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看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2646 (2000)03—68—07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話題,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并已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中的熱點和重點。可以說,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經濟蓬勃發展和社會進步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重大、全新的命題,也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問題、新挑戰。如何借鑒國外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認識、面對和解決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們當前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務。
      一、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背景與特色
  世界各國工業化的歷程無不伴隨著一個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過程,新加坡也是如此。自1965年獨立以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戰略由內需型轉向外向型,主要是通過引進外資來發展出口工業,由此來帶動本國經濟的全面恢復和起飛。因而,在客觀上就需要有一支足夠的專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以保證引進的外國先進設備和技術發揮其效能。為此,新加坡政府一開始就把培養大量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措施來抓。1965—1979年在新加坡“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其經濟增長率年平均高達9.4%, 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30.1%,人均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3.1%。進入8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振興科技使新加坡成為一個科技都會的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推行了以發展科技和知識密集型工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新加坡國內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此而帶來勞動就業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一方面隨著國內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工業的轉移,產業的改組使被淘汰的企業工人一時無法適應新技術要求,出現所謂結構性失業。如何解決這批工人的再就業,就成了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新的經濟結構所需要的科技人員和熟練工人供應不足,出現了人才難求的局面。據新加坡勞工部預測,1981—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若要達到10%,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必須提高7%—8%。按照這個要求,新加坡每年將缺少工程師400名, 大學畢業生1050名,技術人員910名,熟練工人1980名。就全球范圍來講, 由于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各國面臨更加激烈的爭取投資和爭奪市場的競爭,世界共同大市場要求各國政府必須要努力發展本國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主動優勢地位,新加坡政府提出了造就一支世界級的勞工隊伍的策略。吳作棟總理認為,“如果我們要享受有世界級的生活水平,我們就必須有世界級的工人隊伍,如果我們的工人是第三流的,我們的經濟將淪為第三世界的經濟,國民平均所得也將是很低的”。因此,能否培養出大量的世界級的一流技術工人及管理人才已成為新加坡“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也是新加坡在世界范圍內保持本國經濟繼續增長勢頭的根本所在。因此新加坡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狠抓人才培養與人才培訓。
    (一)有專門指導職業技術教育的政府機構
  早在1965年,新加坡政府就成立了“成人教育促進局”,其任務在初期是提高人民對4種語言的學習, 從第二年起轉為對離校學生的職業技術訓練。1969年,新加坡政府又設立了一個部長級委員會,監督全國職業技術訓練的落實。1972年成立國家生產力局,主要負責培訓企業員工。1973年成立工業訓練局,負責職業專科學校和26個技能發展委員會。1979年,成立工藝與職業訓練局,簡稱工職局,主要負責組織就業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職工的技術文化培訓。工職局的成員包括政府主要部門的代表、企業主代表、勞工代表以及外國商業團體的代表。它下設各行業訓練咨詢委員會和證書委員會。它與雇主聯合會和工業集團保持聯系,每二個月派人前往工業部門參觀,與工業代表進行會談,了解工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工職局的成立標志著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在組織、職能和影響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80年起,工職局計劃每年造就1萬名工程師、5千名技術人員、1萬名熟練工人。1982年, 在實施技能訓練基本教育計劃的同時,新加坡政府設立了基本教育委員會,它由負責教育的政務部長領導,其成員有工職局、教育部和企業主的代表,它的職責是為工人制定基本教育方案。1983年新加坡又建立起了“工友基本教育訓練機構”,開始分期分批對小學文化程度的職工進行再訓練。另外,新加坡還有其他一些訓練機構,如經濟發展局,主要負責跨國公司在職職工的培訓;公務員培訓學院,主要負責組織政府公務員的培訓;教育學院,主要負責中、小學教師崗前和在崗培訓;勞工研究學院,主要負責培訓行政部門的工會領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現已形成多層次、多類別,職前與職后并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
    (二)有專門扶持職業技術教育的技能發展基金
  1979年10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為促進企業培訓工人而設立了技能發展基金。其資金來源是雇主所交的技能發展稅。凡聘請月薪在750 新元或以下工人的機構必須交工人薪酬的4%的稅金,這項稅金于1985 年4 月調低至2%,又于1986年4月削減為1%。到1985年已積累4億新元。該項基金作為提高職工技能的培訓費。政府通過征收技能發展稅,建立全國性的技能發展基金,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管理該項基金。經濟發展局根據技能發展基金有關規定、條例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工廠提供津貼,扶持并鼓勵雇主開展廠內職工培訓。建立技能發展基金,一方面可以使新加坡廣大職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訓練機會,并因技能水平的提高而相應地增加工資收入;另一方面技能發展稅法令實際上是對雇主的一種強制性征稅,迫使雇主對技能低的職工進行提高培訓,以配合經濟重組技術升級的需要。
    (三)有專門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雙元式培訓模式
