力。市場經濟要求企業保持持續的創新,企業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出版創新作為一項系統的知識創新工程,是指在對傳統的出版機制進行變革的過程中,用新的出版理念和現代出版行為,來構筑起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需要并具有可持續創新功能的現代出版體制。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現代出版理念包括4個方面:(1)真正把出版當作產業來運作,研究出版業的客觀發展規律,并以此來指導經營;(2)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3)將市場、管理、效益緊密結合,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4)樹立戰略的觀念,依據市場需求,調整出版策略,不失時機地擴大出版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出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現代出版與傳統出版相比,更加注重市場、注重策劃、注重采用新技術,把從獲取市場信息、出版選題立項、圖書產品生產、宣傳促銷到市場銷售的出版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運作,最大限度地擴展市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助于體制出版企業的無形資產的價值。無形資產是市場對企業長期努力創建起來的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評價,主要以知識形態存在,也具有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屬性,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寶貴經濟資源之一。無形資產也是產權的一種形態,它可以使有形的商品或服務升值,能夠給企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出版企業對自身的形象也需關注,出版權、名稱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技術經營秘密等都可以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手段。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出版業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和更廣泛地進行版權貿易。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版業能夠更多地借鑒發達國家出版業成功的管理經驗。版權貿易對中國出版業來說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版權貿易,可以向外推出中國的出版物,拓展文化市場;通過版權貿易,還可以引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精華,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出版業中新型出版人才的涌現。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出版企業,要求有一批熟悉市場經濟運作、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的人才。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促進出版業改革過去的勞動用工制度和工資制度。過去,出版社的職工多是靠國家的計劃分配,改革開放以來雖有招聘,但基本上是按事業單位的管理辦法,人一旦進入出版社就是固定職工,職工與單位是一種終身的勞動關系。這種勞動用工制度不利于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也使管理增加了難度。將勞動合同作為確定企業與職工關系的基本形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現代企業制度中的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勞動合同,可以明確企業與職工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有利于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增強企業的活力。目前,絕大多數出版企業仍有所謂的行政級別,套用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還有所謂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之分。出版社的工資制度和調整工資的方式不僅同政府管理部門一樣,而且需經過政府管理部門批準。這不僅剝奪了企業的自主權,也使企業失去了激勵職工的手段。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必然要改變出版企業現有的工資制度,而建立起能促進企業發展、有利于調動職工勞動積極性的工資制度。
  二、出版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思路
  國家要通過深化改革,真正將出版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部門來對待,主要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管理和調控出版業,而不是依靠行政指令和政策文件約束出版企業。法律的制約、經濟手段的控制加上市場的調節,會促使出版企業的經營者去規范生產和經營行為,努力用適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優質產品來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除個別專門承担國家特殊出版任物的出版社外,其他出版企業都可依照現代企業制度,理順產權關系,擁有全部的法人財產權,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實體。
  可能有人會對出版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担憂,出版業實行體制的重大變革會不會引起國家對輿論宣傳工具的失控,精神產品生產向市場開放會不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這種担心實際上是多余的。首先,出版業的改革是在其他產業多年改革并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他產業的改革經驗有許多是可供出版業借鑒的。其次,出版業的改革會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各種生產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實踐和經驗的升華,具有規范性、合理性和穩定性,遠遠勝過個人的具體經驗。以法律法規來約束生產,比行政官員依據個人的經驗管理生產,要更規范、更合理、更穩定。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出版業內人士意識到出版業的產業性質,出版業也再不必要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腳踩事業、企業兩條船,哪邊有利靠哪邊。從實行市場經濟的眾多國家的情況看,出版業的發展和導向依然是在國家的指導或控制之下。國家終究是要靠法律制度和相應的法規來規范出版業的。對凡屬國家政治需要或代表國家觀點的出版物,可由國家專門設立的出版機構或國家指定的出版機構安排出版。對除此以外的出版企業,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出版物申報制度和追懲制度,來規范其出版物內容、出版范圍和出版行為。
  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現政企分開,政府不再承担直接經營企業的責任,即國有企業要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這也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出版業作為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部門,固然有與其他產業不同的地方,但實現政企分開這一步也是非走不可的。因為政府不放棄對出版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干預,出版企業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其經營機制就不可能實現根本的轉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版企業也必然會義無反顧地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
  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的產權清晰。無可置疑,中國目前出版企業的資產屬國有資產,其產權為全體人民所有。但是,出版社卻不可能由全體人民來共同承担資產運作的責任,出版社的產權處于一種真空狀態。結果,作為產權代理人的出版社經營者往往變成事實上的老板。加之出版企業監督制度不健全,出版社的國有資產難免會流失。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的弊病,在國有企業中可謂屢見不鮮。治愈這一痼疾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關鍵。出版業以往實行的承包制和目標責任制,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而現代企業制度中的股份制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途徑。
