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個人主義及其價值取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個人主義價值觀是西方傳統價值觀,乃西方文化之核心。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支配著西方精神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是了解西方文化諸方面的一把鑰匙,是西方文化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西方個人主義的內涵、淵源、演變和價值取向作如下淺析。
      一、西方個人主義的內涵
  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的涵義不同。在漢語中個人主義的意思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26 頁。)從這個解釋看,個人主義被定性為“錯誤思想”。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與“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概念相似,是“利己主義”、“唯我主義”的同義詞;還派生出各種各樣的個人主義,如個人英雄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等。個人主義在中國受到社會的否定和批判,這是因為個人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嚴重相悖。
  但是,個人主義卻是西方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其內涵則與我們漢語的解釋大相徑庭。英語“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個體)、(不可分割的東西)。該詞由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95年)最早使用。 它在英語中的意思是“主張個人正直與經濟上的獨立、強調個人主動性、行為與興趣的理論,  以及由這種理論指導的實踐活動。  ”(注: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M.  A: Merriam-Webster,Inc.1984,P.615.)在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許多思想家將“個人主義”視為永恒不變的人性,看作道德的主要內容和判斷善惡的主要標準,以此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禁欲主義的思想武器。
  西方個人主義的涵義甚廣:
  作為哲學,它是一種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和社會哲學,認為個人價值至高無上,極其重視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反對任何權威、宗教、政府、社會以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對“個人權利”的干擾侵害。西方個人主義這一重要哲學觀點,體現在以1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為代表的哲學傳統之中。 根據洛克的觀點“生物的個體是自然的基本單位”,他認為“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注:洛克:《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6頁。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和平、自由狀態,人人都應該享有各種“自然權利”。
  作為一種倫理原則,西方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對立,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一切從個人需要出發,個人至上,反對統一的社會道德標準。
  作為一種對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總的態度,西方個人主義包括高度個人自主、個人自信,反對權威,反對對個人的任何支配行為,認為個人有權不同于他人,有權自由選擇,有權同他人競爭。極端的個人主義信奉無政府主義,反對國家和政府支配個人,甚至反對國家和政府本身。
  作為一種價值體系,西方個人主義主張一切價值均以人為中心,個人本身具有最高價值,個人是生活的最高目的,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合成,社會是達到個人目的手段,一切個人在道義上都是平等的。
  總之,西方個人主義強調對個人價值、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個人享樂、個人生命等的重視。它既是一種人性理論,又是一種處世態度;它既是一種倫理原則,又是一種社會政治哲學。一句話,它是西方社會文化最深刻的本質所在。
      二、西方個人主義的歷史文化淵源
  西方個人主義由來已久,淵源流長。傳統的猶太—基督教精神、古西臘文明的早期民主意識,可謂西方個人主義的兩大淵源。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源泉《圣經》乃西方文化的基石,《圣經》實質上肯定了人的某種神性和個體的創造性。它要求個體要進行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確定、自我塑造、自我追求,以達到幸福的彼岸。人通過道義上的動態過程,達到自我創造與神的創造相一致的理想境地。
  《圣經》的“原罪”(亞當與夏娃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樂園,墮落到萬惡的現世來受苦受難)說,可視為西方文化的起點。在西方人的意識中,人生下來就有罪,必須不斷地進行懺悔,并以個人的努力設法改變“原罪”。西方人為改變原罪的自我意識使得他們為贖罪而不屈不撓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從而達到神人合一,促使西方人形成自我改造、自我奮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強烈“個體”意識。這種個體意識根植于他們心靈,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基石。
  西方個人主義思想與古希臘的地域、社會、政治有較密切的聯系。希臘是由散布在愛琴海的周圍島嶼與半島所組成,形成了與中國內陸腹地不同的開放性文化,不太強調集中統一的專制結構,而形成了一種追求民主的思想傾向。如伯里克利(Perikles約公元前495—前429年)在公元前431 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講演中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的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政治,因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注:轉引自施忠連主編:《世界人生哲學金庫》,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人們要求社會里的每一個人應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的奴隸。這種主張民主追求個人權利的個人自主思想,乃是西方個人主義的精髓。