  新加坡的職業和工藝教育采取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教學工廠”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被各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廣泛采用,推動了新加坡職教事業的發展。所謂“教學工廠”,就是要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把工廠按學校模式辦,給學生一個工廠的生產環境,讓學生通過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它的基本作法是:理工學院一二年級學生、工藝教育學院的一年級學生學習基本專業理論課程和進行基礎技能訓練;理工學院三年級、工藝教育學院二年級即最后一年,學生依自選專業方向進入有關“工業項目組”進行實際生產操作。這種“工業項目組”,實際上就是由某個或某些社會上的生產廠家與學校聯合辦的以教學和技能訓練為目的的生產車間。學校從生產廠家承攬工業項目,生產廠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學校裝備一個完全和實際工廠一樣的生產車間,學生在教師和師傅或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訓練下,進行實際生產操作,通過實際生產能夠學會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崗位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顯然,“教學工廠”的模式,是將學校和工廠這二元統一領導,統一組織,并按統一的教學計劃進行運作,更突出地把技能教育擺在本位上,以便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可以說,“教學工廠”是新加坡式的雙元制職教模式。
    (四)有專門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激勵機制
  新加坡政府為促進職工教育,既運用法律和計劃的手段,同時也運用激勵機制,實行按學歷定第一次工資。職工受聘后的第一次工資基本上按學歷文憑來定。中學學歷月工資為600到800新元,大學學歷為1000到1200新元,碩士學歷為1400到1600新元,講師4000到6000新元,教授的工資則上萬元。以后的工資隨其能力和貢獻而定。新加坡政府為了鼓勵職工參加訓練,提高技能,規定國家三級公務員證書、三級技工證書、1年或2年的職業訓練證書和其它培訓課程畢業證書都相當于初中畢業證書。國家二級技工證書、工人技師證書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國家二級公務員證書、一級技工證書則相當于大學畢業水平。這項激勵政策使得取得各種職業技術證書的職工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起點工資,有效地激勵了職工接受訓練的積極性。
      二、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二戰后迅速走上了經濟騰飛之路,究其原因,重要一點即是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開發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素質。1993年,美國作了全球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勞動力素質最高的國家是新加坡,超過發達國家瑞士和日本,這正揭示了新加坡經濟之所以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能夠順利調整的原因所在。探討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從中可以找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啟示。
    (一)注重提高國民的職業技術教育意識
  以前,新加坡國民鄙視職業技術教育,家長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培訓中心或培訓院校學習。但是,在李光耀總理執政期間,新加坡就十分重視職業培訓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訓和技能發展擺在顯著位置,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為此,1979年成立了工業和職業訓練局,使其與經濟發展局一起共同負責全國的職業培訓工作。首先規定凡進入中學的全部男生或50%的女生,均須學習規定的工藝科目;實行全國各行業職業技能證書制,使其與個人就業、收入甚至晉升息息相關。政府還通過立法規定:求職者必須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使職前培訓制度化;凡資本在百萬新元以上或雇員在5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對在崗職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崗位培訓);外資或合資企業,如招聘新籍員工,必須派到投資者母國或技術更新的外國進行技術培訓;所有企業必須交納職工工資總額的4%,作為全國技能發展基金;建立專門人才評估制度, 評估企業中每一個人的表現以促進個人素質的提高等。新加坡政府重視教育的一項重要表現即是新加坡的教育經費在全國財政支出中占的比例最大,占25.3%;其次才是國防,占19.8%,并且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其中職業技術教育經費占比例很大,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二)注重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教育
  新加坡職業教育和培訓大致有以下四種形式。第一種是由各級政府的成人教育促進局負責成人的就業前的職業技術培訓,這是由政府負責的職訓工作。第二種形式是政府和企業或行業協會合辦的職業技術培訓,其費用由政府和企業分担。第三種形式是海外培訓。除規定外資、合資企業招收的新籍員工必須到投資國或技術先進的外國培訓外,政府還經常選拔有發展前途的青年職工到外國人辦的跨國公司去見習,或工作一段時間,學習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回國后推薦到企業,作為技術骨干或帶頭人。第四種形式是國際聯合培訓。新加坡政府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聯合舉辦各種培訓中心,如與法國合辦的法新技術學院,與德國合辦的德新技術培訓中心、電腦系統學院等。這些聯合培訓中心主要任務是培訓國際一流的高級職員、技術人員和技工,是高層次職業技術培訓中心。此外,新加坡還利用外資企業培養本國人才。在新加坡的外資企業,除少數主要行政和技術領導工作由投資國派人担任外,其他各層次的行政管理和技術人員都是從新加坡招聘的,這也是新加坡培訓人才的一條重要渠道。
    (三)注重高等院校的職業技術培訓工作
  新加坡約有60%左右的在職人員,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相當于或低于小學畢業程度。對這批職工的再教育就成了新加坡政府急待解決的大事之一。鑒于這批在崗員工數量較大,政府在動用各培訓中心的同時,要求正規大學也承担起職業技術訓練的任務。1980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全國職工技術訓練計劃,該計劃規定:①新加坡國立大學每年培訓200名從事“研究與發展”的工程師。 ②南洋理工學院每年培訓1000名具有實用價值的工程師。③新加坡工藝學院、新加坡技術訓練學院每年各培訓5000名技術人員。④經濟發展局配合工業與職業訓練局每年培訓10000名技師。
    (四)注重職業技術教育的實用性和超前性