  考慮到出版業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建立出版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可以從先建立國有獨資公司起步。按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是指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是使中國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化改造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它使國家作為出版企業的唯一投資主體不再對出版企業承担無限責任,而是僅以出版企業本身的資產承担有限責任;出版企業法人地位的確立使出版企業不再是政府的附庸,而真正變成民事主體,能夠獨立承担民事責任,享有民事權利;國家與出版企業之間的財產與經濟關系更為明確,國家享受股東的權利,企業只照章納稅。同時,出版企業不再因為是國有企業而享有特權,而是以市場主體的身份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這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國有獨資公司還有利于促進出版企業管理的科學化。因為它基本是按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與管理體制來運作的,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社長)負責制,有利于集體決策和民主管理。
  隨著改革的深入,可再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出版業發展環境的完善,進一步設立規范的出版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考慮采取多個國有股東并存的股權結構,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股份制;也可以考慮在有一定法律的限制條件下,采取國有股東控股、個人股東或外資股東參股的股權結構,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股份制。利用立法規定,在一段時期內不容許任何個人、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控股出版企業,出版企業的股票不上市,以免改變出版企業的社會主義公有性。
  加強出版立法,為出版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保駕護航。建立出版業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有經濟環境和法律制度的支撐。從經濟環境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確立,眾多的企業已步入市場,除新聞出版業外,其他產業已開始普遍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從法律制度看,國家已頒布了許多有關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法規,其中有些涉及出版業。199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開始實施,使著作權人和出版單位的權益得到有力的保障。1994-1997年,國務院先后頒布了《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等重要行政法規。這期間,新聞出版署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出版的法規,如《出版物印刷管理規定》、《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圖書、期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圖書質量保障體系》、《出版管理行政處罚實施辦法》等,使出版業的諸多環節、管理行為的各個方面,都得到規范。從實踐上看,加強出版業的法制建設,對推進出版業實現階段性轉移,深化出版體制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前,國家應盡早制定和出臺《出版法》,并積極落實出版行政執法責任制。
  從長遠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出版業將外資或內資拒之門外,對出版業健康發展并不有利,應當因勢利導引入外資或內資。面對國際上的出版業競爭,我們必須擴張出版業的規模,提高出版業的經營水平。出版業要具備產業規模,必須吸納社會資金,擴大出版業的資金來源,對出版資源進行多元開發,最有效地把社會資源開發為出版資源。中國的出版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著如何與國際出版業合作和競爭的問題。我們既要積極地開展合作,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出版理念、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國的出版業由傳統出版向現代化出版轉化,又要在競爭中保持民族出版業的主體地位,增強中國出版業的實力。
  建立出版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可先行在出版業中的印刷、發行企業進行嘗試。因為印刷企業和發行企業的特征與其他的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更為接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難度也會相對小些。1999年3月,中國科技圖書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共同投資組建了全國首家專業圖書發行代理公司——上海中科圖書發行代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通過資產組合,實現了出版企業與圖書發行企業的聯合。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和運作,社店緊密結合,一方面要達到擴大科技圖書市場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進科技圖書的出版。從初期的運行情況看,該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這種嘗試為出版業今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供了借鑒。
  建立出版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對出版企業內部來說,首先應從改革企業的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入手。出版企業應當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改變以往的類似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的陳舊的機構設置,建立以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有利經營運作的內部機構。出版企業的機構設置,首先是要切實地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一切有礙于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機構應統統予以撤銷、合并或改造。機構設置務求數量少而效率高,分工和責任明確。機構設置還應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經營策略的改變,適時地加以調整。近年來,一些出版社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例如,有的出版社為加強市場信息調研和出版選題策劃,成立了市場部或策劃部;為擴大圖書的宣傳發行,將發行部改為宣傳發行部;為加強圖書質量管理,建立了審讀室或圖書質量管理部:為充分發揮企業中黨組織的政治作用和完善職工民主管理,設立了黨群工作部。實踐證明,企業審時度勢而設置的這些機構對企業的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在建立出版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出版企業要積極地改變過去的勞動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地建立勞動合同制,以崗位定人,以責任和效益定薪。
  出版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試驗。出版業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不應抱著消極等待和觀望的態度,而應勇于解放思想,積極地去迎接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就應當大膽地去嘗試、去創新,以創造出版業的持續繁榮和發展。
出版發行研究京20~23Z1出版工作呂建華20002000呂建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出版發行研究京20~23Z1出版工作呂建華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3:50

[新一篇] 關于出版“名人書”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出版社“資金進入”問題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