  文藝復興是人文主義運動,從哲學角度講,實際上是一種人學思潮,始于14世紀的意大利,在15—16世紀傳播于西歐諸國。這個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個人主義核心是把個人看作一切的出發點,主張用人代替神,認為“人的高貴超過天使的高貴”,尤其強調個人的特殊價值。當時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無所不有。”許多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都高舉人性尊嚴的旗幟,投入到波瀾壯闊的人學思潮中去。“在薄伽丘看來,人性,特別是人的自然屬性(即飲食、男女)乃一種天賦的東西,是禁欲主義所無法扼殺的。”(注:俞吾金:《生存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版,第103—104頁。)因此,人應該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有權享受人生的歡樂,滿足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人文主義者不斷贊頌人的特性,而且相信人的偉大和崇高。因而,他們主張應該肯定人的價值和尊重人。在他們心目中,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的長靈”,應當確立人的中心地位和人的主體性原則,即個人重要性原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大大地加強了西方個人主義的思想觀念和內容。
  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思想觀念在啟蒙時代及其后來又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德國宗教改革的旗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 —1564年)的學說充滿要求擺脫精神奴役,追求自由的強烈個人主義;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Charles de Montesquieu,1689—1755年)疾呼人們起來維護人的尊嚴和人性;英國哲學家洛克特別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普遍人性”、“天賦人權”、“個人政治平等”深有影響的理論;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 年)主張遵循自然的必要性,認為人在社會政治中與在自然狀態中一樣享有平等;“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也認為‘自愛’、‘自保’、‘自由’是人的本性、天賦權利。”(注:魏金聲:《現代西方人學思潮的震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第17 頁。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Ralgh Waldo Emerson 1830—1882年)對西方個人主義大加推崇與渲染, 頌揚它有益于人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類精神。
  總之,西方個人主義思想隨著西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在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商人新階級的出現,個人主義在英國達到了頂點。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年)的“自由競爭”理論和邊沁(Bentham,Jeremy 1784—1832年)的“享樂主義”理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現在。美國被認為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典型代表,美國的個人主義以強調“功利”、“自立”為特征,豐富了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內容。
      三、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
  西方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強調一切價值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價值高于一切。西方人在個人主義精神的浸泡中成長,在政治與經濟、精神與物質生活中表現出與我們中國人根本不同的價值取向。他們的取向表現多種多樣,我們在此概括說明帶有普遍性的幾種取向。
    1.個人本位取向
  西方個人主義核心是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一切從個人需要出發。這就使西方人自然形成具有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在思想觀念和行為上,一切以個人為坐標,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的奴隸,每一個個體被視作一個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的個體。對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社會制度產生于存在社會秩序建立之前的為個人利益而行動的個體之間的交往過程之中。”(注:羅野志:《美國文化和美國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頁。)這種個人財產本位的價值取向支配著西方人的價值評判和行為方式。我們中國文化強調群體取向,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等等。這些文化價值觀被西方人看作是“無我文化”(I—lessculture)。西方人在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支配下,則強調個人本位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2.個人平等取向
  西方個人主義平等觀念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在《政治學》中表達這一思想觀念。西方個人平等觀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平等是人的天賦權利”,即,生而平等;二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們認為,政府的法律是為了保障個人的平等權利而制定。美國的平等觀尤其強調“起跑線上的平等”,即機會均等。所以西方人比較注重“游戲規則”。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下級之間,老板與雇員之間,人與人之間,一般能做到平等相待。
    3.個人自由取向
  個人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因而,西方人尤其具有個人自由的價值取向。他們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自由乃人的天賦權利;人人應當享有“自由”的權利。自由是他們的命根子,也是他們生活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他們強調自由能發揮個人潛力,促進社會發展。在個人自由價值取向的支配下,西方社會無奇不有,如“個性解放”、“性自由”等等。我們中國文化視為低級下流的東西,在西方則看作是“自由”的表現。
    4.個人隱私取向