  為了使職業教育與培訓有效、實用,新加坡政府各職業培訓機構和各行業的培訓中心,主動與企業和行業一起研究培訓計劃,了解生產對技術的需要情況,確定訓練內容和課程。在新加坡各職業培訓中心的講師大都是來自生產第一線的專家或行家。他們針對學員畢業后所從事的具體工作、行業,著重講一些實實在在的操作要領,以便使他們在短期內較快地提高技能。我國在職業教育中總的看理論方面講得多,實用的東西講得少,職工的職業培訓等于院校式的教學,往往搞一些理論講座,結果,學員走上崗位又不適應工作,其原因是實際管用的東西教師講得太少。此外,新加坡的職業技術培訓還具有超前性。各培訓中心一方面注意研究國際新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動向,注意研究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后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情況,不斷地給培訓注入新訊息;另一方面是要求對職工進行持續培訓和再培訓,給他們創造一個不斷提高新知識、新技術的機會。1982年,新加坡進入經濟發展第三階段,即向高增值、高科技發展。為贏得發展,工廠生產應當更多地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化,而實現這“三化”,就必須有一批掌握新技術的人才。于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首先派遣優秀的、才干卓越的工作人員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和意大利的17個城市開設辦事處,專門游說這些國家的企業家到新加坡投資,開發高科技、高增值產品。接著,經濟發展局、職業和工業訓練局等部門便馬不停蹄地與這些到新加坡投資辦廠的跨國公司簽訂人才培訓合同,聯合制定培訓方案,不到幾年工夫就為新加坡培訓了成千上萬的新技術人才,為推動高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隊伍。
      三、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
  二十年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初等、中等到高等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就中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來說,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80年代初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辦了百余所地方職業大學,為地方培養了一大批專門人才,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由于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不清,加之在相應的配套政策、培養方式以及就業機會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所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高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工業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相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并未得到相應的發展。
    (一)對于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考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尚為薄弱環節,近年來之所以強調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因為它有著廣闊的社會背景和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舉世矚目。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應用,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新興產業的出現,原有的一些工作崗位的技術含量增加、技術要求提高,新的對智能要求高的工作崗位不斷涌現,現有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已不能適應。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只有普通高教一種模式,難以培養針對崗位需要、在生產第一線直接發揮作用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這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大力培養能夠將專業知識、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實用人才,就成為勢在必行的緊迫任務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被認為是為了減輕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考壓力而實施分流的產物,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接收的都是高考的落榜生,由于這一誤導,貶低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名聲,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畢業生存在著偏見,使得本來就很少的就業機會變得更少,從而極大地限制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對此我們必須提高認識,要充分認識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類型的高等教育,它的出現、發展和壯大完全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及完善教育自身運行機制的需要,它的發展也決定著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國家要特別在社會輿論、配套政策、培養目標和就業機會等方面切實給予支持和幫助,以盡快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大發展。
    (二)對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規格定位的思考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規格定位只能在大專層次以下,這個觀點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中被多次強調,并成為教育行政部門指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原則之一。在這種辦學規格定位下,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輿論的誤導和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很多家長不愿把子女送入職業大學或學院,而很多進了職業大學或學院的學生也面臨著就業困難、深造困難的局面,從而在客觀上限制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事實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源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工業化程度的增強對應用型、技藝型高級人才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規格的依據只能是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工業化對高新技術應用的程度以及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也就是說,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層次決定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規格。當然,就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看,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地區因工業化程度不同而對職業技術人才規格需求也各異,所以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規格也應因地區經濟發展而異,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的職業大學或學院,根據當地人才的需求的實際,將其辦學規格延伸到本科、碩士直至博士,使得那些考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能安心學習、潛心研究,并使畢業后的待遇與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相同,從而使得這兩類高等教育都能得到迅速的發展。
