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消費  ——新工業革命時代的要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可持續消費理念的由來
  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帶來了舉世注目的成就,然而也面臨著綜合性的環境挑戰。中國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在接受西方工業化的同時也接受了它們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基礎之上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加入WTO以后,既向中國的環保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西方消費主義更猛烈的沖擊,這將對中國的生態形成更強大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也在悄然興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其核心就是估算自然資本的價值并把自然資本納入經濟體系,實施可持續的生產和可持續的消費。根據《自然資本論》這本被稱作為“新工業革命的圣經”的著作的觀點,舊工業革命沒有把自然資本作為資本,只把投資、制造和人力當成資本,與自然資本有關的資源價格都極其低廉,導致自然資本越來越稀缺。新的工業革命則是明確、定量地把自然資本計算到國民經濟中去。
  這種新工業革命包括4個特征。一是減少對自然資本的消耗,提高自然資本的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益。二是生產者必須負責其產品售后的回收環節,并負責其全部產品消費后的回收,這就是“搖籃到搖籃”的過程。三是盡量開發、利用人力資本,而不是增加自然資本的消耗。四是恢復自然資本,且使自然資本的恢復成為盈利的行業。總之,自然資本論,即新工業革命的基礎,就是要把人們早已從觀念中驅逐出去的“資源”概念重新納入人們的經濟體系、文化體系以及社會體系中來。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新工業革命不僅要求生產模式的變革,同時要求消費模式的更新。如果說,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是把人類引入危險境地的兩個驅動器,那么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就將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兩個車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的環保運動逐漸朝著生活方式的層面滲透。全球性的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迫使人類對自身消費行為進行反思,可持續消費成為歷史性的要求。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環保機構發展了一系列推動可持續消費的教育項目,一些歐洲國家也開始了以生態稅為特征的種種可持續消費的法規嘗試。今年8月將在南非召開地球高峰會議,可持續消費也將成為重要議題。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向國人提出了對中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思考。
  我們對中國的環境挑戰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對經濟模式的轉型應該有新的眼光,中國的經濟改革應該直接與新的工業革命接軌,應該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傳統的價值,創造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和消費模式。
    二、可持續消費的涵義
  1.可持續消費作為一種環保理念也是經濟概念和文化概念 其著眼點是為一個民族、社會保護其自然資本和文化資本,而創造一個生態安全的環境則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前提。
  可持續消費是人類對舊工業文明體系中消費主義或非持續消費的反省和矯正。消費主義的特點是無節制地追求物質消費,不惜毀掉自然家園,荒掉精神家園,把人變成純粹的消費機器和生產機器,同時又使消費和生產都不能持續。
  可持續消費模式立足的原則是:承認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后代人的消費權益,當代人的消費不以破壞后代人的生存條件為前提。可持續消費是與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可持續消費的指標是生活的質量而不是對資源量的消耗;可持續消費注重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不是對物質無節制的消耗。
  2.可持續消費作為一種生活價值和生活方式 即是指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包括了商品選擇、消耗到廢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的考慮,并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
  可持續消費以5R為基本內涵:Reduce(節約資源)、Re-evaluate(環保選購)、Reuse(重復使用)、Re-cycle(垃圾分類)、Rescue(救助物種)。
  3.可持續消費作為新工業革命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發展戰略 它包括了與人們衣食住行游購娛相關的經濟發展模式。
  可持續消費崇尚安全無公害的食品,以綠色食品的消費行為支持生態農業,并以此修復農村的生態系統使之具有持續提供安全健康食品的能力。
  可持續消費追求節能型綠色建筑、綠色家居以及建材的環保認證。
  可持續消費主張發展城市捷運系統,即以最少的車載運最多的人的大眾交通(地鐵、公交車等),以減少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
  可持續消費的能源消費方式逐漸向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建立綠色電力的消費市場,以保障后代的能源消費。
  可持續的消費行為以節水惜水為時尚,堅持節水型設施和污水處理系統的普遍建設,以保障后代對水資源的公平消費。
  可持續消費要求旅游者、旅行社、酒店對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確認和保護,將綠色旅游納入綠色生活的內容。
  可持續消費的經濟依托是綠色市場的建立、綠色商業的發展、綠色標志的推廣,并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對生產者的監督權。
  可持續消費行為中的廢棄環節,是實施分類回收,要求建立垃圾分類回收系統,以有限資源的循環再生來滿足人類可持續的消費需要。
  可持續消費既是消費者的權益也是義務,每個消費者都有享受安全健康的環境權益,也有維護資源環境使之能夠持續的義務。
    三、可持續消費與經濟
  可持續消費既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是新的工業革命的推動力。
  新工業革命將自然資本核算引進國民經濟體系,強調經濟與環保的雙贏;可持續消費是新工業革命的基礎之一,以創造與環境友好的消費需求來維護自然資本。
  可持續消費并不反對消費,而是將開拓更豐富廣闊的消費空間,創造更高級更多樣的消費需求,從而開拓經濟發展的新的契機。
  可持續消費將人文資源的消費水平列為消費質量的重要尺度。由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人文資本密集型和服務業密集型的消費,將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向高科技和服務業的優化更替。可持續消費從單一的物質消費轉向多元的文化消費,將刺激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重組,激活文化古國、文化大國的文化資源優勢,從而創造新的文化內需與外需。