  個人隱私是西方個人主義的產物。西方人具有以個人為本的重私有的心態。在他們心目中,私有是不可侵犯的。因此,隱私權在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被當作合情、合理、合法的,也是人的最高需求之一。隱私是個人權利,不可侵犯。在西方社會生活中隱私實在多如牛毛,例如:年齡、身世、工資、財產、個人信仰、個人信件、婚戀史、家庭關系、私人友誼、夫妻生活、特別疾病、生理特征、心理偏好、個人嗜好、身體狀態等等無不看作隱私。所以,西方有關隱私的訴訟也很多。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注意西方人的隱私觀念,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5.個人競爭取向
  如同個人自由一樣,個人競爭是西方個人主義的核心部分。西方個人主義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內驅力,激勵和促進個人的潛能發揮。人們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各顯神通”。“物竟天擇,適者生存”被看作是天道公理。西方人認為“個人競爭”是適者生存的過程,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機制,是指導生活的哲學。這與中國文化的“和為貴”、“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形成了鮮明對照。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尋找工作,無論是大亨巨富還是小商小販,無論在政治生活中還是在經濟生活中,無論在團體內還是在團體外,都充滿個人競爭精神。
    6.個人創新取向
  個人創新取向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本質所決定的一種價值取向。西方個人主義必然使人產生對差異的追求。在社會活動中追求行為、言論、思想上與他人的差異,成了西方國家人的一種精神風尚,受到社會普遍贊賞與頌揚。我們中國文化中“保持一致”、“順其自然”的思想和行為,在西方人看來,是人格喪失的表現。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看重獨辟蹊徑、標新立異、個人創新。因而,各開其口、各行其是、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與我們中國文化“安分守己”的“求穩”價值取向不同,西方人個人創新的價值取向導致西方人追求“差異”、“多樣化”的“求變”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7.個人自立取向
  個人自立的價值取向是西方個人主義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是尊重個人人格的重要體現。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熱衷追求“走自己的道路”,把“自主、獨立”看作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然之路。西方人視“個人自立”為榮,“依賴他人”為恥。這種追求個人自立的取向導致西方人形成了不同與中國人的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例如,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生,無論出身于高官巨富,還是出身于貧民百姓,普遍打工掙錢,自食其力,不依賴家庭。大學畢業后,許多人就離開家庭,自立門戶。老年人也寧可單住,也不愿到住宅寬敞的子女家里長期生活,更談不上相依為命。中國文化比較看重人際關系,具有一人獨自難以成“仁”的思想觀念。西方人則比較看重個人的自立精神,“自助者天助”則成為他們行事處世的至理名言。
    8.個人成就取向
  個人成就的取向是西方個人主義追求的目標之一。西方人認為個人成就是決定個人價值高低的準繩之一。西方世界被稱為“金錢世界”,西方人對成就的追求主要表現在對金錢的追求上,也表現出重功利的思想觀念,有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人們認為“誰發財誰英雄”。人人都在做發財夢,各顯神通,甚至為了發財致富絞盡腦汁,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因而,在西方,尤其在美國,許多豪富“大王”不斷出現。事實上,西方人的這種成就取向使西方世界積蓄了驚人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視“錢財如糞土”的“無為”價值取向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
    9.個人享樂取向
  個人享樂取向是西方個人主義的普遍道德原則。西方人認為“快樂即是目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應該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有權享受人生歡樂,滿足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如果生活中沒有歡樂,就配不上稱作生活。所以,西方國家人認為“享樂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普遍的道德原則。因而,西方人在精神上追求“個人自由”、“個性解放”等方面的享樂;在物質上追求舒適高標準的生活享受,甚至追求豪華奢侈的享樂。譬如,美國大富康福布斯1988年在摩洛哥做壽,用幾架包機把客人從紐約運往摩洛哥,讓他們住豪華飯店,還大放禮花煙火,做壽一下花掉了300萬美元。西方人認為享樂是天經地義之舉。 中國人的“勤儉節約”,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有許多方面,以上我們只列舉了帶普遍性的幾種。總之,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支配和體現了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西方價值體系的核心。
      四、結束語
  西方個人主義是西方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內容。西方個人主義作為西方的主要價值觀和主體精神,有其積極的方面,也有其消極的方面。我們應對西方個人主義采取認真分析態度,吸收其積極合理成分,抵制其消極可惡的內容。
  西方個人主義強調人的主體精神,發展人的個性和創造性、鼓勵競爭、探索和創新,對西方物質和精神文明有巨大的推動力。西方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和主體精神起到了主要的促進作用,我們應以寬大的胸襟借鑒,吸收西方個人主義的合理成分。
  西方個人主義也存在極其嚴重的消極方面。它過于強調個人自由,從而導致“自由”放縱、個人主義盛行、極端利己主義膨脹等等,這些已成為西方社會的嚴重病態。現在,典型西方個人主義的美國,就出現許許多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譬如自殺問題,西方個人主義一方面強調“個人生命”保全和重要,另一方面又是導致自殺的根源。西方社會“個人至上,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導致西方社會表面熱乎實際冷漠的人際關系和孤獨寂寞的人類心靈。無條件的頌揚個人競爭造成西方社會財富的巨大懸殊,并迫使人變為金錢的奴隸。“性解放”導致許多家庭解體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嚴重問題。我們應以批判態度對西方個人主義的消極方面加以拒斥。
江漢論壇武漢44~46B6外國哲學張安德19991999張安德,湖北大學外語系,副教授 武漢 430000 作者:江漢論壇武漢44~46B6外國哲學張安德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31:06

[新一篇] 西北地區經濟開發系統構想——兼論西北經濟開發區建設

[舊一篇]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與方法論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