    (三)對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的思考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從培養目標來看,現代社會,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細,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類型的。社會需要學術型人才去探索、發現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奧秘;需要工程型人才去運用已知的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去改造世界、改造社會;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技術型人才在生產或社會的第一線去領導和組織把工程設計、規劃方案付諸實施。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恰恰就是需求量最大的技術型人才,這也是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區別。由于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所以在專業設置上就必須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并結合其變化而靈活地設置專業,即學校根據由政府、企業、社會等不同行業的人組織起來的機構進行充分的調查、依據論證后的結論來決定設置哪些專業。在教學內容上,理論學習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根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需求而定;但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畢業時往往要求學生必須拿到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招收的主要是沒有經過職業技術訓練的高中畢業生,因而必須重視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實踐訓練基地上,應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建有一般學習原理的實驗室外,還要大力建設實踐訓練基地。其一,要和與專業有關的企事業單位掛鉤,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頂崗學習。其二,要和有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共同建設模擬職業崗位的實踐訓練基地,使得培養的技術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對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師資隊伍的思考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其課堂教學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前者應包括傳授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技巧兩大類,也即是說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方面需要兩種類型的教師:一種就像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師一樣,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深入淺出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良好師德,這類教師往往是從學校讀書到學校工作;另一種則是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高超的專業操作動手能力,這類教師則是從企業工作再到學校工作。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學院第一類教師居多,所以要積極引進第二類教師,同時要加強師資培訓。一方面,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第一類教師到企業工作,掌握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強第二類教師的教學論、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他們的講課技巧和能力,通過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來滿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此外,還應聘請社會上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的兼職教師,對有關職業培訓的課程應以兼職教師為主,這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貼近現實,還可以降低培養成本,密切學校與和社會的聯系。
  收稿日期:2000—04—26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68~74G53職業技術教育趙敏20002000對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進行了回顧,并對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和對我們的啟示。針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諸如在重要性、必要性、規格定位、辦學特色等等方面改進的想法和建議。新加坡/職業教育/高等教育  Singapore/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Singapore's  Vocational  Technical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  ZHAO MinThe paper review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and draws inspiration from itscharacteristics. It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the realities and problems of China's vocational technical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趙敏,南京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4  趙敏(1955—),男,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68~74G53職業技術教育趙敏20002000對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進行了回顧,并對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和對我們的啟示。針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諸如在重要性、必要性、規格定位、辦學特色等等方面改進的想法和建議。新加坡/職業教育/高等教育  Singapore/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網載 2013-09-10 21:33:21

[新一篇] 從總體上提升人的生命質量  ——對哲學合法性的理論辯護

[舊一篇] 從比較朱光潛與方東美悲劇觀之異同看藝術和道德的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