  可持續消費對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要求將促使環保產業的發展,促進對污染治理設施的投入和生態保護技術的開發,將創造回收產業的大量需求,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興盛。
  可持續消費將形成中國入世后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強大助力,也是進入國際綠色市場的通行證。可持續的綠色消費需求將能夠促使企業行為的改善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與新工業革命的經濟機會相貫通。
    四、可持續消費與文化
  可持續消費體現了對精神世界、社會和諧和自然平衡的追求。人類的幸福不能僅僅從無節制地追求物質中得到,而同時應該從與自然的和諧友好中、從建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獲得。
  可持續消費設立了一個新的坐標體系,讓人們從一個更廣更高更先進的尺度來判斷自己的行為,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看到精神家園和自然家園的價值并使之成為共同的價值目標。
  可持續消費是“污染者付款”原則在消費領域的運用,消耗資源越多,應負的代價越大。富裕國家和富裕人群因資源和環境的消耗量大而負有更多的責任,以此抑制過度兩極分化、緩解生態系統的壓力、維護社會系統的穩定。
  可持續消費要求尊重資源的公平分配,保障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擁有平等的享受基本資源的權益,不應因一些人的過度享受去毀壞另一些人的生存根基,也不應因當代人的富裕而把后代人推向生態的赤貧。
  可持續消費對多元文化消費的關注,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是激勵文化古國和文化大國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保護、自我弘揚的契機。
  有著珍惜資源、關愛后代的文化傳統的中國人,應該也有可能在可持續消費這個領域走到世界的前沿。
  可以說,正當西方學者面對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的生存危機,反思西方文化與自然分離的缺陷、反思西方消費主義的惡果時,歷史已為中國人提供了以環保帶動文化復興的機會。
    五、可持續消費與環保
  可持續消費是對傳統的環保概念的深化。傳統的環保概念僅局限于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可持續消費則將生活方式引入環保。
  可持續消費指證人們對環境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的根源,指出應將生活方式的改變視為環保的治本之策。可持續消費是遏制環境污染的一種源頭防治,也是實現生態建設的根本途徑之一。
  可持續消費也是對傳統的環保行動領域的擴展,它可使環保從研究員、技術員、管理者和決策者的專業圈子里走出來,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可持續消費實際上將環保的基本國策轉化為個人的消費行為,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到每個消費者身上,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了大眾參與的生活途徑。
  總之,可持續消費對于中國環境質量的改善、自然資本的恢復、公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政策的實施,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六、可持續消費的實施機制
  1.實施可持續消費,需要新的指標體系 可持續消費的指標體系如同自然資本核算一樣,應該進入國民經濟體系,并成為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在部分。可持續消費的指標體系應以人口資源國情為前提,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協調,并尊重歷史性、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
  2.實施可持續消費,最重要的是建立政府、企業、非營利民間組織之間的互動關系 并由此建立消費者、生產者、決策者之間的溝通和監督機制。
  中國的經濟改革,本質上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由過去的包攬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但有一個政府職能不僅不能削弱,而且必須大大加強的,這就是對公共資本即自然資本的控制和保護,它是創造中國可持續消費模式最關鍵的要素。這種作用又必須通過市場手段、通過法律來執行。比如,澳大利亞為了保證生態用水,實施了水制改革,不管何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只能是一定的份額。有一部分水首先必須保證生態用水的需要。富人無論出多少金錢也買不了配額外的水,除非去向那些通過節水手段剩下配額的人的手中去買。這就是政府對公共資源管理的職能。再如挪威的生態稅,向過度占用公共自然資本(包括污染以及廢棄物占據空間也是對自然資本的消耗)的企業課稅,同時為環保產品如用水力發電和電動汽車提供優惠政策,作為他們少占用公共自然資本的補償。再如,嚴格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允許任何商業集團搞“圈地運動”,任何人不得將維持一個民族命脈的自然資本踞為己有。
  新工業革命中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單位,而且同時是負有社會與環保責任的“企業公民”。它要求企業發展清潔生產、加強環境管理、開發綠色技術。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綠色貿易、綠色旅游、綠色商業這些新的概念和實踐,為企業提供的是挑戰也是商機。
  與此同時,非營利民間組織有責任幫助政府和企業來實施環境保護的目標,這些責任包括教育和引導公眾、促進公眾參與;推動和幫助政府實施環保措施;監督和幫助企業更多地關注環保;促成民眾與政府的溝通,促成生產者、消費者、決策者之間的溝通。可持續消費的大眾性決定了非營利民間組織的特別的角色。另外,無論什么時代,要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生態的安全,就必須抑制過度的兩極分化,而非營利民間組織在發展社會的公益項目、保證資源向弱勢群體流動以及幫助弱勢群體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3.實施可持續消費,也需要有基層的生活載體——綠色社區 即一定的環保設施的建設和公共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綠色社區是一種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機制,它可以引導居民選擇綠色生活,把環保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區文化,從而把可持續消費模式落實到社區,由此拉動中國經濟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可持續消費的理念需要媒體來傳播。可持續消費的教育也應從小學做起。通過滲透到教育、評價體系和校園文化中的綜合影響,傳播新的價值體系和生態倫理,并轉化為青少年兒童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時尚。
科技導報京G382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與學廖曉義20032003廖曉義 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 作者:科技導報京G382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與學廖曉義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34:25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向度與當代中國社會轉型

[舊一篇] 臺灣地區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